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综述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效学;药动学;镇痛;全身麻醉

1REM的理化性质

REM是哌啶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3-{4-甲氧羰基-4-[(l-氧丙基)-苯氨基]-l-哌啶}-丙酸甲醋单盐酸盐,属合成的阿片类药,结构类似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

2REM的药代动力学

REM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其药代动力学模型符合三室模型,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终末半衰期,持续输注半衰期。代谢物90%经肾脏排泄。REM的代谢率不受血浆胆碱酯酶和肝、肾功能影响,故肝、肾功能不全并不影响其药物消除过程。性别对药动学无影响,容易通过胎盘并很快被代谢。

3REM的药效学

REM与μ受体结合力强,与K结合力弱,可被纳络酮拮抗。REM的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具有封顶效应,以剂量作比较是阿芬太尼的20~30倍。REM对脑电图(EEG)的抑制也呈剂量依赖性,REM对脑血流、脑代谢、颅内压(ICP)的作用类似于其他林受体激动药,不影响脑血管对动脉血二氧化碳的反应和调节作用,可用于ICP轻度升高的病人。REM对呼吸的抑制也呈剂量依赖性。REM对呼吸的抑制程度与年龄、体重等有关,并能被纳络酮拮抗。REM用于麻醉诱导、维持和镇静时均可引起血压(BP)下降、心率(HR)减慢。REM对BP和HR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性。REM能抑制食管的自发性活动,延迟胃排空。

REM主要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静脉注射REM可有效抑制插管期心血管反应,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REM复合丙泊酚在不使用肌肉松弛药气管插管中的应用己有研究。高龄病人麻醉REM的负荷剂量应减少50%,持续输注速度应减少2/3。REM可减弱窥喉插管时的压力反应,但易引起低血压。老年人的个体变异性较大,术后苏醒过程可能会有延迟。

神经外科麻醉的特殊要求之一是快速苏醒,目的在于病人离开手术室前能及时评价其神经系统功能。以REM为主的平衡麻醉在颅脑手术中能提供稳定的血液动力学,减少控制BP所需的心血管活性药物,手术结束清醒迅速,无手术后呼吸抑制。REM对ICP的影响与其它阿片药相似,可引起ICP下降,可用于颅内压轻度升高的病人,手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早。

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REM是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阿片类镇痛药。它有助于稳定血液动力学,减少神经递质的“应激反应”,但必须缓慢静脉注射,防止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心脏手术应用超短效的REM实施“快通道”麻醉有其独特的优势,以REM为基础的TIVA可提供足够的镇痛和早期安全拔管。

REM被认为是产科病人全麻插管的一种理想的诱导药物,可有效抑制全麻应激反应,且对新生儿影响甚少。个别新生儿出现短暂呼吸抑制,只需面罩给氧,无需纳络酮和气管插管即可纠正。REM可安全用于临产妇的无痛分娩及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REM的不良反应REM剂量较大或与其他协同应用时可引起BP降低和心动过缓。REM麻醉后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3%、20%。REM引起的肌肉僵直也呈剂量依赖性,比芬太尼和舒芬太尼更容易观察到肌肉僵直的发生。REM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痉痒(16%)、焦虑(2%)、发热(5%)、头晕、嗜睡和眼球震颤等。

总之,瑞芬太尼具有镇痛效能强,起效快、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代谢不依靠肝、肾功能,消除快等特点,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及维持,在心脏“快通道”麻醉、神经外科麻醉、产科麻醉、门诊短小手术的麻醉、肝、肾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阿片类镇痛药。

参考文献:

[1]KaranS,VoterW,PalmerL,etal.Effectdofpainandwudiovisualstimulationontheopioid-induceddepressionofthhypoxicventilatoryresponse.Anesthesiology,2005,103:384-90.

【关键词】药物研发;药物代谢动力学;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指利用数学处理的方法,对药物或者其他外源性的物质在人体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描述,进而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所产生的毒理学和药理学意义。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已经渗入到了药物治疗学、生物药剂学、毒理学等多门学科中,贯穿于药物的研发,成为了现今药物深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1、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新药发现

药物在具备低毒副作用以及良好药效的同时应该具备较好的药动学的性质,比如:生物利用度和吸收好;中度的蛋白结合率;良好的溶解度;在体内的代谢物毒性低或者无毒等等。因此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且对药物结构可能会对参数产生哪些影响进行分析,找出代谢和结构之间的规律,进而为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1.2、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药理学的研究

1.3、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制剂学的研究

好的药物剂型是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的,利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评价药物的急性,从而帮助临床合理地用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他们都具有维持药物有效的浓度、减少用药的次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将药物靶向到作用部位的有点,利用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我们可以对药物的各种剂型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4、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其主要是对中药的单方、组分、活性成分以及复方在人体内的排泄、代谢、分布、吸收等动态规律进行研究,通过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利于对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其作用机理进行阐明。中药复方中的每一味药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方,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进行协同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药物可能不一定是存在于单味药或者中药复方中的化合物,极有可能是其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所转化的新化学物质。因此通过动力学的研究能够认识到真正起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够阐明活性成分在人体内代谢、分布以及吸收全过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1.5、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毒理学研究

1.6、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临床用药

2、展望

【参考文献】

[1]陈艳军,关勇彪.毒物动力学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05,20(2):119-121.

[2]包金凤,刘国卿.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概述[J].药学进展,2000,24(2):89-92.

【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血药浓度法

2生物效应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采用单一组分为指标,用体液药物分析方法求得的药动学参数代表中药整体的药动学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毒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这些方法体现了整体观,从而使中药药动学研究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2.3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与其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标准试验细菌菌株,可以测定体液生物样品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王西发等[16]选用金葡菌为试验菌株,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潘嘉等[17]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此法适用于具有或以抗菌活性为主要药效的中药制剂,有简便易行,体液用量少等优点。但特异性不高,测定结果包括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确性。

3PK-PD模型、PB-PK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3.2PB-PK模型应用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目前占据了复方药动学研究的主导地位。PB-PK模型结构与生物体解剖结构大致对应[19],参数来自生理解剖资料和药物理化性质,PB-PK模型以生理解剖资料和药物理化性质为基础来分析药时数据,且有强大的种属间外推(InterspeciesExtrapolation)能力[20],所得参数更具有实际的生理意义,相比房室模型更有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可提供其他模型不能提供的参数(如药物在人体器官内的代谢速率常数、进入器官的弥散系数等等),故有必要加强中药复方的PB-PK模型研究以PB-PK模型参数提供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参数为复方配伍规律进行参考。

4小结

参考文献

[1]黄熙,陈可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中医,1997,38(1):745-747.

[2]徐海波,吴清和.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43-44.

[3]ZuoFZhouZM,ZhangQ,etal.PharmacokineticStudyontheMulticonstituentsofHuangqinTangDecoctioninRats.BiolPharmBull,2003,26(7):911-919.

[4]GaoQT,ChenXH,BiparativePharmacokineticBehaviorofGlycyrrheticAcid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GlycyrrhizicAcidandGancao-Fuzi-Tang.BiolPharmBull,2004,27(2):226-228.

[5]ShengY,LiL,WangC,etal.Solid-phaseextraction-liquidchro-matographic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andpharmacokineticstud-iesofalbiflorinandpaeoniflorininratserum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Si-Wudecoction.JChromatogrBAnalytTechnolBiomedLifeSci,2004,806(2):127-132.

[6]LuT,LiangY,SongJ,etal.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berberineandpalmatineinratplasmabyHPLC-ESI-MS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preparationHuang-Lian-Jie-Dudecoctionandthepharmacokineticapplicationofthemethod.JPharmBiomedAnal,2006,40(5):1218-1224.

[7]马越鸣.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展望.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3):273-275.

[8]卢弘,李敏,邢东明,等.对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评述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2000,24:22-25.

[9]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药物累积法研究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的药物动力学实验.中成药,1991,13(7):2-4.

[10]刘延福,周毅生,叶缨,等.附子理中丸方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成药,1992,14(8):6-7.

[11]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以解热的药效法初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1-5.

[12]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5.

[13]贺玉琢,富杭育,周爱香,等.经抗炎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1):1-4.

[14]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经抑制胃肠亢进作用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成药,1993,15(1):35-36.

[15]卢贺起,张智,魏雅川,等.以药效法测定四物汤药动学参数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1-13.

[16]王西发,秦骏,杨彩民,等.微生物测定家兔体内鹿蹄草素药动学参数.西北药学杂志,1997,12(2):70-71.

[17]潘嘉,王家葵,邹文侯,等.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18-19.

[18]BerteraFM,MayerMA,OpezzoJAW,etal.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modelingofdiltiazemin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Amicrodialysisstudy.JPharmacolToxicolMethods,2007,56(3):290-299.

[关键词]芳香开窍中药;血脑屏障;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石菖蒲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机体保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BBB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止有害物质入脑,但同时也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脑内转运,使药物在脑内难以达到适宜的浓度而不能满足脑部疾病治疗的要求。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脉”,“心窍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又因其大多具有芳香、辛香之气,故称为芳香开窍药。该类药:“芳香之性走窜”,易透过BBB;引药上行,能促进药物跨过BBB入脑,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1];且具有脑保护功能。本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影响

1.1冰片

冰片(borneol)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ipterocarpustubinatusGaertn.f.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冰片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称为龙脑香,其别称有龙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梅片等,属芳香开窍类药物,其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肺、脾经。中医谓其作用特点为“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通诸窍,散郁火”。

1.1.1本身易透过BBB

冰片相对分子质量为154.24,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单萜类物质。梁美荣等[2]发现大鼠在灌服冰片5min后,脑内冰片的浓度即与血清中相同,质量分数达到10μgg-1。李伟荣等[3-4]给小鼠灌胃天然冰片5min后即在脑内测得冰片,60min后浓度达到峰值。证实冰片极易透过BBB,其脑内浓度与血清浓度有较高的比值。

1.1.2能够引药上行,促进药物透过BBB

冰片不仅本身能透过BBB,还可与其他药物合用,促进药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入脑量。

1.1.2.1注射冰片与亚砷酸[5]、尼莫司汀[6]、克林霉素[7]、舒络[8]、甲氨蝶呤[9]、头孢曲松[10]、栀子苷[11]、尼莫地平[12]等药物合用,能够促进这些药物经注射给药跨BBB入脑,提高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此外,以冰片修饰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后静脉给药,也能实现对包载药物的“引药上行”作用。

吴红兵等[13]制备了10%冰片修饰的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小鼠尾静脉注射后,与溶液剂相比,脑内齐多夫定的绝对摄取量由普通脂质体组的1.43倍增加到冰片修饰组的1.96倍(P

1.1.2.2口服冰片合用口服药物,亦可促进药物入脑。吴雪等[15]考察了冰片对灌服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透过BBB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配伍冰片后,AUC脑/AUC血显著升高(P

1.1.2.3鼻腔给药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进入脑内的量不同[19],鼻腔给药本身可以提高药物的入脑量,这是因为药物经鼻吸收入脑的途径有2种:一是经嗅黏膜吸收后直接入脑,二是经呼吸区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再经BBB转运入脑[20]。药物与冰片合用经鼻腔给药,还可进一步促进药物的经鼻入脑转运。刘煜德等[21]探讨了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给药吸收入脑的影响,结果表明,芎冰喷雾剂组较川芎喷雾剂组中的川芎嗪能更迅速的入脑并达到更高的峰浓度;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组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更迅速。Lu等[22]将京尼平苷与冰片合用,鼻腔给予大鼠后发现合成冰片和天然冰片均能增加京尼平苷在脑部的吸收。

1.1.3降低BBB通透性体现脑保护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冰片通常具有提高BBB通透性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冰片则可通过降低BBB通透性体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刘亚敏、夏鑫华等[23-24]证实冰片可以显著性降低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的伊文思蓝(Evansblue,EB)含量。

1.2麝香

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lerov、马麝M.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本草经疏》),“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医学入门》)。麝香性辛、温,味苦,归心、脾经,能够开窍醒神,用于各种闭证神昏。

1.2.1本身可透过BBB,具有脑保护作用

陈文垲等[25]发现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麝香酮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5min后,脑中浓度已达到峰值,表明麝香酮能够通过BBB进入脑组织,并有相当浓度的分布。且与其他主要脏器相比,麝香酮在脑中较为稳定、代谢慢,说明麝香酮对脑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性,能够醒脑开窍、归经入脑。此外,在病理状态下,麝香也表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能对抗脑缺血后脑水肿、BBB通透性加大、脑体比值和脑组织含水量增加、病理组织改变等病理性损伤[26]。

1.2.2调节药物的BBB通透性

与冰片类似,在生理病理不同状态下,麝香对药物透过BBB的作用不同。倪彩霞等[27]发现,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对小鼠生理状态下的BBB具有一定的开放效应,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组织中的伊文思蓝EB含量。而对于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EB,显示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均能显著性降低小鼠脑组织中EB的含量,表明麝香能够对抗不完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BBB通透性的异常升高,表现出病理状态下BBB功能的保护作用[28]。

1.3苏合香

苏合香是由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orientalis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苏合香“走窜,通窍开郁,辟一切不正之气”(《本草备要》),“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本草纲目》)。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可开窍醒神,辟秽,用于中风痰厥、猝然昏倒、惊痫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著名温开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脑震荡等病所致突然昏厥。

苏合香多配伍使用,关于其促进药物透过BBB的研究不多。刘萍等[29]观察中药苏合香对联用药舒必利口服给药后对血中与脑内舒必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连续口服给药1周后舒必利合用苏合香组的大鼠脑中和血中舒必利浓度明显高于单用舒必利组,与单用舒必利组相比,舒必利与苏合香合用组的舒必利脑浓度上升39%;说明苏合香能够增加BBB的通透性,促进舒必利透过BBB。

1.4安息香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tonkinensis(Pierre)CraibexHart.、安息香树S.benzoinDryand.或苏门答腊安息香树S.paralleloneurumPerkins.的树脂;《本草经疏》记载:“安息香,气平而芬香,性无毒气厚味薄,阳也。入手少阴经,少阴主藏神,神昏则邪恶鬼气易侵,芬香通神明而辟诸邪,故能主鬼症恶气也。”安息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脾经;具有开窍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等。

安息香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并能通过BBB进入大脑[30]。与麝香相似,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苏合香对BBB的通透性具有不同调节作用。对小鼠,安息香全药组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内EB含量(P

1.5石菖蒲

石菖蒲TatarinowSweetflagRhizome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Schot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辛,性温,具芳香之气,行散之力较强。

方永奇等[31]发现石菖蒲挥发油中顺式甲基异丁香酚、榄香素、β-细辛醚、α-细辛醚4个成分能够进入脑组织。吴雪等[15,32]发现石菖蒲水提液能显著提高HSYA、葛根素和川芎嗪等药物的AUC脑/AUC血。说明石菖蒲能够有效提高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透过BBB进入脑组织。

综合芳香开窍类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及石菖蒲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可知此类药物主要在3个层次调节BBB的通透性:①本身可自由通过BBB,发挥芳香开窍作用的成分主要为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成分,容易跨过BBB进入脑组织;②生理状态下与其他药物合用,引药上行,促进其他药物跨BBB入脑;③病理状态下降低BBB的通透性,表现出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芳香开窍中药调节BBB通透性的机制

BBB通透性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影响BBB通透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2.1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冰片可以通过影响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而调节BBB通透性。①影响5-HT,王刚等[33]研究了合成冰片影响BBB促进槲皮素入脑的情况,加入了5-HT抑制剂后,脑组织中槲皮素的含量显著下降;②影响氨基酸类递质,天然冰片能够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影响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34-35];王道刚研究指出[36],冰片可以降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海马GABA的表达、增加β-内啡肽(β-EP)的表达,是冰片“开窍”的可能作用机制。

目前,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的研究众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复方配伍、部分机制研究方面。除了冰片,芳香开窍类中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BBB的研究及机制的探讨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配伍并不能有效地满足脑部疾病治疗要求。已有研究者将冰片制备成经鼻给药的微乳[62],或者制备冰片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以提高其脑内靶向性及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将传统芳香开窍药性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研究新的递药系统,势必能拓宽芳香开窍药的应用、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文娜.《温病条辨》芳香类药物治疗发热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梁美蓉,刘启德,黄天来,等.冰片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3,4(4):38.

[3]李伟荣,陈瑞玉,黄天来,等.天然冰片对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164.

[4]LiWR,ChenRY,YangL,etal.Pharmacokineticsofnaturalborneolafteroraladministrationinmicebrainanditseffectonexcitationratio[J].EurJDrugMetabPharmacokinet,2012,37:39.

[5]肖玉强,张良玉,唐海涛,等.冰片促进砷剂透过BBB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3):244.

[6]史卫忠,赵志刚.冰片作用下尼莫司汀透过BBB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933.

[7]褚建波,王玮,赵文霞,等.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7):743.

[8]喻斌,阮鸣,方泰惠,等.冰片对舒络干预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作用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9,13(3):169.

[9]高晨,高,史卫忠,等.冰片对甲氨蝶呤透过BBB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2):134.

[10]魏宇宁,刘萍,何新荣,等.微透析法研究冰片对头孢曲松在大鼠脑纹状体中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605.

[12]WuC,LiaoQF,YaoMC,etal.Effectofnaturalborneolonthepharmacokineticsanddistributionofnimodipineinmice[J].EurJDrugMetabPharmacokinet,2013,doi:10.1007/s13318-013-0135-z.

[13]吴红兵,王绍宁,石莉,等.冰片对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90.

[14]RenJG,ZouMJ,GaoP,etal.Tissuedistributionofborneol-modifiedganciclovir-loadedsolidlipidnanoparticlesinmiceafter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J].EurJPharmBiopharm,2013,83:141.

[15]吴雪,欧阳丽娜,向大位,等.冰片及石菖蒲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透过BBB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1,42(4):734.

[16]王平,王晨,楼一层.冰片、川芎对复方舒郁健脑方剂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1.

[17]ZhangL,HanLM,QinJ,etal.Theuseofborneolasanenhancerfortargetingaprotinin-conjugatedPEG-PLGAnanoparticlestothebrain[J].PharmRes,2013,30:2560.

[18]CaiZ,HouS,LiY,etal.Effectofborneolonthedistributionofgastrodintothebraininmiceviaoraladministration[J].JDrugTarget,2008,16(2):178.

[19]ZhaoJY,LuY,DuSY,etal.Comparativepharmacokineticstudiesofborneolinmouseplasmaandbrainbydifferentadministrations[J].JZhejiangUniv-SciB(Biomed&Biotechnol),2012,13(12):990.

[20]WuHB,HuKL,JiangXG.Fromnosetobrain:understandingtransportcapacityandtransportrateofdrugs[J].ExpertOpinDrugDeliv,2008,5(10):1159.

[48]徐秋英,刘亚敏,沈强,等.人工麝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MMP-9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8):875.

[49]王文,吕飒,周莹,等.急性肝衰竭小鼠血清TNFα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8):681.

[50]倪彩霞,曾南,汤奇,等.四味芳香开窍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C].西宁: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2010.

[51]何晓静,擎丽梅,刘玉兰.冰片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71.

[52]何晓静,秦献辉,刘玉兰.冰片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6(9):794.

[53]孙蓉,张作平,黄伟,等.麝香酮对完全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197.

[54]文雯,王玉.Aβ25-35体外诱导海马神经元及石菖蒲、远志有效成分合用对其SOD、MDA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56.

[55]李跃,孙景波,黄燕.益脑康胶囊对脑梗死大鼠溶栓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ZO-1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268.

[56]胡利民,姜民,凌霜,等.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J].毒理学杂志,2006,20(4):275.

[57]潘嘉,张白嘉,喻舸,等.川芎嗪和冰片对鼻腔生化指标及鼻黏膜形态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3):234.

[59]施嘉琛,张晶,邵兵.人工合成麝香对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2,26(6):412.

[60]张硕,宋衍芹,鞠传霞,等.麝香、麝香酮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毒性的对比考察[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639.

[62]赖宝林.芎冰微乳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及脑局部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Progressinregulationeffectofaromaticrefreshing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onBBBpermeabilityanditsmechanism

WANGLi-ping,FENGJian-fang*,HUKai-li*

(MuradResearchCenterforModernizedChineseMedicine,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Theblood-brainbarrier(BBB)protectsthebrainagainstunwantedsubstances,while,atthesametime,limitsthetransportofmanydrugsintothebrain.Aromaticrefresh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aninduceresuscitationandmodifythepermeabilityofBBB,promotingotherdrugsenteringintothebrainwithbrainprotectioneffect.Thispapermainly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inregulationeffectsandmechanismofusualaromaticrefreshingTCM,suchasborneol,moschus,styrax,benzoinumandTatarinowSweetflagRhizome,onBBBpermeability.Tobroadentheapplicationofthesedrugsinmodernpharmaceuticsinthefuture,therelativelyresearchshouldemphasisoncombiningaromaticrefreshingTCMwithnewformulationsandtechnologiesinpharmaceutics,providingnovelpromisingstrategiesforbraindiseasestherapy.

【摘要】

综述了小檗碱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学资料,可为有关小檗碱药动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檗碱药代动力学综述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Berberine),是传统中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在临床上一直作为抗菌止泻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临床用途已经扩展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方面[1]。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就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检测方法

1.1高效液相色谱法

1.1.1正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余琛[2]等根据在卤代烃类溶剂中的小檗碱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荧光这一特性,采用正相色谱-荧光检测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小檗碱的检测灵敏度检测。

1.2其它方法

熊程忆[6]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小檗碱进行药代动力学实验,为了弥补同位素法特异性不强,不能区分原形物、代谢物及放射性杂质,同时采用了薄层层析。发现大鼠iv后,主要经尿排泄,粪排泄很少。胆汁中有较多放射性排泄,表明存在肝肠循环。申竹芳[7]等采用高效薄层荧光光密度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小檗碱的含量,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小檗碱形成离子对,氯仿提取,方法简单灵敏,专一性强。

2药代动力学研究

2.1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传统观念上认为,小檗碱口服吸收差。盛美萍[8]曾报道Beagle狗口服小檗碱剂量为45mg·kg-1时,经HPLC测定,血药浓度在临床检测灵敏度低限之下(10μg·L-1)。增大剂量到280mg·kg-1狗服药后产生呕吐,增大到700mg·kg-1时,产生腹泻,但血浆中小檗碱的浓度仍很低。给狗iv4mg·kg-1Ber,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t1/2a为0.15±0.26h,Ke为10.18h,在体内分布较广。

丁志平[9]等比较黄连常规粉体、超微粉体、和纳米粉体中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黄连纳米粉体组、超微粉体组的Ka分别为5.82±0.71、5.23±0.79,大于常规组的Ka4.15±0.58,表明黄连粉体的纳米化和超微化对小檗碱的吸收有影响。

临床上小檗碱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作用[10]。近年来,发现谷维素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1],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李宝馨[12]等研究黄连素单用及合用谷维素在兔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无论在兔还是人体,黄连素单制剂组和复方制剂组口服后均有吸收,在兔体内,复方制剂组Cmax为210.8μg·L-1、AUC0-∞为1105.4g·L-1·h-1都高于单制剂组Cmax92.7μg·Lv,AUC0-∞491.7g·L-1·h-1;在人体内复方制剂组Cmax为534.2μg·L-1、AUC0-∞为4136.9g·L-1·h-1都高于单制剂组Cmax394.7μg·L-1,AUC0-∞3028.3g·L-1·h-1,说明谷维素能增加黄连素口服吸收程度。

2.2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小檗碱在小鼠体内吸收快、分布广泛。3H-小檗碱iv给药后5min到2h小鼠各组织中放射性分布顺序:肺>肝>脾>肾>心>肠>胃≥脑。24h后各组织中仍有放射性分布,肺、肝中浓度最高[6]。同时有研究报道[7]小鼠口服小檗碱和含等量小檗碱的黄连粉,2h后小檗碱在肝脏分布最高,心、肾、胰脏次之,其次是肺和脾。服用黄连粉的与服小檗碱的小鼠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可推断黄连粉中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促进其中小檗碱的吸收,在生物效应方面也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兔灌胃24h后,小檗碱主要在肾脏、肝脏分布,心脏中残留量甚微[13]。

2.3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Sakuri[14]等人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对大鼠口服小檗碱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给药24h和48h尿中总放射性为给药剂量的1.2%和2.7%。而粪便中总放射性48h后为86%,说明小檗碱在胃肠道吸收不好。朱志勇[15]对大鼠给药4h后,对胃和小肠内容物进行HPLC分析,也证实了小檗碱在胃肠道稳定。人口服盐酸黄连素片剂,7天后,其血药浓度谷值仅约为0.3μg·L-1,而尿药浓度则达80μg·L-1。同时,累积尿药排泄量数据表明,口服给药后原形药物的尿排量仅为总量的0.013%,提示小檗碱在人体口服吸收确有困难[16]。并从尿液中鉴定了三个代谢产物,为药根碱-3-硫酸酯、脱亚甲基小檗碱-2-硫酸酯和Thalifendine-10-硫酸酯[17]。朱志勇[15]进一步通过对人和大鼠体内代谢物的研究,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得到7个代谢产物;大鼠尿液中发现与人体不同的2个代谢产物Demethyleneberberine-2,3-o-β-D-diglucuronide、Thalifendine。推测其代谢历程为小檗碱在肝药酶或其他酶的催化下脱去连二氧亚甲基或甲基,然后在肝脏或者其他器官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硫酸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最终的代谢物。

2.4药物在体内的排泄

大鼠iv3H-小檗碱6d后,尿中累计排泄占给药量的73%,粪排泄很少占10.9%,24h内胆汁中有放射性排泄占10.1%,说明存在有肝肠循环[6]。人口服小檗碱后,累积尿药排泄量仅为总量的0.013%,说明人体口服吸收差[16]。

3中药成分与复方

中药方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日益引起重视,通过研究比较处于不同背景的某一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差异,来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18]。

4讨论

通过研究小檗碱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其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对许多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尚需进一步分析。

1房辉,汪晖.小檗碱作用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21.

2余琛,洪有采,张慧,等.一种高灵敏度的小檗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1994,12(1):39.

3MERCKINDEX,13th,197.

4罗懿妮,赖宇红,薛巧如,等.盐酸小檗碱RP-HPLC测定条件的比较.中药材,2004,27(9):647.

5余琛,洪有采,张慧,等.以DL-樟脑-10-磺酸为离子对试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浆中小檗碱的含量.色谱,1992,10(3):167.

6熊程亿,施绪保,代宗顺,等.3H-小檗碱在家兔及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5):293~296.

7申竹芳,谢明智.高效薄层荧光光密度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小檗碱含量.药学学报,1993,28(7):532~536.

8盛美萍,孙洪,王宏.盐酸小檗碱在Beagle狗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动学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1):64~67.

9丁志平,林力,郑晓鹤,等.不同粒径黄连粉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0(5):835.

10黄伟民,王以庆,任建英,等.黄连素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中华心血管并杂志,1990,18(3):155~156.

11牟爱民,张守爱.大剂量谷维素治疗心律失常46例分析.临床荟萃,1996,11(3):135.

12李宝馨,杨宝峰,郝晓敏,等.黄连素单用及合用谷维素在家兔及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33~35.

13汪宝琪,庞志功,姜洪涛,等.小檗碱在兔体内脏的分布研究.分析化学,1995,23(5):613.

14Sakuri,Shuichi,etal.PlasticPharmacology,1976,11(3):351~355.

15朱志勇.小檗碱在人及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2002,5.

16余琛,张慧,潘俊芳,等.健康人口服盐酸黄连素片剂后的尿药分析与药物代谢初步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6(1):36~39.

17PanJunfang,YuChen,ZhuDayuan,etal.Identificationofthreesulfate-conjugatedmetabolitesofberberinechlorideinhealthyvolunteers'urineafteroraladministration.ActaPharmacolSin,2002,23(1):77~82.

关键词:牛蒡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1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徐力采用角叉菜胶肿胀模型、组织胺及五羟色胺性血管通透模型,和甲基纤维素气囊模型考察牛蒡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牛蒡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由组织胺及五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白细胞移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小晓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复方牛蒡子含片可抑制小鼠耳廓炎性肿胀程度及炎性灶内白细胞的聚集,可减轻急性咽炎模型大鼠咽腔组织黏膜的炎症表现,使急性咽炎症状缓解,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抗炎作用和对咽炎黏膜的改善作用均增强,因此可以说复方牛蒡子含片良好的抗炎作用是其治疗急性咽炎的一个重要药理学作用基础。另有实验研究证明牛蒡多糖能显著地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小鼠脾脏、胸腺器官相对重量,说明牛蒡多糖具有较强的调节体液免疫功能和调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2抗肿瘤作用

牛蒡子苷和苷元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的作用差异很大,通过牛蒡子苷和苷元对几种肿瘤的作用比较,说明主要活性物质为苷元。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元对肺癌、皮肤癌、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肝癌等都有一定活性。耿果霞等通过实验观察牛蒡子醇提物对实体瘤抑瘤率和腹水瘤生命延长率的影响,发现醇提物3个剂量组对小鼠宫颈癌的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均>30%,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牛蒡子醇提物对小鼠宫颈癌有一定的抗癌疗效。

3抗病毒作用

杨子峰等从体内抗病毒实验观察牛蒡子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结果为牛蒡子甙元在100μg/kg及10μg/kg,口服均明显抑制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牛蒡子甙元100μg/kg浓度组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死亡保护作用。说明牛蒡子甙元是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药物。高阳等通过体外观察牛蒡苷元抗甲1流感病毒作用,证明其在体外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是牛蒡子解表功能的有效成分,对其进行含量测定作为牛蒡子质量标准的定量指标是适宜和可行的。符林春等实验证明牛蒡子苷元复方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体内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诱生体内产生干扰素。牛蒡子甙元对病毒性感冒的病因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但其抗流感病毒机理方面应作进一步究。

4抗糖尿病作用

牛蒡子可有效控制血糖,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徐朝晖等通过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实验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且与水提物相比,牛蒡子乙醇提取物总体上效果更好,因此推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醇提取物中,为脂溶性成分。应进一步探索牛蒡子的作用机制,以便开发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治疗前景。

5其他作用

6结语

牛蒡子为我国传统中药,对牛蒡子的临床应用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关于牛蒡子的研究逐渐深入。但研究大多处于体外和动物实验阶段,还需做大量临床实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功效。此外,对牛蒡的有效成分研究大多集中在木脂素类化合物特别是牛蒡苷和牛蒡苷元上,而牛蒡中的其他成分如酚羟基类和硫炔类化合物,以及蛋白质、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等,也同样具有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1]王小晓,闫艳仓,王旭丹,等.复方牛蒡子含片的抗炎作用及其对急性咽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47-149

[2]耿果霞,龙玲,李青旺,等.牛蒡子醇提物抑制小鼠宫颈癌U14生长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6,34(21):5559-5560

[3]杨子峰,刘妮,黄碧松,等.牛蒡子甙元体内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5,28(11):1012-1014

[4]符林春,徐培平,刘妮,等.牛蒡子苷元复方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4):266-269

[关键词]地佐辛;舒芬太尼;术后镇痛

在医学临床领域,术后疼痛对于患者康复具有较大影响,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痛,是患者因手术组织损伤所导致的生理和心理性综合反应,单纯运用舒芬太尼开展镇痛治疗易引起不良反应。地佐辛属于新型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镇痛效果较为显著,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中[1]。本研究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ASAⅠ~Ⅲ级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ASAⅠ~Ⅲ级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共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63~78岁,平均67.5岁;平均体重68.3kg,所有患者BMI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甲氧氯普胺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甲氧氯普胺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1、3、6、12、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状况(呕吐、眩晕、尿潴留以及呼吸抑制等)发生概率进行比较[2]。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术前不予用药。实施静脉诱导,以咪达唑仑、异丙酚、舒芬太尼、阿曲库胺进行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0.04mg/kg、0.5mg/kg、0.3μg/kg和1.0mg/kg,麻醉维持环节采取异丙酚继续输入和七氟醚吸入,并间断性输入舒芬太尼与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0.2μg/(kg·h)和1.0mg/(kg·h)。手术完成后结束麻醉,清醒拔除气管导管,以静脉镇痛泵实施48h术后镇痛治疗[3]。观察组镇痛泵剂量配方为100ml生理盐水加地佐辛0.2mg/kg、舒芬太尼1μg/kg及甲氧氯普胺10mg;对照组镇痛泵剂量配方为100ml生理盐水加舒芬太尼2μg/kg及甲氧氯普胺10mg[4]。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48h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具体见表1。观察组在镇痛、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率发生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在临床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镇痛治疗药物中舒芬太尼属于药性较为明显的种类,类属于强劲的μ受体激动剂,脂溶性大大高于芬太尼,通过血脑屏障与神经细胞膜的效果较好,临床用于术后镇痛较为普遍[5]。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其引发患者反胃、呕吐、眩晕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与舒芬太尼使用量呈正比[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为5例,发生率为12.5%,明显高于观察组,单纯使用舒芬太尼导致不良反应概率提高的原因与舒芬太尼代谢缓慢及半衰期长等方面有关。地佐辛属于主要激动κ受体,能拮抗μ受体,其在术后镇痛治疗中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疼痛,还能减缓对患者呼吸的抑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中运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疼痛感,并且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明显作用[8]。

本研究结果显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镇静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在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1]陈阳安.术后镇痛临床研究综述[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8(4):166-167.

[2]张洁安.术后镇痛进展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2(5):160-164.

[3]林锦如.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疗效对比[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9(4):96-97.

[4]张贵阳.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分析[J].医学综述,2011,9(6):202-203.

[5]金德安.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6(3):107-109.

[6]陈青云.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9(1):70-71.

[7]岳兵.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1,6(4):275-276.

心悸;中医药疗法;综述

作者单位:137000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大多都具有心悸的临床表现。

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本文就近年来的中医药诊治状况综述如下。

1现代临床研究

1.1辨证论治宋氏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的治疗,阴虚用六味地黄丸、生脉散、补心汤;阳虚用人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气虚用养心汤;气阴两虚用炙甘草汤、归脾汤、生脉注射液;阴阳两虚用金肾气丸或参附汤加味。标实的治疗,痰浊用加味温胆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血瘀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注射液;气滞用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或栝蒌薤白桂枝汤;火邪用清心汤。

魏氏将心律失常按心律快慢分为快速型和慢速型。前者多按气血不足,血脉瘀阻,瘀久化热论治;后者则遵心脾气虚,湿阻心脉用药。

宋氏根据脉相变化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心悸(如呈现数脉、疾脉、极脉、脱脉、浮合脉等)、缓慢型心悸(如呈现脉缓、迟脉、损脉、败脉、夺静脉等)、节律不整型心悸(如见涩脉、促脉、代脉、结脉、或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等)。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虚证以补虚为主,补益气血,或调理阴阳,以求气血通畅,阴平阳秘,常配养心安神;实证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化痰涤饮,活血化瘀等治法,配合用重镇安神。

1.2辨病治疗朱氏主张在辩证的基础上进行辨病治疗,对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百合、丹参、生龙牡、磁石为基础方;冠心病心律失常,以以七分益气、三分活血,用党参、黄芪、丹参、益母草、麦冬为主;风心病心律失常,以通为主,常用桂枝、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丹参、红花、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其基本方为生地、桂枝、麦冬、甘草、丹参、黄芪、大青叶、苦参、茶树根,急性发作期去桂枝、黄芪。加蒲公英、地丁草等。

王氏以黄连生脉饮为基础方治疗早搏,早搏频发加苦参。治疗本病还有抗早搏汤(常山、姜半夏、苦参、炙草)、整律合剂(党参、丹参、苦参、柏子仁、常山、炙甘草)、整律汤(丹参、阿胶、栝蒌、桂枝、枣仁、茯苓、煅龙牡、炙黄芪、蛤蟆干、薤白、炙甘草)、脂泻通(补骨脂、泽泻、木通)等。

房颤的治疗,王氏用除颤汤(丹参、苦参、五味子、柏子仁、三七、川芎)等治疗。崔氏用转律汤(红参、丹参、苦参、酸枣仁、琥珀、车前子)合并小剂量奎尼丁治疗,转律成功率高且可减免奎尼丁的毒副作用。

针对病变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阳虚,尤以心肾阳虚突出,临床采用附子1号注射液、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补方法进行治疗,针对其基本病机为阳虚及气虚、阴虚、血瘀、痰浊等,采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或温阳益气养阴活血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另外,临床上还采用护心丹、心宝、活心丹等辨病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认为:党参、桂枝、附片、炙甘草、丹参、麦冬、麻黄、五味子、当归、黄芪、细辛、川芎、仙灵脾、干姜等药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药,其中尤以人参增率作用最为显著。

2实验研究

为了提高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及途径,近年来国内对抗心律失常中药药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中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类苦参、当归、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龙、卫茅等,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2.2兴奋β受体类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对抗缓慢性心律失常。

2.3抑制Na+-K+-ATP酶类福寿草、万年青、罗布麻、夹竹桃、铃兰、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黄样作用,可对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

2.4阻滞β受体类佛手甾醇苷、葛根等,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降血压、缓解心绞痛。

2.5主要阻滞钙通道类粉防己碱,小檗胺等,可能有阻断组胺受体及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喹巴因及氯化钙诱发的心律失常的作用。

皂苷是天然产物化学库的重要组成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诸如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保肝等活性,但皂苷口服后在胃肠道内不稳定,受胃肠道酶、细菌及pH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利用度很低;皂苷肠壁黏膜透过能力差;个别皂苷具有较强的溶血性;上述原因限制了皂苷类的应用。脂质体是一种新型载体,包封皂苷,能降低皂苷溶血性、提高皂苷的生物利用度;皂苷类脂质体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因此皂苷类脂质体已得到广泛研究。本文就皂苷类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皂苷类脂质体研究新进展

1.1人参皂苷脂质体陈新梅等[1]研制的人参皂苷Rg1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35%,对东莨菪碱诱导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梁平等[3]以薄膜分散-超声制备的小单室脂质体平均粒径2.5±μm,包封率为51%;张辉等[4]制备的人参皂苷Rh2脂质体包封率为38%。

1.3刺五加皂苷脂质体吴远等[7]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刺五加叶皂苷脂质体包封率为63%。刺五加皂苷脂质体组与游离刺五加皂苷组均使肝癌细胞G0/G1期和S期比例明显下降,并观察到细胞凋亡,高剂量刺五加皂苷脂质体组荷瘤小鼠的抑瘤率(62.21%)显著高于低剂量组(45.23%)和游离刺五加皂苷组(46.16%,P0.05)。

1.4柴胡皂苷脂质体柴胡皂苷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低,静脉注射能引起溶血。丁武孝等[8]采用对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和琥珀酸胆固醇酯将其制成脂质体后静脉给药,溶血性降低。

1.6海参皂苷Nobiliside-A脂质体Nobiliside-A是从黑乳海参中提取出来的三萜皂苷,具有肿瘤杀伤和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双重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静脉注射溶血性强。熊阳等[10-11]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Nobiliside-A脂质体,与Nobiliside-A溶液相比,体内外溶血性大大降低。

2给药途径

皂苷类脂质体给药途径广泛,目前文献报道的有:肺部给药[3,6]、口服[2]、腹腔注射[2]、皮肤给药[5]。

3研究现状

目前皂苷类脂质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体,复方较少见;绝大多数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皂苷类脂质体稳定性差,易渗漏;皂苷的油水分配系数低[1],难以获得较高的包封率,而《中国药典》2005版要求脂质体的包封率必须大于80%,因此包封率和稳定性是脂质体产业化必须跨越的障碍之一。

4结语

尽管皂苷类脂质体研究目前尚存在较多问题,但笔者坚信:随着新辅料、新技术的应用,皂苷类脂质体的研究必然会得到快速和全面发展。

[1]陈新梅,朱家壁.人参皂苷Rg1的溶解特性与脂质体包封率关系的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

[2]陈新梅,朱家壁.人参皂苷Rg1脂质体对东莨菪碱诱导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

【关键词】荔枝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

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台湾等地区[1]。其味甘、涩,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用于寒疝腹痛、肿痛、胃脘痛、妇女气滞血瘀腹痛等症。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对荔枝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各种成分的作用还未能准确阐明,可见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就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

1.1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

棕榈酸(Palmiticacid)12%,油酸(Oleicacid)27%,亚油酸(Linoleicacid)11%,半合成环丙基脂肪酸(Semisyntheticcyclopropanoicfattyacids)42%,其中主要为二氢苹婆酸(Dinydrosterculicacid)37%、顺式-7,8-亚甲基十六烷酸(cis-7,8-Methyleneh-exadecanolicacid)4%、顺式-5,6-亚甲基十四烷酸(cis-5,6-Methylenetetradecanoicacid)0.4%、顺式-3,4-亚甲基十二烷酸(cis-3,4-Methylenedodecanolicacid)0.1%(2)。沈氏等(2)报道,荔枝核中含挥发性成分:3-羟基丁酮(3-acetoin),丁二醇(2,3)(2,3-butanedi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葎草烯(humulene),δ-毕澄茄烯(δ-cadin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二氢白菖考烯(calamenene),喇叭茶醇(ledol),愈创木薁(guaiazulene),棕榈酸(palmaticacid)。乐氏等(3)发现荔枝核挥发性成分有雪松醇(himachalol)、十六酸(hexadecoicacid)、苯(benzene)、甲苯(methylbenzene)、苯甲酸(antipyrinebenzoate)等。屠氏等(4)报道,荔枝核中还含有辛酸乙酯(ethylcaprylate)、壬酸乙酯(ethylpelargonate)、油酸乙酯(ethylisoleas)、二氢苹婆酸乙酯(ethyldihydrosterculicacid)等油脂类成分。1.2氨基酸

荔枝核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Alianine)、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opylglycine)(5)。1.3其他

屠氏等(4)从荔枝核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5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3个成分,分别为硬脂酸(stear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in)、豆甾醇(stigmasterine)、(24R)-5α-豆甾烷-3,6-二酮((24R)-5α-stigmast-3,6-dione)、豆甾烷-22-烯-3,6-二酮(stigmast-22-ene-3,6-dione)、3-羰基甘遂烷-7,24-二烯-21-酸(3-oxotiru-calla-7,24-dien-21oci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ine-β-D-Glucoside)、1H-imidazole-4-carboxylicacid,2,3-dihydro-2-oxo,methylester、乔松素-7-新橙皮糖苷(pinocembrin-7-neohesperi-doside)、D-1-O-甲基-肌-肌醇(D-1-O-methyl-myo-inositol)、半乳糖醇(melampyrin)、肌-肌醇(myo-inositol)。

此外,刘氏等[6]从荔枝核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中首次分离得到5-氧-对-香豆酰基奎尼酸甲酯和原儿茶酸。

2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郭氏等[7]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荔枝核及其制剂中原儿茶酸的含量,使用SpherisorbC18柱,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所用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高,分离度、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杨氏等[8]以人参二醇为标准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应用722分光光度计,确定了荔枝核总皂苷含量测定的实验条件,该方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关于荔枝核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杨氏等[9]运用比色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对荔枝核总皂苷元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将荔枝核总皂苷水解,通过测定总皂苷水解产物皂苷元的含量来测定荔枝核总皂苷的含量。

3药理作用研究

3.1降糖活性

3.2降血脂活性

潘氏等[11]在四氧嘧啶致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动物模型上,证实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能降低模型动物血清三酰甘油(TG)及胆固醇(T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HDL-C/TC比值,说明其能改善内、外源性脂质代谢紊乱,对抗四氧嘧啶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加速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清除,此作用可减弱自由基损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产生协同降糖、调脂效应。郭氏等[15]研究表明,荔枝核皂苷和罗格列酮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脂肪肝致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葡萄糖耐量,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和空腹血清血糖,并能显著降低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提高HDL-C含量。陈氏等[14]用荔枝核提取液治疗糖尿病小鼠4d后,各组TG差异不明显,荔枝核提取液高剂量治疗组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治疗组。

3.3抗肿瘤作用

肖氏等[16]将移植性S180、肝癌用生理盐水按1∶1进行稀释制成含瘤腹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mL,24h后灌胃给予荔枝核水提液,连续10d,结果发现荔枝核水提液(62.5g/kg)有明显抗肿瘤活性,对小鼠S180抑瘤率为30.24%~36.28%,对肝癌抑瘤率为29.81%~38.58%。

3.4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荔枝核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杨氏等[17]报道,荔枝核水和乙醇的提取物对HBsAg和HBeAg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肖氏等[18]发现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徐氏等[19]研究荔枝核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应用HepG2.2.15细胞系检测荔枝核提取物A、B、C、D、E、F对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荔枝核提取物A、B、C、D、E、F(200、100mg/L)对HBsAg与HBeAg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E成分作用最强。他们又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认为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明确、毒性低、治疗指数高[20]。徐氏等[21]进一步研究荔枝核总黄酮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rmV)作用,结果表明,荔枝核总黄酮有抑制乙肝病毒并具有明显的抗炎、保肝作用。

转贴于

3.5抑制血小板聚集

吉氏等[22]用荔枝核提取物0.5g/mL加10μL于200μL反应体系中,发现荔枝核提取物能显著降低人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55.5%。

4问题与展望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16.

[2]沈节,冯学锋,潘炯光,等.中药荔枝核的挥发油鉴定[J].中药通报,1988,13(8):31-32.

[3]乐长高,付红蕾.荔枝壳和核挥发性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1,32(8):688-689.

[4]屠鹏飞,罗青,郑俊华,等.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2,33(4):300-303.

[5]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32.

[6]刘兴前,刘博,聂晓勤.中药荔枝核中两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5.

[7]郭洁文,叶碧波,潘竞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荔枝核及其制剂中原儿茶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2,13(10):617-618.

[8]杨燕,罗志辉,晏全.荔枝核总皂甙的含量测定[J].化工时刊,2004,18(1):45-46.

[9]杨燕军,梁北梅.荔枝核抗糖尿病有效部位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广东药学,2004,14(6):13-15.

[10]邝丽霞,罗谋伦,刘源焕,等.荔枝核对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降糖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6):256-257.

[11]潘竞锵,刘惠纯,刘广南,等.荔枝核降血糖、调血脂和抗氧化的实验研究[J].广东药学,1999,9(1):47-48.

[12]郭洁文,廖惠芳,潘竞锵,等.荔枝核皂苷对地塞米松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广东药学,2003,13(5):32-35.

[13]郭洁文,潘竞锵,邱光清,等.荔枝核增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26-528.

[15]郭洁文,廖惠芳,潘竞锵,等.荔枝核皂苷对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的降血糖调血脂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12):1403-1407.

[16]肖柳英,张丹,冯昭明,等.荔枝核对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4,27(7):517-518.

[17]杨燕,义祥辉,陈全斌,等.荔枝核对HBsAg和HBeAg的体外抑制作用[J].化学时刊,2001,15(7):24-26.

[18]肖柳英,潘竞锵,饶卫农,等.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4,3(6):7-8.

[19]徐庆,陈全斌,义祥辉,等.荔枝核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4(7):393-395.

[20]徐庆,宋芸娟,陈全斌,等.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0):1862-1866.

THE END
1.2018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每日一练(1.18)1、麝香降血压作用环节( ) A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B 阻断神经节 C 阻断血管a受体 D 扩张外周血管 E 阻断心肌в受体 2、下列哪项不是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A 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B 抗心肌缺血 C 抗炎 D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E 以上均非 3、下列哪项不是影响麝香对中枢作用的因素( ) ...https://m.offcn.com/yixue/2018/0118/32933.html
2.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现有对石菖蒲的研究主要是对石菖蒲挥发油、 水煎液及去油水煎液的研究。为全面了解石菖蒲药理作用以便后续深入研究,现对石菖蒲药理作用综述如下。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1 镇静作用 石菖蒲在中药中属芳香开窍药,是治疗脑 病的常用药,常单用或配伍他药使用。现代医学认为芳香开窍药可通过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提高...https://www.360docs.net/doc/5813069265.html
3.课程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 7.1 单味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寇俊萍 ● 7.2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寇俊萍 第八章 中药新药的发现与新药研究 ● 8.1 中药新药的概念与发现途径 寇俊萍 ● 8.2 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与研发程序 寇俊萍 第九章 解表药 ● 9.1 解表药的概念和主要药理作用 刘康 ...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260b167f29a9e60d0f25dd0
4.从安宫牛黄丸说起:醒脑开窍药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芳香开窍药物的作用机理:芳香开窍药不同于现代药理学中的促醒药,对CNS兴奋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和兴奋、开窍醒神作用。麝香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能改善细胞毒性水肿和脑组织缺氧症状;郁金有舒脾解郁、活血化瘀功能,改善缺血周围半暗带的微循环和血粘稠度;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HQlzP167751971611148290
1.与开窍药"消肿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与开窍药"消肿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B抗心肌缺血 C抗炎 D降压 E调节免疫 查看答案https://www.xkvo.net/tiku/chujizhongyaoshi202/35160d8a6cf477e28b1568bf4fa83d59.html
2.开窍药“消肿止痛”功效的主要药理学基础是B. 药理效应选择性低 C. 血药 浓度过高 D. 特异质反应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肺痈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药理学主要研究 A. 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B. 药物的作用及原理 C.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法 D. 药物的用途、用量和给药方法 E...https://www.shuashuati.com/ti/70819a3adc7443a580abae2726eaf26f.html?fm=bdbds589d74709e45c681d95e20a3163c7da7
3.中药药理学知识点:开窍药的定义和药理作用凡以苏醒神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比较复杂) 兴奋:樟脑→中枢兴奋。 抑制:多数开窍药,如石菖蒲、冰片、安宫牛黄丸→镇静作用,拮抗中枢兴奋药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麝香→兴奋、抑制双重作用。 脑保护:①麝香→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对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脑水肿...https://www.med66.com/zhongyaoyaolixue/ch2007217004.shtml
4.第十一讲中医药理学的基本规律(置书目)(4)苦味药... 195 (5)咸味药... 195 (6)淡味药和涩味药... 196 2、五味理论在中药鉴别中的作用... 196 第五节 中药气臭学说的现代研究... 197 1、气臭与药物的主要成分... 197 2、芳香化湿药药理研究... 198 3、芳香开窍药药理... 199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76336252.html
5.红师教育:2024新大纲部队文职中药学第二部分(第一篇)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药以及常用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常用配伍及其药理作用。 第十四章 理气方药 一、理气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概念、功效及主要药理作用。 二、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枳实、枳壳、陈皮、青皮、木香、香附等常用药以及常用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常用配伍及其药理作用。 https://www.zjjks.com/ksdg/81897.html
6.08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二)21、 下列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药物是 A.大枣 B.蜂蜜 C.人参 D.白术 E.甘草 正确答案:E 22、 全蝎常与何药配伍以增药效 A.天麻 B.蜈蚣 C.地龙 D.白僵蚕 E.钩藤 正确答案:B 23、 开窍药主入何经 A.肝经 B.心经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08-6/2008625161059886.html
7.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精选6篇)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抗菌和抗病毒2.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A.中和、降解内毒素B.拮抗外毒素C.降低细菌的毒力 3.抗炎:机制:A.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炎症反应。B.抑制各种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8i9vpm8.html
8.开窍药的药理作用.pptx开窍药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抗心肌缺血作用2抗炎作用3(1)调节中枢兴奋-抑制的平衡开窍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因药物及成分的不同,以及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动物种属和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表现出对中枢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开窍药可使神志不清的病人苏醒,如樟脑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多数开窍药...https://m.renrendoc.com/paper/265285752.html
9.开窍药:苏合香丸的介绍,功效与作用功效与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节奏下,许多人面临着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作为一种中药,苏合香丸在开窍药中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本文将介绍苏合香丸的来源、成分、药理作用、常见功效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大家了解它的疗效与使用方法。 一、苏合香丸的来源与成分: ...https://m.zhongyao365.com/index.php?doc-view-33436
10.合成冰片的药理作用药理作用[2] 1.抗细菌、真菌作用 天然冰片及合成冰片都具有抗菌的作用。研究梅花冰片不同剂型的抗菌范围以及抗菌效果。研究将梅花冰片制备成油剂、粉剂、水剂、三种不同的剂型,利用平板打孔药敏法,对药液敏感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梅花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即上述细...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9884.htm
11.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清热药一般指能够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泻火的药物,主要药理作用常用的清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牛黄、栀子、黄芩、黄连等。 1、金银花: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痈肿疔疮、热毒血痢等病证; ...https://ypk.39.net/saftydrugs/6ndtr8fh.html
12.欢迎光临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第四章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要求】了解中药新药的概念、分类、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 1.中药新药的概念。 2.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各论 第五章 解表药 【要求】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熟悉麻黄、桂枝、...https://jxjyxb.bucm.edu.cn/ibucm/zhengwen/update/1_51a.htm
13.牡蛎的功效与作用牡蛎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归经】咸、涩,微寒。入肝、胆、肾经。 【功效】镇静安神,潜阳固涩,软坚散结。 【功效作用】 1.镇静安神:用于肝阴不足,症见心悸不安,胆怯惊恐,烦燥不寐者,可与龙骨、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等安神药同用。 2.益阴潜阳:用于阴虚阳亢,症见...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381406.html
14.湖南中医药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703中药综合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相关作用环节,代表药麝香、冰片等。本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作用、特点以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及特点。冰片促渗透作用。开窍药的研究思路及实验 研究方法。 第二十二章 补虚药 补益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相关作用机制、特点,代表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何首 ...https://kaoyan.xdf.cn/202312/13552217.html
15.远志的作用与功效治疗癫痫惊狂。远志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狂证发作,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远志的作用与功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https://www.oh100.com/ahsrst/a/201705/28105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