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已经到了,天气寒冷干燥,这个时候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我们要注意预防疾病,那么冬季我们该如何那些多发的冬季疾病呢冬季养生要注意哪些问题接下来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冬季养生小常识,预防疾病安然过冬,一起来看看吧。
一、使用加湿器
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加湿器,不过在使用加湿器的时候不要把加湿器放在木质的家具上,因为加湿器喷洒出来的水雾很容易附着在木制家具上,容易导致家具变形。
二、植物加湿法
记者在花卉市场发现,这里的相对湿度在50%左右,看来植物加湿法还是比较有效的。据业内人士介绍,像绿萝、富贵竹、散尾这些植物都是调节湿度的最好的选择。绿萝还可以吸甲醛,放在刚装修完的房子中最适合,但一定要把花盆托盘里的水吸干,这样花盆的圆孔才会透气。富贵竹也可以给室内释放湿度,而且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即使是在完全没有阳光的室内也可以成活。散尾冬季释放的湿度比较大,夏季释放的湿度比较小。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房间对植物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像水培植物也是很好的选择,水仙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能起到加湿器的作用。当然家庭里不可能养这么多的花草,消费者可以先选一些植物回家,经过一天的测试之后看湿度的增加程度来决定室内植物的增减。
三、养鱼
养鱼和养水培植物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器皿中存放的水来增加湿度。所以喜欢养鱼的朋友不仅可以享受与鱼嬉戏的乐趣,还一举两得地为家里的湿度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四、在暖气片上放湿布
这种加湿效果比较快,但是却要经常给毛巾加湿,比较麻烦。
五、水盆加湿法
六、挂湿衣服
室内悬挂湿衣服能明显提高空气湿度,在家里将洗好的湿衣服挂在室内,第二天室内空气湿度能提升10%-30%,效果明显
2用加湿小妙招给房间做保湿
加湿小妙招可以试试
每天晚上洗衣服,稍稍甩一下后放屋内晾干,这样衣服内的水分蒸发到屋子中,可增加湿度。
暖气上放布帘,既遮挡尘土,又可以防止过热。而且还可以把布帘弄湿搭在暖气片上作加湿器用,既节约电费,又比较实用。如果是地暖,就用湿抹布每天擦地,把湿抹布铺地面上。
每天早晚开窗换新鲜空气,并且有条件的话,一天用湿墩布多墩几次地。
植物也是加湿器
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是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外,其余绝大部分都会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选购一些绿色植物、花卉摆放在家里,也可以达到增加空气湿度的目的,而且它们更美观、更环保。
大叶绿植类:一些叶片肥大的绿色植物能够从叶片中蒸发出较多水分,可以为居室空间加湿,比如巴西木等。
水生植物类:在茶几、窗台、书桌等位置,可以摆放一些水生绿色植物作为点缀,比如秋海棠、绿萝、富贵竹、睡莲、金鱼草、浮萍、水葱、水芹等,都可以增加局部环境的湿度。
此外,在家里摆放鱼缸或者水景装置也可达到增加局部空气湿度的效果。鱼缸可以选择开口面积较大的,这样有利于扩大水面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能加快水分的蒸发;或利用鱼缸做一个美丽的水器也可以,如在鱼缸底部装饰彩色玻璃珠,让水面上漂浮几朵鲜花,或者精美的浮蜡。这样的水器既装点了居室空间,又能够增加空气湿度。
3冬季养生保健14个小妙招
1、坚持冷水洗脸
冷水洗脸醒脑精神好,锻炼耐寒能力,不但能预防感冒同时还能起到脸部美容的功效,还可以治疗慢性鼻炎,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颊车等穴则效果更佳。
2、清晨喝温开水
洗脸刷牙后喝一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
3、适当户外活动
冬天户外活动很重要,可预防冻疮,在户外做操或呼吸15—20次有利肺功能的增强,起到防治支气管炎、哮喘的作用,肺开窍于皮肤,通过户外活动,可增加人体供氧量,提高抗病能力。
4、洗澡搓胸擦背
医学家研究搓胸擦背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有利强身壮体预防疾病。
5、傍晚做腰部操
日本专家研究证明,双手按腰做腰部活动可刺激腰部诸穴,有助于强化内脏器官功能、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肥胖者做腰部操还可减肥。
6、热水浴足护脚
脚底有许多经络循行的穴位,如涌泉穴,通过热水透穴可以提高体温0.2℃,能改善周身毛细血管的功能,有保温和助眠的功效;脚素有第二心脏之称,护脚能强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促使心脏活动加强,又可防止脚部冻疮的发生,减少皮肤瘙痒症。
7、饮食药膳进补
冬天是滋补身体的季节,根据自身条件适当选用药膳进补十分有益,可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8、午间按摩头皮
日间脑部血流量比夜间少1/5,故中午小睡30—40分钟为宜,然后用手指按摩百会、风池、印堂等穴,或用梳子梳头按摩头皮,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和头昏现象,加上用冷水洗脸则精神充沛。
9、午后饮用茶水
茶是人的最佳饮料之一,能防癌抗癌,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能对人体起保健作用。但胃病或贫血服药者不宜喝茶,尤其是浓茶,可改用矿泉水或白开水。午后补充水很重要。
10、饮食保养皮肤
冬季多喝水是保持皮肤润滑柔软的首要前提,喝水量以每天2升左右为宜。
11、吃冻苹果去心火
12、绿茶煮蛋止咳化痰
香喷喷的茶叶蛋是许多人早餐的首选。传统茶叶蛋都是用红茶煮的,如果拿绿茶代替红茶煮鸡蛋,食疗功效会更好。绿茶煮鸡蛋不但营养,还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对缓解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症状都有帮助。
13、适量补充无机盐
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饮食中无机盐缺少很有关系。建议冬季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因为蔬菜的根茎里所含无机盐较多。
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补充钙可提高机体御寒性。含钙较多的食物有:虾皮、牡蛎、花生、蛤蜊、牛奶等。
14、防止冬季静电
一是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二是尽量避免穿化纤的衣服。洗衣服时可以使用防静电的洗涤剂。三是使用保湿性能好的护肤品,以保证皮肤的水分;勤洗澡、勤换衣服也能有效地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电荷和带电尘埃。
48个小妙招预防冬季疾病
方法: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2、冬季心理流感原因:冬天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季节,而人们也是非常的懒惰,万物都没有生机,而且冬天更易陷入抑郁。为什么进入冬天后常常觉得没精神、烦躁不安,还会感到压力大。这是冬季抑郁的症状,俗称“冬季心理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而冬天更容易出现这个症状。
方法:最好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3、常喝白开水原因: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
方法: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很多于2000-3000毫升。
4、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原因: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方法: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病。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
5、保证充足的睡眠原因: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有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仨月。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应该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
方法: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6、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原因: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在中医来说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养肾,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可以使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方法: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冬令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整脾胃功能。
7、寒从脚底生原因:民间有一说法,“寒从脚底生”。因为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冬季健脚即健身。
方法: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
8、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原因:冬天喝茶的好处喝茶可以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兴奋中枢神经,增加运动能力。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租车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
方法: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5六妙招让你安然过冬
一、皮肤保湿
皮肤保湿主要注意两点:第一,适当选用健康的保湿护肤品。第二,多喝水。防止皮肤干燥平时要注意多喝水。
最好早晨起床喝一杯蜂蜜红枣水,蜂蜜里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能滋润肌肤,红枣能让气色更好。
中午则可以在午餐后选择普洱茶,普洱有很好的保湿、抗氧化作用。晚上一杯温开水让身体充满水分。
二、多吃养阴生津的食物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也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那么供暖期该如何食用哪些美食能养阴生津呢平时我们吃水果都是洗干净就吃,要么做成水果沙拉。但水果大都是属于生冷食物,脾胃虚弱、体质差的人吃的不易吸收,还会出现一系列不适。
水果搭配合适食材,蒸熟吃可以让营养加倍,更有养生功效。
三、适度加强运动
专家说:供暖以后比较暖和,大家不要忘记锻炼身体和饮食的规律,这实际上比供暖还重要。
专家告诉记者,供暖开始后要加强运动,每周可以进行3到4次慢跑,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极拳,或晒晒太阳,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免疫功能的正常。
四、室内注意加湿
目前,北方正逢供暖季节,室内空气变得干燥,一定要注意加湿。选一个合适的加湿器;室内取暖时,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打开盖,使水分蒸发;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
在地面洒水,放一盆水在室内;或使用空气加湿器、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增强人体的舒适度,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五、清扫暖气死角
专家说:保持暖气片的清洁干净,要经常打扫,如果有灰尘沾在暖气片上,它就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在空气中间,引起呼吸道疾病。
随着室温的升高,一些细菌会伺机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咳嗽、哮喘等疾病。
六、每天别忘开窗
家里暖和了,往往就不爱开窗。尤其在供暖初期,室内温度突然变高,会让人体对冷热的调节还没适应,容易出现头晕咽喉肿痛的症状。
专家说:室内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尽量的保持在16到22度之间,所以建议在供暖以后每天通风两到三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