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狭义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湿痹证,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浸犯人体后,留滞在经络、肌肉、筋骨和关节等部位,阻碍气血流畅,使出现局部关节、筋脉等出现酸楚、重着、疼痛,严重者麻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统称为痹证或又风湿痹证。
痹证中,以关节游走性疼痛的风邪偏盛,叫风痹,又叫行痹;湿邪偏盛者,病变部位酸楚、重着、肿胀,又叫着痹;寒邪偏盛,病变部位以冷痛的,叫寒痹,又叫痛痹;局部红肿、热痛的,叫风湿热痹。痹证的四个证型,都有风和湿,所以叫祛风湿药,或叫风湿痹证。
祛风湿和祛风除湿应区别使用。祛风湿,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就是对风湿痹证的一种治疗作用,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祛除风邪,或祛除湿邪,作为一个专用术语,仅仅限于对风湿痹证的治疗。祛风除湿是广义的,除风湿痹证外,能够治疗与风、寒、湿有关的,两者兼有等方面的病证的,都可叫祛风除湿药。
祛风湿药的两种分类方法:其一,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其二,根据兼有功效止痛、舒筋活络、健筋骨分为祛风湿止痛药、祛风湿舒筋活络药、祛风湿强筋健骨药。
二、祛风湿药的功效与主治
(一)基本功效与主治:基本功效是祛风湿,基本主治是风湿痹证。
(二)兼有功效
1、止痛。除用于风湿痹痛外,还可用于其它多种疼痛证,如外感风寒、头风、牙痛或跌打损伤等方面的疼痛,有的适应面广一些,有的适应面窄一些。
2、舒筋活络。
舒筋和活络有区别。舒筋,是使筋膜、筋键舒展,不舒展,则出现肌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不能灵活自如运动。舒筋就是对于肌肉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的一种治疗功效,或治疗作用。肌肉痉挛,关节屈伸不利常见于风湿痹证,尤其是比较重的风湿痹证,早上起来关节僵直,西医学叫晨僵现象,中医叫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屈伸不利,尤其是肌肉拘挛,除风湿痹证外,在脚转筋或项强等很多病证中都可出现,舒筋药物都可使用,应用比较广。
活络,是通利经络和脉络。经络和脉络不通利而引起的局部麻木,就是对气血不能充养,局部麻木、偏瘫、口眼歪斜的一种治疗作用或治疗功效。局部麻木,风湿痹证有,偏瘫严重有,更多的是中风后遗证。治疗中风用益气活血的同时,常常要选一些祛风湿药。祛风湿药中的很多药物,主要是用来活络的,不是用来祛风湿的。如早起床突然口眼歪斜,叫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属于风中经络范畴,不是风湿,需要通络药物治疗。
有的药兼舒筋,有的兼活络,往往两者兼有,临床舒筋和活络很难区分,习惯上舒筋、活络并提。但要知道二者有区别、有侧重。强调它长于舒筋的,说明活络作用不很强,长于活络的舒筋力量可能又有限。
3、强筋骨
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不强健,是肝肾亏损的临床表现之一,通过补肝肾健筋骨。但筋骨痿软不强健,只是肝肾亏损的一个方面。
兼有强筋骨功效的祛风湿药,比较适合于风湿痹证,兼有肝肾亏虚,筋骨痿软类的患者,一般病程较久,或身体比较虚弱,用此类药物扶正祛邪,祛风湿同时不损伤肝肾,补肝肾同时又不敛邪气,两者兼顾。
兼有强筋骨功效的药物,经常用于纯虚无邪的筋骨痿软。
这些兼有功效都可以和祛风湿独立分开的。
三、性能特点
药性:多数偏温(第一节、第三节),祛风湿清热药偏于寒凉(第二节)
药味:基本味辛、苦。风湿痹证都有风邪和湿邪两个基本邪气。辛可祛风;苦可除湿,也能清泄(第二节);第三节药兼有甘味。健筋骨属补虚范畴,甘能补。
归经:风湿痹证发生的部位,主要以关节、经络为主,涉及脏腑主要是肝和肾。肝主筋,肾主骨。故一般的祛风湿药,都归肝肾两经。
作用趋势:双向性比较多。辛能散风,一般表现为升浮,清热或除湿很多是沉降。
部分药有毒,如川乌、草乌等。
四、配伍应用
寒热虚实。风湿痹证如寒邪重,祛风湿药配伍温里药,尤其是温里药中的温经散寒药,如桂枝能温经散寒;如有热,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利湿、清热燥湿类药物;有虚,根据气血阴阳不同,分别配伍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
此外,兼有表证,配伍祛风解表药;湿浊偏盛,配伍除湿药;有瘀血,配伍活血化瘀;有痰的,配伍消痰药。
祛风湿药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是配伍的基本原则。对于祛风湿药来讲,活血化瘀药具有普遍性,不管什么痹证,什么邪气偏盛,都可以配伍。风、寒、湿三气杂至,导致痹证,就是阻碍局部血液流畅,不通则痛,适当地配伍活血化瘀药,有利于增强祛风湿药的祛风湿效果。前人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五、使用注意
(一)因证选药
痹证的五种证型:一是风痹,游走性的疼痛;一是湿痹,局部沉重、重着、肿胀、湿邪偏盛;三是寒痹,寒邪偏盛,冷痛;四是湿热痹证,红肿热痛;五是体虚,兼有肝肾亏虚。
因证选药,主要是考虑这些因素。如风邪偏盛,选长于祛风的祛风湿药;湿痹,选用长于祛湿的祛风湿药;寒痹,选用长于散寒的;湿热痹证,选药性偏寒凉,兼有清热作用;兼有肝肾亏虚、筋骨痿软,选兼有强筋骨作用的祛风湿药。
(二)三因治宜
1、因时、因地:有的地方比较寒冷、潮湿,或季节比较寒冷,用温性祛风湿药,或温燥祛风湿药。反之用祛风湿清热药。
2、人的体质:素体较热,或比较偏虚等。
(三)中病即止
(四)证候禁忌
1、祛风湿药一般都是偏燥性,尤其是温燥居多。温燥药,精血亏虚应慎用。这是最主要的病证禁忌。
l独活
功效
(一)祛风湿(基本功效)。
1、临床应用广泛。有时叫蠲(juan祛除之意)痹。独活作为一个祛风湿药,祛风、散寒、燥湿作用都比较强,临床应用广泛。但温性较明显,一般不适合湿热痹证。
根据风寒湿邪偏盛的不同,分别配伍相应的药。风痹则配伍祛风作用较强的药,如羌活、防风等;寒盛,则配伍附子、乌头等温性较强(的祛风湿药),或桂枝、肉桂类(温经药);湿浊偏盛,则配伍长于除湿药,如祛风湿药苍术或木瓜等。
2、古代羌活、独活不分。当时误认为羌活是羌地产的独活,二者是一种药,只是产地不一样。后来才区分成羌活、独活两种不同的药。医生开处方时写二活,就指这两味药。独活和羌活相对而言,一般认为羌活主要治疗上肢、肩背的风湿痹痛,独活主要治疗下半身腰膝部风湿痹证。要正确理解这个相对而言,这两个药对全身的风湿痹证都可以用,不能理解为羌活只能用于上半身,独活只能用于下半身,只是相互对照,互相有偏向性而已。
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腰膝部发病往往与肝肾关系更为密切。下部风湿痹证,很多是肝肾亏虚。《千金方》治疗风湿痹证的名方《独活寄生汤》,就是用于兼有肝肾亏损,筋骨萎软无力的风寒湿痹。
(二)散风寒或发散风寒
独活与羌活相似,是发散风寒药,适合于风寒表证。在治疗风寒表证时有羌活相似的特征,即兼有止痛、除湿作用。风寒表证之头身疼痛明显,兼有表湿,肢体酸楚,重着较明显的外感常使用,且这两个药常配伍使用。
独活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次于羌活。前人称赞羌活是治疗风湿感冒的仙药。
(三)止痛
同羌活一样,都能止痛,都可用于风湿痹证疼痛、风寒感冒头身疼痛。都可用于头风痛,或跌打损伤,或牙痛等疼痛证。
文献记载羌活和独活止痛作用的区别:羌活长于治疗太阳的头痛,独活长于治疗少阴的头痛,部位有太阳和少阴的区别。
独活、羌活两个相似性很大的药,功效应用方面的异同:第一,两味药都能祛风湿,都可用于风寒湿痹。但羌活偏于上半身,独活偏于下半身。第二,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都可用于外感风寒,或外感风寒夹湿的表证。治疗风寒表证羌活强于独活。第三,都有止痛作用。除用于风湿痹证疼痛,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还可以广泛用于多种疼痛证。
l威灵仙
威灵仙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的根。
命名:威,言其比较峻猛,灵仙,言其疗效较好。现在临床上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地方比较峻猛,实际比较温和。对风湿病疗效一般。
威灵仙作为一个祛风湿药,目前大量的中医文献,实际上是沿用过去对它一些特征的概括。如比较峻猛,比较善走,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等,温性较强,比较适合于偏寒的风湿痹证等。
现在用的威灵仙,温性不很强。有单独用威灵仙治疗很多属于热证的报道。
功效:
(一)祛风湿。
(二)止痛
可用于很多疼痛证。可用于头风痛,牙痛,外伤疼痛;现在有的单独用于治疗胆囊炎疼痛。胆囊炎疼痛,是肝胆湿热证为主,单用效果比较明显。
(三)通经络。
舒筋活络有时也简称通经络。威灵仙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经常和补气药、活血通络药使用。
那样的病绝不是祛风湿,绝不是风湿病,绝不是用威灵仙来祛风湿。是用它来舒筋活络,也就是我们书上的通经络,这就在我们书上应用1,把它另外提行了,有一小段。在古今都有这个应用,就是现在的威灵仙也有这方面的应用。这个就是说它能够通经活络,或者舒筋活络的一个依据。另外呢,
明清以来的一些本草,常用威灵仙治疗诸骨哽喉,即鱼刺、鱼骨等卡在咽喉部位。威灵仙单用,加砂糖,或醋煎汤,慢慢咽下,对轻证能松弛局部肌肉,容易使骨刺脱落,但绝不是让它软化。
l川乌
川乌头是毛茛科植物乌头属植物的母根,子根是附子。草乌是野生乌头,以北乌头为主。是两种不同的药。
命名:川乌头块根的形状象鸟头,尤其像乌鸦,故以乌头命名。古代一些文献,尖端分两叉的叫乌喙(hui鸟嘴)。
一、功效:散寒止痛。
川乌的重要特征是药性温性特别强。长于散寒止痛。对于风湿痹证,主要用于寒邪偏盛,疼痛剧烈的证型;其他非风湿原因引起的寒凝疼痛证,如寒邪凝滞中焦,古人也用于温中散寒止痛;跌打损伤受寒,有寒凝血瘀疼痛,可配伍活血化瘀止痛药使用。
局部外用可麻醉止痛。对于寒凝血瘀,局部用后,马上收到比较明显的止痛效果。现在一些外用止痛药里,用川乌,或草乌比较普遍。
二、特殊用法:
一般都用制川乌,生用毒性很大,一般不生用。炮制一般都是水煮,或高温蒸,使乌头碱破坏水解,毒性降低。
内服时要先煎,确保安全。先煎到用筷子蘸煎液滴到舌头上面,没有麻感,为绝对安全。以不感到味麻为度,一般不会产生毒性反应。
外用可生用。
三、使用注意:
有大毒,孕妇不宜使用;热性强,热证不宜使用。
十八反。很多药都不能和川乌,包括半夏、瓜蒌壳、瓜蒌仁、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等药。
川乌和草乌,两个药经常同用。二药的功效、主治完全一样,一般认为草乌的毒烈性质比川乌强些。
l蕲(qi)蛇
蕲蛇古文献中叫白花蛇。
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它的特征:龙头虎口,就是头比较大,三角形的,口占头的比例很大;黑质白章,就是黑底板上现白花纹;蛇两侧有二十四方胜纹(棱形花纹);腹有念珠斑(圆形串);尾如佛指甲,尾部突然变小。
李时珍认为他的家乡,湖北蕲春地区(蕲州)的白花蛇质量较好,就叫蕲蛇。所以蕲蛇从《本草纲目》后作为白花蛇的一个别名。近代以来,由于有一个金钱白花蛇的使用,白花蛇名称不受重视,普遍都把白花蛇叫蕲蛇。
一、功效
(一)祛风湿。祛风湿作用很强,前人讲“长于透骨搜风”。药性偏温,主要用于风寒湿痹。
(二)舒筋活络。有很好的舒筋活络作用,尤其表现在活络。对久治不愈的风湿,出现局部麻木,或关节不灵活,可考虑使用。
白花蛇是一个祛风作用很广的药:
其一,祛风:一方面祛风湿。另方面祛风止痒,用于治疗多种瘙痒性皮肤病。现在看,瘙痒性皮肤病很多属于过敏性变态反应,白花蛇有抗过敏作用。
其二,止痉,也称息风止痉,或祛风止痉。偏温,肝热引起的肝风内动一般不适合,主要用于破伤风,或慢惊风所致的肝风内动证。有些书把这个止痉叫定惊,定惊就是息风止痉的意思。
二、使用注意
(一)蕲蛇是剧毒蛇,毒主要在头部的毒腺,或毒牙里。药用白花蛇要去头,去骨,去皮,只用肌肉部分,完全没有毒性。
(二)金钱白花蛇源于动物银环蛇,在幼蛇时杀死,盘成小圈,有蚯蚓大小,干,就叫金钱白花蛇。金钱白花蛇,一度作为白花蛇的一个代用品。
(三)白花蛇是个珍稀动物,常用乌梢蛇代替。乌梢蛇是个无毒蛇,可以人工来驯养,繁殖能力较强。它的性味功效和白花蛇一样,只是作用缓和一些,用时可适当增加用量。临床上真正要用的是乌梢蛇,白花蛇、金钱白花蛇用的机会并不多。
(四)作汤剂效果较差,最好作丸散剂。
l木瓜
木瓜是蔷薇科果实,有两个品种,一个源于贴梗海棠。一个源于木瓜。
贴梗海棠木瓜,干后表皮皱缩明显,又叫皱皮木瓜,为正品;第二个品种木瓜,又叫榠(míng)楂,晒干后表皮非常光滑,又叫光皮木瓜,为代用品。《新修本草》中,榠楂是个独立的药,和木瓜并列,主要相当于山楂使用,作为消食药。
(一)祛风湿。祛风湿作用不强。对各种风湿痹证都可以使用。如《本草纲目》有木瓜酒治疗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偏盛,长于除湿。它温性不强,祛风作用也不强,散寒止痛作用不明显。不管寒湿、湿热,木瓜都可以用,应用比较广泛。
(二)长于舒筋。没有活络作用。木瓜主要是缓解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挛急。是舒筋的要药。常用于筋急项强,比如说在一些治疗脚气的方当中,吴萸木瓜汤这一类治疗脚气(方)。脚气湿浊下注,就有经脉不舒展,处于一种拘挛,所以疼痛。在这种情况下,木瓜是舒筋的,专门来舒筋。
(三)化湿。化湿是对中焦湿浊阻滞的一种治疗作用。瓜它化湿可用于湿阻中焦,但化湿作用不强。
化湿和舒筋两个功效结合起来,经常用于湿阻中焦,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进而腓肠肌痉挛,即吐泻转筋,经脉处于痉挛状态。木瓜一方面化湿,消除吐泻病因,另方面舒筋,缓解转筋症状。所以木瓜的舒筋不完全用于风湿,风湿以外的筋急项强可以使用。
另外,榠楂也包括真正的木瓜,贴梗海棠,在一些消食方中加一点,确实有消食作用,帮助消化,类似山楂,但比山楂作用要弱一些。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
本节药物既是祛风湿药,又是清热药。临床主要用于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的情况。
需要注意
其中有的药祛风湿,或祛风湿止痛,或通经络作用比较强,虽然药性偏寒,临床应用往往和温性祛风湿药配伍,风寒痹证也普遍使用。
作为清热药,本节药物的清热作用都不很强。苦寒性质最强的是防己,但没有把它作为清热药使用,因苦寒伤胃,服用后有的出现食欲不振,或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桑枝,根本没有清热作用,药性非常平和,只是微偏于寒性。其余很多都兼有清热解毒作用,但和真正的清热解毒药比,治疗作用明显逊色。此类药,只是功效有清热作用,临床不常用。对湿热病证经常使用。
功效与主治
一是祛风湿,以热痹为主,作用强的,配伍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寒痹;第二,多数兼有清热作用。清热作用和典型的清热药相比较,临床应用受到很多限制,不常用,有时在湿热病证中,部分药比较常用。
性味:辛、苦、寒。辛祛风;苦包括燥湿、清泄、清热。
l防己
(一)祛风湿
其一,药性苦寒,单味药而言,适合于风湿热痹。
其二,防已的祛风湿作用在祛风湿药中,相对来讲比较强,且止痛效果比较好。在很多治疗风湿寒痹方中配伍使用。如常与独活、羌活,防风、乌头、五加皮等伍用。
止痛效果较强。作为止痛药,除风湿痹痛,还经常用于治疗牙痛,常常配伍清胃热药,如石膏、升麻,治疗牙龈红肿疼痛。
近年来常用于肝阳或肝火头痛。防己有一定降血压作用。肝阳、肝火上亢,很多与高血压有关。本身苦寒清降,清降性较强。当代一些名医的方中,在治肝阳、肝火头痛中用防己的比例,比古代古方增加了很多,实际上主要是取他的止痛作用。
防已的止痛作用是独立的功效。
(三)利水退肿
有明显利尿作用。从张仲景时代开始,就把它用来治疗水肿。药性苦寒,最佳主治是湿热水肿。湿热壅滞,水湿泛溢肌肤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因利尿作用较强,有的非湿热水肿,如脾虚水肿,在健脾补气基础上,配伍防己,可增强利尿效果。但不能误解为防己长于治疗脾虚水肿。张仲景的黄芪防己汤,给人一种错觉,好像防己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其实防己首先适合湿热水肿,这是它最主要的应用范围。
用法用量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后人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沿习到现在。
汉防己每一种功效都很强,尤其是利尿退肿是木防己所不能及的。根据现在临床观察,汉防己祛风湿止痛作用仍然很强,是祛风湿止痛常用的主流品种。用于湿热水肿或其他水肿,当选用汉防己。木防己相对来说,有一定利尿作用,但不理想,偏于治疗风湿痹痛,认为主风气。
近年用药发现,木防己源于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造成肾功能损伤,最近一二十年木防己造成肾功损伤的不少。主要表现在一些所谓减肥药中用防己。减肥药用防己,一方面用它的利尿作用,每天增加小便,其实利掉的只是水,水很容易又停积,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减肥的问题。另外防己苦寒伤胃的性质比较强,用大剂量防己后就食欲不振,加上排尿多,短期内好像体重降低。
l秦艽(jiāo)
秦与产地有关,主产在甘肃、陕西一带,产量较多。艽指龙胆科植物。
秦艽偏于苦寒,苦寒性质不如防己,单味药而言,适合湿热痹证。药的寒性不强,称微寒,止痛和通经络,尤其是舒筋活络的作用比较好,在风湿痹证中的应用比防己广泛。
清《医学心悟》蠲(juān)痹汤,蠲痹即祛风湿之意。方中秦艽常和羌活配伍广泛用于很多痹证。在痹证中无论什么证型通过配伍都非常常用。前人言,秦艽治疗风湿痹证“无问寒热新久”,它祛风湿、止痛和舒筋活络效果都比较好。
中药学的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前提,找出前提才是真正懂了。否则,为不理解,易乱用。
例1,秦艽是“风药当中之润剂”,祛风湿药本身有一定燥性。秦艽常和羌活、独活、细辛等药在同一个方里使用,相比较而言其温燥性较小。秦艽与络石藤、豨莶草、桑枝等比较,秦艽为风药中的润剂就不能成立,其燥性比桑枝、络石藤都强。前人在下结论时参照物不同,有特定所指。
例2,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其阴阳是从气血、精血、功能和物质角度。物质要生成,功能一定要健旺,必于阳中求阴。并不是说用补阴药时要加点温燥的补阳药;以精气分阴阳,精属阴气属阳,阴阳不可分,在这种情况下,善补阳者必须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同时指出以寒热分阴阳,阴阳不可混,水火不相容。补阴药和补阳药,是以寒热分阴阳。
秦艽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药。
1、舒筋活络。除风湿痹证,经常用于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风古方中用秦艽的相当多,方中不作为祛风湿药。
2、止痛。可用于很多疼痛证。
3、清湿热,或清热除湿,或清除湿热。临床上很多湿热证,湿热黄疸、湿热疮疹可用。临床有单用秦艽治疗黄疸,收到明显效果的报导。更多是与大黄、栀子,茵陈蒿,龙胆草等配伍使用。
4、退虚热,很多退虚热方用秦艽就是取的这个功效,当然也需要配伍补阴药。因为阴虚内热证根本原因在于阴虚。秦艽很类似于胡黄连,能除湿热,又能治疗阴虚发热,尤其是阴虚发热兼有湿热内阻的情况,胡黄连和秦艽都是首先要考虑的药。
l络石藤
夹竹桃科木质藤本植物带叶的茎和藤。
祛风湿作用稍强,不如防己、秦艽,在各种痹证中主要作为辅助药。通络作用微弱,中风后遗症或跌打损伤出现麻木拘挛都能用,但用得较少。清热解毒可以用于疮痈。
l雷公藤
雷公藤是卫矛科小灌木植物。是近年(3-40年)才使用的一种新药,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志》,
性味:苦寒性质较强。
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风湿,不分寒热,都广泛使用。在痹证中,适合尫(wāng)痹,西医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方面要用抗炎镇痛较强的药缓解症状,同时要经常服用激素类(如强的松类)控制症状。雷公藤抗炎镇痛药理作用很明显,尤其是它有类似于激素的,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那种治疗作用,但没有激素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上把它作为一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
作为通络、清热解毒,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临床上,完全按照西药观点,除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关节炎外,把它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与免疫反应有关的,什么红斑性狼疮类的疾病才用,用片剂。如,雷公藤多甙(dài)片。不管成药或饮片,毒性都很大。
首先是对胃肠的刺激,造成恶心呕吐,吸收后对心肝肾功能都有一定损伤。尤其是长期服药,心肝肾功能不好的,尤其要注意。
生殖毒。女性,引起月经失调,然后闭经,不孕;男性影响精细胞的形成和活力,造成不育。
本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得已才用它,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
l豨(xi野猪)莶草
豨指野猪,莶(xiān)指气味。菊科植物,开小黄花,有类似于猪身上不良气味,故叫豨莶草。
豨莶草作为祛风湿药,舒筋活络药,作用非常平和,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
生用时,有点不良的气味。药性偏于苦寒,有人出现胃部不太舒适轻微的反应,但停药后消除。
本药作为祛风湿药,自古以来都要求制用。古代是加黄酒润后再蒸,现在有的加白酒,润后蒸。制后苦寒性质消失,变为辛而偏温。
l臭梧桐
功效主治和豨莶草完全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相须相使。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一、功效与主治:
此类药既是祛风湿药,也是补虚药,比较适合风湿痹证兼有筋骨痿软,或痹证日久损伤肝肾,累及筋骨病症。作为补虚药,不一定用于风湿,因肝肾亏虚而出现的痿软无力也可以使用,如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腰痠(suān同酸)腿痛等。
有的强筋骨药,通过补肝肾,能够发挥多方面的疗效。就是能够治疗多种与肝肾亏虚有关的病证,不限于筋骨痿软。药临床应用补虚功用更加重要。
二、性味:
药性:偏温。适合偏寒的风湿痹证,热证不适合。
此类药和补虚药中的部分补阳药类似。补阳药当中部分药兼有祛风湿作用,如淫羊藿、巴戟天等,应把两部分药联系起来。
药味:甘,甘能补。
l五加皮
五加皮源于五加科植物的根皮,细柱五加为主。
命名:五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每片复叶一般都有五个小叶片,前人叫五叶交加。药材部分为根皮,故称五加皮。
传统作为五加皮用的是五加科的一大类。现在除细柱五加作为五加皮主流品种外,还有其它品种。
(一)祛风湿散寒。性味,辛苦温。适合风湿寒痹,风湿热痹一般不用,主要用于寒证。
(二)健筋骨。风湿寒痹中有筋骨痿软的尤其适合。临床应用:一是配伍同类祛风湿药,增强祛风湿效果;二是配伍补肝肾药,针对筋骨痿软。
两大功效相比,祛风湿散寒更强些。但强筋骨作用仍然比较明显。肝肾不足、筋骨痿软在儿童就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儿科学》的五迟、五软。五迟:坐迟、立迟、行迟、齿迟、囟门不合。五迟说明儿童生长发育总体上迟缓;成年肝肾不足、筋骨痿软常出现在中老年,肾气亏虚,肾精亏虚,肝肾失掉充养而出现筋骨痿软,很多出现种骨关节退化、骨质疏松病症。常使用五加皮治疗,作为保健药。
(三)利水退肿作用。主要用于虚寒性水肿,配伍大量有清热药物的方中也可用于实热水肿。现代药理研究,五加皮有一定强心利尿作用,相对来说,用于心性水肿的效果优于用于肾性水肿。
二、说明两点
(一)古文献中,在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两大功效中,更强调强筋骨,认为其补虚作用是优于祛风湿。现在讲祛风湿功效优于强筋骨,原因在于药材的品种问题。古代使用五加皮的品种较多,尤其是刺五加。上世纪中期,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发现刺五加有很多药理作用和人参很相似,滋补强壮作用比较好,把刺五加从五加皮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品种。现在很多有刺五加的制剂,作为治疗气虚或体倦乏力,或妇女更年期等虚损性疾病。唐慎微《证类本草》“不要金玉满车,宁要五加一把”,充分肯定了刺五加的补虚作用。
(二)现在五加皮中有一种“北五加”,不属于五加科植物,源于萝摩科杠柳的根皮,又称杠柳皮。有明显的芳香气味,有叫香五加、香加皮。香加皮能祛风湿、利水退肿,但有毒,没有强筋骨作用,用量大易造成心脏功能抑制。
l桑寄生(重点)
桑寄生,一是源于寄生小灌木桑寄生,茎为圆柱状;二是源于斛(hú)寄生,一节一节,茎扁,有纵沟,粗糙,节很易截断。
桑寄生古今名称的变化。古代桑寄生不管什么品种,都要寄生在桑树上,本身桑树上寄生的小灌木非常少,很罕见,药材中不多。现在桑寄生在商品药材中,一般都不产在桑树上。是从植物品种角度,不管它寄生在什么树上,都可作为桑寄生用,只要是这个种,都叫桑寄生。
中药学》桑寄生、斛寄生作为同一味药使用。现在发现桑寄生在补肝肾、健筋骨方面比斛寄生明显。现在药典要求作为两个药对待。
功效:祛风湿作用一般,兼有一定舒筋活络作用。相对来讲,补肝肾健筋骨作用更重要。适合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如名方《独活寄生汤》,就是风湿痹证兼肝肾亏虚。
桑寄生药性平和,药性偏寒,一般湿热痹证很少用。
桑寄生功效和五加皮比较。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皮一般主要用于肝肾亏虚的筋骨痿软。肝肾亏虚引起筋骨痿软以外的病理变化,五加皮很少用,但桑寄生用的较多。桑寄生用于肝肾亏虚导致冲任不固,如妇女崩漏,或胎动不安、胎漏下血,都属于肝肾亏虚、肝肾功能衰退。桑寄生应用非常普遍,如在一些安胎方中,治疗妇女崩漏,肝肾亏虚所致肝阳上亢,高血压、眩晕头痛,通过补肝肾,和潜阳药伍用,当代有增加的势头。就是说它可用于肝肾亏虚的很多病证,不限于筋骨痿软。
补肝肾和健筋骨有因果关系,但不是完全相等的概念。强筋骨专指肝肾亏虚的一种病理改变,补肝肾比较广义,可针对肝肾亏虚所致的多种病理改变。
近年来临床把桑寄生作为治疗冠心病药。药理研究它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有效血流量,还有降血压、降血脂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l狗脊
蕨类植物,类似于贯众。
命名:根茎很长,表面有金黄色的绒毛,形状象金黄色狗的脊柱,故称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作用都不很强。
特征:《神农本草经》“强腰脊,利俯仰”。适应证是脊强,腰脊疼痛、俯仰不利。
过去狗脊放在补阳药,有一定收涩性。肾阳虚、肾气不固所致夜尿频多,既用它来温阳气、又固肾气,仅是倾向性。
本节三味药也可放到补虚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
一、化湿药的含义
以化湿为主要功效,常常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本类药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芳香气味。文献叫“以气用事”,就是芳香气味是它产生疗效、发挥治疗效果重要的因素。对本类药物要充分保护它的芳香气味。习惯上又称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
(一)功效:
最基本的功效:化湿。有时称为化浊,或去浊。
常把化湿产生的后果联系在一起,如化湿和中、化湿运脾、化湿健脾、化湿悦脾、化湿醒脾等,其实都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之意。
化湿药的基本功效有多种称谓,应用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喜恶,可任意使用,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主治
湿阻中焦,或湿邪困脾或湿浊困脾,或湿困脾胃。
症见脘腹胀满。湿阻则气滞,气机阻滞更胀满;体倦,是湿浊致病的特征;恶心、呕吐、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厚腻或舌苔白腻。
也可用于湿温、暑湿和脾虚生湿的证候。因为这样的一些病证,它的临床表现当中有湿阻中焦的这种情况发生。
脾虚生湿,湿阻中焦,虚证。以补气健脾为主,同时加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的地位较次一点。
湿阻中焦是实证。
湿温和暑湿,是温热性疾病,但也有湿阻中焦的临床表现。对温邪、暑邪配伍化湿药,也能明显增强疗效。
本类药一般都没有很重要的兼有功效。
(一)药味
都有辛味。辛能行能散,使中焦凝结水湿散掉;辛也表示芳香气味,强调以气用事。
部分兼有苦味,同时又是苦温燥湿药。
(二)药性
一般都偏温。仅佩兰一味药温性不明显,为平性。
(三)归经
以治疗中焦脾为主,主要归经脾胃。
寒热虚实。寒的,称寒湿中阻,配伍温里药;热的,湿热中阻,配伍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虚,脾虚生湿,配伍健脾补气药;湿浊偏盛,配伍除湿药。饮食积滞,配伍消食药。气滞的,配伍行气药。
湿阻中焦,如有恶心呕吐,配伍和胃止呕药;便溏腹泻比较明显,配伍除湿止泻药。
(一)因证选药。湿阻中焦,偏寒者选温燥性较强的。偏热者选温燥性较弱的,或较平和的。
(二)三因制宜。炎热潮湿的地方,选偏于清湿热的。寒湿较盛的地方,选偏于温燥的;素体偏寒湿,或偏湿热,同样如此。
(三)中病即止。
(四)证候禁忌。本类的是针对湿浊的,津液不足,热病伤津,阴虚,一般不宜使用,或慎用。
(五)芳香药汤剂中不能久煎。
做汤剂当后下,不能久煎。现代剂型,也要充分利用芳香成分。
第四十一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本章介绍的化湿药共有八味。另外比较典型的芳香化湿药,包括解表药香薷,开窍药石菖蒲。木瓜、扁豆等虽然功效有化湿,但不是典型的芳香化湿药。
l苍术[zhu]
苍术既是芳香化湿药,又是苦温燥湿药。有明显的芳香气味,是芳香化湿药;有明显苦味,燥性较强,同时又是苦温燥湿药。
(一)燥湿。苦温燥湿强度强于芳香化湿。习惯上苍术的功效,强调苦味燥湿,辛味比较次要。
(二)健脾。苍术,既通过燥湿,增强脾的健运功能,更主要的苍术健脾又是一个独立的功效。
主治证,湿浊中阻,或湿阻中焦、湿邪困脾。苍术是治疗此类证型的最常用、最主要的药物,是治疗湿阻中焦或湿浊中阻的要药。
苍术有很强的化湿、燥湿作用,能消除中焦湿浊。同时又有一定的健脾作用,脾胃健运也有利于湿浊的运化和消除。其实是一个双重的治疗作用。治疗湿浊中阻基础方《平胃散》,苍术作作为君药。凡湿阻中焦,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平胃散加减、化裁。寒邪偏盛,配伍温中药,湿热偏盛配伍清热、清湿热药。脾虚者配伍白术,或人参类健脾,或茯苓类健脾除湿药。
湿阻中焦,则气机阻滞。苍术本身没有行气作用,要配伍行气药,才能全面适应湿阻中焦证型的需要。所以在平胃散里,还有厚朴、陈皮。厚朴、陈皮,本身是燥湿药,在燥湿起增效作用,同时弥补苍术没有行气作用的不足。平胃散方,燥湿作用和行气作用都很强,是治疗湿阻中焦有代表性的有名方剂。
湿阻中焦一般都要配伍行气药。
苍术健脾的独立功效,可用于脾虚证、脾失健运。古方中常用,现在临床单纯脾虚用苍术的不多。因为它和白术相比没有优势,古方中苍术、白术不分,现在要区别。脾虚为主选用白术,脾虚有湿浊偏盛的以苍术为主。
(三)祛风湿
属于祛风湿散寒药,药性温,比较适合风湿寒痹。
苍术的重要特征是长于除湿。既能祛风湿来除湿,又可通过燥湿,对风湿寒痹最佳的适应证,是湿浊偏盛的湿痹,或叫着痹。
热化的湿热痹证,苍术同样有明显疗效,也很常用的。经常和黄柏配伍相须为用。
(四)解表
是一个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尤其是风寒表证,兼有湿浊中阻,可以表里同治。名方《神术散》主要治疗风寒表证。
另外,苍术明目。主要是治疗雀目(夜盲症)。夜盲症主要是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不够,导致的一种眼病,严重的还会出现角膜软化。现在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比较高,雀目或夜盲症,临床上几乎见不到。现在临床没有使用价值。
l厚朴[po]
木兰科乔木植物的树皮。
(一)行气:特征性功效
厚朴苦温燥湿,用于湿阻中焦,作用较强。
厚朴的最佳分类当归行气药。因行气药品种较多,化湿药品种较少,更主要是厚朴、苍术在平胃散等方剂中经常配伍,有协同关系,为便于和苍术相比较,习惯上放在化湿药部分。
厚朴行气部位主要是胃肠,包括肺经。作用效果主要是消胀,即消除气机阻滞引起的脘腹,或小腹胀满。
厚朴是行气消胀药中作用最强的药。凡胃肠气滞所致胀满,无论寒热虚实等原因都可使用。寒邪凝滞,厚朴本身是温性药,配伍生姜、干姜类温中药;湿热阻滞,胃肠气滞胀满,配伍清热燥湿药,如与黄连组成连朴汤、连朴饮;饮食积滞,配伍消食药;大便秘结不通,胃肠气机不能调畅,配伍泻下通便药,如承气汤、大承气汤等,都是用来行气消胀。
(二)平喘。
通过行气燥湿降肺气平喘,气行则痰蠲(juān)化,有痰无痰都可用。张仲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是气喘无痰,《半夏厚朴汤》就是有痰。
l广藿香
命名:最早《名医别录》叫藿香。藿指大豆的叶。藿香叶片外形象豆类的叶。藿香在传统香药中,不但叶片象豆叶,而且是很贱的一个植物,命名与些因素有关。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文献记载有人把长在南亚地区的一种唇形科植物首先引种在海南、广东,适合于气候比较炎热、温暖的地方。这种藿香的叶片较厚,芳香气味较浓烈的藿香叫广藿香,传统藿香叫土藿香。可同样使用,但《药典》把土藿香和广藿香分成两个不同品种,源于两个植物。
理论上讲,广藿香挥发油含量较高,质量些,为正品。但并不完广藿香产在南方,藿香芳香油主要在叶片,叶片干后,经反复到北方,叶片几乎所剩无几,多是藿香梗,药材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反之,土藿香,随采随用新鲜,尽管含挥发油不如广藿香,但叶片没有丢失、耗散,实际质量与只有梗的广藿香比,质量并不差。
(一)芳香化湿。特征性功效。
藿香,作为一个芳香化湿药,治疗湿阻中焦应用最为广泛。它药性微温,即温煦、不燥烈。不管偏寒、偏热都非常适合。前人对藿香在芳香化湿药中评价是比较高的,温不热,燥不烈,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最佳适应症中焦湿热证。
根据寒热虚实不同的临床表现作相应的配伍。
(二)解表
发散风寒,可用于风寒感冒。藿香的解表力量不强,一般风寒感冒很少用。
外有风寒、内有湿浊,表里同治情况下选用。藿香类似于香薷,但香薷的解表作用优于化湿作用,藿香化湿作用优于解表作用。这两味药功效互有长短。感冒,表证较重情况下,用香薷较多。湿浊中阻较重,外感较轻用藿香。
把藿香化湿、解表两个功效综合利用最有名的就是.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或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液等。很多情况下,外感风寒,内伤湿浊,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暑热天。
藿香解暑,是解表和化湿的功效对暑湿证的一种特殊应用。
(三)止呕。
结合第一功效,最佳适应症是湿浊中阻所致的恶心呕吐,其它原因不常用,止呕功效与化湿关系非常密切。
l佩兰
命名:先秦时期的著作叫兰。当时妇女喜欢把叶或花佩在胸前,一是对一些病有预防作用,同时芳香,作装饰。屈原《离骚》“纫秋兰兮以为佩”,秋兰指佩兰。纫,用针线别衣服胸部。所以就有了佩兰的名称。
唐宋时期佩兰叫兰草,不是现在兰科观赏植物的兰草。但寇宗奭(shì)《本草衍义》就把现在观赏兰草,误认为是本草书中的兰草。
佩兰,古代单称兰,也曾经叫过兰草,多年生菊科植物,味很香。
功效:佩兰的功效与藿香完全一样,且经常配伍使用,只是比藿香的功效微弱,没有藿香应用广泛。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解表,对于外有表证里有湿浊也可以使用。对湿浊中阻的呕吐也有一点缓解作用(较弱)。
药性:是化湿药中唯一的平性药,其它温性都较明显。相对而言,佩兰对湿热阻滞中焦,古代文献叫脾瘅(dàn热证),即脾经湿热。临床表现,有湿阻中焦的基本症状;舌苔黄腻;更重要的症状,经常出现口臭,口中觉得有甜味,口中粘滞甜腻。古代说佩兰治疗脾经湿热(脾瘅)更适用。
l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白豆蔻:姜科植物成熟果实。因果壳颜色有点白,故称白豆蔻。宋代《开宝本草》开始收载白豆蔻。九五版《药典》叫豆蔻。豆蔻就是白豆蔻。
砂仁:姜科植物果实的种子。草豆蔻:姜科植物的接近成熟的种子。草果:姜科植物的果实。
强调重点:
白豆蔻温燥性最弱,依次砂仁、草豆蔻、草果温燥性渐强。后两味药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主要强调燥湿,主治证寒湿阻滞中焦,非一般湿浊阻滞中焦,强调温、燥药性;前两味药白豆蔻、砂仁主要强调芳香化湿,主治一般的湿浊阻滞中焦。尤其是白豆蔻,不但作用在中焦,往往作用在上焦,宣化肺的气机(归肺经)。湿温病在中上两焦,四味药中,最适合湿温病(或暑湿)的是白豆蔻,如《三仁汤》,其余三个药一般不用。
白豆蔻行气作用最强,砂仁、草豆蔻、草果依次渐弱,可以忽略不计。
白豆蔻的止呕作用最好,砂仁、草豆蔻、草果依次渐弱。
四个药同: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异:行气和止呕依次由强到弱,温燥性质依次由弱到强。
强调白蔻对湿温证的应用。
砂仁强调两点。一是安胎,对气机阻滞,或脾胃有寒湿而导致孕妇出现恶心、呕吐,用砂仁行气化湿,减缓胎动不安或恶心、呕吐妊娠恶阻的症状。本身是个温燥药,中医治疗妊娠期间对温燥性药慎用。习惯讲,产前宜凉,产后宜温。所以在妊娠期间,不是真正的寒湿阻滞,砂仁不能乱用。二是前人强调砂仁能温脾止泻,微有涩性,对脾胃虚寒的腹泻,考虑砂仁的多一点。
草豆蔻强调:一是近年临床用不多,只作为砂仁、豆蔻的代用品。二是寒湿偏盛,湿浊很重,舌苔白腻,有明显寒象,砂仁、白蔻功力不够时,用草豆蔻、草果。
草果的温燥性比草豆蔻强,用于寒湿中阻,强调寒证,此为其一。其二,草果历来截疟功效,可治疗疟疾。凡截疟药如青蒿、白头翁、常山等,对疟原虫都有明显抑制作用,草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明显作用。古代治疗疟疾复方中,草果究竟是本身有截疟作用,或是在复方中降低其它药物的不良反应,或针对疟疾病容易出现的痰湿,用其温燥性质,使复方针对性更强,有利于疟疾的治疗,现在考虑后者可能性大。草果治疗疟疾的一些复方,常常有常山等药,能引起恶心、呕吐。用它来降低呕吐不良反应,另外疟疾中有一些寒湿偏盛的,舌苔白腻,用它来燥湿,治疗寒湿中阻,使整个方更加与证型合拍。它不是直接针对疟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