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教学内容的设置
1.1?注重传统与现代内容的结合
1.2?注重实用性
自编教材内容的编写中,将《美国药典》等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使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严谨、精炼、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同时这部分内容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很好的补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笔者教材的编写和教授过程中,还有关于如何用英语写科研论文,介绍一些固定的格式和写法,有关外文专利知识的介绍以及说明书阅读等内容。
2?教学方法的采用
2.1?专业词汇教学
2.2?开展互动式教学
以往一提到医学英语课,就会想到教师在课堂上逐句翻译课文,一个一个讲解单词,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而开展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一内容或章节的基本专业词汇后,由教师提出主题或问题,由多个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围绕主题或问题回答,回答不对或用词不妥的,由别的同学纠正或补充,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或分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教师提出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各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围绕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意见[4]。
2.3?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训练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1.加强实验室管理,开放教学资源,建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2.打破课程界限,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内容
3.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宝昌,刘海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63-64.
[2]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丁安伟,朱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7-118.
1产学对接,实践育人
2研学互动,促进创新
3研产结合,提升水平
为推进研产结合,依托本学院实验条件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如抗肿瘤靶向制剂(与浙江海正)、莪术新制剂(与天瑞药业)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科研,使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得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将科研实践的最新成果和大量第一手资料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些科研项目由师生共同承担课题,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锻炼,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药学院是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GAP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与瑞安市合作建有温莪术GAP示范基地,该基地于2009年12月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它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利用暑假到温莪术GAP基地进行认识植物的实习,将他们课堂上听到的植物以实物的形式真正灌输到头脑中。寒假到GAP基地了解药用植物采收及晾晒加工的全过程,并试图指导农民,毕业实习时到GAP基地的生产车间和基地实验室进一步了解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和各种操作规程,形成“中药学专业-中药重点实验室-GAP基地”三位一体的循环互动的产学研学生培养模式,为构筑学生开放创新实习基地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中职;中药学;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属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语文课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学任务要与普通高中区别开来,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结合专业要求、以及市场的导向,尤其是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社会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教育的学科意义
中职中药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中职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突出其专业特色,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方面要和普高的教学模式区别开来。根据语文课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些符合职业学校教育规律、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深化中职中药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语文学科对学生学生学好其他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发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是塑造医药专业学生健康人格必由之路。语文是由"语"和"文"两部分组成,"语"是语言,语言是手段、工具,所谓"言为心声"通过语言交流,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文"是文学。是一种文化氛围,人们在这种充满文学气息的氛围中,不断涤荡自己的灵魂,升华自我人格。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好语文对他们健康人格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在医患关系十分敏感的今天,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
(三)语文教学是中药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语文学科应强调基础性和运用性,现代中药学的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典籍知识的继承,目前中医药典籍就有上万种,而语文就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工具和载体,依据现有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中药学知识、敏锐把握中药学动态,最后达到发展中药学的目的。同时,语文课中关于医用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课文也提供了学习古典中药学知识的正确思维和有效方法,进一步来说,语文学科将是提高中药学客观思维和多元思维、获得新知,从而探索中药学文化史籍奥秘的有利武器。所以学好语文,特别医用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研究和表达水平的能力,具备对大量医药范文和著名文献的学习、钻研的能力。可以说语文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必备基础。
二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定位思路对策
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必须满足职业化导向,语文老师要有服务专业的意识,帮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二)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夯实语文基础之间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就是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突出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不以放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用能力,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中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就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在突出职业特色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首先,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对于中职语文课来说,只有实现了工具性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特色要求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适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能说会写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语文人文性却也是不能忽视的。语文一经人的运用,便会产生具有思想情感的实际效应,而且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指较高技能水平,也包括丰富、深厚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有社会使命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基础模块上、下)杨新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关键字:中药学人才模式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中医药学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国医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也是当前备受社会欢迎的本科生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成为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现代中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具备的素质
1.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要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医药发展,既要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日俱进。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2.1建立应用型中药专业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医药经济也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学人才,以适应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而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从发展中药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仟感
2.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随着中药的研制、制药技术及设备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人才。第二,随着药学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生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流通、药材的质量、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更需临床应用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3、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落实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药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及动物服务,倘若研究与生产脱离,研究便没有意义,生产也会滞留不前。学校应该利用名优中药开发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优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以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切入点,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设有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中药组效关系评价研究、中药处方配伍优化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志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中心、实验教学部共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3.2实施学分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应把重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核心,实施学分制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选择余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个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选修等于必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而,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
总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中医药还要不断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1]时维静,俞浩,周国梁,方艳夕.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6)
[2]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01)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教学体会
一、适当调整教材教学顺序
教学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该教材共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章节众多、内容繁杂。在讲授该课程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介绍目录部分,接着学习教学大纲,然后才开始具体章节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住这门课的整体脉络,明确其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时,也注意到根据学习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首先讲解容易理解的章节。如消食药所涉及的病因病机等内容都比较容易,而其具体药物如山楂等也为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在开始各论的学习时,首先介绍消食药,使学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渡阶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授课过程中也注意结合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调整。如根据气血之间“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的相互关系;在学习了理气药之后,接着学习活血化瘀药。这样可使学生能更充分地认识、理解所学内容。
二、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注重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依据所教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典型的医案、用药典故等。如学习桂枝时,引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的用药经验。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中药学;选修课程
一、化学计量学的学科内涵
二、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是十分复杂的化学量测体系,具有化学成分众多、药效物质不明等特点,随着先进量测仪器与技术的应用,中药复杂化学体系得以逐渐阐明,但随之而来的是获得的海量量测数据亟需整理挖掘。此时,要从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中更加有效地提取出有用信息,必须借助于化学计量学的方法与技术,将化学计量学引入中药复杂体系研究,必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下文简述了几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典型应用。
3.判别分析法(DA)。DA则属于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它利用一组已知样本为训练集,经训练后得到一个判别模型,从而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DA法可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张亮等[5]采用RP-HPLC法测定了六味地黄丸缺味药模拟方的浸出物,借助Bayes判别建模,取得了满意的识别效果。苏薇薇等[6]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化橘红样品的HPLC量测数据,借助DA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样品进行分类。
4.人工神经网络(ANN)。ANN是一种通过模仿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借鉴人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以数学网络拓扑结构为理论基础。其结构和算法已有多种,包括BP(反向误差传播)、ART(自适应神经网络)、MDL(自适应线性机)、FANN(模糊神经网络)等,其中以BP网络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如乔延江等[7]借助ANN法建立了中药蟾蜍的质量评价方法。
5.支持向量机(SVM)。SVM是建立在统计学学习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小样本学习和泛化能力强的优点。其基本原理是把训练集数据从输入空间非线性地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此高维空间中求解凸优化问题,得到唯一的全局最优解。张录达等[8]测定了中药大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SVM法建立了大黄样品真伪识别模型,对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检验精度分别达到了100%和96.77%。
本文简要综述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应用,而且随着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因此笔者相信,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化学计量学》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培养他们的数据解析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学价值。
[1]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梁逸曾,俞汝勤.化学计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徐永群,孙素琴,冯学峰,等.黄芩产区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的快速鉴别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3):505-505.
[4]张铭光,袁敏,袁鹏,等.广藿香裂解色谱指纹图谱及其聚类分析[J].中草药,2003,34(8):749-752.
[5]张亮,刘展鹏.六味地黄丸缺味药的Bayes法和PRIMA法定性识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1):29-32.
[6]苏薇薇,林海丹,方铁铮,等.中药化橘红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辨识研究J].中药材,2002,25(8):554-561.
[7]乔延江,吴刚,王玺,等.中药蟾蜍质量的人工神经网络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分析化学,1995,23(6):630-634.
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设置
3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设置冲突,温故知新
3.2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3.3归纳总结,构建新知
4学习效果评价
1、中医药专业学制根据学校学制一般为5-7年。
2、核心课程: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
1.1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
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
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
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
1.3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
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
2《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
2.1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
转贴于
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
2.2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
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
2.3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
2.4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
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2.5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
2.6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