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绦虫病

[目的要求]绦虫病是家畜寄生虫病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大多数中绦期的绦虫病还为人畜共患病,并且许多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因此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中绦期绦虫病的病原种类、流行及传播原因、危害、诊断方法和具体的防制措施,对部分重要的人畜共患中绦期绦虫蚴病应掌握具体的无害化处理措施,对绦虫成虫所致家畜或人的疾病应掌握其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讲授中绦期绦虫病病原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及部分疾病病尸的无害化处理。

[难点]

1.病原的生活史

2.寄生虫病的预防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绪论:绦虫的形态、发育和分类

第二节绦虫蚴病

1.猪囊尾蚴病

2.棘球蚴病

3.裂头蚴病

4.细颈囊尾蚴病*

5.脑多头蚴病*

第三节反刍兽绦虫病

1.莫尼茨绦虫病

2.曲子宫绦虫病*

3.无卵黄腺绦虫病*

第四节家禽绦虫病

1.赖利绦虫病

2.剑带绦虫病*

3.戴文绦虫病*

4.其他

第五节犬猫绦虫病(复殖孔绦虫等)*

第五节猪绦虫病*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寄生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裂头蚴病、莫尼茨绦虫病、赖利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如何?

2.试述猪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孟氏叠宫绦虫、莫尼茨绦虫、赖利绦虫生活史。

3.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裂头蚴病、莫尼茨绦虫病、赖利绦虫病的流行病学如何?

4.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裂头蚴病病尸的无害化处理原则和方法如何?

5.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八章绦虫病

绦虫病是由扁形动物门、绦虫纲(Cestoida)中的各种绦虫寄生于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

绦虫(tapeworn)或称带虫,是人畜常见较大的寄生虫,也是古医籍中记载最早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多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主要是小肠,幼虫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其中只有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多节绦虫亚纲的圆叶目(Cyclophyllidea)与假叶目(Pseudophyllidea)的绦虫对家畜及人体具有感染性,常能致人畜以严重的疾病。

外部形态

带状,背腹扁平,分节或不分节,左右对称,多数雌雄同体,不同种大小差异明显,大小自数mm到10米以上。虫体多呈白色、乳白色,少数呈灰色,淡黄色。虫体由头节、颈节、链体组成。

(1)头节(scolex)为吸附器官,位于虫体最前端,一般很细小,长或宽常只有1~2mm。半圆形、方形、菱形,为肌肉和间质构成的实体,内含排泄管和神经中枢,表面着生有附着器官。根据头节上吸盘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吸盘型头节:具有四个半圆形吸盘,位于头节前端侧面,有的绦虫在头节顶端、中央有顶突(rostellum),其上还有一排或数排小钩。如带科、裸头科、戴文科绦虫的头节就是这样。

②吸槽型头节:由头节的背腹面凹陷而呈浅沟样或沟槽状。如假叶目的绦虫。

③吸叶型:在前端具有四个叶状结构,附在可弯曲的小柄上或直接长在头节上,如四叶目的绦虫的头节。

(2)颈节(neck):位于头节之后,不分节,由颈节长出下面的节片,所以又称生长节。

(3)体节(strobilus):颈节后为体节,其是虫体最显著部分,由3~4个节片(proglottid)至数千个节片组成,越往后越宽大,一般呈四方型,或长方形。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体节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

①未成熟节片:其宽度大于长度,不含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节片,简称幼节。

②成熟节片:其宽度约等于长度,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节片,但不含有虫卵,简称成节。③孕卵节片:其长度大于宽度,雄性生殖器官消失,雌性生殖器官只留下子宫,子宫内

充满虫卵,简称孕节。未端的孕节可从链体上脱落,新的节片又不断从颈部长出,这样就使绦虫得以始终保持一定的长度。

内部构造

(1)体壁体壁的最外层是皮层,它覆盖着链体的各个节片,其下为肌肉系统,分为皮下肌及实质肌。皮下肌的外层为环形肌,内层为纵形肌。纵形肌较发达,贯穿整个链体,当体节成熟老化,纵肌纤维随之萎缩退化,从而孕节易于从链体自动脱落。

绦虫无消化道,靠体壁皮层外的微绒毛(microvilli)吸收营养物质,还能合成并输送蛋白质,又能防止虫体被宿主消化液所消化,且绒毛还具有附着作用,以避免从宿主消化道中排出。

(2)实质绦虫无体腔,由体壁围成一个囊状结构,有人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囊内充满海绵状物质,也称髓质区,各器官均埋在其中。实质组织中散布着许多钙和镁的碳酸盐微粒,外面被以胞膜而呈椭圆形,称为石灰小体(calcareousbody)或钙颗粒(calcareouscorpuscle),可能有缓冲平衡酸碱度的作用,或作为离子和二氧化碳的补给库。

(4)神经系统包括头节中的神经节和由它发出的6根纵行的神经干。从位于头节的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向后纵走形成两侧主干及背腹侧辅干,共6条神经干,贯穿链体,在每个体节内有横支相连。

(5)排泄系统由若干浸埋在实质中的焰细胞(一般每群3~5个,通常4个)和与其相连的4根纵行的排泄管组成的原肾系统。其始于焰细胞,由焰细胞发出的细管汇集成较大的排泄管,再和纵排泄管相连。

排泄管贯穿链体,每侧2根,以近腹面的一根较粗大,并在每一节片的后部有横支左右相通。在头节排泄管更为发达,往往形成排泄管丛。排泄系统既有排出代谢产物的作用,亦有调节体液平衡的功能。

(6)生殖系统一般为雌雄同体,在每一成熟节片里有1~2组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随体节的逐渐发育而形成的。首先分化出雄性生殖器官,然后再分化出雌性生殖器官。当体节受精后,雄性生殖器官就开始萎缩逐渐退化而雌性生殖系统则继续充分发育,直到子宫完全发育成熟,其内逐渐充满虫卵,此时节片内除去高度扩张的子宫外,雌性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已逐渐萎缩和退化消失。孕卵节片随着虫卵的成熟,纵肌纤维的萎缩而脱离链体,随粪便排出体外。

①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雄茎囊、雄茎、雄性生殖孔等组成。

雄性生殖系统具有从几个到几百个睾丸,睾丸圆形,位于节片上、中部的实质中,通常靠近虫体的一面,习惯上称此面为背面。每个睾丸发出一输出管,然后汇合成输精管,输精管通常盘曲延伸入阴茎囊,在阴茎囊内或外输精管可膨大成储精囊。输精管在阴茎囊中接纳前列腺后延伸为射精管,前列腺可位于阴茎囊内或外。射精管的末端是阴茎,其上具小刺或小钩,并能从阴茎囊伸出,为交接的器官。

生殖孔的位置,一般位于节片侧缘中央,可偏上或偏下。如为一套生殖器官时,生殖孔的位置可以:同时开口;左右规则交替排列;左右不规则交互排列。如为两套性器官时,一般位于节片的两侧缘,每侧一个。

②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卵黄腺、梅氏腺、子宫、雌性生殖孔等组成。雌性生殖系统有一个卵巢,大多分成左右两叶,位于节片中轴的腹面、睾丸之后。卵黄腺在有的绦虫(假叶目)是数量众多的滤泡状体,分散于实质的表层中,围绕着其它器官,在有的绦虫(圆叶目)则聚集成单一的致密实体,位于卵巢后方。由卵黄腺发出的卵黄小管汇集成卵黄总管,常膨大成卵黄囊,并与输卵管连接。阴道为略弯曲的小管,多数与输精管平行,其远端开口于生殖孔,近端常膨大成受精囊。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后,依次与阴道、卵黄总管连接,然后膨大成卵模,再与子宫相通。子宫呈管状或囊状,管状的子宫盘曲于节片中部,开口于腹面的子宫孔;囊状的子宫无子宫孔,随着其内虫卵的增多和发育而膨大,或向两侧分支几乎占满整个节片。

假叶目绦虫的生殖孔开口于节片腹面中央,有子宫孔、雌性生殖孔、雄性生殖孔,虫卵从子宫孔排出,所以子宫不如圆叶目绦虫发达。假叶目绦虫卵具卵盖,一个卵细胞,多个卵黄细胞,虫卵从子宫中排出后在外界形成外表有纤毛的幼虫(钩毛蚴或钩球蚴)。

绦虫的发育

绦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除寄生于人体和啮齿动物的微小膜壳绦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外,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绦虫的发育都需要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的参与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绦虫的受精方式有同体节受精,异体节受精和不同链体间的受精等。精子经阴道进入受精囊,受精多在受精囊和输卵管内进行。

(一)圆叶目绦虫的生活史

似囊尾蚴(cysticercoid)在甲壳纲及昆虫纲等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形成。体型较小,为一个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其一端具有六钩的尾巴样结构。它是多种圆叶目绦虫如裸头科绦虫、膜壳科绦虫、双壳科绦虫及戴文科绦虫的幼虫期。

囊尾蚴(bladderworm)为一个半透明囊体,囊壁的外表为角质层,内为生发层,在囊壁凹入处含有一个头节,囊腔内充满液体。在压力改变时,头节向外翻出。囊尾蚴寄生部位随绦虫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寄生部位有肝、腹腔、肌肉、脑及眼。

多头蚴(coenurus)另一种囊尾蚴型幼虫,一个囊体内壁的生发层芽生出多个头节,呈一堆一堆的排列,每堆有3~8个不同发育期的头节,这种囊体称为多头蚴。它是带科多头属(Multiceps)绦虫特有的幼虫期。

棘球蚴(hydatidcyst)是一种较大的囊,囊内无数头节称原头蚴或原头节(protoscolex);此外,还有许多小的生发囊(broodcapsule),生发囊附于囊壁或悬浮在囊液中,其内又可有许多头节或更小的囊,以致一个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万个头节。如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链尾蚴节在体前端,囊泡在体末端,两者之间有多节无性器官的链体。如带状泡尾绦虫的幼虫。

注意:圆叶目绦虫的的发育并不是象吸虫那样,经历毛蚴、鲍蚴、雷蚴、尾蚴各个阶段,而是以上的各种中绦期是平行的,不存在前后关系,绦虫种类不同,其中绦期也不同。

(二)假叶目绦虫的生活史

假叶目绦虫的虫卵在其卵壳的一端有卵盖,虫卵内有一个受精的卵细胞或经分裂为多个卵细胞,在卵细胞外有许多卵黄细胞。这些成熟的虫卵累积在子宫内并随子宫孔逐个排出到宿主肠腔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必须在水中发育。孵出的幼虫体内亦有3对小钩,体外被有一层纤毛,能在水中游动,称为钩球蚴(coracidium)或钩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桡足类动物剑水蚤,钩球蚴在其体内发育成中绦期幼虫原尾蚴(procercoid),已初具绦虫雏形;第二中间宿主鱼或其它脊椎动物如蛙在吞食了含有原尾蚴的第一中间宿主后,原尾蚴继续发育为裂头蚴(plerocercoid,sparganum)或实尾蚴。裂头蚴已具成虫形,白色,带状,但不分节,仅具不规则的横皱褶,前端略凹入,伸缩活动能力很强。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肠道后才能发育为成虫。

原尾蚴体部较大,其特征除体为实心结构外,在体后端还保留着三对小钩。原尾蚴与其宿主共寿命,直到宿主被第二中间宿主所吞食。

实尾蚴又称条带或裂头蚴。带有原尾蚴的第一中间宿主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而形成的。实尾蚴已无小钩,具有成虫样头节,但链体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实尾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分类

假叶目绦虫头节一般为吸槽型,卵黄腺呈滤泡状,散布于节片中卵巢之前。子宫具子宫孔,卵有盖。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重要的科是双叶槽科(Diphyllobothriidae)。

圆叶目绦虫头节为吸盘型,卵黄腺为一致密体,在卵巢后面。无子宫孔,缺卵盖。生活史通常需一个中间宿主。与人畜关系较大的科有:带科(Taeniidae)、裸头科(Anoplocephalidae)、戴文科(Davaineidae)、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双壳科(Dilepididae)和中绦科(Mesocestoididae)。

绦虫蚴病是指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畜所引起的疾病总称,由于绦虫蚴多寄生于肝、肺、脑、肌肉等部位,因此由绦虫蚴引起的疾病往往比绦虫成虫引起的疾病危害更严重,有一部分绦虫蚴,如猪囊尾蚴、多头蚴、棘球蚴、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cellulosae)由带科、带属猪带绦虫(Taeniasolium)或称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引起的疾病,是人畜共患病。猪与野猪是最重要的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猪的肌肉,这样的猪肉通常称“米猪肉”“豆猪肉”或“米糁猪”,也可寄生于人的脑、眼、肌肉等组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养猪业的发展,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肉品检验中必检的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中限期消灭的疾病之一。

病原

猪囊尾蚴,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状,大如黄豆,6~10×5mm,囊壁薄,内充满无色透明的囊液,囊壁上有一粟粒大的头节,通常倒缩进囊内,外观似白色石榴籽样。其构造与成虫头节相似,头节上有顶突及四个圆形吸盘。

猪囊尾蚴成虫阶段为猪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因其头节上有小钩,故又称有钩绦虫,虫体扁平带状,前端细后端逐渐变宽,长2~5m,共有700~1000节片。头节呈球形,具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呈两行排列,内侧钩较大,外观呈菊花状。顶突下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吸盘。颈节细而短,直径为头节的一半,长5~10mm。幼节宽大于长,成节近似方形,每一节片内含一组雌雄同体的生殖系统。睾丸泡状,分散于节片背侧,约有150~300个。卵巢特点是分为左右两叶外加一个中央小叶。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子宫位于节片的中央,呈棒状,终于盲端。生殖孔位于体节边缘,呈不规则的交替排列。孕节长方形,节内其他器官退化,只剩下发达的子宫,呈树枝状,有7~12对侧枝,每一孕节内含3~5万个虫卵。

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34μm,外层(真壳)薄并且易脱落,胚膜较厚,具辐射状条纹,内有六钩蚴。

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家猪和野猪是本虫主要的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以头节固着肠壁。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可因受挤压破裂而使虫卵散出。虫卵或孕节污染地面和食物,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在小肠内六钩蚴逸出,借小钩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到身体各处,主要寄生在运动较多的横纹肌,以股内侧肌肉为最多、以下依次是深腰肌、肩胛肌、咬肌、腹内斜肌、隔肌、舌肌、心肌等。在寄生部位,虫体逐渐长大,中间细胞溶解形成空腔,充满液体,经60~70天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猪囊尾蚴可在猪体内可活数年后钙化死亡。

人吃了含有囊尾蚴肌肉后,囊尾蚴在小肠受胆汁刺激而翻出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孕节和虫卵可随粪便排出。开始时排出的节片多,然后逐渐减少,每隔数天排出一次,每月可脱落200多个节片。人体内通常寄生一条,偶尔多至4条,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25年之久。

人除作为终末宿主外,也可作为中间宿主感染猪囊尾蚴,感染途径为2个:(1)是有钩绦虫的虫卵污染人的手、蔬菜和食物,被误食后而感染;(2)是有钩绦虫的患者自体内重复感染,当患者恶心、呕吐时,肠道逆蠕动,孕卵节片或虫卵节片或虫卵逆入胃内,六钩蚴逸出,钻入肠黏膜经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主要是眼、脑、心肌及皮下组织等处发育为囊尾蚴。据报道约有16~25%的有钩绦虫患者伴有囊尾蚴病;而囊尾蚴病患者中约有55.6%伴有有钩绦虫病。

流行病学

猪囊尾蚴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曾有报道,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与广西部分地区常发外,其余省、区均为散发,长江以南地区较少,东北地区感染率较高。

症状

六钩蚴钻入肠壁及体内移行时,对肠壁和其它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发育为囊虫后的致病作用取决于寄生部位,数量居次要地位。猪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水肿、衰竭。某个器官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寄生于脑部时,出现癫痫症状;寄生于眼部时,出现眼球活动迟钝,眼神呆滞,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寄生于肺或喉头时,发音嘶哑,呼吸困难,可听见呼噜声;寄生于肌肉时,出现运动障碍,跛行等。重症病猪,两肩显著外展,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成狮子体型或哑铃形体型。

人感染猪带绦虫后,由于虫体吸取肠内的营养物质,同时以机械作用、毒素作用危害患者机体,引起食欲异常(贪食或厌食)、消化不良、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更为严重的是人若感染囊虫时,轻则体躯各部皮下发生黄豆大到蚕豆大的结节,有时感到胀痛,四肢无力;重则由于虫体在眼部,发生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如在脑内寄生则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减退以及癫痫,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据国外资料统计表明,癫痫发作是脑囊虫患者的突出症状,占脑囊虫病的60%以上。

诊断

猪囊尾蚴的生前诊断较困难。富有经验的兽医和肉品卫检人员,宰前触摸猪舌,查眼或看猪的体形及行走步态,能检出少量严重感染的病猪。严重感染的猪,体形变成狮体形或哑铃状,行动缓慢,走路似酒醉状。呼吸困难,发音嘶哑,睡觉发鼾,触摸舌根或舌的腹面可摸到小枣大小的疙瘩。眼球稍凸,活动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清学免疫诊断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等,随着抗原的纯化和技术的改进,检出率可达90%以上,但仍难排除与细颈囊尾蚴和棘球蚴的交叉反应,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尸体剖检(或宰后检验)仍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按照《四部规程》规定,猪屠宰后的主要检验部位是咬肌,深腰肌和膈肌,靠肉眼发现囊虫。

猪带绦虫患者在粪便中查获虫卵或孕节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对猪的治疗:

(1)吡喹酮:每日剂量为30~60mg/kg体重,服药3次。或复方吡喹酮,剂量为80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

(2)丙硫咪唑:每日剂量为30mg/kg体重,服药3次。

(3)氟苯哒唑:30mg/Kg混饲喂给,每天1次,连用4d。

对人脑囊虫的治疗:

(1)吡喹酮:剂量为20mg/kg体重,日分两次服药,连服6天。

(2)丙硫咪唑:剂量为20mg/kg体重,日分两次口服,15天为一疗程,间隔15天,至少服3个疗程。

对人的猪带绦虫的治疗:

(1)南瓜籽和摈榔合剂:南瓜籽50g,摈榔片100g,硫酸镁30g。南瓜籽炒后去皮研磨碎,摈榔片作成煎剂,晨空腹先服用南瓜籽,1h后再服用摈榔煎剂,半小时后服用硫酸镁,应多喝白开水,服药后48h可排出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和头节断留在消化道内。

(2)仙鹤草根芽:又名狼牙草或龙牙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分布广泛,用其根芽晾干粉碎即可驱虫。成人25g,晨空腹1次服下,因其可以导泻,勿再服泻药。

(3)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用量3g,晨空腹2次服用,嚼碎后温水服下,否则无效,间隔半小时后服用另一半,1h后服硫酸镁。

应注意检查头节有无排出,并对排出虫体和粪便深埋或烧毁,以防止病源散布。

预防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只有通过人和猪才能完成病原发育史的真性人兽共患病,只要做到人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猪吃不到人粪,是不难逐渐消灭此虫的。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宣传科普知识使人懂得猪囊尾蚴的巨大危害,了解猪囊尾蚴病与人猪带绦虫病的关系及防治方法。

(2)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应大力推广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检出的病猪肉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流入消费者手中。

(3)加强人粪管理和改变猪的饲养方式,做到人有厕所,不随地大便,养猪施行圈养,厕所与猪圈分设。人粪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作肥料。

(4)防止人吃到活的猪囊虫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切生、熟菜的刀和砧板及盛具要分开,并要防止手污染有猪囊虫的头节。

(5)查治病人,杜绝传染源。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带科、棘球属的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和福氏棘球绦虫(E.vogeli)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中绦期寄生于人、牛、羊、猪等动物的肝脏、肺、脑、脾等多种脏器引起的疾病,可导致家畜生长停滞、抗病力差,甚至导致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巨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分布于我国的棘球属绦虫有两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平均仅3.6mm。除头颈除外,整个虫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共28~48个,呈放射状排列。各节片均为扁长形。成节内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45~65个,均匀地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卵巢呈蹄铁状。孕节的生殖孔更靠后,子宫具12~15对不规则分枝的分支和侧囊,含虫卵200~800个。虫卵大小为32~36×25~30μm,外被一层具有辐射纹的较厚的胚膜,内含六钩蚴。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和鹿等偶蹄类,偶可感染马、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和人。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沿草地或植物蠕动爬行,致使虫卵污染动物皮毛和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及水源等。当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和孕节后,六钩蚴在其肠内孵出,然后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棘球蚴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在肺脏,如绵羊有70%在肝脏,25%在肺脏,马和牛有90%以上在肝脏。此外,棘球蚴也可寄生肌肉、脾脏、肾脏、脑、骨、心脏、眼眶、生殖器官及脊椎等组织器官。

犬类则因吞食患畜的带细粒棘球蚴的脏器而感染,原头蚴在犬的肠道中经40~50d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为5~6个月。

人可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当人误食到虫卵后,六钩蚴即经肠壁随血循环侵入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若幼虫未被杀,则逐渐形成一个纤维性外囊,在内缓慢地发育成棘球蚴。故棘球蚴与宿主间有纤维被膜分隔。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大可长到数十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其它感染或外伤时,可发生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

(1)细粒棘球蚴呈世界性分布,尤以牧区最为多见。在我国有20个省市报道有此兵发生,其中以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北部牧区发病率最高。全国人体包虫病每年手术达2000例。

(2)犬在本病的流行上有重要意义。在牧区,牧羊犬和野犬是人和动物棘球蚴的重要传染源。犬粪中排出的虫卵及孕卵节片污染牧地及饮水而引起牛、羊等家畜的感染,而牧羊犬常吃到带虫的动物内脏,从而造成本虫在家畜与犬之间的循环感染。

(3)人常因直接接触犬,致使虫卵粘在手上再经口感染。猎人或牧民因直接接触犬和狐狸的毛皮等,感染机会较多。此外,通过蔬菜、水果、饮水和生活用具等,误食虫卵也可引起人的感染。

(4)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范围广泛。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是绵羊(成年羊),其感染率最高,因其本身是细粒棘球蚴最适宜的中间宿主,同时放牧羊群经常与犬密切接触,吃到虫卵的机会较多,而牧羊犬又常吃到绵羊的内脏,因而极易造成本病在绵羊与犬之间循环感染。

致病作用与症状

家畜轻度感染或感染的初期无症状。牛严重感染者常见消瘦,衰弱,呼吸困难或轻度咳嗽,剧烈运动时症状加剧,产奶量下降。绵羊对棘球蚴较敏感,死亡率也高,严重感染者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脱毛,咳嗽倒地。猪、骆驼等其它家畜感染棘球蚴后,症状不如牛、羊明显,但各种动物都可因囊泡破裂而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突然死亡。

成虫对犬的致病作用不明显,甚至寄生数千条绦虫亦无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

剖检时可见被侵袭的肝脏或肺脏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并可在该处找到棘球蚴,触诊囊体有波动感(有时部分囊泡壁外露),囊泡周围的实质萎缩。切开棘球蚴囊则可见有液体流出,将液体收集沉淀后,除不育囊外,即可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看到许多育囊与原头蚴(即棘球砂),有时肉眼也能见到液体中的子囊,甚至孙囊。另外,也可偶然见到一些缺乏囊液的囊泡残迹,或干酪变性和钙化的棘球蚴及化脓病灶等。除肝、肺脏外,有时也可在其它脏器如脾、肾、肌肉、皮下,脑、脊椎管、骨等处发现棘球蚴。

动物棘球蚴病的生前诊断较困难,只有在剖检时证实此病。动物和人均可采用皮内变态反应检查法诊断。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动物和人的棘球蚴病诊断有较高检出率。

对绵羊棘球蚴病可用丙硫咪唑治疗,剂量为90mg/kg体重,连服两次,对原头蚴的杀虫率为82~100%。吡喹酮也有较好的疗效,剂量为100mg/kg体重,口服三次,疗效达71.05%。

人棘球蚴病可用外科手术治疗,亦可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治疗。

(1)对家犬、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特别是成虫期前驱虫。常用药物有:①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2mg/kg体重,饥饿12小时后给药。②吡喹酮,剂量为5~10mg/kg体重,疗效100%。驱虫后的犬粪应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的扩散。

(2)妥善处理病畜脏器,只有在煮熟后才可以当作饲料为动物。

(3)保持家畜饲料、饮水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

(4)常与犬接触的人员应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从犬的被毛等处污染虫卵而误食。

(5)扑杀畜群附近的野犬及其他野生肉食动物以根除传染源。

(6)目前国外已研制出细粒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可用于牛、羊等家畜的免疫预防。

裂头蚴病

裂头蚴又称为双槽蚴或条带,是假叶目绦虫中绦期的实尾蚴阶段,一般是指迭宫属的实尾蚴阶段。寄生于人畜的裂头蚴有多种,常见的是孟氏裂头蚴(Sparganummansoni),寄生于蛙、蛇、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包括人的肌肉、皮下组织、胸腹腔等。其成虫为孟氏迭宫绦虫(Spriometramansoni),寄主于犬、猫和一些肉食兽的小肠内,人偶被感染。裂头蚴分布很广,但以东南亚诸国多见,我国许多省、市均有报道,尤其多见于南方各省。

孟氏裂头蚴,体长不一,从0.3到30~105cm不等,长带形,乳白色。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与成虫头节略相似;体不分节但具有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时伸缩能力很强,在组织中常盘曲或收缩成团。

孟氏迭宫绦虫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明显,细长,向后虫体逐渐变宽。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睾丸200~500个,为小泡型,均匀地散布在体节两侧背面。卵巢在节片后方,分左右两瓣,位于节片近后缘的两侧。阴道为体节中央纵行的一小管,开口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卵黄腺呈泡状,分布在节片的两侧,位于睾丸的腹面。子宫位于体节中部,作3~4个螺旋盘曲,紧密地重叠,略呈金字塔状,子宫孔开口于阴道口之后。

虫卵大小为(52~68)μm×(32~43)μm,淡黄色,呈圆形,两端稍尖,有卵盖。初排出的虫卵内含有色较浅的胚细胞团,四周为色较深的卵黄细胞,很象吸虫卵。

孟氏迭宫绦虫需经三个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内,卵自子宫孔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经2~3周的发育,孵出钩球蚴。钩球蚴用其纤毛在水中游动,被第一中间宿主镖水蚤及剑水蚤吞食后,便脱去纤毛,穿过消化管进入血腔,经7~10d发育成原尾蚴。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失去尾球,逐渐发育为裂头蚴。当犬、猫吞食了受感染的青蛙等第二中间宿主后,裂头蚴在其肠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记录。我国的许多省市均有记载,尤其多见于南方各省。

肉食动物感染成虫主要是捕食蛙类和食肉动物间的相互捕食。家猪和鸡、鸭感染裂头蚴可能是吞食了混在水草中的蝌蚪、蛙所致。动物园犬科和猫科动物的感染主要与饲喂生肉有关。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和方式有:(1)局部敷贴生蛙肉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和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吞食到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3)误食感染性的剑水蚤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4)原尾蚴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

致病作用、诊断、防治

裂头蚴对人和动物的危害较成虫严重,其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猪感染裂头蚴时,其体内的裂头蚴长可达20cm,多在腹腔网膜、肠系膜脂肪、腹壁肌肉和眼部,有时数目可达数十条,但对猪的致病作用和引起的症状不明显,猪体感染均系在屠宰后发现。一般被侵害的局部可发生炎症反应,产生黏液,出现浮肿,甚至脓肿。

孟氏迭宫绦虫寄生在犬、猫的小肠内,大量吸取宿主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导致贫血,偶尔出现神经症状。由于虫体大,严重感染时可扭结成团引起肠道阻塞,甚至肠穿孔。

人感染裂头蚴时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眼裂头蚴病最常见,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皮下裂头蚴病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

从创口或浅表结节中查获裂头蚴方可确诊。从犬、猫粪中查到虫卵可确诊感染成虫

防治

裂头蚴寄生于浅表可用外科手术法摘除,或可在局部注射40%酒精加少量奴佛卡因,可杀死虫体。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有一定疗效。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成虫,可用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等药物驱虫。

在流行区,对犬、猫应进行定期驱虫;猪要圈养,不用生蛙喂猪;人勿用蛙肉敷贴伤口,不饮生水,不生食蛙、蛇及猪肉等。

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tenuicollis)是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Taeniahydetigena)的中绦期,寄生于猪、羊、牛等家畜的肝脏、浆膜、网膜和肠系膜等处。成虫寄生于犬、狼和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细颈囊尾蚴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猪体内很普遍,感染率约为50%左右,个别地区可高达70%以上。在牧区绵羊感染严重,牛较少。幼畜严重感染后会发病,甚至死亡。屠宰时,细颈囊尾引起的病变肝脏不能食用而废弃,造成经济损失。

病原体

泡状带绦虫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色,扁平带状,由250~300个节片组成,体长1.5~2.0m,有的可达5m。头节球形,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6~46个小钩。前部节片宽而短,后部节片逐渐变长,孕卵节片长度大于宽度。成节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600~700个,分布在纵排泄管之间,整个节片的中部。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的后半部,卵黄腺条状,横列于卵巢之后。生殖孔不规则两侧交互开口于节片的边缘。孕节中充满虫卵,子宫侧枝为5~16对。虫卵呈卵圆形,大小为36~39×31~35μm,内含六钩蚴。

泡状带绦虫的孕节随犬粪排出体外,破裂后散出虫卵。当猪、牛、羊等动物采食有虫卵污染的饲料、青草、饮水时即被感染。六钩蚴逸出后侵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至肝,进入肝实质,并移行至肝表面,发育成囊尾蚴。有些虫体从肝表面落入腹腔,附着在肠系膜或网膜上,经3个月,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细颈囊尾蚴。也有在肺部和胸腔中形成细颈囊尾蚴。犬、狼等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受感染,经51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犬体内可生存一年左右。

致病作用和症状

细颈囊尾蚴对仔猪、羔羊和犊牛的致病力较强,六钩蚴在肝实质中移行,穿成虫道,损伤肝脏,引起肝炎。进入腹腔,其致病性即减弱,但有时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慢性腹膜炎。幼虫若侵入肺,引起胸膜炎。

本病多呈慢性经过,成年家畜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幼畜可出现体温升高,虚弱,消瘦,生长发育受阻,腹剖膨大或因虫体压迫肠道引起便秘。特别严重感染的可因急性出血性肝炎和腹膜炎而死亡。死后剖检,可见腹水红染,肝脏肿大,肝表面有很多小结节和小出血点,肝实质中有虫道,虫道内和腹腔中有大量虫体。

生前诊断较困难,目前仍以尸体剖检发现细颈囊尾蚴,结合病变和临床症状确诊。

防治措施

吡喹酮,丙硫咪唑对细颈囊尾蚴病有一定疗效。要严禁犬只进入屠宰场,禁止将细颈囊尾蚴喂犬。防止犬入猪舍,避免饲料、饮水污染犬粪。家犬要定期驱虫,扑杀病犬。捕杀附近野犬和狼、狐狸等野兽。

多头蚴病*

多头蚴是带科、多头属绦虫的中绦期,最重要的为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或称脑包虫,其成虫为多头多头绦虫(Multricepsmultriceps),寄生于犬、狼、狐等动物的小肠内。脑多头蚴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骆驼和马等有蹄类脑内,有时也见于延脑和脊髓中,引起脑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因能引起明显的转圈症状,亦称“转圈病”或“旋回症”,它是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严重的绦虫蚴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绵羊易感。人也能偶然感染。

脑多头蚴为一个充满着透明液体的囊泡,囊体可由豌豆大到鸡蛋大,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为生发层。内膜上有许多呈簇状分布的原头蚴,直径为2~3mm,数量约有100~250个。据分析,囊内液体中含有酪氨酸、色氨酸、精氨酸、钾、钠、钙、镁、氯、磷和氨等多种成分。

成虫长40~100cm,由200~250个节片组成。头节小,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排列成二行。成节呈方形或长大于宽,睾丸约200个,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子宫侧枝为14~26对。虫卵呈球形,直径29~37μm,内含六钩蚴。

成虫寄生于犬、狼等终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草、料或饮水,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脑和脊髓,以脑部寄生为多,在那里经2~3个月发育为成熟的多头蚴。随血流到达身体其他部位的六钩蚴不能继续发育而迅速死亡,最后钙化成豌豆大小的结节。多头蚴发育缓慢,感染后15天,平均大小仅有2~3mm,24~30天为1~1.5cm,85天为4~7cm。感染1个月后开始形成头节,进而出现小钩,约经3个月成为感染性的脑多头蚴。犬、狼等肉食动物吞食了含有脑多头蚴的脑脊髓后受感染,多头蚴在消化道中经消化液的作用,囊壁溶解,原头蚴附着在小肠壁上逐渐发育,约经40~5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犬体内可存活6~8个月。

脑多头蚴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在西北、东北及内蒙古牧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两岁前的羔羊多发,全年都可见到因本病而死亡的牛、羊。

全价饲养的羔羊和犊牛,对脑多头蚴的抵抗力增强。

致病作用

感染初期,由于六钩蚴的移行,机械地刺激和损伤宿主的脑膜和脑实质组织,引起脑炎和脑膜炎。六钩蚴移行定居脑组织后,随着脑多头蚴的发育,体积不断增大,压迫脑脊髓,引起脑脊髓局部组织贫血,萎缩,脑脊髓粘度及表面张力增高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等,结果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致病作用不仅局限于多头蚴的寄生部位,还可涉及脑的其它部位,甚至间接地影响到全身脏器。最终引起宿主严重贫血,常因恶病质而死亡。

有前期和后期的区别。前期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型,绵羊感染后10~14天出现急性脑膜炎症状,以羔羊最明显。表现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轻型病例可见病羊离群,吃草减少,行动笨拙或垂头呆立,目光无神或表现没有任何规律性的强制运动。重型病例则可见病羊精神高度萎顿,眼睛斜视,颈项弯向一侧,流涎磨牙,甚至强烈兴奋,病羊突然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然后发生痉挛;有时浓郁,长期离群躺卧。部分羊只在5—7天内可因急性脑膜炎而死,多数病羊可耐过。多数羊感染后并无急性症状。

(1)多头蚴寄生于大脑半球时,除常向着被虫体压迫的一侧进行“转圈运动”外,患畜一般对声音的刺激反应很弱,检查眼底时,对侧视神经乳突有充血或萎缩,造成视力障碍以至失明。头偏向一侧,高举或下垂。病畜精神浓郁,严重时食欲消失、消瘦、卧地不起,终至起亡。由于虫体寄生于大脑的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异表现。寄生于大脑额骨区时,最常见的典型症状还有:头下垂直向前直线奔驰,离开畜群后常不能自行回转,在碰到障碍物时,即把头抵在物体上而呆立不动。眼检查,在有虫对侧瞳孔常常扩大,对光线反应迟钝。多头蚴寄生于大脑颞顶区时,常观察到动物向患侧作强迫运动,且多头蚴越大,动物转的圈越小,以至于在病后期竟好象在原地踏步。在多数病例中,对侧视觉被破坏,表现部分或全部失明。多头蚴寄生在大脑后部枕骨区时,典型病状为头部高举或作后退运动,甚至倒地不起,倒地后头颈部肌肉常有强直性痉挛,在痉挛涉及背部所有的肌肉时,则头向上仰,呈角弓反张,有时可致头与背部相接;如果痉挛仅涉及一侧肌肉,头则偏向一侧。对侧视觉失明。当虫体在脑髓表面时,颅内压增高,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该部皮肤隆起,有压痛。

(2)多头蚴寄生于小脑时,动物不论在静止或运动时均失去平衡,如站立时四肢常外展或内收,行走时病侧步伐加长或缩短,四肢作痉挛性或蹒跚的步态,且易跌倒。视神经乳突显著充血。失明现象不常见,头骨不变软。如多头蚴寄生于小脑天幕时,突出的病状是患畜神经过敏、胆小,易受惊。对任何的声响,甚至极小的声音都表现不安,以致将头高举,向与声源相反的方向逃走。

(3)多头蚴寄生于脊髓时,主要表现为步伐不稳,在转弯时尤为明显;由于囊体逐渐增大,使脊髓内压力增加,可出现后躯完全麻痹,病羊常呈犬坐姿势。随着患畜活动能力的丧失,出现皮肤紧张,失去知觉,有时膀胱括约肌发生麻痹,致小便失禁。

如有寄生多个虫体而又位于不同部位时,则出现综合症状。

剖开患畜脑部时,在前期急性死亡的病畜见有脑膜炎及脑炎,还可能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动时留下的弯曲伤痕。在后期病程中剖检时,可在大脑的某个部位找到一个或更多囊体,可能位于大脑、小脑或脊髓的浅层或深部。与虫体接触的头骨骨质变薄、松软、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在多头蚴寄生的部位脑组织萎缩,靠近多头蚴的脑组织,呈现炎性变化,有时可能扩展到整个的一侧脑半球。有时出现坏死;其附近血管发生外膜细胞增生;有时多头蚴萎缩变性并钙化。

应根据特异症状、病史、头部触诊来综合判定,有些病例必须在剖检时才能确诊。

在头部前方脑髓表层寄生的虫体,可施行外科手术摘除,在脑深部和后部寄生者则难以摘除。近年来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对家犬和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选用药物有:①丙硫咪唑,剂量为30mg/kg体重;②吡喹酮,剂量为6mg/kg体重;③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2mg/kg体重。均为一次口服。排出的犬粪和虫体应深埋或烧毁。

(2)扑杀牧场附近的野犬和狼等终未宿主。

(3)防止犬吃到含脑包虫的牛、羊等动物的脑及脊髓。

(4)防止羊栏、牛栅和饲料及饮水等被犬粪污染。

莫尼茨绦虫病

牛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Moniezia)的扩展莫尼茨绦虫(M.expansa)

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兽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本病见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三北牧区流行更为普遍,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羔羊和犊牛,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

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二者外观颇为相似。

扩展莫尼茨绦虫呈乳白色,虫体长1~6m,宽16mm。头节近似球形,大小为0.4~0.9×0.7~1.0mm,上有4个椭圆形吸盘,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而短,成节内有两套雌雄生殖器官,每侧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卵巢和卵黄腺在体两侧构成花环状,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体节内。子宫呈网状。在各节后缘有横列的节间腺,呈圆形,排列稀疏。虫卵近似三角形。

贝氏莫尼茨绦虫呈黄白色,长达4m,其形态构造与扩展莫尼茨绦虫相似,不同的是其体节较前者更宽,达26mm。节间腺呈密集的散点状,仅排列于体节后缘中央。虫卵为四角形。

两种虫卵直径为56~67μm,卵内的六钩蚴被包围在梨形器内。

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地螨类,其可生存18个月以上,每代地螨有9~12个月的传播期。

成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的小肠内,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被地螨吞食,卵内六钩蚴孵出,穿过消化道进入体腔,在地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这一过程在26~28℃时为111~113d。当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随草被牛羊吞食,地螨被消化液分解,似囊尾蚴用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寄生,扩张莫尼茨绦虫经37~40d发育为成虫,贝氏莫尼茨绦虫经50d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2~6个月,一般为3个月,此后虫体即自行排出体外。

莫尼茨绦虫呈全球性分布。在我国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的牧区流行广泛。农区虽没有牧区流行广泛,但也有局部流行。莫尼茨绦虫主要危害1.5~8个月的羔羊和当年出生的犊牛,成年动物为带虫者,是一种主要危害幼龄动物的疾病。

牛、羊对两种莫尼茨绦虫的易感性不同,扩展莫尼茨绦虫对羔羊最易感,贝氏莫尼茨绦虫对犊牛最易感。羊对扩展莫尼茨绦虫的易感性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新生1.5~2个月的羔羊就开始感染,2~5个月的羊感染率最高,7个月后病羊就获得抵抗力,但3~4个月龄前的羔羊不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

莫尼茨绦虫的致病作用有三个方面:

(1)机械作用虫体长达数米,而且感染可达数十条之多,集聚成团,造成肠腔狭窄,影响食糜通过,甚至发生肠阻塞、肠套叠或肠扭转,最后因肠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

(2)夺取营养莫尼茨绦虫在肠道内生长很快,一条虫体的链体一昼夜可生长8cm,在羔羊体内一昼夜可生长12cm,从宿主体内夺取大量营养,势必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导致宿主贫血、消瘦和体质衰弱。

(3)毒素作用虫体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毒性物质被宿主吸收后,可引起各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和退行性病变,破坏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黏膜的完整性遭到损害时,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成年动物一般无临床症状,幼畜感染后可出现症状,其表现程度取决于感染强度。初期症状有:精神不振,消瘦,贫血;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离群;腹泻,粪便中含黏液和孕卵节片。症状随病程逐渐加重,有时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无目的地运动,回旋,或头部向后仰,步态蹒跚,有时有震颤。病的后期,患畜常卧地不起,经常作咀嚼动作,故常见口角有许多白沫,最后衰竭死亡。患神经型莫尼茨绦虫的病羊往往以死亡告终。

剖检可见尸体消瘦,黏膜苍白,贫血,肌肉色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胸腔、腹腔及心包内有不甚透明的或浑浊的液体。肠有时可发生阻塞或扭转,肠黏膜出血,肠内有大量莫尼茨绦虫虫体。

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等做出初步诊断,要发现病原体才能确诊。

(1)生前诊断严重感染时在患羊清晨排出的新鲜粪球表面有黄白色、圆柱状、能蠕动的孕卵节片,形似煮熟的米粒,长约1cm,厚达2~3mm。有时节片呈链状垂吊在肛门处。只要稍叫注意即可发现。若未发现孕卵节片,可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2)死后诊断根据剖检病变和在小肠中检出虫体即可确诊。

常用驱虫药物有:

(1)硫双二氯酚:绵羊剂量为80~100mg/kg体重,牛为40~6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氯硝柳胺:绵羊的剂量为75~80mg/kg体重,牛为60~70mg/kg体重,作成10%水悬液灌服。

(3)丙硫咪唑:剂量为牛、羊10~20mg/kg体重,作成1%水悬液灌服。

(4)吡喹酮:剂量为10~15mg/kg体重,一次口服。

本病预防的重点,应放在预防性驱虫和减少地螨两方面。

(1)预防性驱虫在虫体成熟前,即羊放牧后30d内进行第一次驱虫;再经10~15d后进行第二次驱虫。此法不仅可驱除寄生的绦虫,还可防止牧场或外界环境遭受污染。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用生物热杀灭虫卵。

(2)控制中间宿主地螨有条件的地区,可有计划地与单蹄兽进行轮牧。结合牧场改良,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农牧轮作,不仅能大量减少地螨,还可提高牧草质量。

(3)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避免雨后、清晨和黄昏放牧,以减少羊吃人中间宿主地螨的机率。

曲子宫绦虫病

曲子宫绦虫属裸头科、曲子宫属,常见的虫种为盖氏曲子宫绦虫(Helictometra或Thysanieziagiardi),寄生于牛、羊的小肠内。我国许多省区均有报道,成虫乳白色,长2m,宽12mm。头节细小,无顶突和小钩,有四个吸盘。成熟体节内仅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左、右不规则的交替分布。雄茎囊外突,使虫体外观边缘不整齐。睾丸位于纵排泄管外侧,子宫呈波浪状弯曲。有子宫周围器,每个含3~8个虫卵。虫卵呈椭圆形,无梨形器。生活史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中间宿主为地螨。动物具有年龄免疫,4~5月龄前的羔羊不感染,多见6~8月龄以上及成年绵羊感染。当年生犊牛也很少感染。致病性较莫尼茨绦虫弱,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可见腹泻、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诊断和防治参阅“莫尼茨绦虫病”。

无卵黄腺绦虫病

无卵黄腺绦虫属裸头科、无卵黄腺属,常见种为中点无卵黄腺绦虫(Avitellinacentripunctata),主要分布于西北及内蒙古牧区,西南及其它地区也有报道,常与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混合感染,寄生于羊的小肠中。虫体长2~3m,最宽处仅3mm。头节上无顶突和小钩,有4个吸盘。节片极短,且分节不明显,在体节中线上有由子宫周围器(副子宫器)形成的白色纵带。成节内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位于纵排泄管两侧,卵巢位于生殖孔一侧,无卵黄腺和卵模。生殖孔左右不规则交替开口,子宫退化为子宫周围器,一个,位于节片中央。虫卵圆形,无梨形器。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现已确认弹尾目的长角跳虫为其中间宿主。本病多发生于秋季与初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以上的羊,有的突然发病,放牧中离群,不食,垂头,几小时后死亡。剖检见有急性卡他性肠炎并有许多出血点,死亡羊只一般膘情均好。诊断和防治参阅“莫尼茨绦虫病”。

赖利绦虫病

鸡赖利绦虫属戴文科、赖利属,常见的种类有3种:四角赖利绦虫(Raillietinatetragon)、棘沟赖利绦虫(R.echinobothrida)和有轮赖利绦虫(R.cesticillus),寄生于家鸡和火鸡等禽类的小肠中。鸡大量感染后,常表现贫血,消瘦,下痢,产蛋减少甚至停止,可引起雏鸡的大批死亡。

四角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野鸡的小肠,虫本长10~25cm,宽1~4mm。头节细小,顶突上有1~3列小钩,数目为90~130个。吸盘卵圆形,上有8~12列小钩。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睾丸数18~32个,分散于节片中部,雄茎囊呈梨状,长75~100μm。卵巢位于节片后部,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孕节中子宫崩解为50~100个卵袋,每个卵袋中含6~12个虫卵。虫卵直径为25~50μm。

棘沟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鸽的小肠,大小和形状颇似四角赖利绦虫,但其顶突上有两列小钩,数目为200~240个。吸盘呈圆形,上有8~10列小钩。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睾丸20~30个,位于节片两纵排泄管之间的中央部,雄茎囊较大,长达130~180μm。卵巢在体节中央,呈分叶状,卵巢之后为卵黄腺。孕节内子宫形成90~150个卵袋,每个卵袋含6~12个虫卵。虫卵直径为25~40μm。

有轮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火鸡、野鸡的小肠,虫体较小,一般不超过4cm,偶可达15cm。头节大,顶突宽大肥厚,形如轮状,突出于前端,上有两列共400~500个小钩,吸盘无小钩。生殖孔左右不规则的交互开口。睾丸约15~30个,雄茎囊长120~150μm。孕节内子宫崩解成许多卵袋,每个卵袋仅有一个虫卵。虫卵直径为75—88μm。

三种绦虫的生活史都需中间宿主,四角赖利绦虫和棘沟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蚂蚁类和家蝇,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金龟子、步行虫和家蝇等昆虫。虫卵被中间宿主吞下后,经两周左右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禽类因啄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经2~3周发育为成虫。

致病作用主要是虫体以其前端的头节深入到肠粘膜下层,使肠壁上形成结节,并以其吸盘和小钩破坏肠粘膜,引起显著的肠炎。严重感染时,除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物质外,还因大量虫体聚集在肠内,引起肠堵塞,甚而造成肠破裂而引起腹膜炎。虫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中毒,出现痉挛等神经症状。

轻度感染时可能没有临床症状的表现。严重感染时呈现消化障碍,粪便稀薄或混有淡黄色血样粘液,有时发生便秘。食欲减退,渴感增加,精神浓郁,不喜活动,两翅下垂,羽毛逆立,粘膜初现苍白,继呈黄疸而后变蓝色。呼吸迫促,蛋鸡产卵量减少或停产,雏鸡发育受阻或停止。当患鸡十分消瘦时,常致死亡。

尸体消瘦,粘膜贫血和黄疸。肠粘膜肥厚,有时有出血点。肠腔内有多量粘液,常发恶臭。感染棘沟赖利绦虫的病鸡,在十二指肠壁上有结节,结节的中央有黍粒大火山口状的凹陷,凹陷内有虫体或黄褐色凝乳样栓塞物,此类凹陷以后可变成大的溃疡。肠内有虫体。

根据鸡群的临床表现,粪检查获虫卵或孕节,剖检病鸡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1)硫双二氯酚:剂量为成鸡100~200mg/kg体重,一次口服,小鸡适当减量。

(2)丙硫咪唑:剂量为15~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3)吡喹酮:剂量为10~15mg/kg体重,一次口服。

(4)氯硝柳胺:剂量为50~60mg/kg体重,一次口服。

(1)雏鸡应放入清洁的禽舍和运动场上饲养,新购入鸡应驱虫后再合群。

(2)鸡舍内外应定期杀灭昆虫、并翻耕运动场等。

(3)鸡粪应及时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4)鸡群应定期预防性驱虫,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治疗。

剑带绦虫病*

剑带绦虫属膜壳科、剑带属,常见的种为矛形剑带绦虫(Drepahidotaenialanceolata),寄生于鹅和鸭等水禽的小肠中,对雏鹅的危害特别严重,有时引起大批的死亡。

虫体呈乳白色,前窄后宽,形似矛头,长达13cm。头节小,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8个小钩。颈短。链体的节片20~40个,节片由前往后逐节加宽,最后的节片可宽达5~18mm。成节内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3个,椭圆形,稍偏于生殖孔一侧,而卵巢和卵黄腺位于相反的一侧,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一侧上缘。虫卵椭圆形,大小为46~106×37~103μm,内含椭圆形的六钩

本虫以多种剑水蚤为中间宿主,孕节或虫卵随终未宿主粪便排至体外,在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在18~32℃的条件下经7~13天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在水温9~12℃时需经6周发育为似囊尾蚴。当水禽吞食此类剑水蚤后,经19天发育为成虫。

中间宿主剑水蚤在福建有7种,其中主要为绿剑水蚤(Cyclopsviridis)、锯缘剑水蚤(C.serralatus)、英勇剑水蚤(C.strenuns)和刘氏剑水蚤(C.leuckarti)四种。它们常大量集中于死水、浅水塘、沼泽及江河支流等处覆有植物的近岸水域中,生活期间为一年,似囊尾蚴可在剑水蚤体内过冬并生活到春季。因此,雏鹅多在早春以后放牧于水塘内而获得感染。

致病作用相同于赖利绦虫。成年鹅感染后症状一般较轻,常为带虫者。幼鹅感染后可出现明显症状,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等。夜间病鹅伸颈、张口、如钟摆样摇头,然后后仰,做划水动作。有时由于其他不良因素(如气候、温度)而使大批幼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小肠发生卡他性炎症和粘膜出血,其他浆膜组织和心外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粪便中检出孕节或虫卵,或尸体剖检查见虫体和病变,并结合临床症状作出确诊。

常用药物有:

(1)吡喹酮:剂量为10~15mg/kg体重,一次口服。

(2)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50~200mg/kg体重,一次口服。鸭对该药较敏感。

(3)丙硫咪唑:剂量为2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5)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1.0~1.5mg/kg体重,溶于水内服,投药前绝食16~20小时。

在流行区,水池应轮换使用,必要时可停用1年后再用。对成年鹅进行定期驱虫,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早春幼鹅在放牧开始后第18天,全群驱虫一次。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和放牧。

戴文绦虫病*

戴文绦虫属戴文科、戴文属,常见的种为节片戴文绦虫(Davaineaproglottina),寄生于鸡、鸽、鹌鹑的十二指肠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对雏鸡危害较严重。成虫由4~9个节片组成,长0.5~3.0mm,外形呈舌形。头节小,顶突和吸盘上均有小钩,但易脱落。生殖孔规则地交替开口于每个节片的侧缘前部。雄茎囊长,可达体宽的三分之二。睾丸12~15个,排成两列,位于体节后部。孕节子宫崩解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含一个虫卵。虫卵直径为35~40μm。成虫每天脱落一个孕节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蛞蝓或陆地螺吞食后,约经14~22天发育为似囊尾蚴。禽类啄食了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约经12~16天发育为成虫。虫体以头节深入肠壁,可引起急性炎症。患禽经常发生腹泻,粪中含粘液或带血,高度衰弱,消瘦。有时从两腿开始麻痹,常逐渐发展而波及全身。粪便检查发现孕节或尸检时找到虫体即可确诊。由于虫体小,通常一条成虫每天排出一个孕节,又往往在夜间或下午,所以,在鸡粪中不易找到,故应注意收集全粪检查。常用药物有: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在流行区,对鸡应进行定期驱虫,鸡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及时清除鸡粪。

第五节犬猫绦虫病

寄生于犬的绦虫有多种,除了已叙述的细粒棘球绦虫、泡状带绦虫、多头绦虫和孟氏迭宫绦虫外,尚有双壳科的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caninum),中绦科的线中殖孔绦虫(Mescocestoideslineatus),及双叶槽科的宽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latum)等。

犬复孔绦虫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偶见于人。我国各地均有报道。虫体长10~50cm,宽3mm,体节外观呈黄瓜籽状,故又称“瓜籽绦虫”。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可伸缩,上有4~5行小钩。成节内有两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100~200个,位于排泄管内侧。体两侧各有一卵巢和卵黄腺,形似葡萄。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两侧。孕节内子宫分为多个卵袋,每个卵袋有若干个虫卵。虫卵呈球形,直径为35~50μm,内含六钩蚴。孕节主动爬出肛门或随粪便排至体外。虫卵被犬蚤、猫蚤或犬毛虱的幼虫食入,到成蚤时即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因舔毛吞入含似囊尾蚴的蚤、虱而感染,经3周发育为成虫。

线中绦虫寄生于犬、猫和野生食肉动物的小肠中,偶寄生于人体。我国有许多个省、市报道。虫体长30~250cm,最宽处3mm。头节上无顶突和小钩,有4个长圆形的吸盘。成节中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卵巢呈马蹄形,子宫为盲管,位于节片中央。生殖孔开口于节片背面中线上。孕节似桶状,内有子宫和一卵圆形的副子宫,后者含成熟虫卵。卵为长圆形,大小为40~60×35~43μm,内含六钩蚴。生活史中的第一中间主为地螨,在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蛙、蛇、蜥蜴、鸟类及啮齿类,在其体内发育为四槽蚴。为1~2cm的细长虫体,具有四个无钩的吸盘,寄生于组织内时被组织包围固着,在体腔内时则游离存在。终宿主吃到四槽蚴后,经16~20天发育成虫。

宽节裂头绦虫,寄生于人及犬、猫等动物的小肠,主要是人的寄生虫,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等地,我国在黑龙江、台湾、上海和福建等地区有报道。成虫长2~12m,头节有背腹吸槽。成节宽大于长。孕节长大于宽,子宫呈玫瑰花状。虫卵呈卵圆形,两端钝圆,淡褐色,具有卵盖,大小为67~71×44~51μm。生活史中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或镖水蚤,虫卵在水中发育后孵出的钩球蚴被其吞食后,在血腔中经2~3周发育为原尾蚴。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犬鱼、鲑鱼等)吞食带原尾蚴的水蚤后,原尾蚴迁移至鱼的肌肉或内脏,发育成实尾蚴(或裂头蚴)。终宿主吞食了生的或半生带裂头蚴的鱼而受感染。在大体内的经3~4周发育为成虫。

当大量虫体寄生时,虫体以其小钩和吸盘损伤宿主肠粘膜,引起炎症。虫体聚集成团,可堵塞肠腔,导致腹痛、肠扭转甚至肠破裂。虫体吸取营养,给宿主生长发育造成障碍。虫体分泌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

轻度感染时常不呈症状。严重感染时,出现呕吐,慢性卡他性肠炎,贪食,异嗜,病犬渐进性消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有的呈现剧烈兴奋(假狂犬病),病犬扑人,有的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

依据临床症状,结合粪检虫卵结果加以判定。一般患犬在其肛门口常夹着尚未落地的孕卵节片,或粪便中夹杂短链体,均可帮助确诊。

治疗常用驱虫药有:

(1)氯硝柳胺:剂量为100mg/kg体重,一次内服。

(2)吡喹酮:剂量为5mg/kg体重,一次内服。

(3)硫双二氯酚:剂量为200mg/kg体重,一次内服。

(4)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1~2mg/kg体重,一次内服。

(1)对犬定期驱虫,军犬和警犬每季一次。

(2)勿用屠宰家畜时的废弃物和生的或半生的鱼及其内脏喂犬。

(3)搞好犬舍卫生,用杀虫药杀灭犬舍和犬体的蚤和虱。

第六节猪绦虫病*

猪绦虫病是由膜壳科、伪裸头属的克氏伪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寄生于猪小肠内所引起。除猪外,还可感染野猪和褐家鼠,人偶然被感染。

虫体呈乳白色,体长97~167cm,最大体宽可达11.1mm。头节略呈圆形,有4个吸盘和一个橄榄形的顶突,无小钩。节片由几百节到2000多节。颈细,体节均宽大于长,成熟节片宽度约为长度的4~5倍。成节中央为菊花状的卵巢,其后是形状不规则的卵黄腺。睾丸24~43个,不规则地分布在卵巢和卵黄腺两侧,生殖孔在体节一侧中部开口,雄茎囊常伸出孔外。孕节中子宫呈袋状,内含虫卵约2000~5000个。虫卵圆形,棕褐色,直径约51.8~110.0μm,内含六钩蚴。

经李贵等研究证明,克氏伪裸头绦虫的自然中间宿主为鞘翅目的褐蜉金龟(Aphodiushaemorrhoidalis),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mean)可人工感染。以虫卵人工感染赤拟谷盗,在26.5~27℃的条件下,24小时后六钩蚴穿过消化道进入血腔,经27~31天发育为似囊尾蚴。用似囊尾蚴感染猪,30天后在空肠内发现了成熟的绦虫。因此,猪、人的感染是由于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所致。

本虫分布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我国,国内在陕西、上海、江苏、福建、甘肃等十多个省、市均有报道,主要感染幼龄猪,感染率为1.84~73.68%,感染强度为1~180条。中间宿主褐蜉金龟为粪食性昆虫,喜集于猪的新鲜粪中,活动受气温影响,当平均气温低于10.5℃时进入地下越冬,似囊尾蚴也随之过冬。褐蜉金龟具有趋光性,黄昏后受灯光的诱引,飞入庭院、室内和厨房,偶然掉入食物,人误食而感染。此外,褐家鼠在病原的散布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猪轻度感染时无症状,重度感染时毛焦,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引起肠阻塞。或有阵发性腹痛、腹泻、呕吐、厌食等症状。

猪粪中找到虫卵或孕节可做出诊断。

常用驱虫药有:

(1)硫双二氯酚:剂量为30~125mg/kg体重,混入饲料中喂服。

(2)吡哇酮:剂量为15mg/kg体重,疗效很好。

(3)硝硫氰醚:剂量为20~40mg/kg体重,安全有效。

猪粪应及时清除,并堆积发酵处理;饲料在保管过程中注意杀灭仓库害虫和灭鼠;在流行区猪定期驱虫。

THE END
1.小猫咪鼻孔被马蝇幼虫寄生,拔出来的那一刻,让人感觉头皮发麻!底特律...网易首页 应用 无障碍浏览进入关怀版 快速导航 登录 注册免费邮箱 移动端 网易公开课 网易严选 支付 邮箱 小猫咪鼻孔被马蝇幼虫寄生,拔出来的那一刻,让人感觉头皮发麻!2024-11-11 19:07:57 怪侠米总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怪侠...https://www.163.com/v/video/VCFQ986P1.html
2.多地已出现,这种东西别误食!寄生虫多达6000条,严重可致死!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其实大家见到福寿螺也不必惊慌,虽然身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但这种虫皮肤...http://www.boluo.gov.cn/xzygdw/xrmyy/yyzx/content/post_3873917.html
1.重口高能!这部BBC神作竟然没几个人看过(与虫共存)影评安家的幼虫会迅速成长,10周后便可长到3米那时的绦虫已经进入成熟期,体节上会出现黄色的虫卵成熟的体节会带着虫卵自行从体内排出,准备去感染母牛完成下一次生命循环因为牛肉绦虫只能在人体肠道内生存,靠吸收人体已经消化过的养分生存所以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损害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牛肉绦虫自行从体内排出,你才会...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87725/
2.驱绦虫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冰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地(即冰斗)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冰湖分布的海拔一般较高,而湖体较小,多数是有出口]的小湖。近年来,一些冰湖持续扩张,这将增加冰湖的溃决风险,专家建议要及时做好灾害预防工作。据此回答。对冰湖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a3efbd19d46d4dec8fc84059cf41b78e.html
3.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所致疾病称为曼氏裂头蚴病。裂头蚴一旦进入人脑,不仅代谢的产物会对大脑带来损害,更可怕的...https://baike.sogou.com/v142146168.htm
4.多地已出现,这种东西别误食!寄生虫多达6000条!中国的14种蛙类都可感染裂头蚴绦虫,其幼虫藏于蛙的肌肉中,尤其是腿肉较多。 被人吃到肚子里的裂头蚴,会穿肠破壁到处晃悠,或钻进内脏,或跑到皮下,或潜入大脑,造成神经系统的病变。 6. 肥羊肥牛——弓形虫 一说到弓形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会寄生在猫体内。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358799
5.寄生虫学3,绦虫学在线免费阅读成熟的实尾蚴被终末宿主(如犬、猫、狼、狐狸等)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3.似囊尾蚴:成熟的似囊尾蚴由前端的体部和后端的尾部两部分组成。其体部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为一个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尾部是带有六钩的实心结构。有的绦虫,似囊尾蚴的尾巴只出现在发育的早期,这种绦虫蚴称为隐似囊尾蚴,如果早晚期...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16908369132929598
6.28岁小伙癫痫16年,脑子被虫吃了!原因竟是吃了这种“大补”!成年期(成虫):主要居住于猫内,也可在狗、虎、豹等动物体内。 其实,曼氏迭宫绦虫(也就是成虫)对人威胁不大,对人产生危害的主要是——裂头蚴。 由上图可知,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一个发育期,若不是进入人体,裂头蚴就可以循环着传宗接代,但裂头蚴进入人体内,通常不能继续成长发育,不成长也总要干些事情,结果...https://www.thehour.cn/news/305728.html
7.常给儿子吃五步蛇蛇胆导致28岁小伙癫痫16年“裂头蚴在人体内走到哪,破坏到哪。需要注意的是,裂头蚴一旦进入人脑,会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盛吉芳教授说,裂头蚴不仅代谢的产物会对大脑带来损害,更可怕的是随着它不停游走,大脑会被不可修复地破坏。尤其悲催的是,它可在大脑里生长繁殖,成虫死亡后,幼虫可继续繁衍生息。“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小王起...https://wynews.zjol.com.cn/wynews/system/2019/09/13/031906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