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4.03
翻开历史典籍,香气扑鼻、香味郁烈有诗意。先民不但富裕而且馥郁,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似乎与香有着不解之缘,除了用于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和宗教活动之外,逐渐发展到以香来提升生活情境,从身体的涂抹、薰香衣服、净化环境,乃至入于饮食,作为药用、炼丹……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琴、棋、书、画成为时尚,吃的文化、酒的文化、茶的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熏香、评香、斗香水平高超,当仁不让也成了艺术。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服食香丸、以增体香。人分泌的汗液都含有或多或少的丁酸酯,其浓度的高低就基本决定了气味如何:浓度稍大就会腥甚至臊,浓度更大就会发臭,如果是稀薄的浓度时表现出的就会是一种香型体味。《杜阳杂编》中记载元载的宠姬薛瑶英,“善歌舞,仙姿玉质,肌香体轻,虽旋波、揺光、飞燕、绿珠,不能过也”,但她的丽质不全赖天生,还赖她毌亲的用心良苦。薛毌从小不是涂抹,而是用各种香料喂养薛瑶英。天长日久,香料浸入瑶英的五脏六腑和血液肌理。
入浴时要在浴缸中加入香料。澡豆、胰子是肥皂的前身,古代澡豆加工十分考究,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的荜豆香澡法,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洗手面令白净,悦泽澡豆方。唐德宗年间宫廷应用的澡豆,配方中用白芷、白芨、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术等六种香药加入桃仁、杏仁、沉香、麝香、皂荚等合和制成,用于沐浴、洗手之用,具有辛香发散祛风之功能,香气浓郁且能祛垢润肤。
穿衣前要先熏香,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流风所及,无论男女都讲求名香薰衣,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使用香料风气的兴盛可知。《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
《潭宾录》记载,唐玄宗在华清宫凿开一池,池旁有一舟楫,用檀香雕镂而成。池心用檀香堆砌而成的巨型假山。这假山模仿传说中瀛洲仙山的模样,但传说中的瀛洲仙山,也要逊它几许甘芳。
“五花马踏白云衢,七香车碾瑶墀月”,车是香的,轱辘声向前延伸,香气向后漫溢。
“歌蹙远山珠滴滴,漏催香烛泪涟涟”,火光跃动,照亮心事和房间,也芬芳了夜晚。
《开元天宝遗亊》记载,宁王娇贵,很重视个人形象。他每在会客前,先嚼上两片沉香或麝香。甫一开口,便香溢四座。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载用柳枝作为揩齿牙刷并附有配方“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三分研碎,筛为散。每朝取药(牙粉)揩齿,香且光洁”。
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宋自恃自己人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拔萃,诗文也做得好。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可是武则天对他却一直未曾垂青,宋之问有被冷落后之感,但又不甘心。于是他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诗云:“明河可洁不可清,愿得乘槎一问津,还将织女支矾石,更访成都卖卜人。”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然武后读过后,竟一笑置之。后来,武太后当着一近臣的面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自己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以解口臭。
《开元天宝遗事》卷四记载:“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客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经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杉脂香甜的气味且驱虫。回教清真寺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当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
巨富王元宝睡觉时,安排两个童子,捧博山香炉,站在床前,焚香通宵达旦。
唐末宋初,民间已普遍用艾叶揉制成绳状的蚊香熏驱蚊子。“木鳖芳香分两亭,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烧一炷,安床高枕至天明”。
宴会及庆典,香是不可缺的。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宾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读书前要焚香,居室内要燃香,唐代皇帝要行幸某宫时,太监们先要用龙脑香和郁金香铺满去路。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咸通年间(860-874年),崔安潜至宰相杨收家中,见客厅台盘前置一香炉,烟出成台阁之状,但是别有一种香气,“非烟炉及珠翠所有者”,崔安潜四下顾望,不明所以。原来气味是由厅东间阁子金案上“漆毬子”内罽宾国香发出的。《本传》载:唐宣宗每得大臣章奏必盥手焚香然后读之。
晋太康5年大秦国献蜜香纸3万幅,帝以万幅赐杜预,令写春秋释例,纸以蜜香树皮叶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坚韧……(晋书)。唐代香皮纸撰《北户录》载“罗州多笺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
文房四宝的香墨,唐玄宗时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香剂。较为贵重墨非加香不可,如用麝香、龙脑等香料和中药的复合物。又载“文房精鉴至用,苏合香点烟制墨,可谓穷幽极胜矣,兹复致力于粉泽香膏使嫔妃辈云鬓溢芳,莲踪增馥”。
在唐代,香囊成为达官贵人们,随身携带的必备物件。可以使香味持久萦绕身体。玄宗时期编撰的《唐六典》规定,在腊日的典仪上,皇帝必须佩戴香囊,将之纳入国家典仪规范。玄宗曾赐杨贵妃一枚装有异香的香囊。安史之乱时,杨贵妃香消玉殒于马嵬坡,香囊与贵妃一同入葬。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当时盛行。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外伤科与兽药自古与香药也结缘,因为芳香药多数具有抗菌消炎,对真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作用,芳香开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活络、驱风解痉也是其独有的特点。对于气滞积聚、时感瘟疫也颇见效。唐代蔺道人撰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匀气散”等香药(料)的芳香透骨活血化瘀功能非香料药莫属,且剂型多种多样……。唐李石等撰《司牧安骥集》方面的“木香散”等也都有香药的揉合而发挥其治疗的功能。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宋徽宗宣和年间,宫中用香富贵奢华,宴席中常焚烧着富贵的龙涎香。宣和初年徽宗在睿谟殿张灯结彩曲宴近臣,亲历者如王安中、冯熙载等均有长诗纪此一时之盛,王安中《睿谟殿曲宴诗》:
喜气排寒冱,轻飔洒静便。
层床藉玑组,方鼎炷龙涎。
宫宴饮酒时,宋徽宗还有一种好玩的熏香、饮酒器皿——“酒驼香龟”,是饮酒兼具熏香的器具,驼可出酒,龟能吐香,宋人洪迈《夷坚甲志》载:
徽庙有饮酒玉骆驼,大四寸许,贮酒可容数升。香龟小如拳,类紫石而莹,每焚香,以龟口承之,烟尽入其中。
无香不欢的宋徽宗,各个场景都离不开香,用来照明的蜡烛也要能散发芳香。宫中蜡烛常添加名贵的龙涎、沉香、龙脑等香料,宋人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载:
宣、政盛时,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遂用龙涎、沈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枝,焰明而香滃,钧天之所无也。
将昂贵的香料龙涎、龙脑、沉香掺入了蜡烛之中,蜡烛点燃之后,其蜡受热融化,香气也因热力的催发而馥芳满室。
宋徽宗之时,宫中好异香。张邦基《墨庄漫录》载,宣和间宫中所焚异香有“笃耨、龙涎、亚悉、金颜、雪香、褐香、软香之类”,均为域外的单方香料与合香,像“亚悉”应该是《陈氏香谱》中的“辛押陀罗亚悉香”:
沉香五两、兜娄香五两、檀香三两、甲香三两(制)、丁香半两、大石芎半两、降真香半两、安息香三钱、米脑二钱(白者)、麝二钱、鉴临二钱(另研,详或异名),右为细末,以蔷薇水,苏合油和剂,作丸或饼爇之。
此香为大食(阿拉伯)使者辛押陀罗所制,因此在香谱中记为“辛押陀罗亚悉香”。宋宫中制香也非常频繁,专门设有造香阁,宣和年间宫中制作的香品被称为“宣和香”。
宋代《香谱》中的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宣和禁中非烟,都是宣和时期流行的名香。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是以宋徽宗的贵妃王氏为名,所用香料料极为奢华,“金香”是指香丸的颜色,香料成丸之后,以金箔装饰香丸突显华丽:
古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半两、甲香半两(制)、金颜香半两、丁香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右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爇如常法。
以金箔为衣的熏香,是古人送礼的佳品。《陈氏香谱》“韩魏公浓梅香”香方中,记载了如何包装香丸作为礼品:“如欲遗人,圆如芡实,金箔为衣,十丸作贴”。
降真香在宋代颇受重视,传说焚烧降真香可招引仙鹤,因此降真香也是“祥瑞之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就是以降真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熏香:
蕃隆真香三十两,右剉作小片子,以腊茶半两末之沸汤同浸一日,汤高香一指为约,来朝取出风干,更以好酒半碗,蜜四两,青州枣五十个,于磁器内同煮,至干为度,取出于不津磁盒内收顿密封,徐徐取烧,其香最清远。
香方中使用的番降真,即南蕃诸国出产的降真香,以三佛齐的质最佳。赵汝适《诸蕃志》载:“降真香,出三佛齐,阇婆、蓬丰、广东西诸郡亦有之。气劲而远,能辟邪气......以三佛齐者为上,以其气味清远也”。
宣和内府降真香,主要取降真香的清远之气,腊茶汤浸煮后,再同枣、酒、蜜同煮,是为了使降真香更为柔和清润。
宋人喜欢香清烟少柔和的香品,以茶煮之法去除降真香的烈性使其柔和,是古人精制降真香常用的方法之一,高濂《遵生八笺》载:“降真香,紫实为佳,茶煮出油,焚之。”郑刚中有《书室中焚法煮降真香》一诗,描写的就是焚烧炮制过的降真香:
村落萦盘草半遮,到门犹未识人家。
终朝静坐无相过,慢火熏香到日斜。
与唐代宫中香方“内中不许相传出”不同,宋代宫中香方在民间流传甚广,为了便于记忆传播,宋代宫中的香方还以歌诀的形式记载,“宣和禁中非烟”歌曰:
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
蜜和细捣为圆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得自宣和禁闼传”说明香方的出处为宣和时期宫中用香,香名中“非烟”两字说明此香“取味不取烟”,要以隔火熏香之法熏焚。这样焚香完全没有燥气,香气舒展自然,是宋代比较流行的焚香方法之一。
宫中调制的熏香,因选材名贵、香味氤氲,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宋王朝南渡之后,效仿北宋宣和宫中御制合香,被称为“东阁云头香”,《癸辛杂识外集》载:
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
宋代词人李彭老有《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描写南宋宫中制作的“东阁云头香”:
捣麝成尘,薰薇注露,风酣百和花气。
品重云头,叶翻蕉样,共说内家新制。
“品重云头,叶翻蕉样”中的“云头”即依照宣和宫中香方制作的“东阁云头香”,《南宋襍事诗》中有言:“东阁芬氲裛绮罗,云头香法本宣和”。
南宋宫中御制的“东阁云头香”在商贾市贩中颇珍贵,是南宋文人竞相收藏的佳品。南宋文人周密的浩然斋(周密的居所)中就收藏有“东阁云头香”与其它名号的熏香,戚辅之《佩楚斋客谈》:
浩然斋有古龙涎香,自复古、睿思、东阁、琼英、胜古、清观、清燕、阅古以下,凡数十品。
编辑/沈小香图片/源于网络!转载联系后台。
丹青曾写两云鬟,红袖添香共倚阑。今日月宫真个到,嫦娥不是画中看。
女子与香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意境“红袖添香”,就是女子焚香伴读书。
古时很多名香也与女子有关,在唐代香方中,有以杨贵妃为名的衙香——“杨贵妃帏中衙香”,此香在《陈氏香谱》中记作“开元帏中衙香”,周嘉冑认为此香为杨贵妃床帐中使用的熏香,在其《香乘》中改为“杨贵妃帏中衙香”: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二两、麝香八钱(另研)、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右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爇之。
衙香是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香品,像“唐化度寺衙香”适用于寺院焚烧;“雍文彻郎中衙香”用于书房、衙门;帏中衙香是女子闺阁中常用的香,严仁《鹧鸪天·闺情》:“闲倚镜,理明妆,自翻银叶炷衙香”描写女子熏焚衙香的情形。
五代十国后蜀小朝廷中也有一首与美人有关的衙香——“花蕊夫人衙香”,花蕊夫人即后蜀主孟昶的妃子。此香与“杨贵妃帏中衙香”一样,也属于居室、帐帏中使用的熏香,花蕊夫人·徐氏《宫词》中描写过帐中焚烧衙香:
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衙香。
花蕊夫人·徐氏《宫词》中提到的衙香,应该就是“花蕊夫人衙香”,其香方在《香乘》中有记载:
沉香三两、栈香三两、檀香一两、乳香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右除脑、麝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磁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作饼爇之。
以美人为名的熏香,不仅是女子们喜欢,也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认可。像黄太史四香中的意可香,原为江南(南唐)宫中的“宜爱香”,曾慥《香后谱》载,南唐宫中有美人字曰“宜”,甚爱此香,故名宜爱。
黄庭坚于东溪老得到此香,焚烧感觉香气不凡,但名字过于脂粉气,并改名“意可”。因此意可香(宜爱香)也因黄庭坚而扬名,被归为“黄太史四香”收入在各家《香谱》中。
直到晚清,在文人的诗词中还常提及“意可香”,樊增祥《浣溪纱》:“宜爱香名更意可,凤皇小字忏长离。月圆花好岂无时”;黄文仪《闲居杂咏》:“意可香初爇,多情月照人”。
佳人们除了享受满室芬芳之外,也会亲手制香。宋仁宗的温成皇后曾以荔枝皮、苦楝花等材料制作了一款合香,名为“温成皇后阁中香”,苏轼《香说》载:
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温成皇后舍弃了合香的主流香材“沉檀龙麝”,仅以果皮、花朵为材料合香。苏轼评价此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说温成皇后用多了名贵“龙麝”,才好奇于制作此香,苏轼《香说》: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陆游制香的材料与“温成皇后阁中香”类似,以荔枝壳、兰花、菊花、柏实,捣末,以蜜调和制作香丸、香饼。
徽宗宣和时期也有一首以贵妃为名的“宣和贵妃王氏金香”与“温成皇后阁中香”截然相反,制香所用材料极为奢华,成丸之后,还要以金箔装饰香丸突显华丽:
古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半两、甲香半两制、郁金颜香半两、丁香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右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爇如常法。
以金箔为衣的香丸,作为礼物送人是十分受到欢迎的,“如欲遗人,圆如芡实,金箔为衣,十丸作贴”。
美人卷帘坐,银鸭自添香。古代女子生活中香是不可或缺的常物,在大户人家闺阁、厅堂、庭院中香几、香炉是最日常的摆设,随时随地都可焚一炉香,调适心情。
古时,女子闺房中多陈设可爱鸭子造形的香炉,秦观《玉楼春》:“午窗睡起香销鸭。斜倚妆台开镜匣”;李清照《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李清照词中的“宝鸭”即瓷鸭香炉,冰润可爱,小巧玲珑,能让作者放到腮边轻偎。
女为悦己者容,闺阁熏香也是一样。当与恋人相聚时女子们也会花费心思熏香,和凝《江城子》:“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在芳香缭绕中浓情蜜意,想必更能增进感情。
在周嘉冑《香乘》中有一首以诸花调制的“逗情香”,或许正是恋人相聚时所焚之香:
牡丹、玫瑰、素馨、茉莉、莲花、辛夷、桂花、木香、梅花、兰花,采十种花,俱阴干,去心蒂,用花瓣,惟辛夷用蕊尖,为末,用真苏合油调和作剂,焚之,与诸香有异。
没有什么能像气味那样地让往昔复活。当情人不在身边时,香就成了一味排解忧愁的“良药”,李清照《孤雁儿》:“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恩爱逾恒,两人之间情意甚笃,可惜聚少离多,孤独的李清照,终日郁郁少欢,唯有一炉香烟相伴其思夫的如水情怀。
中医古籍《普济方》中记载,沉香具有活血美肤,消除黑斑,去油脂的美容功效,适合于油性皮肤,易长青春痘的朋友。沉香不止可使皮肤润泽、舒适,並可去掉难以除去的斑痕。只要极其微量的沉香末,就可使香水和脂粉的味道保持得更持久。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获得非常大的信息量。
首先,沉香的美容效果非常好,之所以有美容效果是因为它的药理性质决定的。《本草备要》中记载: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东垣曰:上至天,下至迫,用为使最相宜。)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其次,因为加入香水脂粉中可以使香气保持更久,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好的定香功能。所以在我们制取天然的古代化妆品中,也是会经常用到沉香。因为古代的提炼精油的技术尚缺,所以才有了用“微量的沉香末”入脂粉的说法。
接下来教大家正确使用沉香美容的方法之一“面部刮痧法“
有诸内必形诸外。
体内的虚、淤、堵……等,都会在面上显现,用,用斑、淤、皱、黑、红、黄提示你。
一张面的样子,就是你的体内气血的状态。而沉香精油的一大攻效就是理气行气又不伤气,用面部刮痧的方法,来疏通各种淤、堵,让蕴含着天地精华的营养物质直接作用于皮肤。从而达到活血美肤,消除黑斑,面若桃花的效果。
壹
闻香:将少量沉香油涂抹于手背或手帕上,放在鼻子处平缓吸入,或近放于鼻处,进行深呼吸,即可舒缓紧张情绪,增强记忆力,愉悦心身。还可以滋养肝肾,宁心安神,改善睡眠。
贰
调和沉香精油:将沉香精油稀释于基础油或者乳液里都可以,稀释比例每10-15mm基础油(乳液)加1mm沉香精油。
注意:稀释的前提是您购买的是百分之百单方天然沉香精油,凡在问香馆购买的沉香精油都是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萃取的单方天然沉香精油。那种化妆品专柜或其它非正规渠道购得的复方精油不在稀释范围内。
面部肌肤细嫩,适合用平刮法: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为15度,对皮肤拉扯较少,板子与脸的相切面是一个片区,所以不必在意穴位准不准。
面部刮痧步骤:(借鉴日本「美魔女」水谷雅子刮痧法所得。)
1、先刮额头,疏通膀胱经的淤堵。
2、眼周刮,改善眼周营养供给
上眼眶:经过攒竹穴,上眼眶中间肝经刮拭到太阳穴。
下眼眶:经过四白穴,刮拭到下眼眶骨的内侧缘(瞳子髎),最终到达太阳穴。
3、鼻旁刮,抚平法令纹,减淡黄褐斑
先点揉鼻翼迎香穴,经过颧骨,到达耳朵前听宫穴(耳朵与脸颊连接处的中间,张嘴时呈凹陷处),在此穴位点揉、停留5秒。
4、刮下颌,清理妇科和下焦的湿热
用鱼尾巴部分刮拭,点揉承浆穴(唇沟的正中凹陷处)5秒,然后一直刮到耳前听宫穴。
5、鼻旁刮升级:把浊物从胆经、淋巴线排出
此刮拭是鼻旁刮的升级版,能进一步提升面部轮廓。
6、刮颈部,把供养面部气血的经络都激活。
脖子承上启下全身的气血,是供养面部气血、经络的一个大枢纽。
7、刮胸前肋骨,开胸顺气、疏肝解郁
这是一个开胸顺气的步骤,感觉生活太憋屈、吵架慢半拍,情绪太低落郁闷时,可以多刮痧前胸,能开胸顺气消炎症。
女人不怕一时的虚,最怕气郁、气不顺,脸上的肝斑、面斑、无法平复的皱纹,对女人来说,更多是无法松解的心事。
所以这一步“疏肝顺气”刮才显得如此必须。还能秒治胸胁胀痛,乳腺结节等。
建议用沉香精油刮,一周一次即可,一次把痧刮透,把脸上的结节、砂砾点多刮一刮,可能会出痧哦(一般2-4天痧会退掉)。这种痧一旦退了,皮肤状态会比以前更明亮、细腻。
·刮完之后
面部刮痧完后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清洁干净,用温热的毛巾敷一下脸。注意水温不要太高哦,也不要用冷水洗,会容易进寒湿之气。过半小时再擦面霜,面膜等正常护肤流程。刮痧完立即护肤会使毛孔骤然闭合,原来该排的毒也排不出去了。
除了面部刮痧外,沉香精油也可以按照以下方法使用:
按摩:稀释方法同面部一样。
浸浴:将1mm沉香精油稀释于水溶性媒体如:全脂奶或苹果中,放入充满温水的浴缸中浸泡15分钟,实时清除疲劳,松弛肌肉及舒缓身心压力。
内服:每次0.02-0.2mm,日量不超过1mm,温水稀释服用,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效果好。
外用:沉香油是止血止痛良药,消炎作用效果明显,祛疤奇效。将沉香精油均匀涂于患处会即时止血,第二天伤口不发红,不会发炎,对伤口消炎效果尤其出众,7天左右伤口疤痕掉落,伤口慢慢恢复原样。无形间使中医融入了佛教医学以及道家养生。收敛生肌,对油性暗疮有特效,改善皮肤灰暗无光泽的状况,促进细胞生成。消炎祛痘,激励细胞组织再生机能,分解淡化皮肤黑色素。
下面是根据古籍整理的沉香美容香方,供大家参考。
净身香
唐永和公主美容香方
【成分】沉香30克,麝香15克,白芷60克,白蔹、百及、白附子、茯苓、白术、鹿角胶各90克,桃仁、杏仁各0.5升,大豆面5升,糯米2升,皂荚5挺。
【用法】常以此香净身洁面。
【做法】桃仁、杏仁汤浸去皮,麝香细研;以粟米(玉米)煮饭,去其清汁制成江水3大盏,令沸,纳鹿角胶荣誉江水中,和糯米煮作粥,薄摊晒枝令干,一起喝药,捣细罗为散,取大豆面重合之,搅拌均匀;又取白酒半盏,白蜜60克,加热,令蜜消融。同时倾入澡豆内,拌之令匀,晒干。
【功效】润泽肌肤、祛斑增香。
香身方
十香丸
【成分】沉香、麝香、白檀香、秦暮想、零陵香、白芷、甘松香、藿香、细辛,芎、摈榔、豆蔻各30克,香附子15克,丁香10克。
【用法】洗面,早晚各一次。
【做法】将所有研磨成粉末,然后加炼蜜制成梧桐子状香丸。
【功效】令人身体百处皆香。
香粉方
【成分】白檀香、白附子(生用)、白茯苓、白术、白芷、白蔹、沉香、木香、鸡舌香、零陵香、藿香各30克,麝香(细研)6克。英粉(研碎以生娟囊盛)3000克。
【用法】可用此香粉傅身。
【做法】将药捣碎后筛出细粉,加入麝香研匀,将粉囊注入盒子内,用药粉包裹,密闭七日。
【功效】令人身体百处皆香
衣香方衣
乾香方
【成分】沉香、苜蓿香各155克,白檀香65克,丁香、藿香、青木香、甘松香各20克,鸡舌香20克,零陵香310克,艾纳香130克,雀头香20克,麝香10克。
【做法】将十二味香料,分别捣成颗粒不太细的黍粟麸糠状,混合。
【用法】用锦囊将所有香料包裹,放于衣柜中,切忌用纸包。
养发香方
龙脑膏
【成分】龙脑、沉香、白檀香、苏合香、鸡舌香、零陵香、丁香、甘松、木香、藿香、白芷、白附子、细辛、当归、芎、天雄、辛夷、甘菊花、乌喙豆,防风、蔓荆实、杏仁(汤浸去皮尖)、秦椒(微炒去水汽)各一两,乌麻油五斤。
【用法】用手将药抹至头顶发际。
【做法】上二十四味,除油并细锉,以新绵裹,放锅中入油同煎,等到白芷变黄即可,去滓,装于瓷器内。
【功效】治头风痒白屑,令长发乌黑。
香囊香方
【成分】麝香、沉香、干松香各100克,丁香50克,藿香200克。
【用法】将其挂于帐中,轿中,或随身携带。
【做法】混合诸香料,捣碎后用细筛分开,再包入绢袋中。
熏衣香方∶熏陆香(八两)藿香览探(各三两,一方无)甲香(二两)詹糖(五两)青桂皮(五两)
上六味,末,前件干香中,先取硬者粘湿难碎者,各别捣,或细切咀,使如黍粟,然后一一薄布于盘上,自余别捣,亦别布于其上,有须筛下者,以纱,不得木,细别煎蜜,就盘上以手搜搦令匀,然后捣之,燥湿必须调适,不得过度,太燥则难丸,太湿则难烧,湿则香气不发,燥则烟多,烟多则惟有焦臭,无复芬芳,是故香,须复粗细燥湿合度,蜜与香相称,火又须微,使香与绿烟而共尽。
上一十二味,各捣令如黍粟麸糠等物令细末,乃和令相得,若置衣箱中,必须绵裹之,不得用纸,秋冬犹着,盛热暑之时令香速,凡诸草香不但须新,及时乃佳,若欲少作者,准此为大率也。
五香丸并汤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绵裹如梧子大,日夕含之,咽津味尽即止,忌五辛。
上一十四味,各细捣筛绢下,以取色青黑者,乃粗捣纱下,贮粉囊中,置大合子内,以粉覆之,密闭七日后取之,粉香至盛而色白,如本欲为香粉者,不问香之之白黑悉以和粉,粉虽香而色至黑,必须分别用之,不可悉和之,粉囊以熟帛双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