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广州市内各个小区的垃圾回收点都能见到堆积如山的废弃快递盒,带着电子秤走街串巷收纸皮的小贩也空前活跃。与塞得满满当当的普通垃圾箱不同的是,近几年陆续入驻广州的“小黄狗”“爱分类·爱回收”“呐吉岛”等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却常常无人问津。这些品牌起初以“互联网+垃圾分类”为宣传噱头,号称利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其“吃”垃圾“吐”现金的创新模式一度得到年轻族群的追捧。
位于黄埔区时代春树里小区门口的“小黄狗”智能回收箱已故障黑屏多日。南方+项仙君摄
智能垃圾箱“罢工”多日,客服人员称“具体情况不清楚”
11月16日下午,记者在越秀区水荫南社区党群服务站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台蓝黄相间的“小黄狗”智能回收箱。扫码注册、选择垃圾类别、开箱、投递、称重,一系列操作之后,APP页面显示0.03元“环保金”到账,这就是一个矿泉水瓶的“返现”金额。当“环保金”累计超过10元就可以提现至储蓄卡或支付宝。
“小黄狗”垃圾箱一般有纸类、金属、饮料瓶、塑料、纺织物五个类别,回收价格不等,其中纸类价格最高,为0.6元/公斤。记者询问了周边的废品回收站,发现“小黄狗”的回收价与市场均价基本一致,只有塑料瓶的回收价格有所不同:回收站的价格是1元/公斤,“小黄狗”为0.03元/个。市民陆先生告诉记者,其每天在外跑业务总会买饮料,空瓶拿在手上很不方便,而“小黄狗”支持单个回收,比批量回收的废品站方便得多。
据“小黄狗”官方客服解释,摆放在公共区域(如街边)的设备可能出现闲置的情况,设置在小区内部的机器因居委会或物业的推广宣传,使用率通常更高。工作人员会在后台监测各个垃圾箱的情况,出现满箱则前往处理,而非每天定时清理;机器故障涉及零件更换,耗时更长。但对记者提出的满箱、故障多日无人处理的情况,客服人员有些迟疑,最后表示“具体情况不清楚,已经上报”。
该设备已故障多日,但APP显示仍可正常投递。南方+项仙君摄
然而时隔一年,高调复出的“小黄狗”似乎仍未从泥潭中脱身。记者了解到,“小黄狗”垃圾箱的“罢工”问题不仅出现在广州,北京、深圳、上海、长沙、青岛等城市的回收设备近期也出现了大面积“瘫痪”的情况。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小黄狗”仍然接受合作加盟,仍在探索进驻新的小区,但昔日用户显然并不买单。市民刘女士表示:“刚开始觉得新鲜,但还没等我凑够10元环保金,附近就几乎没有一个完好的机器了,我干脆把APP卸载了。”
配备专人指导,小区内部的智能回收机仍显“鸡肋”
在广州市黄埔区,“爱分类·爱回收”“呐吉岛”等品牌的智能回收机也在许多小区普及。记者在锦林山庄走访发现,该小区仅设有一台“呐吉岛”回收机,因名字拗口而被住户戏称为“收纸皮的”。记者在回收点遇见一名工作人员,并在她的指导下完成了略显繁琐的新客注册。
位于黄埔区锦林山庄的“呐吉岛”智能回收机。南方+项仙君摄
志愿者正在帮住户把纸皮箱压平。南方+项仙君摄
春树里小区的多名住户告诉记者,“爱分类·爱回收”机器的返现机制不足以吸引人使用:“为了几分几毛钱搞得这么麻烦,我们有时也不太愿意,就把纸皮给了小区里收废品的阿婆。”周边多个小区的物业人员也表示,智能回收机如今更像是某些废品回收小贩的“生财”手段:“他们上门回收废品,然后整包整包地扔进机器里结算。”
记者采访过程中偶遇了一名拎着一整包塑料瓶和一大摞纸皮的小贩,回收机页面显示他一次性投放了16.18公斤,单次返现42.84元,这是普通住户无法企及的金额。
从行业蓝海到无人问津,“互联网+”为何无法破解垃圾回收难题?
在科技进步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概念深度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一度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前景广阔的新蓝海,不少入局者企图以新概念“降维打击”传统回收业。但如今,一台台智能垃圾回收机沦为街头“垃圾”,“互联网+”在资源回收领域遭遇了明显的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