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40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二、发病数
传染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传染病的类型、特点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部分传染病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除了客观因素外,也受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一直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管我理工作,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较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580.7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443.78万例,同比减少43.3%。
2020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267.3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40万例;丙类传染病为313.4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404万例。
2020年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为1145278例,全国排名第一;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为1138781例,全国排名第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为1062277例,全国排名第三。
近年来中国甲乙丙类发病率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甲乙丙类发病率达733.57/10万,较2018年增加了174.15/10万。2020年较2019年降幅明显,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发病率为413.63/10万,较2019年减少了319.94/10万。
2020年中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90.42/10万,较2019年减少了29.58/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23.21/10万,较2019年减少了290.36/10万。
三、死亡数
突发性传染病事件一旦出现,往往能够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群众生命健康,甚至产生巨大的社会损失。自2015年起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达2.64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0.11万人,同比增长4.3%。
2020年中国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数为26289人,较2019年增加了1308人;丙类传染病死亡数为85人,较2019年增加了219人。
2020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8819人,全国排名第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人数为4634人,全国排名第二;肺结核死亡人数为1919人,全国排名第三。
近年来中国甲乙丙类死亡率逐年攀升,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死亡率达1.88/10万,较2019年增长了0.07/10万。
2020年中国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为1.87/10万,较2019年增长了0.08/10万;丙类传染病死亡率为0.01/10万,较2019年减少了0.02/10万。
四、传染病预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国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凸显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传法律规定具体分类管理举措的重要前提。传染病预警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环节。
面对中国传染病预警制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完善传染病分类,补充新发不明原因;优化直报系统,完善多渠道疫情监测机制;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预警机制。
五、预防措施
根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病最高效的方式在于防控,由于在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所以对于传染病预防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