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古建筑修缮中的运用,不仅能精确采集尺寸数据、直观反映真实原貌,还能为后期古建筑维保工作、文创赋能打下很好的基,古建筑由传统修缮向信息化、数字化保护转变,是古建筑保护传承的必然发展趋势。
古建筑修缮难点
以前,我们主要通常依靠建筑物的描述文字、史料记载考证,留存影图以及对比同代建筑等信息来做修缮。
同时,与其他文物大省相比,甘肃古建筑总体体量不大、各建筑相对分散,且每年的修缮工程量十分有限,进而影响到后期的数据收集、资料归类、工艺创新等诸多方面。
以古建筑的屋顶为例:
它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屋顶各构件单件加工相对容易,但"组装"难,尤其是各个节点后期的精准衔接,它属"环环相扣”,这就需要施工者有过人的技术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做好。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前期建模,精确记录古建筑的二维、三维信息,并利于数据保存;
二、是对各古建筑信息汇聚后,可组建一个精确的"大数据库”,便于后期维保和传承;
三、是古建筑信息的数据化,使今后的建筑工艺可做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设计;
四、是可衍生做古建筑的“沉浸式"体验以及文创产品的赋能。
最后
BIM技术在古建筑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在未来它还会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完成古建筑的修缮、仿古建筑的施工,甚至是创新设计与施工,好处举不胜举。"
旧事物在历史的洪流中功成名退,新事物向着发展的轨迹逐渐大展身手,BIM技术也一样,它的出现会逐渐代替CAD,成为各个领域的首选技术,所以要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