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区域品牌大会以“传承与传播、共识与共情”为主题,由WCBC跨界圆桌会议、城市空间的跨界设计、擘雅品牌系列沙龙、域牌研讨会等精彩板块构成。会议邀请到数十位来自政府机构、学界、业界及媒体界的重要嘉宾共聚盛会,探讨城市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一带一路背影下的国际传播、AI时代下的公共空间场景设计与应用、“域牌”的顶层设计等话题,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激发城市品牌、文旅品牌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文旅产业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融会贯通,擘画未来全新画卷。
2023年已近尾声,这一年里,各区域、各领域拥抱新变化、探索新趋势。如何助力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在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开场致辞中总结了中国传媒大学近年的发展成果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瑞旗先生支持中国传媒大学设立擘雅品牌研究院,全面推动品牌学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他强调,品牌建设是“国之大者”,品牌建设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更强大的执行力。要推动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同时,他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携手努力,为一流中国品牌建设出谋划策,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品牌,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做出品牌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城市故事》的主题演讲,从宏观角度和战略高度给区域品牌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王国庆指出,讲好中国城市故事应避免同质化,避免报喜不报忧,杜绝假大空。讲故事一定要说得出去、传得开,为此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认真研究目标受众,了解和贴近他们的现实需求,讲他们想听的、爱听的故事;二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用国外不同受众习惯的方式和听得懂的话去讲述中国城市故事;三是以文载道,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自然贴切、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从文化与旅游的角度探讨品牌发展,并提供丰富的区域品牌建设案例。她介绍道,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旅游宣传推广,目标一方面是对产品及线路进行推介,一方面也是对城市品牌、区域品牌的塑造。她认为,品牌内容应基于对区域、城市、省域特点,资源的概括,口号应琅琅上口,视觉应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近年来,区域品牌的传播渠道已从之前主流媒体为主阵地发展到融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的传播。而传播的内容,也拓展到非遗、歌曲、舞蹈、影视剧以及文创产品,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有助于优化传播效果。此外,多地通过领导和文旅局局长作为宣传官进行展示来传播区域品牌,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组成员、原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张坚钟以文化角度讲述对区域品牌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思考。他认为,旅游区域品牌是指同一区域内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给旅游者品质保障。区域品牌的形成有特定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产业背景,其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做好区域品牌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提炼现代文化。他特别谈到,美食已成为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品牌传播的重要载体。此外,我国从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做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
中宣部原人权事务局巡视员黄军衔从地方外宣、城市外宣等历史渊源讲述区域国际传播的故事。他表示,国务院新闻办历来重视区域的对外宣传、区域的对外传播,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对外宣传,中部崛起的对外宣传,西部大开发的对外宣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外宣传,“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等。他提出,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划分上,中央外宣是主力,使领馆外宣是前沿阵地,地方外宣是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大外宣格局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瑞旗指出,中国国家品牌的建设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中华文化中已经被世界所接受、所认可的部分,比如“武术、太极”既是中国文化、哲学、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风靡全球的运动形式,应当充分发挥它们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价值与力量。以“武术、太极”为桥梁,通过演出、活动、交流等形式,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是建设好国家品牌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在这类活动中多下工夫。同时,他强调外国友人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特别是以“武术、太极”等既富有中华文化色彩,又不带有特定意识的各类文化符号为媒介,喜爱这类文化符号的外国友人和国际社团组织等都会自发、自觉地对中国故事进行推广,这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国国家品牌的国际传播。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未来城市图景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执行支持。在数实共生的全新环境下,探讨人工智能对城市设计、文旅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文化IP开发对于城市品牌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汪建松提出,中国城市发展需要从“硬实力”转向“软实力”发展。他表示,城市品牌是城市更新的方向,公共文化可以激发城市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并提供丰厚的土壤。通过文化引进和环境设计,可以营造出具有个性和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进而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从城市街区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品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他表示,城市街区和城市区块在城市品牌形象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打造示范街区,及代表传承、创新和转化的“游、展、商”三个重要内容,能够展示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传承方面,要把历史的原真性保存下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共生。他还谈到,在城市的有机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与多个团队合作,让城市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域牌”是区域形象的总括性体系和当代性概括,是区域独特要素的组合形式,是区域生活形态形象化载体,是区域发展意图与发展态势呈现手段。“域牌”的提出,关照到了“城市品牌”所忽略的乡村元素,呼应了当下“城乡中国”的现实生态。
在“域牌”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就“域牌”的概念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她认为,“域”既可以包括地域品牌,也可以包括地域诞生出来的品牌,“域”字代表地域上面长出来所有东西的附加值。打造域牌,一方面要做好差异化竞争目标,差异化的竞争力提炼不仅是从传播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品牌起步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做好域牌身份体系的建构,只有体系化才能把域包括进去。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定海从城市的象征性的视角,解读城市标签是如何打造的。他认为,城市是通过“叠合——物我互证的标记化”“拓展——想象场域的关系化”“激活——心理重构的价值化”三方面走进人们的记忆。总体上,要建构区域空间的战略语境,构成总体想象、形成形象策略;要建构合理的语言、符号的转换系统;要建构具有区域文化精粹的传播文本和具有协同想象的关系和价值感。
锦坤品牌创始人、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石章强认为,“域牌”是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的有机构成。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城市、园区、产业和企业;反之,企业的发展也要形成空间聚集、体现产业生态、成为城市的抓手。产品、服务、空间如何与客户、用户进行连接、联接、衔接、链接和粘接,需要找到这个区域核心品牌的“一牌”,立足产业基础和文化基因的“两基”,吹响品牌口号符号冲锋号的“三号”,联动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的“四品”,落地超级项目、超级空间、超级服务、超级平台和超级IP的“五超”,才能实现区域的IP引爆和域牌打造,最终实现文旅面子、企业里子、园区旗子和产业路子的“五子登科”!
世界城市品牌大会发起人、凤凰网文旅传播总监许玥立足于多年文旅传播经验,认为当下城市文旅品牌的营销内容愈发偏向县域和乡村,在小活动、小缺口、小特色中逐渐找到突破点,以更广泛的区域为目标做好文旅品牌传播。地方文旅营销的内容需求不再是单一扁平的,更多转向体系化发展。“域牌”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更好引领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许多小体量、知名度低的目的地,更好地融入区域品牌传播体系。
首届区域品牌大会通过深度对话与思考,实现多元化、多维度的思想融合,为区域品牌发展、学术研究深化以及行业升级提供视角参考。品牌发展的脚步不停,未来,围绕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建设及如何赋能文旅产业全面升级,区域品牌大会将向业内呈现更多思维碰撞和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