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配套措施,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还有许多难点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1.低保对象的审核难
3.定期随访及资格再确认难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因部分家庭的收入不是长期稳定的,所以在这方面要求办事处与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跟踪随访这部分被社会救助家庭,以便随时了解最新家庭收入情况。针对被社会救助家庭中有就业能力的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而对“三无”人员则是每年一次。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内许多被救助家庭不能充分理解国家的困难,往往采用种种手段逃避甚至抵制检查工作,更有部分被社会救助家庭,在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后,因不符合社会救助条件被取消社会救助资格后心生不满,认为损害了自己应得的利益,从而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人身攻击,严重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page]
4.社会救助措施配套难目前的社会救助资金只能解决贫困对象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被社会救助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仍然十分突出。除很少部分地区对被社会救助对象在就医、教育、廉租房、减免水电气费等方面已有一些优惠政策外,大部分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差。尤其是再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障工作严重脱节,一些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被社会救助对象很想通过自己劳动摆脱贫困,但就业无门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很多被社会救助家庭子女拖欠学杂费、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被社会救助家庭成员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拖垮全家部分被社会救助对象住房条件极差,三世同住一间房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被社会救助对象进不出,长此以往被社会救助人员日趋增多,带来的各种压力相当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7.人户分离随访、跟踪难旧城区的改造催生了一批新的低保户,老城区的拆迁、棚户区的改造,把一批本非社会救助的人员推入了社会救助,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带来的被救助对象住所不固定和人户分离,使社会救助的随访、跟踪以及其他活动的组织通知与参与等成了未知数。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应该如何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让最后一道“安全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切实保障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呢笔者认为:
1.构建两级管理平台,建立分类救助机制
2.广开就业渠道、增加收入帮助社会救助对象家庭摆脱困境
3.建立公开的监督、检查办法,形成制约和激励机制
4.加强宣传工作,全面、深入宣传社会救助政策
5.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者的素质,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专业化工作队的建立是整个社会救济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相应的爱心和耐心,必须照顾到救济对象的尊严,在人格平等前提下进行救助,要避免施舍恩赐等错误想法及态度。因此,救助工作者必须强化培训、择优上岗。条件成熟时,应该通过职业资格准入制,控制工作人员的入门标准,以提高专业素质。[page]
6.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扶贫先扶志,应当鼓励贫困者树立以诚实荣
劳动为荣,不劳而获为耻的观念,不应把社会救助作为依赖,引导贫困居民的成员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劳动自救;应当鼓励贫困者树立互敬互爱、勤俭持家的思想,充分发挥家庭成员间的互补作用,积极发掘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共渡生活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