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医考为大家整理了药学职称考试《基础知识》章节题练习,这里为第三章病理生理学,希望大家认真复习!
第一节总论
A1/A2型题
1.下述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
A.白细胞介素-1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D.白细胞介素-6
E.革兰阴性菌
2.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外毒素B.螺旋素
C.溶血素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E.细胞毒因子
3.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B.类固醇
C.cAMPD.病毒
E.抗原-抗体复合物
4.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A.内毒素B.白细胞介素-1
E.肿瘤坏死因子
5.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B.是否存在诱因
C.机体的抵抗能力D.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相比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6.有关健康的正确说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没有疾病
B.不生病就是健康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7.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
C.肝死亡D.瞳孔散大
E.脑死亡
8.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9.与急性胰腺炎时诱发DIC的机制有关的是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大量胰脂肪酸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C.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大量组织凝血酶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10.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是
A.先低凝后高凝B.先高凝后低凝
C.血液凝固性增高D.血液凝固性降低
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11.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12.引起DIC最常见的原因是
A.感染性疾病B.产科意外
C.大手术D.创伤
E.恶性肿瘤
13.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
A.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引起的细胞损伤
B.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损伤加重
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变化
D.用高钙灌注液灌流引起的细胞损伤
E.缺血损伤经再灌注后减轻
14.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A.线粒体功能障碍B.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C.再灌注性心律失常D.肌原纤维过度收缩
E.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15.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主要是由于
A.引起膜脂质过氧化B.抑制蛋白质的功能
C.破坏核酸及染色体D.减少ATP的合成
E.使糖氧化增强
B型题
[370~372]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水肿
370.血钠浓度增高而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见于
371.血钠浓度降低而细胞外液减少见于
372.血钠浓度降低而细胞内、外液均增加见于
[373~374]
A.感染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373.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发生
374.急性胰腺炎引起的休克常为
[375~376]
A.血液pHB.PaCO2
C.BBD.SB
E.AG
375.反映血液酸碱度变化的指标
376.反映血浆挥发酸含量的指标
答案
1.E。解析:该题针对“发热”知识点进行考核。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源性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2.D。解析:该题针对“发热”知识点进行考核。革兰阴性细菌的典型群有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等,这些菌群的致热性物质主要有菌体、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和内毒素。
3.C。解析:该题针对“发热”知识点进行考核。发热激活物:(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包括:1)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2)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
4.A。解析:该题针对“发热”知识点进行考核。细菌:①革兰阳性菌: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质是全菌体及其代谢产物。②革兰阴性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主要致热物质是内毒素,还有全菌体和肽聚糖,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其全菌体及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具有致热作用。
5.D。解析:该题针对“疾病概论”知识点进行考核。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6.E。解析:该题针对“疾病概论”知识点进行考核。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也处于完好的状态。
7.E。解析:该题针对“疾病概论”知识点进行考核。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称为脑死亡,为人的实质性死亡。脑死亡后可终止复苏抢救,并能为移植手术提供良好的供体。
8.B。解析:该题针对“疾病概论”知识点进行考核。发生疾病的基本的共同机制已从系统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发生疾病时常有神经系统的变化,一些致病因子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作用于全身或局部造成内环境的紊乱。体液性因子有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三种作用方式。
9.A。解析:该题针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知识点进行考核。急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除了激活因子Ⅻ外,还可激活因子X和凝血酶原,促使凝血酶大量形成。
10.B。解析:该题针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知识点进行考核。凝血功能先高凝后低凝是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
11.B。解析:该题针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知识点进行考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2)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形成引起器官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3)休克:急性DIC时常出现休克,而休克晚期又可出现DIC,故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4)贫血: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A。解析:该题针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知识点进行考核。引起DIC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和败血症等。其次为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也较常见。
13.B。解析:该题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进行考核。缺血组织器官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14.B。解析:该题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进行考核。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严重者可造成细胞死亡。
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线粒体功能障碍;
(2)激活多种酶;
(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5)肌原纤维过度收缩。
15.A。解析:该题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进行考核。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①破坏膜的正常结构;②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③促进自由基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成;④减少ATP生成。
(2)蛋白质功能抑制:自由基可使酶的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也可使氨基酸残基氧化,胞浆及膜蛋白和某些酶交联形成二聚体或更大的聚合物,直接损伤蛋白质的功能。膜离子通道蛋白的抑制与膜磷脂微环境的改变一起,共同导致跨膜离子梯度异常。自由基可损伤肌纤维蛋白。
(3)破坏核酸及染色体:自由基可使碱基羟化或DNA断裂,从而引起染色体畸变或细胞死亡。
[370~372]ABD。解析:该题针对“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知识点进行考核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高渗性脱水,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Osm/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水中毒,特点是血钠浓度下降,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Osm/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体液量明显增多。
[373~374]DC。解析:该题针对“休克”知识点进行考核。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各种情况。
2)血管源性休克:见于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3)心源性休克: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
[375~376]AB。解析:血液酸碱度即血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一般以pH值作为指标;PaCO2,又称二氧化碳分压,指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张力。衡量肺泡通气情况,反映酸碱平衡中呼吸因素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