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里光,能治皮肤病,像癣、疮之类的,可以用它煮水来洗一洗;这种藤也是药,我们叫狗屎瓜,它结的果果就是中药里头的栝楼,是润肺止咳的。它的根子是消肿排脓的……”刚下过一场小雨,初秋的山间有些凉意。72岁的杨顺爱站在挂着水珠的草叶间,一边搜寻着那些能够入药的草草木木,一边如数家珍向特别健康记者仔细讲解。跟大山里的中草药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对它们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
坚守信念,守护乡梓五十年
杨顺爱是湖北恩施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的一名村医,大家都叫他“爱医生”。自打1969年担任生产队卫生保健员以来,他扎根山村,兢兢业业,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人”已经半个世纪。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杨顺爱也回到家乡。他勤奋好学,有悟性,生产大队想培养他当会计,他不干。“我想学一门手艺,就选了学瓦匠。”杨顺爱回忆说。做了一年后,村里需要保健员,生产大队又想到杨顺爱。杨顺爱明白,对乡亲们来说这是比做瓦匠更重要的事。就这样,杨顺爱参加医疗培训,担任了卫生保健员,也就是俗称的“赤脚医生”。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医疗条件落后,到处缺医少药。乡村医生拿什么来做保健工作呢?除了几片安乃近、去痛片,用杨顺爱的话来说,就是“一根针一把草一片姜”。他说:“毛主席说过一句话,‘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们没有药,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想办法去找药。”
杨顺爱先后拜了八个师傅,一有空闲就翻山越岭,跟着师傅学习传统中草药知识。县乡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班,杨顺爱从来不会错过。对不懂的问题,他要么攻读医书,要么不辞辛苦到医院向老大夫请教,务必弄个明白才安心。
(杨顺爱和老伴龙自群上山采摘草药。杨梦蝶摄)
“不经历过,根本不会想到那时候多艰苦。鱼腥草、柴胡放大锅里蒸煮提炼,像蒸酒一样盖上盖子,接一根打通的竹筒,把药液蒸汽引出来,凝成水后灌进玻璃瓶,再煮一下,高温消消毒,就是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用来治感冒、退烧。没有四环素,我们就用地苦胆,这是一种消炎药,挖出来后去皮捣碎,做成片剂使用。肠胃不好的用青木香,同样也是做成片剂……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这种土办法给老百姓治病。”提起当年的艰辛,杨顺爱感慨不已。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顺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迅速成为行家里手,先后取得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并获中医职称,成了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晓关乡有个杨医生,有什么毛病治不好,都来找他看一看。
杨顺爱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人要懂得感恩,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医生,我有责任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去年疫情期间,看到武汉严峻的形势,杨顺爱几次想来当志愿者参加抗疫,最终因疫情管控未能成行,但这份责任感仍令人动容。
妙手仁心,袪疾消痛慰人情
杨顺爱家的墙壁上挂满锦旗,都是患者送来的。提起“爱医生”,乡亲们交口称赞,夸他妙手仁心、医德高尚。
杨顺爱的爱人龙自群笑着说:“他老是不着家,田里活儿做不完,我埋怨他,他吵不过就说,等忙完这一阵,家里的活儿我来做。他就说得好听,一次也没做过。”不仅如此,有时候杨顺爱晚上出诊,龙自群不放心他,还要打着火把陪他一起去,家里的三个孩子只能请邻居帮忙照看。
(杨顺爱为腿伤患者扎针。杨梦蝶摄)
那时候乡下没有住院这一说,生了大病只能在家治疗休养。杨顺爱看病极其认真负责,一个患者常常是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治疗,每天上门,风雨无阻,一天不去他心里就不踏实,直到患者痊愈。
十多年前,恩施市盛家坝镇一位患者因右腿突然疼痛难耐,辗转多家医院求治,钱花了,疼痛却未能解决。患者听说宣恩有个“爱医生”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办法,就专程赶到猫山村。杨顺爱仔细检查,认为可能是骨髓炎,他跟患者说:“如果你相信我,我们就试试用中草药治疗。”为了方便治疗,杨顺爱让患者住在家里,自己每天上山采药。这一治就是45天,患者顺利痊愈。忙活了一个半月的杨顺爱,只收了药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孕妇来山里投奔亲戚。转眼到了霜天,孕妇即将临产。一天半夜,有人来喊杨顺爱接生,杨顺爱背上医药箱就跟着去了。七拐八拐,来到一座烤房。烤房是夏秋季节烤烟叶用的,这时候闲着。当地人很忌讳别人在自己家生孩子,那个外地孕妇只好找了床破褥子,到这里生产。杨顺爱弯着腰钻进烤房,一看这环境立即说:“这怎么能行?赶紧把人抬到我家去!”最终,孕妇在“爱医生”家里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提起这事,杨顺爱说:“医生首要考虑治病救人,没有那么多讲究。”
(杨顺爱家满墙的锦旗。)
在乡下看病收入本来就不高,有时候杨顺爱还要倒贴药费。有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脚肿得厉害,走不了路。患者的儿子来找杨顺爱,说:“爱医生,你给我妈看看,只要她走得了路,上得了厕所,我砸锅卖铁也要给你送锦旗,一路放鞭炮,一声都不断。”杨顺爱给老太太治了48天,肿消了,能走路了。结账的时候,算了1000多块医药费,患者儿子却拿不出来。拖了许久,患者儿子挑来一担饼干糖果,说是亲戚朋友来看望老太太送的,他实在凑不够诊费,能不能拿这些抵一部分。杨顺爱把这担东西放在小卖部转售,有些饼干因为放得久,已经碎掉,根本卖不出去。后来一算,他倒亏150块。“不管咋说,这老太太后来活了100岁,我们还是很高兴的。”杨顺爱说。
像这样的例子,在杨顺爱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寒来暑往,日月轮转,杨顺爱青丝变白发,但他身着白大褂、肩挎药箱,走村串巷,为患者看病送药的挺拔身影,一直不曾改变;尽己所能,让乡亲少花钱、治好病的信念,历久弥坚。
老骥伏枥,挖掘传统探良方
杨顺爱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应酬多,压力大,睡不好,浑身没劲,精神状态也不好,去医院却检查不出什么问题。杨顺爱知道后,跟儿子说:“你这就是亚健康,西医搞不好,我给你想办法吧。”
就在儿子已经忘了这事的时候,杨顺爱给他拿来两瓶药酒。原来,杨顺爱早就在琢磨师傅传给他的一个药方,并加以完善改进。这个方子由野生大小血藤、野生五加皮、野生万年青等35种中草药组成,辅以本地山泉玉米酒,可温肾壮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等,尤其适合失眠、夜尿频繁者。
父子俩一块儿进山采药。以前他老听父亲说,救命的药常常长在要命的地方,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真正进到大山里,看父亲攀岩走壁去采撷那些珍稀的药材,他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理解了父亲坚守半个世纪的意义。
(泡制的药酒须在恒温酒窖中窖藏近一年才能启封。)
为了让这种药酒惠及更多的乡里乡亲,杨顺爱已经购买了50多个可装500斤酒的瓦缸,一年两次泡制药酒,一年可为远近乡亲们提供上万斤的药酒,这种土家秘制药酒已经成了亚健康中老年人的福音。
当杨顺爱带着儿子去后山看那个巨大的溶洞,说自己准备在溶洞里窖藏药酒时,儿子觉得自己都有点不认识父亲了。这老汉,都已经72岁了,怎么还有那么大的热情,有那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呢?可能,这就是源于对中医药的热爱,源于“学习医学,治病救人”的信念吧。
“这个溶洞,里面空间很大,四季恒温,确实有利于药酒的发酵和醇化。而且我也看到,乡亲们对这个酒很认可。我觉得,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儿子决定支持父亲的梦想。他们把样品送到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均显示质量合格。
现在,杨顺爱泡制的药酒远近闻名,就连附近242国道晓关段改扩建工程工地的工友们也在喝。每天劳累结束后,喝上一杯“爱医生”的药酒,便能有个好睡眠,第二天精神百倍。很多工友还给家里亲人邮寄,最多的一个寄了50斤。有一位恩施的老先生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专程让家人开车带他来山里拜访杨顺爱。北京的一位老教授,长期为睡眠不好、总是起夜所困扰,在得知杨顺爱的药酒后,喝了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谈到自己的“秘制养生酒”,杨顺爱说,“比我培养几个优秀的孩子更有成就感”。)
杨医生的酒基本上是半买半送,他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帮患者解决痛苦,找回健康。“我会继续研究土方子、土方法,把传统中医药和土苗中医药的经验、智慧传承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杨顺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