红梅傲立红岩上——江姐革命生涯纪实(上)自贡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专门提到了小说《红岩》及其故事主人公江姐,并且动情地朗诵了难友们赞颂江姐的诗:“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

《红岩》中江姐人物的原型是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的江竹筠。她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历经坎坷却信仰坚定;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一项又一项任务;她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1949年11月14日,她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于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慷慨赴义时,她年仅29岁。她是难友们口中“中国的丹娘”,是“暴风雨中的海燕”,为了信仰,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她牺牲了一切!以江竹筠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钢铁意志与坚贞不屈浇铸起了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赓续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以江竹筠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一面世便引起轰动。2009年,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赵航

出身贫寒

却自立自强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江竹筠的父亲江上林长期在城市流浪或打工,其妻子李舜华独自带着江竹筠及其弟弟江正榜在农村艰难度日。江竹筠8岁那年,自贡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走投无路的李舜华,不得不带着江竹筠和江正榜到重庆投奔她的三哥李义铭。出身同样贫寒但靠教会资助考上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的李义铭,毕业后从医。自贡的穷亲戚都来投靠他,几世同堂拥挤在一起,日子久了难免发生隔阂。李舜华便带着子女搬出了李义铭家。在重庆,李舜华四处托人在南岸大同袜厂找了一份工作,10岁的江竹筠也跟母亲一起到厂里当了童工,一家三口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后来,李舜华得了重病,年仅12岁的江竹筠便不得不独自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没过多久,李义铭家需要人带孩子,便请妹妹李舜华来他家中帮忙。

之后,李义铭将江竹筠姐弟俩送入孤儿院附设小学免费读书。江竹筠10岁时曾入学,不久即辍学。第二次入学,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好,第一学期连跳三级,和同学何理立两人包揽了班级前两名。江竹筠、何理立二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好朋友。

上学期间,江竹筠遇到对她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丁尧夫。当时,东北沦陷、华北危急,丁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一些“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励班里的孩子们在多读书的同时也要注意关心国家大事。江竹筠受到丁老师的启发和鼓励,有时会到丁老师处借阅一些进步书籍,如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这些进步书籍,在江竹筠心里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在道路崎岖、消息闭塞、军阀治下的山城重庆,国民党大肆宣传“共产党杀人放火”“红眉毛绿眼睛”“共产共妻”,同时疯狂抓捕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1935年,丁尧夫在上课时被国民党别动队逮捕。江竹筠等学生非常气愤地问道:“为什么抓我们的老师?”学校说“丁老师是共产党”。尚未成年的江竹筠不知道丁老师是不是共产党员,但她朴素地认为:如果这样的好老师是共产党员,那共产党就一定是好人。自己长大了也要做丁老师那样的人。

树立信仰并矢志奋斗

彼时,重庆作为陪都,经常遭到日本战机轰炸。南岸中学因此迁移到上百公里外的江津。江竹筠和何理立二人只好分别。1939年,江竹筠转到了巴县的中国公学附属中学学习。入学没多久,江竹筠就认识了地下党员戴克宇。戴克宇是学校党支部委员,在她的帮助和引导下,江竹筠于1939年夏季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铜梁,江竹筠的好友何理立也在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中进一步成长,并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两个人,是同学,是闺蜜,也是战友,然而出于保密考虑,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

1939年以后,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并开始在国统区公开镇压进步运动,抓捕共产党人。为此,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一再要求国统区的党员干部隐蔽起来,转入到地下。这突如其来的时局,让许多习惯了公开工作的党员很不适应,而江竹筠则快速调整并很快适应。1940年8月,中国公学附中因经费困难而停办。当年秋季,江竹筠转学到中华职校会计专业学习。此时,她有了生平第一个党内职务——中华职业学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她的闺蜜何理立也在这所学校。然而,两人组织关系不是一条线,互相不能明说,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互支持。

从志同道合到情投意合

1943年5月,上级党组织交给江竹筠一项艰巨而又特殊的任务:与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假扮夫妻,目的是掩护彭咏梧开展工作。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是小说《红岩》中彭松涛的原型。当时,他以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中级职员的身份作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没有家眷,只能住在单身集体宿舍,且缺乏可靠的助手,工作开展很不方便。早前,他想把妻子谭正伦、孩子彭炳忠从老家接来,因故没有成行。鉴于此,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年轻且富有地下工作经验的江竹筠来假扮彭咏梧的妻子。接到任务后,从未谈过恋爱的江竹筠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和一个陌生男人假扮夫妻并在一起生活,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但当知道这是革命的需要,早已将一切交给组织的江竹筠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决定,毅然与彭咏梧组建了“家庭”。“夫妻”二人共同战斗,团结了一大批党外开明人士,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

在一次工作联络中,江竹筠发现负责与她接头的竟然是她的好闺蜜何理立。俩人对上暗号后,欣喜万分。彼时,何理立按照上级组织的安排,经重庆知名书店经理仲秋元介绍,在生活书店做会计。仲秋元作为我党发展的地下工作者,一直由彭咏梧单线联系。自此,江竹筠的故事里不只有她与彭咏梧,还有何理立与仲秋元。

1944年春,在一次联络工作中,何理立与江竹筠被特务盯梢。何理立为掩护江竹筠撤退,几次甩掉特务,最后躲在银行女扮男装才侥幸逃脱。这次事件引起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警觉,第二天就命令二人先后撤退到成都。

1945年8月,江竹筠回到国立四川大学继续读书。1946年4月,江竹筠在华西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生下儿子彭云。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江竹筠主动向医生提出进行绝育手术。

险恶环境中没出一次纰漏

抗日战争胜利后,欢庆很快被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的阴霾所笼罩。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重庆的斗争形势随即异常严峻复杂。

1946年7月,鉴于当时的危急局势,党组织决定让江竹筠停止在川大的学习,回重庆着手开展地下斗争。江竹筠按照组织的要求,带着3个月大的儿子回到重庆,并将儿子托付给亲戚后奔走于各大学、中学,使重庆各学校的学生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这一年,虽然外部环境异常危险,工作异常艰苦,但却是江竹筠短暂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因为和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

1947年5月末至6月初,为镇压全国学生准备在6月2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总罢课和示威大游行,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学生运动和进步群众的镇压。江竹筠所在的女子师院也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武装包围,有13名同学被抓走。由于事前准备充分,学校党组织没有遭到破坏。随即,江竹筠通过参与组织“六一”联合后援会,采用请愿、记者招待会、师生罢教罢课等形式,争取社会力量共同营救被捕学生。在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全部出狱。彭咏梧、江竹筠等还在学生中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把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继续战斗,从而使重庆的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

1947年7月,新华日报社被查封,中共重庆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挺进报》,以便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1947年秋,重庆市委指派江竹筠加强《挺进报》的收发工作。作为在敌统区我们党的机关报,《挺进报》的安全保密工作是江竹筠需要首先考虑的。为此,她把报纸的供稿、出版和发行分离开来,避免相互间的横向联系,并主动承担起最危险的取送稿件和发行环节的工作。

夫妻同心

共赴前线

1947年9月,组织决定不再让江竹筠负责《挺进报》的发行和重庆市学生运动的指导工作,而是交给她更为重要的任务。当时,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上级党组织决定把川东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通过建立游击队和根据地,扰乱并打击敌人的大后方,从而牵制敌军、配合解放军作战。

1947年10月,根据上级决定,成立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以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上海局“发动游击骚扰,牵制国民党兵力出川”的具体要求,并任命彭咏梧为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直接领导武装斗争,江竹筠则作为地下党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委的联络员一同前往。临行前,她向接替工作的同志详细交代后,坦言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仅1岁多的儿子彭云。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找到了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此时的谭竹安作为进步青年,已经接受了江竹筠和彭咏梧的婚姻事实。江竹筠和彭咏梧就托谭竹安转告他的姐姐谭正伦,可否请她将彭云接到乡下抚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快得到回音。情急之下,地下党员王珍如暂时接手了看护彭云的任务。临别前,江竹筠和丈夫在街上买了一件美军毛毯改制的儿童大衣和一顶小军帽。为彭云穿好大衣、戴好帽子后,看着高兴的云儿,彭咏梧似有预感地说道,咱们一块去照张合影吧。这张幸福的合影,是他们后来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福。

江竹筠和丈夫斗志昂扬地奔赴新的战场。江竹筠作为联络员,不仅细致地在沿线路段设点布线,她还为过往的同志们在各地选择便于掩护的茶馆旅社。1948年1月,部队到了奉节县青莲乡,随即举行了武装起义并一举攻下了云阳县商业重镇兰溪。下川东地区党员骨干和知识分子干部较少,能做政治工作的人员缺乏且部队经费不足,彭咏梧便派江竹筠回重庆组织输送一批干部过来,同时协调一些经费过来。江竹筠不得不暂时离开彭咏梧,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离开却是夫妻永别。

因敌人对准备举行的武装起义有所察觉,彭咏梧于1948年1月8日提前举行了武装暴动。敌我力量悬殊,加之我方的力量准备不足、暴动时机不成熟,暴动失败。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率部队走到巫溪边界上的鞍子山黑沟淌时,遭到国民党胡宗南部柴祥云团的伏击,不幸壮烈牺牲。之后,残忍的敌人将彭咏梧的头颅砍下,先挑到奉节竹园镇游街示众,再挂到竹园坪小学操场边的杨槐树上。(作者单位: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THE END
1.“江姐”珍贵档案公开:曾为革命做绝育手术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热辣时事,专家点评,网友评论,尽在掌握https://user.guancha.cn/main/child-comments?id=11426807
2.烈士江姐牺牲近70年,儿子却定居美国,面对质疑他只说了5个字...一声''江姐!'',一切记忆被召回-- 70年前,重庆渣滓洞监狱里, 江姐受尽了敌人的百般折磨,老虎凳、 钢鞭、甚到十根手指里都被钉进了竹签... (1) 为革命做绝育手术,被叛徒出卖惨遭酷刑 江姐原名江竹筠,10岁进丝袜厂当起"小 小童工'',19岁入党。江姐接受的任务是 与彭咏梧...https://www.meipian.cn/3005k9yj
3.革命伴侣江竹筠和彭咏梧1945年夏天,经党组织批准,彭咏梧和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次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儿子,因为难产需要动手术,为了革命工作,江竹筠同时做了绝育手术。 半个月后,彭咏梧才来到成都,见到妻子和儿子,得知妻子做了绝育手术,心疼的同时,也充分理解妻子的决定。儿子出生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为儿子取名叫“彭云” ...https://www.jianshu.com/p/8e405f08b7c0
4.她被称“中国的丹娘”,毛主席曾动情地说:为什么不把她救出来...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江姐就象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 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140&id=129513
1.“江姐”珍贵档案面世:复习仨月考上大学为革命做绝育手术围绕江姐在川大读书期间形成的实物档案包括江姐亲手填写的《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公费生膳食补助领取清册》《学生休学名册》以及江竹筠在华西医院做生产和绝育手术的《手术记录》等,生动还原了江竹筠在川大读书期间的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 此次展览中,有四件江姐本人的珍贵档案是首次对外公布,据四川大学校史...https://vs.cns.com.cn/video/detailTemp/104991.html?id=104991
2.观点热评《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江姐在川大求学期间...【中国新闻网】“江姐”珍贵档案:为革命做绝育手术 【解说】记者11月22日从四川大学校史办公室获悉,四川大学“传承弘扬江姐精神做新时代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之一的四川大学校友江竹筠纪念展即将开展,该展将首次对外公开江姐(本名江竹筠)化名江志炜在四川大学“潜伏”时留下的珍贵实物档案。 https://news.scu.edu.cn/info/1378/27420.htm
3.《江姐:傲雪红梅》四敢于担当执行纪律从假扮夫妻到革命伉俪江竹筠何尝不想多要孩子,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如今斗争越来越残酷,前方的道路更加艰辛,为了今后工作的方便,只能忍痛割爱。 为了不让这种影响工作的情况再发生,在她再三坚持下,好友黄芬签了字,医生才给她做了绝育手术。这就是江竹筠革命意志的一种决绝,这就是她为了革命敢于献出一切的做法。 https://njsw.cbg.cn/show/28042-1974554.html
4.江姐负责大通公司经营的刘合廷解释说,那笔钱是借出去做生意了,以便为组织多赚些活动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出了差错。彭咏梧责令刘合廷马上收回。 江竹筠带着初生的云儿回到重庆,彭咏梧见到江竹筠和云儿后十分欣喜。当他得知江竹筠做了绝育手术后,便向对方发了火。 第7集 江竹筠向彭咏梧解释了自己做绝育的原因后,令彭咏梧...https://baike.sogou.com/v64717346.htm
5.江姐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江姐还是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大姑娘,有些犹豫,但党组织给她说明原因后,她毅然接受:“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尽力完成。”1945年党组织批准他们正式结为夫妻,次年生下了孩子彭云,可就在当天,为了革命,江姐坚决要求医生给她做了绝育手术。1946年12月,北平发生了美军强奸中国女大学生沈崇的事件,引发大规模抗议游行...https://www.zgdarm.cn/htmls/5O203O2133O4622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