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生活中一直有着广泛用途的吗丁啉(多潘立酮)突然陷入了“猝死风波”:先是部分国家开始评估它的猝死风险,然后又被欧盟的监管部门限制使用。无独有偶,同属杨森公司的阿司咪唑(原息斯敏)也因此于数年前被迫退出市场,息斯敏品牌也只能用在另一款抗过敏药物上。很多人看到这些消息,可能认为“这些药物不安全”、“不能再用”,实际上,生活中有不少药物或药物组合都能增加猝死风险,但最终是否演变为致命结局,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它们为什么会引起猝死?】
其实媒体报道中所指的“这些药物能引起猝死”,并不十分贴切。在医学上,猝死可以由很多很多原因所引起,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多为心源性猝死(由心血管异常直接导致瞬间致死)。药物很多时候和猝死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通过自身作用来间接引起猝死,因此部分药物也属于心源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它们引起猝死的机制主要分两种:
【背后的风险】
尽管药物引起猝死的机制很简单,但在绝大多数由药物引起猝死的病例之中,各种其他因素的掺杂还会使病情更为复杂,一些本身并不能导致猝死的药物也会推波助澜,成为猝死事件的帮凶。
【规避风险的方法】
如果想最大限度地避免牵涉进猝死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时刻注意各种危险因素,并作出相应的措施,例如:
*不要将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与能抑制该药代谢(一般说明书中会写明)或同样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
*注意请勿在服药期间饮用西柚/葡萄柚汁,或食用西柚/葡萄柚;不要大量服用大蒜做保健用途,不要乱用中草药和中成药;
很多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都会经过CYP家族的CYP3A4酶代谢,通常干扰该酶功能的药物和食品有:
*内服的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
*西柚汁和葡萄柚汁,以及这两种水果
*环孢素(用于治疗自体免疫病和器官移植)
*治疗HIV感染的蛋白酶抑制剂
*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它们通常本身就具有延长QT间期效应)
一般来说,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有:
*阿奇霉素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氟哌利多、氯丙嗪,有时它们被用作止吐药)以及它们的类似物(如多潘立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