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
实验教学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根据工业药剂学课程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用工业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笔者结合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3开设综合应用型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工业药剂学是综合性技术科学,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贯通起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作者的建议是在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采用新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增设综合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实验过程,需要对原料药的前期处理、提取有效成分、进行薄层鉴别和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评价药物疗效,成品质量检测等环节。从而加深掌握了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
3工业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工业药剂学;教学改革
21世纪高等教育逐步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解决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1]。以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进行改革,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将他们逐步成为知识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工业药剂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科,在制药工程专业教育上位于核心地位[2]。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等理论教学和制剂工艺、技术及设备等实践教学两部分[3],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科学生而言,它的实践教学是整个工业药剂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精神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观察、搜集、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实验报告等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科研与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教育方针,工业药剂学实验室不断改进、添加新的实验设备。基本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建设,在基本实验如“片剂、散剂的制备”基础上,结合学科科研活动改进实验内容,如补充“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脂质体的制备”、“醇质体稳定性的测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等体现制剂发展最新热点等内容。
2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
2.1开设学术研讨会
2.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组织专业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工业药剂学知识的能力。鼓励有浓厚科学研究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或参与项目组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兴趣。如许多学生积极申报2010年大学生创新课题“壳聚糖衍生物提高载药醇质体稳定性的研究”,2009年大学生创新课题“微波辅助水提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工艺研究”等多项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创新科研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历年来的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都居学院领先水平。
3加强产、学、研结合
3.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2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
通过与大型制药集团公司、药物研究所、医院药剂科制剂室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建立,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或设计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在校学生今后走上实践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先后与清华紫光古汉集团、湖南康普制药有限公司、湘潭一笑堂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实习、见习联系,其中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它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曾荣获“湖南省十佳医药企业”,拥有先进的药品生产条件和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该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在工业药剂学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4.1采用多媒体教学
工业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剂型种类繁多,涉及片剂、胶囊剂、液体制剂、气雾剂、栓剂、注射剂、缓控释制剂等。每种剂型的制备原理、处方工艺及制药设备差异很大,如片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栓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冷压法、热熔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个授课过程将单调而乏味,也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和热情。因此,网络、多媒体等能辅助教学[4-5],利用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素材资源及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实物的展示,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工业药剂学的浓厚兴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讲述片剂章节时,准备一些形状、颜色各异的药片,圆形片、异型片、包衣片等;讲述注射剂时,展示小针剂、大输液、混悬剂、粉针剂等实物,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重要的理论如胶囊定向理论通过动画的演示,能更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药剂学各章节还涉及到很多药械设备,如球磨机、混合机、一步造粒机、全自动胶囊灌装机、包衣锅、多冲压片机、滴丸机等,而通常学校缺乏这类设备,所以讲授这一类知识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示,给学生带来感观上的刺激,加深对工艺流程、设备构造的理解,为他们今后到药厂参观、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4.2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5小结
按照制药工程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业药剂学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娜.医药业全球化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药品,2011,3(13):144-146.
[2]吴卫,黄洁.工业药剂学的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08,24(5):32-33.
[3]杜永忠,应晓.《药物制剂工程学》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0,8(22):259-260.
[4]王文喜,熊素彬,徐敏,等.工业药剂学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66-67.
目的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方法结合近年来高等药学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体会,对医院药学部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进行浅析及探讨。结果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需高校、导师及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更需要与企业的高效联合。结论提高高校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对高等药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药剂学;研究生;课题研究;能力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培养的核心人才,也是教育链的最高端[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构建一流的学术平台,配备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立较完善的分析测试中心及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提供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药剂学是实现药物活性组分顺利给药的一门学科,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生存质量及生活水平,这就决定了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因其研究的对象是药,治疗的对象是人,事关每位患者的生命、每个家庭的幸福、医患关系的和谐,甚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药剂学专业研究生时以是否或是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是否发表SCI收录的论文及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其可否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关键衡量指标[2]。为此,对研究生课题内容的研究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法及人品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其课题研究能力的几点体会归纳如下,以供高校导师及学生参考。
1导师培养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式及培养水平。在当前重大新药创制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以仿制为主,兼具新药研发的格局下[3],1名合格的导师不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试验规范操作能力、毕业论文书写能力,更应结合国内制药行业的发展环境、制药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同时结合全球药物制剂研发的现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努力摸索出一套科学、动态、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立项前期应充分调研每个药物制剂品种在国内外的研发、注册、上市、专利保护、市场占有率、市场销售情况等,并结合制药企业的研发技术平台、研发实力,密切联系企业,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4],使高校学生能切实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从而真正实现药物制剂科研技术产业化[5]。我国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责任制[6],即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都由其导师负责,充分说明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因此,导师应从其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对其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最终培养的质量水平。
2课题立项能力的培养
3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立新,李岳.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23.
[2]熊娜.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2):151-152.
[3]蒋晓萌.国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及分析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36-38.
[4]王春才,汪秋菊.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28-30.
[5]张超锋,高岩.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4):785-789.
[6]祁瑶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的利弊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4,21(1):159-160.
[7]陈辉,郝志友,孙彦君,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文献检索课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3(7):98.
[8]佟岩,徐颖峰,杨错.网上检索中国药学专利的方法例析[J].中国药业,2009,18(14):12-13.
[9]陈胜璜,喻娟,王炜.校企合作培养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建议措施[J].时代教育,2013(4):37.
[10]魏聪,马文霞,卢阳.我国抗体制药企业专利保护状况调研及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6):23-28.
[11]刘明霞,韩广义,吴娜.关于高校培养专利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1(1):54-56.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1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2.1理论课程体系
2.1.1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KEYWORDS: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system;dissolution;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invivo-invitrorelationship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researchandevaluationmethodsbetweeninvivoandinvitroofdrugsandtheirrelationships;METHODS:Toanalyzethedomesticandoverseasrelativeliteratures;RESULTS:Knownbysummarizingthebasicresearchandevaluationmethodsofdissolutionand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theaimofresearchingtheIVIVCistosetupthein-vitroqualitystandardwhichcanillustratethebioavailabilityandtheQCindexbetweenbatchandbatchinproduction;CONCLUSION:Thedissolutionresultsofdrugscanpredictit’sbioavailabilityiftherelationshipbetweenin-vivodataandin-vitrometricisfine.
1、前言
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System,BCS)
为了更好的理解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Amidon1995)是根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膜通透性来划分的药物类型系统。药物制剂的溶解性是以药物的最高剂量测定的。在pH1.0~7.5范围(欧洲医药评价署规定的范围是pH1.0~6.8),37±0.5℃,药物的最高剂量可溶解在不超过250ml水中,定义为高溶解性的药物,否则被定义为低溶解性的药物。药物的膜通透性是口服药物制剂与静脉注射参照剂量或肠灌注平衡剂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肠灌注平衡剂量可采用人体肠灌注、动物在体或原位肠灌注、人或动物离体肠组织体外膜通透性试验、体外单层上皮细胞(如Coca-2细胞或TC-7细胞)膜通透性试验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如果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程度不少于90%,则药物被定义为高膜通透性。
根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膜通透性,BCS将药物分为四类,其分类方法见表1;各分类中所包含的药物实例见表2。
表1、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类表
表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各分类的代表药物表[10]
第一类
阿巴卡韦
阿昔洛韦
安替比林
卡托普利
普萘洛尔
环磷酰胺
齐多夫定
依那普利
地尔硫卓
米索前列醇
罗格列酮
左氧氟沙星
利多卡因
洛美沙星
美托洛尔
咪达唑仑
硝苯低平等
洛伐他汀
甲苯达唑
利托纳韦
红霉素
胺碘酮
地高辛
氟比洛芬
格列吡嗪
格列本脲
吲哚美辛
伊曲康唑
兰索拉唑
萘普生
螺内酯
酮康唑
华法林
布洛芬
达那唑等
第三类
阿米洛利
阿莫西林
阿替洛尔
西咪替丁
缬沙坦
法莫替丁
非索非那定
更昔洛韦
西替利嗪
青霉素类
普伐他汀
纳多洛尔
甲氨蝶呤
氯唑西林
环丙沙星
氢氯噻嗪
赖诺普利
头孢唑林
雷尼替丁等
第四类
两性霉素B
氯噻酮
氯噻嗪
粘菌素
氨甲喋呤
新霉素
呋塞米
BCS的建立是在大量的体内体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的,对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BCS的分类依据上可以看出体内与体外的试验结果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体外溶出行为较好,不能代表体内吸收就好,反之亦然。基于所获数据,FDA定义了描述体内外联系的三种水平模式,对其评价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基于此三种水平模式,在IVIVC评价中用到的各种参数如表3。
表3、IVIVC评价参数对比表[5][6][7][8]
3、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BA/BE)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血液的速率和程度。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的速率和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利用度是保证药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等效性则是保证含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质量一致性的主要依据。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概念虽不完全相同,但试验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进行BA/BE研究的意义
3.2研究BA/BE的方法
BE研究是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利用度比较基础上建立的等效性,BA研究多数也是比较性研究,两者的研究方法与步骤基本一致,只是研究目的不同,因此在某些设计和评价上有一些不同,目前推荐的BA/BE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的方法。按方法的优先考虑程度从高到低排列: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临床比较试验方法、体外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3.2.1药代动力学研究
转贴于
3.2.2药效动力学研究
3.2.3临床比较试验
当无适宜的药物浓度检测方法,也缺乏明确的药效学指标时,也可以通过以参比制剂为对照的临床比较试验,以综合的疗效终点指标来验证两制剂的等效性。如果对照的临床试验因为样本量不足或检测指标不灵敏而缺乏足够的把握度去检验差异,应尽量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3.2.4体外研究
4、溶出度
药物溶出度(dissolutionrate)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由于药物的溶出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溶出度试验已成为评价制剂质量及生产工艺的指标之一。
4.1溶出度的意义
通过溶出度测定结果既能反映产品的一致性又能反映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对于药物制剂和分析工作者来说显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文献方面和权威部门仅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体内体外数据的支持。
4.2溶出度试验的目的
4.3药品溶出度测定装置
溶出度检查装置一般由模拟胃和检测装置两部分构成。模拟胃是一种程序控温的药物溶解装置,用以模拟人体胃中的环境,通常控制温度为37℃,酸度大小随进食与否和药物的性质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目前科研工作者在努力建立能够模拟人口服药物后,药物在人体胃肠道的过程的体外反应模型,这项工作很值得期待。根据检测溶解装置的不同,溶出度检查方法有桨法(Paddle)、转篮法(RotatingBasket)、流通池法(Flow—ThroughCel1)、往复筒法(ReciprocatingCylinder)、桨碟法(PaddleoverDisk)、往复支架法(ReciprocatingHolder)、转筒法(RotatingCylinder)和小杯法(MiniVessel)等。不同装置适用适用侧重点不同,具体内容如表4。
表4溶出度测定装置、名称及其适用[27]
名称
适用
桨法
片剂胶囊剂
转篮法
流通池法
难溶性药物
往复筒法
桨碟法
半固体制剂和透皮制剂
往复支架法
透皮贴剂
转筒法
小杯法
4.4溶出度测定的基本媒介
5、体内-体外的相互关系
本文分别从BCS、溶出度研究方面和BA/BE研究评价方法方面作了一些介绍。溶出度测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应用体外溶出度测定反映其体内的生理循环过程,模拟药物体内的释放行为,作为质量控制以保证批与批之间的一致,其反映的是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这些作用已成为体外溶出度测定的重要价值体现。如叶冬梅等[16]研究比较了不同厂家的别嘌呤醇片的溶出度,结果A、B两厂家溶出度45min结果符合规定,C厂家则不符合规定,三厂家的溶出参数T50、Td、m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体外溶出度试验对控制药物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参考文献
[1]ChP(2005)VolⅡAppendixXC(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S].2005:73-75.
[2]ChP(2005)VolⅡAppendixXIXB(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S].2005:173-176.
[3]USP30-NF25GeneralTestsandAssays(美国药典30版)[S](711)DISSOLUTION.
[4]BrP(2000)VolⅡAppendixⅦD(英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S].2000:216-221.
[5]Questions&Answersonthe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Guideline.EMEA.2006.
[6]NoteforguidanceontheInvestigationon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EMEA.2002.
[7]Noteforchemicaldrugs’guidanceontheInvestigationonHuman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CDE,2005.
[8]J-M.CARDTL,E.BEYSSAC,M.ALRIC.InVitro–InVivoCorrelation:ImportanceofDissolutioninIVIVC.DissolutionTechnologies,2007:15-19.
[9]LUOJ,ZHUZJ.Biowaiverofgenericdrugs[J].ChinesePharmaceuticalAffairs(中国药事).20062(7):430-433.
[10]LESLIEZ.BENET.PredictingDrugAbsorptionandDispositionbyApplicationofBDDCS.2009.
[11]DINGL,WANGJQ,ZHANGAL,etal.ThecomparationsofdissolutionresearchmethodsinChina,UnitedStates,BritishandJapanPharmaceuticals[J].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TCM(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1-3.
[12]CYNTHIAK.BROWN,HITESHP.CHOKSHI,BEVERLYNICKERSON,etal.AcceptableAnalyticalPracticesforDissolutionTestingofPoorlySolubleCompounds.PharmaceuticalTechnology,Dec2004:56-65.
[13]HUWJ,WANXX.Theinvivo-invitrorelationshipresearchdevelopmentofpoorlysolubledrugsfororal[J].JBranCampFirstMilMedUniv(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2):152-154.
[14]XIEMF,ZhANGQM,ChENJ,etal.IntroductiononForeignDrugAdministrationEvaluatingtheInternalQualityofOralSolidFormulationsbyDrugDissolutionCurve.ChinesePharmaceuticalAffairs(中国药事).2008,22(3):257-260.
[15]XIEMF.Improvedissolutionrateevaluationmethodsandsolidpharmaceuticalslevel[J].ChineseJournalofPharmaceuticals(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7):477-451.
[16]YEDM,LANSH.DissolutiondeterminationofAllopurinoltabletsbetweendifferentfactories.GuangxlMedicalJournal(广西药学).2002,22(6):1301-1302.
[17]WANGP,ZHANGQY,PANJ.DissolutionrateandbioavailabilitycomparisonofCarbamazepinetabletsfromdifferentfactories.JIANGSUPHARMACEUTICALANDCLINICALRESEARCH(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5):1-3.
[18]G.BRYANCRIST.2009TrendsinSmall-VolumeDissolutionApparatusforLow-DoseCompounds.dissolutiontechnology,2009:19-22.
[19]SHARONM.AVERELLFrost.IntroductiontotheValidationofaDissolutionApparatus.DissolutionTechnology,2004:19-21.
[20]LUCINDA(CINDY)BUHSE.DissolutionApparatusQualification.2006.
[21]ROCKVILLE.GuidanceforIndustry:DissolutionTestingofImmediateReleaseSolidOralDosageForms.1997.
[22]VIVIANGRAY,SAJITHOMAS.DissolutionHighlightsoftheAAPSAnnualMeeting.DissolutionTechnology,2007:35-36.
[23]LIMINZHANG,KHANHHA,BRENTKLEINTOP,etal.DifferencesinInVitroDissolutionRatesUsingSingle-PointandMulti-PointSampling.DissolutionTechnology,2007:27-31.
[24]RCLI,AHLCHOW,MSYIP,etal.Basicconceptsofbioavailability.HKMJ.1995,1(1):63-68.
[25]IBEZIM,E.C.,ATTAMA,etal.Invitropredictionofinvivo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ofbrandsofmetronidazoletabletsinEasternNigeriandrugmarket.Sci.Res.Essays.2008,3(11):552-558.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素质教育
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PracticalTeaching,PromoteQualityEducationconscientiously
CHENShuang-Hua,FENGGang-Li,ZHONGXiang-Yun.Hu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Zhuzhou412012,China
【Abstract】Naturalpharmaceuticalchemistryisaverypracticalsubject,andthelevelofpracticeteachingdirectlyaffectsteachingqualityofthecourse.Thispaperfocusesoncompetencyrequirementsoftrainingpracticaltalentsinhighervocationalandspecializedcollegeandcombineswithcontentandfeaturesofthecourseandadoptsavarietyofteachingmethods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practicalteachingofnaturalpharmaceuticalchemistry,developandimprovecomprehensivequalityofstudents.
【Keywords】NaturalPharmaceuticalChemistry;PracticalTeaching;Effectiveness;QualityEducation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重视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为了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本校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做一些探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2重视基本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2.1强化训练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以满足今后实验与工作需要。因此,在正式开展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之前设置了4学时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包括常用的回流、连续回流、蒸馏、渗漉、萃取、薄层层析等基本操作,通过反复训练,准确、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规范学生实验,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天然药物化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生通过独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实验现象,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按规定操作,大到实验装置的安装,小到双凹扣的方向、布氏漏斗滤纸的大小以及药品、试剂的正确使用和取用量等都要符合标准。同时,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与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心得。这样,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了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3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需消耗试剂药材,产生废渣、废液,如不经处理势必会污染校园环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对实验进行改进,采用低毒或无毒化学试剂替换有毒化学试剂,采用试剂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实验方法,降低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并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2]。在这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学生示范与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3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3.3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药品研究、生产、加工、检验的全部过程,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展了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为某种天然药物从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到制成剂型,以及最终药品质量检验的全过程。如黄连素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4门课程联系起来:先进行黄连药材鉴定(生药学),然后从黄连中提取盐酸小檗碱(天然药物化学),再制成黄连素片(药剂学),最后进行质量检查、含量测定(药物分析)。通过这类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增强了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完善考核方案,科学评价学生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需要一套合理、系统的考核体系,以便科学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4]。针对以往考评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及该实验课的特点,改革后的考评制度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实验理论考核、平时考核、实验技能考核。实验理论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试剂使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等。平时考核结合课堂提问、平时操作和实验报告综合进行评分。实验技能考核包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以上3个方面的考评各占一定的比例,这种考评方式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总之,要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一是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将来运用实验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2]方玉春,刘培培,朱伟明,等.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89-90.
1.医学院校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因与现状
目前,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能对多种载体上的图、文、声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具有实时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突出特征[1],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几乎成为某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依赖,甚至有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如偶尔上课停电),立感束手无策。诚然,高校青年教师肩负较大的科研压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能成为只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理由,因为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医学院校的育人和质量更加重要。因此,在医学院校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某些课程教学中效果极佳
2.1多媒体课件为演示实验、实验错误反演提供良好平台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通过语言和教具来实现的,但演示全过程需时较长,实验错误反演因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而不予实现。多媒体课件可将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形象化和简单化,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情境。学生可全方位、全视角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动物实验、药理、化学、解剖等实验,除体验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外,还可将出错结果反演展示给学生。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达到了警醒和顿悟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迁移、创新等综合能力。
诚然,高校的青年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过硬,只要用心钻研于教学,下功夫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积极搜索素材,适当穿插动画图片和实验,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多媒体课件为大型仪器分析、药厂模拟提供便利方式
3.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公式推导较多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不同课程教学中运用是有其优势的,其最大优势就是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信息量。但对于逻辑思维较强、公式推理较多的课程和内容,教师不能忽视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从实际出发,辩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1]权朝俊.多媒体课件交互功能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4):187-189.
[2]杨宜华,印晓星,杜倩,等.基于Authorware药剂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4):10-12.
[3]唐星.高等医学院校多媒体课件应用浅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3,26(2):146-148.
【关键词】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4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3.2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课程群的创新点
4.1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21(2):23-26.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农业院校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担负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性的全面发展的药学人才的任务[1]。药物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都涉及了大量的有机化学的原理与方法。缺少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支撑,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难以发展。为培养新世纪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来设置。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植物类、动物类、食品类和生命科学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并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命运动等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还是涉农的不同专业用一样的教材、学要求、统一考试,对不同专业没有区分,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有脱节现象,不利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学领域与有机化学关系十分密切,如在新药的研究开发、药物的合成、制备、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的研究中都要应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推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这样的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就要比农业院校其他专业高,内容要深。
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设置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课程如中药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反应基础、生物药剂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自觉应用化学原理加深对药物合成、检测、分析等过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好,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2010年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1]汪佳凤,王萍,薛璇等.对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1,(1).
[2]倪沛洲.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王孝伟,刘俊义.六年制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医学教育,2005,(1).
[4]闫云辉等.药学(剂)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