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散寒,温通经络。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引起的腰背疼痛,肢体麻木,筋骨软弱,半身不遂,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疏风散寒,温通经络。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引起的腰背疼痛肢体麻木,筋骨软弱,半身不遂,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僵蚕中毒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反应,如四肢抽搐、肌肉震颤、眼球震颤、面容呆板、张口伸舌、口角流涎、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头痛、坐立不安、反复徘徊、尿失禁等,甚至呼吸困难、昏迷死亡。
僵蚕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又名“天虫”,味咸辛而性平,入心、肺、肝、脾四经。对温邪感染最为适用,是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瘟病)之要药,并创制升降散。
现代药理研究僵蚕具有催眠、抗惊厥作用;提取液在体内、体外均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轻度抑菌作用;僵蚕粉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其醇提物体外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还可用于直肠瘤型息肉的治疗。
角药是中药的特殊配伍形式,是将3味药组合应用的方式,既能独立成方,又能作为方剂的核心配伍,亦能作为方剂的重要辅助部分,可单独应用,又可联合使用,能够扩大药物的使用范围,发挥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的治疗作用。全蝎、地龙、僵蚕3味药组合应用,构成了角药的配伍形式,成为“全蝎、地龙、僵蚕”角药,且各有侧重,又能协同增效,扩大使用范围。
僵蚕又名白僵蚕、天虫,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因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僵蚕性平,味辛咸,入肝、肺、胃三经,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等症,为祛风化痰、温行血脉之品。市场上有以唇形科植物地蚕的根茎冒充僵蚕,使用时注意鉴别。
白僵蚕又名僵蚕、天虫、僵虫。载《神农本草经》。系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日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去齿足炒。治风痰之要药,痧痘症多用之,取其散风消痰也。日本国人有病,僵蚕为上药,非此不治,犹唐古忒之需大黄也。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音亦)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陶隐居云∶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坏
味咸。主小儿惊痫夜蹄,去三虫,减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平泽。《名医》曰:生颍川,四月取自死者。案《说文》云:蚕任丝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博物志》云:蚕三化,先孕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药性论》云∶有小毒。治口噤,发汗。日华子云∶治中风失音,一切风疾,小儿客忤。蚕蛹子∶治风及劳瘦。恶∶桑
恶桔梗、茯苓、茯神、萆、桑螵蛸。咸、辛、微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厥阴经。平相火逆结之毒痰,治风热乘肝之恶疟,祛皮肤风若虫行,疗风温痰结口噤,治小儿惊疳,止妇人崩带。得生矾、枯矾、姜汁,治喉风。得姜汁
时珍曰:蚕,孕丝虫也。有大、小、白、乌斑色之异。其虫属阳,喜燥恶湿,食而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自卵出而为,自蜕而为蚕,蚕而茧,茧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复。亦有胎生者,与母同老,盖神虫
白僵蚕味咸辛,性微温,有小毒,入心、肝、脾、肺四经。主风湿口噤失音,疔毒,风痰结滞,皮肤风动如虫行,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止阴痒,去三虫,灭黑皯。米泔水浸去涎,炒去丝用。恶茯苓、茯神、萆薢、桑螵
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白僵蚕(真好白色者,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黄色)天南星(白者,一两炮裂,刮去粗皮剉)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
祛风消滞,健胃和中。用于感冒发热,食滞,呕吐,泄泻。或供配方用。
健脾,祛湿,开胃。用于湿阻脾胃所致的身重,纳呆,便溏。
消食积,和脾胃。用于宿食不消,胸膈痞满,噫气吞酸,不思饮食。
风袭齿龈,肿痛有血。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滋阴养血,清热疏肝。治阴虚肝郁,症见胸胁胀痛,耳聋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头目眩晕,骨蒸盗汗,视物模糊,遗精梦泄,舌红苔少,脉弦细。
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强身健脑。用于因肾精不足,肝气血亏所引起的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体乏无力,记忆力减退。
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用于中老年脾肾两虚所致之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盗汗,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王某,女,29岁。2017年3月19日初诊。银屑病10年,症状多在冬春季加重。刻诊:双肘伸侧、右膝、头皮部位干燥性斑片,偶痒,手足凉,畏寒,无汗,轻度痛经,舌淡红、苔白,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