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伏气络学说基本反映SARS证候特点(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医杂谈

--访中日友好医院SARS中医临床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仝小林教授

本报记者赵雯

自4月下旬至今,中日友好医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863、WHO等有关中医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课题4项。作为主要负责人,仝小林教授坚持在一线工作了近两个月,他与课题组30多位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废寝忘食,冒着生命危险,在病区里收集临床科研资料,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获取了大量的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亲身实践和对360多份病历的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个基本反映SARS证候特点的新学说——“邪伏气络”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将中医对SARS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治方药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日前,记者就“邪伏所络”学说的详细内容采访了仝小林教授。

记者:仝教授,“邪伏气络”是不是指邪气伏于气络,伺机而发?气络是指什么?

仝小林:首先讲讲气络的概念。人体吸入之大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卫之气汇聚胸中而为宗气,宗气有两大功能,一是上循喉咙以司呼吸,二是下贯心脉以行血气。而呼吸之气与心脉之血交换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气络,气络中气血的有效交换是生命的基本保证。我们将SARS的中医病名定为肺毒疫,引起肺毒疫之疫毒是一种嗜肺疫毒,它由口鼻侵入人体,客居气络。其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禀赋之强弱、毒力之大小、年龄之长幼,长则2~3周,短则1~2天。

记者:伏于气络之邪是如何发作的?

仝小林:潜伏期酿热蕴毒,终成待发之势。根据机体抵抗能力强弱和反应类型的不同,初起发病形式有多种:热毒之气或浮越于太阳(恶寒、发热、头项痛、腰背痛、肌肉疼痛、骨节疼痛、咳嗽等),或浮越于少阳(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胁胀),或浮越于阳明(发热、目痛、眉棱骨痛、汗出、口渴、鼻干);或出现卫分证、卫气同病,或出现中焦脾胃症状,或出现湿热郁阻、表里同病的症状。但总以太阳经证和卫分、卫气同病居多。据我们统计,69%的病人以太阳经证起病,26%的病人以卫分或卫气同病起病。

记者:您能否用“邪伏气络”学说解释一下SARS的演变规律?

仝小林:根据对病情演变全过程的分析,我们将肺毒疫(SARS)分为潜伏期、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恢复期。热毒深重,邪伏气络,气血交换受阻,水湿产生。热毒、血毒、湿毒互结阻于气络,吸气不畅,气机壅塞,而喘咳突现,喘憋而咳,越咳越喘,喘多咳少,很少有痰,这正说明病不在气管而在于气络。热毒、血毒、湿毒的共同作用,终至气络大伤,宗气外泄,喘憋加重而出现喘脱。呼吸浅促,脉细而数,汗多神疲,为喘脱之轻证——宗气外脱;若进一步发展,宗气大伤,上不能司呼吸,下不能行血气,阴阳失衡,不相维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喘脱重证——元气外脱;若气络大伤,气血交换不能,心体失养,心神失用,心不敛神,可致心阳暴脱;若气络大伤,气血失调,阴阳不相维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致厥脱,最终以阴阳离绝而死亡。

记者:“邪伏气络”学说在SARS的治疗上有哪些指导意义?

仝小林:“邪伏气络”学说是我们对肺毒疫病位、病机、演变规律、证候特点分析的全面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气络为邪伏之所,气络为邪发之所,气络为邪阻之所,气络为邪伤之所。气络属肺,邪伤气络,重点损肺,旁及他脏之络脉,在治疗中,我们提出“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即是基于上述认识,早期、全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大大减轻络脉的损伤。

记者与仝教授关于“邪伏气络”学说的谈话就到这里,而仝教授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中医在防治SARS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突破。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迄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二、继承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的成就不仅限于金元四大家。与此同时,《圣济总录》有18卷专论诸风,反映当时对“风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水平。张锐著《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起始部位的特征区别不同性质的水肿,施以不同治法。另外,还有一些内科病的专著问世,如宋代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对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并订出64方,是一部现存较全面的脚气病专书。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书中所拟10首药方,分别具有止血、止嗽、祛痰、补养等作用,对肺痨全过程的分型和治疗总结了一套可以遵循的经验。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伤寒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内经》理论,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此说概括性强,适于临证应用,沿用至今。

三、系统完善时期

在内科杂症方面,明清也有一定发展。喻昌《寓意草》中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连的观点,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本质的认识,故而提高了疾病诊疗和理论水平。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极为实用,熊笱著的《中风论》及尤在泾著的《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著的《慎柔五书》、绮石著的《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分析,卢之颐著的《痃疟论疏》对劳疾的认识,都可称之为内科专篇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时,对血症的认识也有新的突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创立了活血化瘀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制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更属创举,直到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症的专著,对血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人我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西汇通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导向错误,不能正确引导中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反而企图扼杀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内科学同其他各学科一样,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的几次修订和使用,一些中医名家整理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著书立说,如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的《医案》、《医话》,任应秋的《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各类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中医药队伍不断成长,造就出一大批内科专业人才,既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三法六门》把疾病按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共十门,这对后世《医门法律》影响颇大,是书将前六者及诸杂证分门别类,著成一书。《医学纲目》则按脏腑分部加以分类。如肝胆部,论述中风、癫痫、痉厥等病;小肠部,论述心痛、胸痛、谵妄等病;脾胃部,论述内伤饮食、诸痰、诸痞等病;肺大肠部,论述咳嗽、喘急等病;肾膀胱部,论述耳鸣、耳聋、骨病、牙痛等;伤寒部,论述伤寒病为主,兼及温病、暑病、瘟疫等,也可以看出著者在分类学上所下的苦心。《证因脉治》将所论病证又以外感、内伤分类,可以说是以外感、内伤对疾病进行分类的雏形。《证治汇补》将内科杂病分为八门,提纲门列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内因门列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外体门列发热、恶寒、汗病、疟等,上窍门列眩晕、头痛、五官等病,胸膈门列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腹胁门列心病、腹痛、霍乱等,腰膝门列痿蹙、疝、脚气等,下窍门列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探讨了按部位分类的方法。《医学实在易》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分类讨论疾病的证治。

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为了指导临床,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诚然,这两类疾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外感疾病可变为内伤疾病,内伤疾病使正气亏虚也易感受外邪,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以变为外感疾病。以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外感热证,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为传变特点的病症;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病因分类,突出了病因的特殊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病理分类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病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故可以进一步按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因此,临床上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温热病包括了风温、春温、冬温、秋燥、温毒、温疫等;湿热病包括了湿温、伏暑、暑温等。按发病特点,温病又可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如风温、冬温、暑温、秋燥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则属伏气温病。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路。因此,内伤杂病虽多,但其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故内伤杂病的分类,则按照不同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而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命名方法已具有确定的含义,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THE END
1.嘉峪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42.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与()。 4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与()两个方面。 4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和()水谷。 45.血运失常包括()与()两个方面。 46.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经,下交()经。 47.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http://jygcdc.com/html/col170/content170_2190.html
2.从安宫牛黄丸说起:醒脑开窍药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脑血管病的意识障碍存在复杂的病理机制,涉及到如缺血、再灌注损害、脑水肿、炎性因子、毒性代谢产物、占位效应的压迫、坏死组织的清除、神经元的凋亡等等,非单纯芳香开窍药物作用所能涵盖。加至芳香开窍药物作用时间短暂,和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都需要将芳香开窍药与涤痰、泻火、祛瘀、利水、补气、益精等中药,与脱水降...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HQlzP167751971611148290
3.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中成药有哪些中医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中成药可以使用复方丹参片或者是心可舒片,能够起到活血化瘀以及理气止痛的功效,但是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复方丹参片以及心可舒片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等疾病。如果是由于患有妇科疾病所引起的血瘀,也可以使用益母草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https://m.bohe.cn/iask/mip/o9y2qdqtskf0kyh.html
4.耳鸣原因各种治疗方法些耳鸣该去看医生颤耳法耳鸣原因 治疗方法 哪些耳鸣该去看医生 中药治耳鸣须辨症 本报2月8日“求治耳鸣方”刊出后,陆续收到读者的荐方。现从中精选两方,请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赵岩博士进行解读。 耳鸣是多种耳病的常见症状,也可单独成为一种疾病,中西医病名相同,传统医学又称“聊秋”。治宜针对病因,辨症施治,不辨证的偏方是...http://www.100md.com/html/201212/1848/5012.htm
5.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的性能必看题库知识点(每日一练)39、单项选择题 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A.重镇安神药 B.平肝息风药 C.开窍药 D.清热药 E.泻下药 点击查看答案 40、单项选择题 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点击查看答案 41、配伍题 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镇安神之功,其归经是...http://www.91exam.org/exam/87-3152/3152810.html
1.开窍药怎么治疗/治疗方法开窍药早期症状表现复禾疾病百科为您详细介开窍药怎么治疗,开窍药的治疗方法,开窍药早期症状表现,开窍药怎么引起的等科普信息,推荐治疗开窍药的好医生、好医院,提供名医在线咨询。https://m.fh21.com.cn/dise/illness/detail/30848.html
2.08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二)大黄苦寒,治疗实热内结。寒湿痹痛,脘腹冷痛不属大黄的适应证。 4、 指出下列错误的 A.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治疗血热出血,疮痈肿毒 B.斑蝥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治疗痈疽疔疮,夏伤暑湿吐泻、昏厥 C.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治疗各种出血病证,跌打损伤,和胸痹绞痛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08-6/2008625161059886.html
3.说起开窍药,不得不提的是它——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代表药物说起开窍药,不得不提的是苏合香。在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代表药物中,苏合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黄帝内经》记载了类似现在冠心病的治则:“痛痹,心痛,有寒故痛,温则消而去之。”就是说痛痹和心绞痛是因为寒邪入侵,要找到温经通脉的药物。 苏合香就是其中的代表药物之一。苏合香是因为产地而得名:“此香出苏合国...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16/c8200650.html
4.中医综合2002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医学考研真题历年真题29.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A.重镇安神药 B.平肝息风药 C. 开窍药 D.清热药 E.泻下药 30.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功效的药物是 A.薄荷 B.牛蒡子 C.蝉蜕 D.升麻 E.葛根 31.孕妇忌用的药物是 A.天花粉 B.淡竹叶 C. 夏枯草 D.密蒙花 E.芦根 ...http://www.xxxedu.net/article.php?id=36324
5.中成药是什么意思中成药有哪些剂型→MAIGOO知识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 狭义的中成药,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0295.html
6.我是癫痫病患者,醒脑开窍药什么意思?有问必答我是癫痫病患者,醒脑开窍药什么意思?性别:女 年龄:33像治痫灵这样影响智力的药已经停了,现在吃一种新的中药,医院说醒脑开窍对身体没任何损,这个醒脑和开窍是什么意思?这种药会不会影响智力,还是说反而会好些呢?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https://3g.club.xywy.com/question/20160215/8760203.htm
7.王素梅教授运用温热药物治疗小儿神志类疾箔验石菖蒲辛温豁痰醒神,芳香升散开窍,正如《重庆堂随笔》所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另外,王教授强调在治疗神志类疾病中附子的使用得以温助命门之火,火足生土暖土,先后天并补[11]。https://www.asd-home.cn/paperdetail_5236.html
8.中药学6失禁之错D.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E.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证”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424653
9.治疗癫痫病的中医方法有哪些癫痫癫痫病是常见的脑科疾病,以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为典型的发作时表现。一般癫痫的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长期频繁的发作会对癫痫患者的健康和智能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治疗癫痫病呢?下面对癫痫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 (1)醒神开窍定痫法 癫痫神昏窍闭当以开窍法救急,这是共识,但如何开窍,认识...https://m.vodjk.com/mip/a/482148.shtml
10.中药歌诀汇总——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中药...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四、归经 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 肺胃有热此药送,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d30ae996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