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稚嫩的声音把我从失神中拽了回来。
不远处一位爸爸高举着儿子,小朋友充满疑惑,爸爸好像也一样。
眼前的犀牛正漫不经心轻轻地用犄角撞着墙……
大家好,我是西瓜。
小时候去动物园时,我经常跟奶奶说,长大以后要是能去动物园里当动物就好了。
一日三餐,有吃有喝还不用考试。
可长大以后再次去动物园,我与小时候的想法全然相悖:
动物园的动物,处境真的难!
长期饭票的代价
它们在动物园里虽然有个“铁饭碗”,也没有天敌的威胁,但安逸背后却早被标注好了价码。
以下场景,你在动物园见过吗?
北极熊
大象
熊猫
这可不是听歌摇摆,而是刻板行为:
因为缺少足够的环境刺激所导致的,在人类中自闭症儿童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比如对着墙壁重复地摇头晃脑,无意义地重复某个动作。
动物园里的大多数动物,都存在这种现象。
所以,单一的环境会让他们焦虑,并逐失去本能。
收效甚微的缓解手段
刻板印象可以缓解,但也仅仅是缓解。
办法就是尽可能让环境丰容一些:
对圈养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进行修饰,改善环境质量。以此提高生殖成功率或适应性,从而提高福利水平。
常见的内容包括气味丰容、食物丰容、社群丰容等。
在动物园,动物的心理健康情况一直难以改善,至少我目前看到的还都是同样的景象。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
虎鲸杀人事件:
海洋馆给出的解释是意外事故,但网友们并不买单,舆论更倾向于是提里库姆故意杀人。
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这家海洋世界宣布停止繁育虎鲸。
虎鲸生活在海中,长途游动是日常所需,即便不是为了觅食也会如此。
但人类能提供的生活空间实在太小了,而且根本无法模拟海洋中的丰富环境。
长期面对单一的环境,狭小的空间,不仅行动受到限制,还有同类的霸凌和孤立......
提里库姆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
虽然我们已经在动物福利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是圈养终究是圈养。动物园在有限的能力之内,是无法模拟野外环境的。
取悦人类的动物园
动物园的开放观赏,本质还是为了取悦于人,而不是让动物高兴的。
所以,动物表演几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深海巨鲨……都在人类眼前表现出屈服和拟人化的讨好。
观众追捧这些表演,又对所谓“正向训练”津津乐道。
知道大象为什么会画画吗?
它鼻子里的铁钩也许能给你答案。
在我们大张旗鼓反对动物表演时,恰恰忽略了动物园里那些被钝刀子伤害的动物们。
它们在橱窗里展示着自己的病态和无助,人们却兴奋地、用力地拍着玻璃……
这跟动物表演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眼前没了火圈儿,没了高台。
百兽之王,怕人怕成这样,后面整整齐齐趴着的哪个不是叱咤山林的猛兽?
想在人的眼皮底下活着,真的为难。
动物园的存在一直颇受争议,对社会而言,动物园起到的是公共教育和自然科普的职责。
也许在参观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
所以,我今天拿出来说也不是为了呼吁动物园关门歇业。
客观的说,其实有一项工作,动物园来承担再好不过:
收容和治疗濒危物种,并且提供保育救助的工作。
在如今物种灭绝的大浪潮中,动物园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个独立的方舟。
如果物种灭绝,至少动物园里还有最后的一丝希望。
比如北方白犀牛,野外早已灭绝,目前只有动物园内圈养的,各国的动物园都在为这个物种做最后的努力。
在动物保育方面,动物园也确实成为了物种多样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后,
动物园有它的功能性,但动物也需要更多的福利,多些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吧....
我们更愿意听到远方鹰击长空,虎啸山林,而不是看着他们近在咫尺却萎靡不振。
如果有天我的孩子问我:为什么犀牛不冲出来?
我会回答:他试过。
tips1
旁边一小孩儿在那疯狂拍玻璃!
我真想跟那小孩说:你**拍你**呢?!
(就是3月20号,北京动物园,下午3点18分花豹区拍玻璃的那个小孩!转发出去让他爹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