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黑兜虫(《纲目》),瓜黑蝽(蔡邦华《昆虫分类学》),屁板虫(《药材资料汇编》),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中药志》)。
【采收加工】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性味与归经】咸,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用法与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者不宜。
【药材产地】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现药材主产于湖南沅陵、云南凤庆、四川通江、广西、云南、贵州都匀等地。
【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蛋白质、甲壳质、维生素、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以及Fe、Cu、Zn等微量元素,其散发的臭气主要源于醛或酮类物质。
【现在研究】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九香虫具有抗肿瘤、保护生殖损伤、抗菌、抗炎、引起神经干细胞增殖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肿瘤、慢性肾衰、早泄、胃脘痛、胃炎等。
【质量评价】以个完整均匀、色棕褐、发亮者为佳。
九香虫AspongopuschinensisDallas
▲以上图片来自纪文香等《九香虫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
九香虫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2对,外面的1对基部较硬,内部1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九香虫药材
【饮片性状】九香虫除去杂质。性状同药材。
▲九香虫饮片
【炮制品】炒九香虫取净九香虫,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有香气。
本品形如九香虫。表面棕黑色至黑色,显油润光泽。气微腥,略带焦香气,味微咸。
▲炒九香虫饮片
【附注】九香虫又名黄角椿象。隶属于蝽科Pentatomidae兜蝽属Coridius,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昆虫,原拉丁文为AspongopuschinensisDallas,现拉丁文Coridiuschinensis(Dallas,1851)。
▲雌虫产下白色的卵列并在一旁守着照顾
九香虫若虫有5个龄期,仅以成虫态越冬;九香虫野生个体主要以葫芦科植物为食;该虫最喜取食葫芦,冬瓜和南瓜次之;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单雌单次平均产卵量为16.3±6.0粒。羽化成虫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从佛手瓜、南瓜等寄主植物上迁至枯树皮下、柴堆等隐蔽场所越冬,翌年4月下旬陆续解除休眠,迁至佛手瓜、南瓜等作物上取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