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5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3例(福建15例,广东13例,四川7例,北京6例,江苏3例,重庆3例,上海2例,云南2例,辽宁1例,湖北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2例,四川2例,北京1例);本土病例704例(内蒙古239例,广东195例,重庆41例,福建39例,北京32例,山西30例,河南22例,新疆22例,四川15例,黑龙江11例,陕西11例,山东10例,湖南10例,甘肃8例,云南5例,江苏3例,辽宁2例,贵州2例,宁夏2例,天津1例,上海1例,浙江1例,安徽1例,青海1例),含7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35例,广东8例,甘肃8例,山西6例,四川6例,重庆3例,北京1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云南1例,陕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2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9例,本土病例275例(新疆94例,广东47例,内蒙古28例,山西23例,北京17例,陕西17例,重庆9例,四川9例,湖南6例,浙江3例,青海3例,天津2例,辽宁2例,江苏2例,安徽2例,福建2例,河南2例,上海1例,山东1例,湖北1例,广西1例,贵州1例,云南1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311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27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94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42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3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597例(其中重症病例3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1486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2309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08762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7597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288例,其中境外输入121例,本土3167例(内蒙古525例,广东470例,新疆411例,湖南392例,黑龙江330例,山西178例,河南165例,青海115例,山东99例,湖北75例,甘肃73例,福建67例,河北55例,重庆39例,四川39例,云南34例,辽宁24例,陕西19例,江苏11例,吉林8例,北京6例,上海6例,天津5例,安徽5例,西藏5例,浙江4例,广西3例,宁夏3例,贵州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868例,其中境外输入83例,本土785例(新疆209例,广东109例,四川64例,陕西61例,内蒙古56例,湖北46例,青海37例,天津30例,山西29例,山东25例,安徽15例,上海14例,云南12例,黑龙江11例,重庆9例,湖南8例,广西8例,江苏7例,福建7例,河南6例,河北5例,甘肃5例,浙江4例,辽宁3例,西藏2例,吉林1例,贵州1例,宁夏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76例(境外输入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5860例(境外输入112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24780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36934例(出院92073例,死亡1042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5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81007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3010例)。
2022-11-03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10月31日,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第三次工作调度会在京召开。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推进办和各专项行动工作组紧紧围绕2022年重点任务,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健康中国行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切实提高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认识。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做好工作衔接和年度工作总结,提前谋划2023年工作计划;要充分发挥健康中国行动平台作用,汇聚合力,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2-11-0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在喜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实验动物中心同时迎来运行发展十周年。为回顾十年发展历程,部署动物生物安全三级(ABSL-3)实验室试运行工作,2022年10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运行十周年总结暨ABSL-3实验室试运行工作部署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卢选成研究员主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实验动物中心团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按照中心的统一部署和规划,在未来十年,将打造一个“设施门类、动物种类齐全,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合理,管理先进、平急结合”的高水平实验动物机构。
中心病毒病所、职业卫生所,实验室处、基建处、运管中心、保卫处等单位(部门)负责人参会。
2022-11-04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国已评选表彰120名国医大师和200多名全国名中医。他们既是“承者”又是“传者”,为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学我、像我、超我”,这是一位国医大师对弟子的期望。几千年来,中医药生生不息,离不开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秘诀。所谓“传承不泥古”,就是要领悟和把握中医药的精髓,不拘泥于经典,不死记方药,而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不断超越古人的局限。所谓“创新不离宗”,就是在守住中医根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要进一步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把经典教学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组织,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完善中医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把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等的能力,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西医学中医,主要是学习辨证施治等中医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取长补短,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医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增加临床医学类专业中医药课程学时,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中医知识。综合医院对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践证明,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最大限度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期待更多名老中医发挥“头雁效应”,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中医,让中医药领域人才辈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22-11-0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强化结核病临床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全面提升结核病规范化诊疗水平,10月13-14日,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在京举办了“2022年肺结核诊疗质控及进展培训班”,各区结核病防治所、定点医疗机构的主管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议由结核病门诊部副主任李波主持,贺晓新副主任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贺晓新副主任指出,结核病诊疗工作是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环节,结核病诊疗关系到每一个患者的健康及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成效。为防止区县结核病诊疗能力下降、诊疗业务萎缩,各专业技术人员需高质量完成培训,切实提高诊疗能力。而且本次培训班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并可提供录屏文件,为因工作原因不能来现场参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平台。
结核病门诊部精心组织了此次培训,梳理了基础知识,增长了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合理而充实,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切实提高了临床工作者的结核病诊疗水平,并且为下一步结核病诊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2022-11-04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张梦然)《当代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人员绘制了章鱼视觉系统的详细图谱,对大脑中专门用于视觉的部分神经元进行了分类。该图谱提供了可指导未来实验的细节,也可更广泛地教人们一些关于大脑和视觉系统进化的知识。
章鱼和人类之间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生活在5亿年前,此后该物种在非常不同的背景下进化。因此,科学家们不知道视觉系统中相似之处的扩大范围,或者章鱼是否正在使用完全不同的神经元和大脑回路来获得相似的结果。
研究小组使用遗传技术来识别章鱼视叶中的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中专门用于视觉的部分。他们挑选了6类主要的神经元,根据它们发送的化学信号进行区分。
研究人员在独特的空间排列中精确定位了特定的神经元组。例如,视叶周围的神经元环,所有信号都使用一种叫做章鱼胺的分子。数据中大约1/3的神经元看起来还没有完全发育。章鱼的大脑在其一生中不断生长并添加新的神经元。这些还没有成熟的神经元,尚未整合到大脑回路中,是大脑在扩张过程中的标志。
科技日报北京11月3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据2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并验证了一种由DNA制成的新型药物转运蛋白,这种分子转运蛋白大小仅为人头发宽度的两万分之一,可通过化学编程更有效地输送最佳浓度的药物,以改进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
成功治疗疾病的关键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并维持药物剂量。低于最佳剂量会降低效率,通常会导致抗药性,而过量则会增加副作用。因此,维持血液中药物的最佳浓度仍是现代医学的一大挑战。
研究团队发现,生物体利用转运蛋白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等关键分子的精确浓度,而这些转运蛋白与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决定了游离分子的精确浓度。研究人员开发人造药物运输器,在治疗过程中模仿保持药物精确浓度的自然效果。
论文第一作者、蒙特利尔大学博士生阿诺·德罗齐埃最初发现并开发了两种DNA转运蛋白:一种是抗疟疾药物奎宁,另一种是治疗乳腺癌和白血病的常用药物阿霉素。他证明了这些人工转运蛋白可被编程来输送和维持任何特定浓度的药物。
德罗齐埃称,这些纳米转运蛋白也可用作药物储存库,以延长药物的效果,并将治疗期间的剂量降至最低。它们可被定向运输到身体最需要药物的特定部位。
该团队还证明,使用为阿霉素开发的特定药物转运蛋白,可以使阿霉素保持在血液中,并大幅减少其向心脏、肺和胰腺等关键器官的扩散。
研究人员表示,纳米转运蛋白的另一个特性是其高度通用性。由于DNA和蛋白质化学的高度可编程性,人们现在可设计转运蛋白来精确输送广泛的治疗分子。
2022-11-04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全球约有1亿人患有严重临床抑郁症,其中30%的人考虑过自杀,且现有治疗方法均告无效。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3日报道,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服用裸头草碱这种从致幻蘑菇中提取的成分能让病人进入一种类似梦境的状态,从而更有利于病人接受心理治疗。有关测试已在欧洲和北美10个国家的233名重度抑郁患者身上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服用25毫克剂量的裸头草碱片效果最好,有1/5的测试对象在12个星期观察期内抑郁症状得到大幅改善。
2022-11-03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付东红)近日,《柳叶刀·发现科学》杂志发表一项金砖国家艾滋病/结核病合并感染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志勇副研究员和黄旸木研究员领导全球疾病负担2019金砖国家结核病研究组共同完成。研究结果提示,金砖国家和其他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应重视国情差异和艾滋病带来的挑战,针对不同优先群体制定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策略,以达到遏制结核病战略目标。
黄旸木介绍,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均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19年金砖国家共有549522人死于结核病,占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的39.3%。金砖国家艾滋病/结核病合并感染负担较高。该研究分析了金砖国家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2019年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结核病患者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差异,报告结核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死亡人数,以及占所有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疾病的相对比例,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结核病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
据介绍,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结核病死亡率整体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其中女性的下降趋势更显著。在艾滋病/结核病合并感染人群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中年人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所有年龄段保持了较低和相对稳定的效应曲线。但中国2010年—2019年的时期效应和1980年后出生人群的队列效应表现出不利趋势。在印度和中国的艾滋病/结核病合并感染群体中,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群体成为防控短板,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邹志勇指出,全国传染病监测结果显示,艾滋病和结核病是中国学生群体的重点传染病,艾滋病死亡率和肺结核发病率均排在学生群体的首位,需要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将防控重点提前到学生群体。
2022-11-03医药魔方
AscendisPharma宣布,FDA已受理TransConPTH用于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成人患者的新药申请,并授予其优先审查资格,PDUFA日期为2023年4月30日。如果获批,TransConPTH将成为第一个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激素替代疗法。此前,TransConPTH已被FDA和EMA授予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孤儿药资格。
TransConPTH是一种每日一次的长效甲状旁腺激素(PTH)前药,它旨在每天24小时将PTH恢复至生理水平,以解决该疾病的短期症状和长期并发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P)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征是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不足,导致血液中钙含量降低和磷酸盐水平升高。大多数患者在甲状腺手术期间受伤或意外切除甲状旁腺后发生疾病。钙补充剂和活性维生素D的常规治疗不能有效解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短期症状、长期并发症或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目前尚无恢复生理激素水平的替代治疗。截至目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最后一种尚未实现真正的激素替代治疗的内分泌激素缺乏性疾病。
本次新药申请基于全球III期PaTHway试验、II期PaTHForward试验以及两项正在进行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的数据。PaTHway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试验,旨在探讨TransConPTH对成人HP患者的疗效。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26周后血钙控制正常(8.3~10.6mg/dL)且停用传统治疗(即停用活性维生素D且钙剂≤600mg/天)的患者比例;关键次要终点为HP患者体验量表(HPES)症状-躯体得分、HPES症状-认知得分、HPES影响-躯体功能量表得分、HPES影响-日常生活得分、SF-36躯体功能量表得分。
AscendisPharma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DanaPizzuti说:“我们认为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最佳方法是每天24小时将PTH恢复至生理水平。美国患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治疗方案,如果TransConPTH获得批准,其可能成为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根本疗法。”
2022-11-03生物谷
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以及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高度侵袭性及增值性,科学家们对这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患者存在较高的癌症复发率,当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法仅显示出了很小的前景,因此目前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开发出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型且有效的手段。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gene上题为“AcombinationofnovelNSCsmallmoleculeinhibitoralongwithdoxorubicininhibitsproliferationof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hroughmetabolicreprogramm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将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抑制剂与FDA批准的化疗药物相结合或许能协同明显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当研究人员筛选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DiversitySetIV(一种因结构多言行和潜在的抗肿瘤潜力而被选中的化合物集合)化合物后,他们发现了名为NSC33353的分子或许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潜能,且能有效抵御三阴性乳腺癌;随后研究人员在人类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随后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组合使用该分子上,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能对药物多比柔星产生抗性,该药物是一种能有效抵御三阴性乳腺癌的化合物药物之一,研究人员发现,将NSC33353与多比柔星进行组合或许能协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这或许就表明,NSC33353能增强三阴性乳腺癌对多比柔星的敏感性。
三阴性乳腺癌在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其占到了所有乳腺癌中15%-20%的比例,这类乳腺癌之所以称之为三阴性乳腺癌,是因为其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同时还缺少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研究者Alahari指出,因为癌细胞并不携带这些蛋白质,因此靶向作用HER2的激素疗法和药物似乎对患者并没有帮助。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且对疗法的反应较差,所有的治疗方法都非常有限;研究者指出,新型药物的发现或许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有巨大的帮助。综上,本文研究数据表明,名为NSC33353的小分子抑制剂或能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能与一种已知的化疗制剂(多比柔星)一起发挥协同作用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uropeanHeartJournal上题为“Bloodpressureloweringandpreventionofdementia:anindividualpatientdatameta-analy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超过2.8万人进行一项全球性的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利的证据表明,在晚年间降低机体血压或能帮助降低机体患痴呆症的风险。
研究者RuthPeters博士表示,在人类痴呆症治疗并未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降低该疾病的患病风险或许是值得科学家们考虑的一个关键,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照顾痴呆症患者花费的巨大成本,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减少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全球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现成的疗法来降血压是目前应对这种疾病的最佳选择之一。
如今,痴呆症正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约5000万人的健康,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3倍,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所驱动的。目前每个患者每年估计要花费2万至4万美元。尽管很多临床试验都分析了降血压所带来的健康益处,但包括痴呆症研究结果的临床试验并不多,而被认为能提供最佳证据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则更少;很多临床试验都提前停止了,因为降血压对机体心血管事件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这些事件往往要比痴呆症的症状更早发生。
这项研究工作是后期科学家们进行临床试验的研究基础,其能为预防治疗的益处和风险提供可靠的评估,以及帮助不同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应用。
2022-11-03生物探索
同时,由于能够提供人体组织复杂的遗传特征、病理发展过程中的观察以及一定程度上不受限制的疾病样本数量,iPS技术在疾病模型构建方面也极具前景。
2008年,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对病变iPS细胞进行研究,从一名诊断有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的82岁女性身上诱导出iPS细胞并使之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然后观察这些细胞在ALS中遭到破坏的情况。
在对于帕金森病的建模中,由于iPSC衍生细胞并不成熟,对于模拟老年病过于年轻,研究人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使用早老蛋白progerin进行处理,成功使细胞表现出帕金森病的一些特征。
PTSD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概念,于1970年代开始使用,到美国精神医学学会1980年出版的第3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才被正式承认为一个可被诊断的疾病。这种精神障碍的界定主要是出自对越战美军退伍军人的诊断。战斗军事人员、自然灾害幸存者、暴力犯罪幸存者均是PTSD的高危人群。
然而,并非所有经历了重大创伤性事件的人都会患上PTSD,患者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探明高风险人群身上特有的遗传与环境因素,西奈山伊坎医学院、JamesJ.Peters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干细胞基金会研究所一组科学家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对PTSD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Modeling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sinPTSDusinghumanneuronsrevealsdiagnosis-specificglucocorticoid-inducedgeneexpression”于10月20日发表在NatureNeuroscience上。
研究发现:
■使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处理血液样本,与过往研究一致,随着DEX浓度的增加,出现了与PTSD及其它潜在干扰因素无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增加。
■使用人体自身合成的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ort)处理衍生神经元,随着HCort浓度的增加,同样出现了与PTSD及其它潜在干扰因素无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增加。
■比较PTSD组和非PTSD组衍生神经元在无HCort添加下的基因表达谱,未发现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低浓度HCort处理则比高浓度HCort处理鉴定出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
■对于以上具有显著诊断意义的基因可根据对HCort剂量的依赖性分为三类:(1)表达差异随HCort剂量而显著,且在PTSD组和非PTSD组中变化相反;(2)HCort剂量增加仅导致非PTSD组显著变化;(3)HCort剂量增加仅导致PTSD组显著变化。
■发现了38个显著富集的转录因子,它们以上述第(3)类基因为靶点。这些转录因子可能介导了PTSD中糖皮质激素的高敏感性。
这些发现同已故PTSD患者脑组织的基因特征相符合,表明“干细胞模型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在世患者大脑中发生的情况。”本研究的共同领导者之一,纽约干细胞基金会研究所发现与平台开发高级副总裁DanielPaul博士说,“这为加速PTSD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机会。”
在培养皿中的干细胞模型同样为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的途径。研究人员正努力从已获批的药物中寻找能够逆转糖皮质激素的高敏感性的那些,“这样,我们能以最快的方式帮助患者。”研究的另一位领导者兼通讯作者KristenBrennand说。未来,研究人员计划继续利用iPSC模型进一步探究本次发现的遗传风险因素,以及PTSD对其他类型的脑细胞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2022-11-03生物世界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疾病负担令人担忧,且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但是目前对于AD的治疗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多是间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缓解精神症状,少有直接靶向AD病因(异常的Aβ、磷酸化Tau蛋白沉积)的药物,且这些药物可能伴有包括肝损伤在内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移植外源性的NSCs,或者充分调动体内的NSCs,使其替代或修复原有的神经元功能,有望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手性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具有特殊的光学信号响应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度,可以被细胞内吞,进而调控包括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在内的生命活动。
近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界面与生物检测研究所匡华教授、孙茂忠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ChiralNanoparticlesForceNeuralStemCellDifferentiationtoAlleviateAlzheimer'sDiseas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手性纳米颗粒,并同时照射圆偏振光(circularlypolarizedlight),可以大幅促使小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脊液中的病理蛋白水平,改善空间认知能力。这项新发现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思路。
成体神经干细胞(NSCs)主要分布在海马区域颗粒下层、脑室下区,具有自我更新、分化、迁移潜能。该研究发现,NSC与手性纳米颗粒(NPs)共培养,同时照射圆偏振光,可上调NSC神经元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N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这一促分化作用在L-typeNPs+左旋圆偏振光组更加明显。
不同条件下NSC的转录因子表达水平差异
不同条件下,NSC的神经元标记物Map2、c-Fos表达含量差异
为进一步验证手性NPs联合偏振光照射的治疗效果,匡华团队使用PrP-HAPP/h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探究手性NPs联合偏振光照射在动物模型上的治疗效果。
从组织学层面评估,手性NPs联合原偏振光照射治疗,显著降低了小鼠脑脊液及海马区域的Aβ、p-tau蛋白含量,提高了小鼠海马区域神经元数目,改善了神经元功能。
匡华教授表示,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往往生物利用率低,且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相比较于外源药物,如果能够调动NSCs,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持久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有效地改善神经元功能,那么这不失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方向。
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直到其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为了找到指引,其必须在受体和周围分子之间建立多种相互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些作用仍然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GPC3-Unc5receptorcomplexstructureandroleincellmigr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名为神经元受体Unc5和GPC3(Glipican3)的两种不同蛋白分子是如何在两种不同的过程中进行精准合作来指引神经元的,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包括大脑形成的过程以及大脑源性癌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扩散。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上述两种蛋白质的连接点,从而揭示了新型Unc5-GPC3复合体的结构并确定了其在神经元迁移以及特定肿瘤发生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研究人员还以精确的方式研究了调节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调节细胞迁移的某些分子机制是如何在神经元和某些脑瘤之间处于高度保守状态的。在大脑皮层发育的过程中,神经元能利用起源于干细胞中的纤维(即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glia)来作为到达其最终位置的高速公路,在迁移过程中,神经元必须与这些纤维发生相互作用,但其所涉及的蛋白质以及其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详细解析大脑发育过程中脑细胞的分子指引机制或许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目标,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Unc5和GPC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详细揭示了其如何通过所携带的碳水化合物结合到其表面。研究者DanieldelToro说道,本文研究首次揭示了神经元中存在的蛋白Unc5和通过这些细胞进行迁移的纤维中存在的化合物GPC3之间所形成的新型复合体,当其二者开始相互作用时,Unc5-GPC3蛋白复合体就会形成,从而就会促进神经元在纤维上的迁移。
通过对这种蛋白复合体进行结构分析,研究人员就能发现大脑细胞中的分子引导机制,通过识别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位点,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特殊的工具来控制这种相互作用并识别出了这种蛋白复合体的特定功能,让研究者非常惊讶的一个结果就是,他们发现,这种复合体自身还调节着像神经元和诸如神经母细胞瘤等特定脑瘤中不同细胞的迁移过程。随后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大脑皮层中主要神经元的迁移方式,其是调节最复杂认知功能(语言、认知、抽象思维等)的神经回路正确形成的决定性过程。然而,研究者发现,Unc5-GPC3复合体还存在于大脑其它区域,因此,其它神经元也能用来进行迁移;比如,名为中间神经元的其它神经元也会抵达大脑皮层并表达来自这一复合体的特殊蛋白;因此,在未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会在其它神经细胞类型中检测这种复合体的功能。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认为,细胞能利用不同的机制在一种完全独立的生物环境中进行迁移,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迁移期间这种引导机制或许是由不同的细胞类型所共享和重复使用的,这或许就表明,在本文中研究人员所开发的工具或许能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应用,比如其它细胞类型的迁移或应用新型策略来控制特定病理状况(比如癌症)下的过程。然而,需要记住的是,在特定肿瘤的情况下(比如神经母细胞瘤),Unc5蛋白的表达量相当高,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种因子或许能调节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扩散,鉴于这种复合体中名为GPC3的蛋白在其它肿瘤类型中也会高度表达,因此相同的复合体很有可能会在其它癌症类型中形成,研究人员所开发的工具未来或许能帮助他们继续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重点在神经元迁移过程中对Unc5-GPC3复合体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在大脑发育期间识别出了大脑中这种新型蛋白复合体,基于这些研究发现,他们重点在大脑皮层中神经元迁移的过程中研究了这一复合体,利用不同技术,他们就能修饰小鼠大脑中这些蛋白质的结合位点,这或许就能帮助他们阐明这一过程中复合体所发挥的功能。在方法上,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晶体学技术就能获得这种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从而就能确定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位点,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小型的抗体(纳米抗体)来促进或阻断这种复合体的形成。研究者delToro说道,如今我们能够在大脑仍然处于发育阶段引入这些纳米抗体并观察这种复合体是如何调节神经元迁移的,此外,我们还应用微流体方法并利用基于结构的蛋白工程学技术来研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特殊行为。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迁移过程的改变会引发大脑认知功能改变和学习问题出现,从更多的临床角度来看,比如诸如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调节肿瘤细胞播散的所有过程对于患者的疾病预后或许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对迁移神经元中Unc5-GPC3复合体进行研究所开发出的工具或许是未来研究其在大脑中功能的理想工具,尤其是,本文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工具来研究这种复合体在其它系统中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在大脑发育期间的不同大脑区域中或在其它肿瘤的迁移过程中等。
考虑到形成复合体的蛋白质能与其它组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研究是否这种复合体能通过加入新的蛋白质来被修饰,从而适应细胞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迁移时的反应。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保守的细胞指引结构机制,其中Unc5-GPC3复合体之间精细化平衡的相互作用或能调节细胞的迁移过程。
2022-11-03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1月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001.6万剂次。
2022-11-04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农村医务巡诊团队的医护人员来到施家务村为村民上门送药。
近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在协助一名老人测量血压。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覆盖城乡的健康服务圈建设。截至202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2111个,全市基本实现步行15至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在山区,北京市建立了常态化巡诊服务模式,每周定期入村进户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团队已有5743个,共为825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0%以上。
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近日正式开放参保。一年保费195元,最高保障额度达300万元。
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由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指导,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监督,由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人寿主承保,由泰康、太平洋保险、中国平安、北京人寿共同承保,由医渡云提供主运营平台。产品保障方案紧密衔接基本医保,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民应对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能力。
相比往年,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在保费不变的基础上,对产品方案进行了升级:
扩大参保人群覆盖面。除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外,拥有北京户籍或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且已参加异地基本医保的北京市新市民皆可参保。
降低免赔额,优化特药结构。自费责任免赔额健康人群降至1.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降至2万元;特药责任免赔额统一降至0元,国内特药数量增加至40种,更符合百姓用药需求。其中,国内特药是指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或药店购买的特定药品;国外特药是指在海南省博鳌乐城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并开具的特定药品。
健康管理服务体验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数量由25项增至42项,覆盖就医陪护、上门护理、居家康复及上门检测四大类服务,满足老人、妇女及儿童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门诊或住院后均可申请,更多涉及健康人群,提升体验感。
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为参保人提供基本医保的补充保障。
医保内自付责任(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门诊和住院自付的医疗费用),保额为100万元/年,免赔额与承保期间当年的北京市基本医疗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金额一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以上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给付比例为健康人群80%,特定既往症人群40%。
医保外住院自费责任,保额为100万元/年,免赔额为1.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免赔额2万元),给付比例为健康人群70%,特定既往症人群35%。单一药品每年报销上限为30万元;单一植体或耗材,每年报销上限为10万元。
特药责任方面,国内特药保额为50万元/年,国外特药保额为50万元/年,合计保额100万元/年。免赔额为0元,给付比例为健康人群60%,特定既往症人群30%。
本报北京电(陈得)日前,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开放参保。一年保费195元,最高保障额度达3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解决群众基本医保覆盖范围之外的医疗费用负担,2021年,北京市医保局指导推出了“北京普惠健康保”,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据介绍,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价格不变,仍为195元/年,在保费不变的基础上,对产品方案进行了升级:
扩大了参保人群覆盖面。除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外,拥有北京户籍或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且已参加异地基本医保的北京市新市民也可参保。
降低免赔额,优化特药结构。自费责任免赔额健康人群降至1.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降至2万元;特药责任免赔额统一降至0元,国内特药数量增加至40种,更符合百姓用药需求。其中,国内特药是指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或药店购买的特定药品;国外特药在海南省博鳌乐城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并开具的特定药品。
11月1日起,北京职工医保参保人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为本人投保“北京普惠健康保”;12月起,在医保账户完成共济对象办理后,可使用医保个账余额为可以享受北京市基本医保待遇的配偶、父母及子女参保缴费,即一人可为全家参保缴费。
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由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指导,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监督,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主承保,泰康、太平洋保险、中国平安、北京人寿共同承保,医渡云提供主运营平台。
2022-11-04央视新闻客户端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分析,非洲之角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危机已延伸到整个大非洲之角地区,即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和乌干达七个国家。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洪水等灾害致使这一区域4700万人陷入饥荒,并导致了炭疽、麻疹、霍乱、黄热病、埃博拉等公共卫生事件。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生存区域因极端天气而不断重叠,使得埃博拉等人畜共患疾病在一些地区频繁发生。
世卫组织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负责人帕特里克·奥提姆博士表示:“气温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一些埃博拉病毒宿主动物的迁徙。关于埃博拉等一些特定病毒,常见的宿主是蝙蝠等动物。当这些动物原本的栖息地遭遇旱灾,不再适合生存时,它们会迁徙到一些气候适宜的区域,很有可能是一些人类长期居住的区域。这就会造成这些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活动出现交叉,也就导致这些区域的埃博拉疫情频繁出现。”
在过去的四年内,大非洲之角遭受饥荒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加剧了疾病和营养不良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些患病的人容易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的人更有可能生病和死亡。世卫组织呼吁在不断加深的健康危机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尤其是保证儿童的健康服务,减少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发生。目前世卫组织已在该地区投入700万美元,其中300万美元用于应对重度营养不良、霍乱和麻疹等。
此前数据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为严重且封控措施最严厉时,离婚数量较上一年却有减少。有专家分析说,一些夫妻本来矛盾很大,封控时被迫天天在一起更是备感煎熬。但封控又导致他们只能先忍着,等2021年解封后再去办离婚。也有分析称,2020年离婚数量本可能更高,不过由于2021年英国婚姻法做了修订,离婚变得更容易,不用明确离婚是谁的责任,这让一些人等着程序更简单后再去办离婚。
秋季气候干燥,由于失于水分滋润,人们常会感觉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如何缓解“秋燥”呢?
秋季以干燥为主要气候特点。“秋燥”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尚热、有夏热余气之时,后者见于深秋已凉、有近冬寒气之时。
燥为干涩之病邪,容易损伤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证候,而使机体失于津液滋润濡养,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肺喜润而恶燥,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必从口鼻而入,因此最易伤肺,导致肺津耗伤,宣发肃降功能失调,甚则伤及肺经,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甚则痰中带血。
缓解“秋燥”,可以适当增加饮水。但要注意适温、适量,以温白开水为宜,过凉或过热都不适合。多久喝一次水,每次喝多少,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出汗量、运动量等情况来定,不是一定要喝“八杯水”,特别是脾胃虚弱的患者,饮水更要以少量、多次为宜。
缓解“秋燥”,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食用百合、银耳、枸杞子、雪梨、蜂蜜等滋阴润燥清肺之品。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加入莲子、茯苓、陈皮、山药等,避免凉润之品损伤脾胃。
又到年终体检季,今年你体检了吗?
面对体检,笔者身边出现了3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害怕,“只要不体检,我就没生病”“小时候怕成绩单,长大后怕体检单”成为这些人的真实写照;一种是不够重视,体检报告出来后瞄两眼就扔在一边让其“睡大觉”;还有一种是过度重视,一旦体检出现异常情况,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啥是打开体检报告的正确“姿势”?上述3种态度显然都不可取。如果长期不做健康检查或对检查结果疏忽大意,很容易酿成“无病成小疾,小疾变大病”的结局,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如果对体检异常结果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情绪、平添烦恼,还容易听信所谓的“偏方”“秘方”,可能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份体检报告,包含了自身诸多健康甚至疾病的信息。心平气和面对体检结果,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仔细研读各项检查结论,搞清楚、弄明白每一条体检建议,咱们才能对自身健康状况了然于胸,做到有的放矢调整生活习惯。也唯有如此,体检方能切实地为健康护航,您说是吗?
近年来,各地以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的方式,推出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保的一种补充手段。这种医疗保险参保门槛低、覆盖人群多,能有效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又称惠民保)持续受到消费者青睐。截至去年底,参保总人数超1亿。惠民保广受欢迎原因何在,结合百姓诉求作出了哪些优化升级?如何稳健运行,持续惠及消费者?记者进行了采访。
保费只要100多元,新市民等群体均可参保
56岁的北京市民董女士今年罹患脑部疾病(因病进行了开颅手术),医疗费自费部分30余万元。令她欣慰的是,去年她投保的北京普惠健康保为其报销了约一半自费费用。“不仅如此,该产品投保不限健康状况,我今年还能继续投保。”她说。
“北京普惠健康保将带病人群纳入保险覆盖范围,弥补了基本医疗保险与传统商业健康险间的空白,更好满足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增强抗大病风险能力。”北京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继业说。
——扩面新市民,补上民生保障短板。
今年初,银保监会等部门提出开发普惠型商业保险产品,满足新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不少地方的新市民享受到了政策利好。
到广西工作的外卖小哥高朋不久前为自己添了一份医疗保障。他说:“当地的惠邕保不限制投保人职业和户籍,保费最低仅88元,为我们新市民带来真实惠。”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惠邕保新市民承保人数已突破50万人。
浙江保险机构积极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可参保人群拓展到新市民群体,取得良好效果。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介绍,当地保险机构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可参保人群拓展到新市民群体,比如杭州的西湖益联保新市民投保占比超过20%。此外,当地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集中的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保险保障,筑牢新市民保障网。
——增加特药责任,保障范围更全面。
一些重大疾病治疗需要的特药、技术手段往往费用不菲,给患者带来较大负担。对此,各地的惠民保产品着力扩展特药责任。青岛银保监局推动“琴岛e保”将医保范围外正面清单药品由683种提高至2000种;上海沪惠保将新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新型精准靶向疗法以及多种特效药纳入保障范围,助力高端医疗技术、药品惠及更多患者。
“这有利于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总体保障水平,更全面地为消费者提供保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文说。
——增健康服务,未出险人群也可受益。
业内人士表示,惠民保的保障功能并不局限于事后理赔,还不断向健康咨询服务、重大疾病早筛等项目扩展,帮助参保人群更加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风险,做好疾病预防,让健康人群同样享受到保险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产品体验感。
金融、医保部门出台监管政策,经营主体由政府招标遴选
业内人士介绍,部分产品还设置了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如赔付率未达到预期要求,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降低免赔额等方式优化参保人待遇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惠民保运作模式中,商业性与政府支持实现了良好结合,有利于更好实现普惠性和保本微利经营。
此外,据了解,不少地方的惠民保由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进行运营,同时有第三方管理公司参与其中,在提升项目整体运营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发挥各经营主体的专业优势。
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多方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专家表示,相比传统健康保险,惠民保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要持续健康运行、惠及更多百姓,需进一步强化监管、防范风险。同时,各方也要为产品设计和运营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朱铭来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参与和退出机制,提高保险公司特别是主承保公司的准入门槛,明确退出运营的条件和惩处措施等。委托第三方审计并指导经营主体定期公开赔付金额、赔付人次、资金结余等关键信息,形成社会各方的监督合力,倒逼产品优化迭代。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将各公司的项目开展状况纳入保险行业风险评级考核、失信惩戒范畴等。
另一方面,惠民保也存在数据积累不足、逆向选择导致赔付压力大等问题。对此,需加强不同部门和领域间合作。
辽宁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说,医保部门可为惠民保产品设计提供医保大数据支持,通过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一站式结算,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有步骤开展一站式即时结算,推动当地商业医疗保险服务的整体提升。同时,保险机构可基于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有关数据合理预估投保人数规模,做好保费测算和保障方案制定。
在提高参保率、缓解赔付压力方面,朱铭来建议,医保有结余的地方可进一步推动使用个人账户余额为本人和家庭成员进行投保缴费;鼓励企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等为其职工和成员购买惠民保,对相应支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2022-11-03环球网
11月2日,在“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构想可持续的明日之城”展览活动上,“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城市改变糖尿病”主题对话及发布活动成功举办。各方代表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慢性病防控与居民健康”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及交流,并共同呼吁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助力糖尿病防控。
与会各方共同倡导“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城市改变糖尿病”
双城合作应对糖尿病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也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郑晋普介绍:“近年来,北京与哥本哈根在控烟、糖尿病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交流合作活动。‘城市改变糖尿病’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充分调动了糖尿病防控的资源,围绕糖尿病认知及管理现状调查、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和服务团队建设等几大方面入手,为健全和完善我市糖尿病防控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促进糖尿病早期干预及健康管理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17%。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更是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马磊先生介绍:“‘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发起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是从整体规划的视角应对公共卫生问题,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因为我坚信,要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全力改善和发挥城市健康环境的作用,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介绍:“环境因素是糖尿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支持性环境可以促进糖尿病高危人群、患者采取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开展自我管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管理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患者,都应该贯穿生命始终。”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在活动上介绍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共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城市改变糖尿病”倡议》的主要内容:倡议家庭用好支持工具,做好健康表率;倡议单位关爱员工健康,树立健康榜样;倡议社区营造健康氛围,提升健康素养;倡议医疗机构强化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指导等。
共同行动改变糖尿病流行趋势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其预测,未来20余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会趋于下降,但患者总数将增加至2030年的1.64亿和2045年的1.75亿。
罐头产业是我国传统食品产业,多年来在供应内需、出口创汇、服务“三农”、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罐头产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典型行业和有力抓手。罐头产业原料的生产、收购和供应源自乡村,发展罐头产业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价值。
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罐头工业的重要方向。罐头食品是许多海外消费者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人均罐头年消费量可达50—90公斤。疫情期间,尤其是2020年,美国肉类罐头、鹰嘴豆罐头、金枪鱼罐头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1.8%、25.6%和24.9%,德国蔬菜罐头销量大涨80%,水果罐头销量增长70%。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罐头食品的应急保障属性凸显出来,罐头食品赢得更多青睐,这对我国罐头产业而言也是重要机遇。
我国是世界罐头生产和出口大国。当代罐头工业在70多年发展历程中,小规模、多品种、小批量、以单机及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型罐头厂,成长为大中小各具特点、基本实现专业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型罐头企业。但我国罐头工业整体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安全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建设尚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势品牌,行业短板亟待补齐。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行业向质量型效益型迈进。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创新。以黄桃、柑橘等为代表的水果罐头自动化生产线日渐成熟,加工流程加快,效率不断提升;马口铁超薄罐制造技术有效节省制罐材料成本,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覆膜铁新型材料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成为罐头食品包装首选。罐头企业在实现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但仍需持续发力。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是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加强出口大宗品种产前分析、对策共商、规则共建,坚持倡导原料价格合理,保护农民利益,不压价伤农,守住产业底线。稳定出口价格,以销定产,保证加工利益,守住利润关口,推动行业企业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罐头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各原料产地将罐头品牌与地区品牌有机结合,兼容并进,推动罐头食品与各产地地理标志、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融合发展,实现品牌叠加效应。推动罐头食品品牌和农业品牌建设同步,共同促进农业质量效益提升。
我国罐头工业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从罐头生产大国向罐头生产强国的转变,为人们奉献更加安全、营养、美味、便捷的罐头食品,丰富消费者餐桌上的选择。
2022-11-04健康中国
老花眼不只是看不清楚,除了近距离阅读模糊,有老花眼的人还面临着视觉疲劳、眼睛酸胀,以及多泪、畏光、干涩甚至头痛等问题。
近视的人,大都听过一句话:年轻时近视,老了以后不花眼。按理说,都已经“雾里看花”几十年了,为何老了却能“返老还童”呢?真有这种好事吗?
老花眼“虽迟但到”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老花眼。
人们常说的老花眼(老视)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虽然名字里有个“老”字,但老视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有。大约到了40岁以后,大部分人会开始出现老花眼。
打个比方,用手机拍照时我们会发现,将镜头由远处移到近处,画面往往会不清楚,需要点击一下屏幕,重新进行对焦,才能获得清晰的成像。我们的眼睛在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也需要不断调整焦距,这一功能是通过调节晶状体凸度实现的。老花眼就像调焦功能出了问题。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下降,调节功能变差。正是因为“对不上焦”,中老年人在看近处时往往会感觉眼前一片朦胧。
当然,老花眼不只是看不清楚那么简单。除了近距离阅读模糊,有老花眼的人还面临着视觉疲劳、眼睛酸胀,以及多泪、畏光、干涩甚至头痛等问题。
近视能“抵消”老花吗?
前面说到,老花眼“虽迟但到”。而且,在老花眼这个问题上,我们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本身没有近视的中老年人,出现老花眼后,那啥也别说了,看近处时就需要戴老花镜。而原本就有近视的人,情况要更复杂一些,需要综合考虑您的近视程度和老视程度。比如,如果近视度数在200度左右,老视度数也是200度,那么看近处时就可以不戴眼镜;如果您是高度近视,出现老花后,可能面临“看远看近都不清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准备两副度数不同的眼镜,随机应变。
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不宜购买现成的老花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老视度数、瞳距、脸型各不相同,佩戴不合适的老花镜,反而会造成视觉疲劳,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建议您应先到医院由眼科医生进行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后,准确验光,配一副适合自己的老花镜。
护眼小贴士来了!
经常眨眼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手机、平板不离手,专注地盯着电子屏幕。这样会使眨眼次数减少,造成眼睛干涩、疲劳。实际上,在每一次眨眼中,泪膜都会覆盖眼球表面,让眼睛保持湿润,减少泪液蒸发。因此,我们不妨好好利用这种天然的“湿润剂”,多眨眨眼睛。
2022-11-04网络
当外耳道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擦伤时,附在不洁掏耳工具表面的真菌可直接进入耳中,导致真菌传播。
洗完澡总爱棉签掏耳,女子耳朵里“长脚气”
路女士说,她平时很爱干净,每次洗完澡总忍不住用棉签掏耳朵。最近几个月,她总感觉耳朵瘙痒难忍,用棉签掏后发现不明液体,这才引起重视,辗转来到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该科主任郭长凯询问情况后,通过耳内镜“一探究竟”,令他意外的是,路女士两只耳朵的耳道内都长有一层黄黄的“痂”,痂皮上长满白毛。且痂皮在耳道里像密不透风的袋子,甚至附着到鼓膜表面。
“这是典型的外耳道真菌感染,是耳朵瘙痒的元凶。”郭长凯说,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与脚气同为真菌引起,也俗称为长在耳朵里的“脚气”。
路女士一脸懵,“我平时很讲究卫生,注意清洁,怎么脚气到了耳朵里?”
“这种耳病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用不洁物挖耳、长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内滴用抗菌素等原因造成的。”郭长凯解释,正常人的外耳道环境偏弱酸性,耳道皮肤又非常娇嫩,如果耳内进水,并且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有利于真菌滋生。此外,过度挖耳等也可能引起外耳道炎症、中耳炎流脓,导致外耳道分泌物堆积刺激,真菌就会滋生。
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的人群,容易被真菌“趁虚而入”。而路女士最近长期熬夜,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太爱干净”,每次掏耳朵这一举动,给了真菌可乘之机。
频繁掏耳易导致感染,这些习惯要注意了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像这样因过度掏耳,又或不洁挖耳引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略有增加。
郭长凯解释,反复挖耳或采耳,会使外耳道正常的耵聍保护作用减弱,耵聍腺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外耳道的正常防御功能被破坏。特别是当外耳道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擦伤时,附在不洁掏耳工具表面的真菌可直接进入耳中,导致真菌传播。
确诊后,需借助专业仪器对耳部进行清理,规范、连续地局部用药治疗。由于真菌性外耳道炎较顽固、易复发,要遵从医嘱规范治疗。
郭长凯特别提醒,日常生活中,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污水;改掉不良掏耳习惯。如耳部出现不适症状,如耳朵反复发痒、闷胀感、耳鸣等,要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