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最早曾出现在1961年英国科学家Jevom的报道中,当时他将发现的耐甲氧西林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首次称为“超级细菌”;以及2010年《柳叶刀》上报道的NDM-1新型超级病菌,等等。其实,“超级细菌”不是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指一类对多种甚至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细菌促进了人类的诞生:
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菌,而人类诞生约300多万年前;正因为细菌和蓝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释放氧,促使生命演化产生需氧生命;进而有“寒武纪大爆发”,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及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微生物有利于人体健康:
微生物种类繁多,生长繁殖速度快,不仅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在人体中的数量也是非常庞大,以肠道中的分布最多,健康人体肠道微生物总量约10万亿,是人体细胞数目的10倍左右。微生物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
此外,细菌这个大团体中可能也会出现“坏细菌”,医学上称之为“致病菌”或“病原菌”;由于致病菌的侵袭力、毒力等因素会导致机体发生感染,出现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等,严重时危及生命;也就是中国俗称的“疠气”、“瘟疫”等。直至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研发了历史上首个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从此很多无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再也不能那么肆虐了。抗生素是控制细菌感染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不仅针对致病菌,同时对正常菌群也有杀灭作用,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称之为“生态失调”,会出现菌群多样性的丧失、微生物代谢能力的变化和病原体的大量繁殖,严重时可导致伪膜性肠炎。
细菌耐药机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很快便出现了耐药性,而且细菌耐药日益加剧,“超级细菌”不断被报道,泛耐药的细菌感染或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①靶位点基因突变或修饰:由于细菌自身发生基因突变或细菌获得外源基因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②细菌特性改变导致渗透性降低:膜孔蛋白性质和数量的改变会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阻止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分子进入细菌,从而产生获得性耐药。③外排泵作用:是细菌进化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④细菌产生水解酶或灭活酶: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⑤生物膜保护作用: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细菌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使抗生素失去效力。
动物的抗生素使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全球的数据显示,不仅仅是人类,各个农场的动物同样被喂食不同水平的抗生素,在世界各地的牲畜粪便中经常发现各种类型的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的播散是细菌耐药传播的根本原因,病原菌通过基因水平的质粒交换获得耐药基因,降低牲畜粪便中的耐药基因传播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采取积极措施刻不容缓:
针对细菌耐药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形势。专家们不断研发新药品和新的治疗手段来应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只是过程比较漫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1.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不要盲目购买、随意使用抗菌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尽量依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且按量按周期使用。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强健的体魄才是对抗病原菌感染的“王道”。
参考文献:
[1]QinJ,LiR,RaesJ,etal.Ahumangutmicrobialgenecatalogueestablishedbymetagenomicsequencing[J].Nature,2010,464(7285):59-65.doi:10.1038/nature08821.
[2]ZhangF,ChengW.TheMechanismofBacterialResistanceandPotentialBacteriostaticStrategies[J].Antibiotics(Basel),2022,11(9):1215.doi:10.3390/antibiotics11091215.
[3]UddinTM,ChakrabortyAJ,KhusroA.Antibioticresistanceinmicrobes:History,mechanisms,therapeuticstrategiesandfutureprospects[J].JInfectPublicHealth
,2021,14(12):1750-1766.doi:10.1016/j.jiph.2021.10.020.
[4]JianZH,ZengL,XuTJ.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inbacteria:Occurrence,spread,andcontrol[J].JBasicMicrobiol,2021,61(12):1049-1070.doi:10.1002/jobm.202100201.
[5]ChristakiE,MarcouM,TofaridesA.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Bacteria:Mechanisms,Evolution,andPersistence[J].JMolEvol,2020,88(1):26-40.doi:10.1007/s00239-019-09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