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微生物群细胞宿主疾病基因

据推测,幽门螺杆菌可能是人类土著微生物组的一部分,它与人类宿主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一种独特的,能持续定植于人类胃粘膜并能引起胃感染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螺旋形,微需氧细菌,定居于人类胃粘膜中。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很多没有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及其患病率在某些人群中高达80%。

1

幽门螺杆菌的症状和并发症

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症状,但当症状出现时,一般是以下几种:

恶心,胃痛或胃灼热,空腹时腹部疼痛加剧。

怎样的情况有可能感染此菌?

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传播,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也会感染。

大多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是在儿童时期感染的。

有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比如在拥挤的空间生活,没有干净的水,和患有幽门螺杆菌的人一起生活等。

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当感觉有不寻常的胃痛或不适时,尤其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胃痛;

吞咽困难;

血腥,黑色或柏油样的粪便;

呕吐物带血或看起来像咖啡渣;

...

以上情况,最好去看医生。

(如自行随意服用抗生素,效果不好的同时很可能带来抗生素耐药)

如何诊断幽门螺杆菌?

目前最常见也实惠的方法是呼气检测,从分析到出结果只需数分钟,简单准确。

胃镜检查:做胃镜检查也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可以取到胃里活性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抗体检查:通过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以及目前处于感染状态。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并发症?

包括溃疡,胃炎和胃癌。

溃疡约有10%的幽门螺杆菌患者会发展为胃溃疡(疼痛)。当幽门螺杆菌破坏保护胃和小肠内壁的粘膜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胃酸会渗透到衬里并造成伤害。

幽门螺杆菌可导致90%以上的肠道溃疡和80%的胃溃疡。

溃疡本身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内部出血胃酸或溃疡渗入血管可能导致出血。

阻塞溃疡会阻止食物离开您的胃。

穿孔溃疡可能会深入并穿透胃或肠壁。

腹膜炎当溃疡引起感染或发炎时,可能发生腹膜炎症(腹膜)。

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是处于患有这种病症的风险增加。

2

幽门螺杆菌和微生物群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会在胃微环境中产生剧烈变化,进而影响胃微生物群组成,并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有关。可能会触发肠道共生稳态的重大改变,从而出现新的胃肠道平衡。

同时,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策略可以调节这种生理共生,但也可能相反,受到其特性的影响。感染,饮食,抗生素和/或生活方式会干扰这种共生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微生物群的干扰

下一代测序对胃液和活检标本中的人体胃微生物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中存在多种细菌类群,主要由五个门组成,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菌门和变形菌门。幽门螺杆菌感染极大地改变了胃微生物群的特征。

一项初步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定植改变了胃微生物群,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恢复微生物多样性。

幽门螺杆菌可以利用几种机制来调节胃微环境。通过干扰质子泵的表达,幽门螺杆菌可以调节胃腔的酸度,从而使微环境与通常不能在胃中生长的微生物相容。

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

Taoetal.,Helicobacter,2020

此外,由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而改变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影响其他微生物群。幽门螺杆菌还可能通过动员抗菌肽或通过营养竞争来改变其他微生物群的生长。一般来说,研究人员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与α多样性的显著降低有关。微生物多样性和幽门螺杆菌丰度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与幽门螺杆菌阴性对照组相比,胃内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这表明胃肠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受感染与没感染组相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嗜粘液阿克曼菌的丰度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体内乳酸杆菌的丰度更高。

一项研究发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中链球菌更为丰富。

另一项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个体表现出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者(如丁酸盐)水平的下降,SCFA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代谢作用。

此外,鉴于SCFAs受体在免疫细胞中的普遍表达,这些代谢物被认为在调节肠道内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抑制SCFAs的输出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

根除疗法对胃微生物群的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α多样性可以完全恢复到未感染对照组的水平。相反,尽管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群落结构也可以部分恢复,但对于是否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争议在根除后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恢复到未感染儿童的水平,然而,其他研究确定,成功治疗6个月后的成人样本仍显示出不同的菌群结构,阴性对照组则不同。

纳入分析的不同年龄组可能解释了相反的结论,因为另一项招募儿童的研究也发现根除组的菌群结构在治疗4周后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的菌群结构接近。

根除治疗后评估胃微生物群变化的研究

成分分析揭示了幽门螺杆菌的相对丰度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显著下降,而其他主要菌门,包括放线杆菌、拟杆菌、厚壁菌和梭杆菌,则增加。

在属水平上,治疗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两种公认的益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

两项研究的功能分析表明,成功治疗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上调。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期间,胃微生物群营养代谢功能受损,根除治疗可部分恢复。然而,预测的功能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通过降低酸度,质子泵抑制剂(PPIs)已被证明对肠道微生物群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是PPIs、抗生素、铋联合应用的共同结果。总的趋势是,α多样性在根除后立即下降,随后又恢复。

然而,一项研究报告,从第0周到第6周和第26周,Sobs指数和Chao指数都在下降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项研究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可能不同。

在临床试验中,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三联疗法、联合疗法和铋四联疗法。结果表明,所有组的α多样性在第2周时都有所下降,但只有接受三联疗法的患者在第8周时才具有基本α多样性,而其他两组的α多样性在治疗后1年也无法恢复。

希望将来的研究验证根除疗法是否会导致肠道菌群的持续紊乱,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影响可逆性。

分析根除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

益生菌的补充可以缓解抗生素引起的多样性和结构紊乱

益生菌,已被证明可稳定微生物群并改善胃肠道症状。在门水平上,治疗6个月后观察到厚壁菌群增加和拟杆菌减少,表明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个体中观察到的高B:F比率逆转。在另一项研究中报告了9个类似的结果。

一项研究表明,治疗后B:F比率立即增加,并在第13周保持高于基线水平。宏基因组研究的分类图谱显示,治疗后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下降。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在成功根除6个月后增加。

在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富集的链球菌在根除治疗后显著减少。

尽管不同研究中肠道微生物群的长期变化不同,但根除引起肠道内稳态的短期紊乱似乎是一致的。

根除疗法对肠道菌群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随着根除疗法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抗生素耐药性的上升以及根除治疗后的长期安全性是重要的问题。

通过药敏试验指导的个性化治疗可以在一线治疗中提供可靠的优异根除率,但价格昂贵且无法广泛获得。根据局部地区的抗生素耐药性,针对特定人群的经验疗法可能是一种替代策略。

3

除宿主因素外,吸烟和饮食等环境因素还会影响幽门螺杆菌定植的生态位,因此可能会影响疾病风险。

Karinetal.,FEMSMicrobiolRev.2006

年龄

在年幼时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胃溃疡和胃癌的发展需要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因此,推测这些疾病是在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此外,这种关联被认为是由不同年龄组的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异所决定的。

炎症介质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宿主胃上皮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8。这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B细胞和T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其他炎症介质,如干扰素(IFN-g)、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细胞介素(IL-1b),进一步增强免疫反应。

A)在人类胃中,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于缺乏胃酸分泌壁细胞的胃窦中;

B)在胃小凹中,幽门螺杆菌尤其在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处附近增殖;

C)幽门螺杆菌对定植、持续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期间存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促炎细胞,而不是抗炎细胞。促炎介质由辅助性T细胞1(Th1)分泌。原始T细胞受多种因素驱动分化为Th1细胞,如TNF-a和IL-12。

在幽门螺杆菌刺激下,单核细胞大量产生细胞因子IL-12。因此,通过刺激IL-12的释放,幽门螺杆菌增强了促炎反应。这导致更多的损伤胃上皮,这容易发展胃萎缩。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通过将病原体衍生的肽片段呈递给适当的T细胞,有助于消除病原体。HLA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某些HLA等位基因与胃腺癌的发生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与胃腺癌的发生有关,但其存在与这些HLA等位基因的存在无关。因此,HLA等位基因在幽门螺杆菌介导的腺癌中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争议。

胃酸分泌

前面提到Th1反应导致胃壁细胞抑制其酸分泌。酸性较低的环境可能促进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和持续。此外,当胃酸水平较低时,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微生物可能在人体胃中生长,从而增强局部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和胃酸分泌减少的联合作用增加了患消化性溃疡病和胃癌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酸的分泌减少时,十二指肠溃疡就不太可能发生。当酸的分泌增强时,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风险增加。然而,同样在低酸性条件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另一方面,胃酸分泌量低的宿主不仅胃窦易受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胃体也易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可进一步抑制胃壁细胞的酸分泌。这可刺激胃上皮细胞持续增殖,导致胃腺进行性丧失,最终导致胃萎缩和癌症。

环境决定因素

吸烟

高盐饮食

高米饭摄入量

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

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水果和蔬菜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通过中和活性氧来防止致癌。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的细菌决定因素

CagA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的存在或不存在经常被用作幽门螺杆菌中致病岛(PAI)存在或不存在的标记。cagPAI由大约30个基因组成,并且在所有幽门螺杆菌分离株中占50%–70%。位于cagPAI侧翼的两个31bp重复序列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整个cag区域的缺失或获得。

在幽门螺杆菌中,IV型分泌系统的成分将CagA蛋白转运到胃上皮细胞中。随后,CagA蛋白被磷酸化。然后,这种磷酸化的CagA与宿主磷酸酶SHP-2相互作用,引起细胞骨架的重排。这导致宿主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也称为“蜂鸟”表型。该表型的特征在于细胞扩散,上皮细胞的延长生长以及片状脂蛋白和丝状伪足的存在。

作为抵消事件,磷酸化的CagA与宿主Src激酶相互作用,从而减弱宿主SHP-2磷酸酶的信号传导。这个过程减少了细胞骨架的重排,并阻止了CagA的进一步磷酸化。

最近,已经证明幽门螺杆菌菌株在体内诱导较高水平的CagA磷酸化。上皮细胞诱导更多的细胞骨架变化,并且更可能与胃癌有关。CagA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是由cagA基因的30个区域内酪氨酸磷酸化基序(TPM)数量的差异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人群,需要最低限度的免疫识别。因此,在萎缩的生态位中,这些TPM数量减少的亚克隆诱导了较弱的宿主免疫反应。

另一方面,较高水平的CagA磷酸化可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会导致萎缩,并可能在限制高酸输出的生态位酸应激中发挥作用。

通过观察发现,缺乏cag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菌株是从消化性溃疡或胃癌患者中分离出来的,尽管其频率比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菌株的频率更低。

然而,CagA并不是唯一的。幽门螺杆菌蛋白负责屏障功能障碍,而这一过程并没有随着CagA的清除而丢失。下一节讨论的VacA蛋白也很重要。

VacA

最初显示真核细胞在带有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测试系统中经历空泡化和连续变性。后来证明这种现象是由幽门螺杆菌毒素诱导的,现在被称为空泡细胞毒素A(VacA)。

VacA或CagA不能单独用作临床结果的决定因素。

VacA如何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死亡?

幽门螺杆菌VacA是一种高度免疫原性的95-kDa蛋白。VacA结合上皮细胞的顶端部分,形成阴离子选择性孔。

通过这些孔,碳酸氢盐,氯化物和尿素从细胞质中释放出来,然后,VacA被内吞进入晚期的内体区室,并改变这些区室的通透性。

在弱碱(例如氨)的存在下,这会导致水涌入,从而导致囊泡肿胀和液泡形成。细胞内内吞途径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这导致了上皮细胞抗性的降低,因此低分子量分子如Fe3+和Ni2+可以很容易地穿过上皮细胞层。Fe3+和Ni2+分子分别是幽门螺杆菌生长和脲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因此,推测通过降解上皮细胞屏障,幽门螺杆菌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这些关键因子。

在体外在胃上皮细胞附近诱导vacA基因的转录。这一发现证实了VacA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此外,VacA可以逃避适应性免疫反应,从而增强幽门螺杆菌在胃粘液层中的持久性。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HOPs)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外膜介导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感染期间,假定存在于幽门螺杆菌外膜上的蛋白质被改变,使得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作用降至最低。

幽门螺杆菌分离物含有约30种不同的外膜蛋白(HOP)。其中几种是粘附素。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粘附素最常形成聚合菌毛结构。但是,在幽门螺杆菌中,这些粘附素已经适应了胃环境,其中酸性条件可能会使这种聚合物菌毛结构解聚。

岩藻糖基化的糖蛋白和唾液酸化的糖脂都已被证明是胃上皮中幽门螺杆菌的结合位点。

与宿主细胞的粘附可保护幽门螺杆菌免受蠕动和粘膜脱落。

此外,推测粘附力可以使幽门螺杆菌更好地获取从胃上皮释放的营养物质,并更有效地将细菌毒素传递至宿主细胞。

另一方面,在剧烈炎症的部位,粘附特性的丧失可能使幽门螺杆菌逃脱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目前为止,一些HOP与疾病的发展有关。

幽门螺杆菌BabA(HopS)介导幽门螺杆菌粘附于人Leb血型抗原,这些抗原存在于胃上皮细胞上。BabA黏附促进幽门螺杆菌定植,增加上皮细胞分泌IL-8,导致粘膜炎症增强。

BabA调节的两种机制都有助于促进慢性感染的动态反应。

在慢性炎症期间,选择增加或减少粘附的周期可在所有血型的人群中获得所有类型的Leb结合。

宿主粘膜糖基化模式导致BabA进化,使幽门螺杆菌菌株适应其个体宿主,这有助于避免宿主反应,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异常长期性。

幽门螺杆菌可塑性区域毒力因子

两个单独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比较表明,一个菌株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基因中约有6%-7%不存在于另一个菌株中,反之亦然。

由jhp0947和jhp0949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未知。然而,已经假设这些蛋白通过与单核细胞的相互作用诱导促炎细胞因子IL-12的产生。

IL-12水平升高会导致幼稚T细胞分化为活化的Th1细胞,从而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组织损伤增加。

幽门螺杆菌Jhp0950,编码一种未知功能的蛋白质,也是J99可塑性区的一部分。该基因的存在与cagA、cagE、vacAs1m1、babA2、hopQT1、oipA有关。

其他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

在美国和荷兰,幽门螺杆菌iceA1基因(iceA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变体之一)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比仅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患者中更为普遍。

注:幽门螺杆菌iceA1最初是在与胃上皮细胞接触后转录上调后被鉴定的,iceA1基因编码的核酸内切酶与乳球菌中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NlaIIIR非常相似,伴随的高度保守的脱氧核糖核酸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活性,由幽门螺杆菌编码,似乎与控制幽门螺杆菌的基因表达有关。

以上,我们看到幽门螺杆菌通过各种方式给人体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它似乎不应该在人体中长期生存,然而,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存在有着的悠久的历史,那么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保护自己在人体中安稳生存下来?

5

幽门螺杆菌定植和持久性决定因素

幽门螺杆菌通过其耐酸性在这种酸性条件下得以生存:然后穿过粘液层到达其接近胃上皮细胞的位置。趋化性,运动性和粘附性是胃上皮细胞定殖的重要过程。

为了在人胃粘膜中长期持久存在,幽门螺杆菌还不断需要宿主提供营养。这是通过降解粘液层和下面的胃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来实现的。此外,通过抑制宿主免疫系统,抗原变异和抗原拟态避免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耐酸性

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下限pH值是5.0-5.5,具体取决于测试的分离物。在胃粘膜层中,pH也是酸性的,大约在4-6.5之间变化。而且,当粘液层被破坏时,pH值可能会偶尔下降。

酸冲击(pH<3)后幽门螺杆菌的存活取决于幽门螺杆菌蛋白脲酶的活性,该酶将尿素转化为氨和碳酸氢盐。这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周质或细胞质被中和。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对于在酸性pH下体外存活以及在动物模型中胃粘膜定植至关重要,这证明了尿素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在中性pH下高度活跃的脲酶和酸调节的尿素通道的结合解释了为什么幽门螺旋菌在人类胃部的生存能力是独特的。有效抑制UreI蛋白,将提供一种从正常的,分泌酸的胃中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除耐酸性外,脲酶还具有与胃定植有关的其他基本功能

尽管尿素酶对于酸休克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在处理胃上皮细胞附近的慢性酸性环境时还是不够的。用酸抑制剂治疗不能恢复尿素酶阴性突变体定殖在生侏儒仔猪胃中的能力。

脲酶参与幽门螺杆菌的氮代谢,脲酶活性产生的氨和碳酸氢盐被认为会影响宿主的许多细胞过程,包括细胞裂解。

除脲酶外,非脲酶基因也有助于耐酸,并且在酸性pH下的存活和生长与脲酶无关。在这些非脲酶基因中,已显示三种调节蛋白(Fur,NikR和HP0166)对幽门螺杆菌的适应性有贡献。这表明严格调节耐酸机理的重要性。

NikR通过Fur调节系统直接和间接调节脲酶的表达。CsrA调节Fur和HspR调节系统的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调节蛋白的相互作用,幽门螺杆菌能够感知和响应多种信号。

细胞的趋化作用与运动

胃上皮细胞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粘液。假定该层甚至对于小分子也相对不可渗透。幽门螺杆菌的能动性和趋化性是有效穿透这一粘液层的关键。

在小鼠感染模型中,几乎任何运动和趋化性系统基因的诱变都消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的能力,强调了这些因素对定殖的重要性。

运动性

幽门螺杆菌的运动性是通过存在两到六个极性的带鞘鞭毛而实现的。鞭毛由三个结构元素组成:基体,钩子和细丝。迄今为止,超过50种蛋白质与鞭毛的结构或调控组织有关。

鞭毛丝由两个亚基FlaA和FlaB组成。幽门螺杆菌flaA和flaB突变体无法在感染仔猪的模型中定植,表明幽门螺杆菌鞭毛对定殖是必需的,幽门螺杆菌的毒力也因此而增加。

幽门螺杆菌motB基因编码鞭毛运动旋转蛋白。幽门螺杆菌motB基因敲除突变体仍包含鞭毛,但不能运动。该突变体在小鼠中定植的能力降低,证实了运动性是完全传染性所必需的。

鞭毛基因转录的调控不同于许多其他细菌。与许多其他带鞭毛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相反,幽门螺杆菌没有转录调控因子来调控鞭毛基因的转录。

据推测,幽门螺杆菌的运动不需要严格的调节,因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幽门螺杆菌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转录调控。例如,蛋白质FlhA和FlhF,基体的组成部分,需要在中后期鞭毛基因转录之前出现。

趋化性

除了运动性,趋化性对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也是必不可少的。趋化性允许幽门螺杆菌将其运动导向胃上皮细胞层。

由HP0099编码的幽门螺杆菌趋化性受体传感器识别碳酸氢盐和精氨酸作为引诱剂。幽门螺杆菌外膜上这种传感器蛋白与反应调节剂CheY偶联。

反应调节剂CheY调节鞭毛运动蛋白的表达,使幽门螺杆菌游向其生态位。

应答调节因子CheY的一个敲除突变体未能在非生物小猪体内定殖,强调了趋化性在最初定殖中的重要性。

反应调节因子CheY及其组氨酸激酶的敲除突变体显示出对粘蛋白的趋化性反应减弱。

免疫逃避

在长期的定殖过程中,宿主对多种幽门螺杆菌抗原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然而,这些抗原通常没有表面暴露。

另一方面,表面暴露的抗原通常高度多样化,使宿主清除幽门螺杆菌变得更加困难。幽门螺杆菌感染极少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能够清除细菌。实际上,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规避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

先天的免疫反应不能实质上识别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脂多糖(LPS)通过TLR4激活先天免疫应答。然而,幽门螺杆菌LPS远不是TLR4介导的基因表达的有效诱导剂。

在幽门螺杆菌中,TLR5介导的免疫应答激活效率也较低。与肠沙门氏菌血清型鼠伤寒鞭毛蛋白相比,幽门螺杆菌鞭毛蛋白没有被释放,并且在通过TLR5激活IL-8分泌中也没有那么强。

先天性免疫反应未能识别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适应性免疫反应失败以随后清除感染。

自适应免疫系统的逃避至少由两个重要机制介导:抗原模拟和免疫抑制。抗原模拟导致宿主免疫系统无法正确识别幽门螺杆菌。例如,幽门螺杆菌LPS上的Le血型抗原也在人类上皮细胞上表达。结果,幽门螺杆菌LPS免疫原性差,从而支持幽门螺杆菌的持久性。在其LPS上缺少O抗原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在小鼠中定殖的能力显着降低。因此,幽门螺杆菌LPS的典型结构在定植中很重要。

除了通过抗原模拟来逃避免疫外,免疫抑制也有助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化。

免疫应答可能偏向更抗炎的应答,或者下调(VacA)。幽门螺杆菌VacA可以阻断巨噬细胞中的吞噬体-溶酶体融合,导致巨噬细胞无法杀死幽门螺杆菌。

此外,VacA表达阻断T细胞活化并因此增殖,活化T细胞凋亡,并抑制T细胞中的抗原呈递。

B淋巴细胞的抗原加工可能被阻止,可能是通过将内体的成熟限制在发生抗原加载的MHCII类区室中。因此,VacA限制了针对幽门螺杆菌的T细胞和B细胞应答。

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可以预防某些疾病?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幽门螺杆菌得以在人体中生存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幽门螺杆菌并不总是对人类宿主有害。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幽门螺杆菌有其存在的价值。这引起了关于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讨论。

06

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需要明确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致死性危害和严重后果,所导致的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和胃癌等疾病是长期存在并慢性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有如下陈述: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约80%早期胃MALT淋巴瘤获得缓解。与无症状和并发症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显然更大。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

幽门螺杆菌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获得长期缓解,是优选选择。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不管溃疡是否活动和是否有并发症史,均应该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总的来说,对于无抗衡因素(高龄、伴存疾病、社区再感染率、卫生经济因素等)的个体,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利大于弊。

儿童:

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推荐对消化性溃疡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因消化不良行内镜检查的儿童建议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治疗。

与成人相比,儿童根除治疗不利因素较多,包括抗菌素选择余地小,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此外,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

老年人:

老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因此对老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应该进行获益-风险综合评估,个体化处理。

问卷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生对老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态度趋向保守。一般而言,老年人(年龄>70岁)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降低,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非萎缩性胃炎或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潜在获益下降。

合理看待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果至关重要,对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需要进行干预,需要综合权衡利弊。对于有根除治疗指征的患者,需要给予规范治疗,提高首次根除率,减少耐药性发生。

07

结语

随着现代卫生环境改善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传播越来越难,年轻一代中感染率较低,在未来几十年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将进一步下降。

更好地理解幽门螺杆菌和其他胃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对话可能为预防或治疗其感染提供新的方向。如在肠道菌群健康检测报告中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则应引起重视。当需要治疗时,应评估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或者应该制定替代策略来控制细菌的毒力,从而避免出现溃疡和胃癌而不消除其积极影响。

附录: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史

在1980年代初,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发现是引起胃部疾病的原因。该发现帮助研究人员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溃疡和胃癌等联系起来。

1982年,两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描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

然而,沃伦和马歇尔关于幽门螺杆菌功能的理论并未立即被医学界接受。当时,大多数科学家都不相信细菌可以在人的胃中生活。

马歇尔无法在实验室小鼠中进一步测试他的工作,也不允许在人身上进行实验。马歇尔这位勇敢的科研工作者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决定亲自吃下幽门螺杆菌。他从病人的肠道中提取该菌,将其放入肉汤中,然后饮用。

几天后,马歇尔出现了肠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口臭和疲劳。他做了胃活检,且能够培养幽门螺杆菌,证明是细菌引起了他的症状。

医学界最终接受了幽门螺杆菌引起溃疡和其他肠道问题的观念,但是接受的道阻且长。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共识发展会议正式承认幽门螺杆菌与溃疡之间的紧密联系。该小组建议对溃疡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

1996年,FDA批准了首个针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溃疡的抗生素疗法。

2005年,马歇尔和沃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溃疡不再被视为无法治愈的慢病,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短期的抗生素和酸分泌抑制剂治疗的疾病。

【参考文献】

BurucoaC,AxonA.Epidemiology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Helicobacter.2017Sep;22Suppl1.doi:10.1111/hel.12403.PMID:28891138.

CamiloV,SugiyamaT,TouatiE.Pathogenesis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Helicobacter.2017Sep;22Suppl1.doi:10.1111/hel.12405.PMID:28891130.

EusebiLH,ZagariRM,BazzoliF.Epidemiology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Helicobacter.2014Sep;19Suppl1:1-5.doi:10.1111/hel.12165.PMID:25167938.

MentisA,LehoursP,MégraudF.EpidemiologyandDiagnosis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Helicobacter.2015Sep;20Suppl1:1-7.doi:10.1111/hel.12250.PMID:26372818.

ThorellK,LehoursP,ValeFF.GenomicsofHelicobacterpylori.Helicobacter.2017Sep;22Suppl1.doi:10.1111/hel.12409.PMID:28891132.

JulieMarks.RobertJasmer,MDWhatIsH.PyloriSymptoms,Causes,Diagnosis,Treatment,andPrevention.2020.9

HistoryofH.Pylori:WhatWeDoandDon’tKnowBeforethediscoveryofthebacterium,doctorsthoughtstomachulcerswereduetostressandspicyfoods.

KambojAK,CotterTG,OxentenkoAS.Helicobacterpylori:ThePast,Present,andFutureinManagement.MayoClinProc.2017Apr;92(4):599-604.doi:10.1016/j.mayocp.2016.11.017.

YangJC,LuCW,LinCJ.Treatment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concepts.WorldJGastroenterol.2014May14;20(18):5283-93.doi:10.3748/wjg.v20.i18.5283.

SunY,ZhangJ.Helicobacterpylorirecrudescenc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JCellMolMed.2019Dec;23(12):7919-7925.doi:10.1111/jcmm.14682.Epub2019Sep19.

TaoZhi-Hang,HanJi-Xuan,FangJing-Yuan,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anderadication:Exploringtheirimpactsonthegastrointestinalmicrobiota.[J].Helicobacter,2020,25:e12754.

AlgoodHM,CoverTL.Helicobacterpyloripersistence:anoverviewofinteractionsbetweenH.pyloriandhostimmunedefenses.ClinMicrobiolRev.2006Oct;19(4):597-613.doi:10.1128/CMR.00006-06.

KoriM,DauguleI,UrbonasV.Helicobacterpyloriandsomeaspectsofgutmicrobiotainchildren.Helicobacter.2018Sep;23Suppl1:e12524.doi:10.1111/hel.12524.PMID:30203591.

vanAmsterdamK,vanVlietAH,KustersJG,vanderEndeA.Ofmicrobeandman:determinantsofHelicobacterpylori-relateddiseases.FEMSMicrobiolRev.2006Jan;30(1):131-56.

WaskitoLA,YamaokaY.TheStoryofHelicobacterpylori:DepictingHumanMigrationsfromthePhylogeography.AdvExpMedBiol.2019;1149:1-16.doi:10.1007/5584_2019_356.PMID:31016625.

Pereira-MarquesJ,FerreiraRM,Pinto-RibeiroI,FigueiredoC.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theGastricMicrobiomeandGastricCancer.AdvExpMedBiol.2019;1149:195-210.

RUNan,DUYi-qi,LIZhao-shen.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的演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006):515-519.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刘文忠,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17(6).

THE END
1.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感染,它的致病机制千千万,不外乎两点,第一,就是基于它的结构;黏附素:革兰氏阴性菌的外模蛋白、菌毛等,阳性菌的壁磷酸、细胞壁的蛋白,还有一些特殊结构“荚膜、鞭毛”都介导了细菌的黏附;不同的黏附素介导了不同的感染部位;毒素:主要是阴性菌的脂多糖结构(内毒素);除了这些以外,芽孢结构还有超强的抵抗力、...https://www.jianshu.com/p/50c4a2ce6acf
2.医药卫生考试:微生物学题库考点(最新版)考试题库73、填空题 原核微生物包括有()、()、()和()等,真核微生物包括有()、()、()和()等,它们的大小以()单位来表示。 点击查看答案 74、问答题 化能异养微生物进行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可通过哪些代谢途径产生? 点击查看答案 75、单项选择题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例如光合细菌产生的光合色素存在于:() A...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5/4525063.html
3.医学微生物练习题A.细菌 B.真菌 C.衣原体 D.支原体 E.螺旋体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不包括(0.5分) A.都是单细胞生物 B.有典型细胞核 C.细胞质中细胞器完整 D.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E.有细胞的基本结构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779524_1038141135.html
4.2014年主治医师内科模拟试题(2)A、蚊B、幼猪C、成年猫D、乙脑带毒者E、虱 7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是A A、外毒素B、荚膜C、磷壁酸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 80、部分乙肝患者会出现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肝外症状,其机制是D A、病毒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所致B、病毒变异所致 ...https://peixun.iiyi.com/news/show/15/102576.html
5.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机体的防御体系若能抗衡致病因素,则不发病或仅有轻度的牙龈炎;若致病菌的毒力过于强大,机体的保护作用不够或免疫系统过激地反应,引起广泛的炎症反应,则可能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引发牙周炎。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多因素的感染性疾病,龈下菌斑生物膜是必不可少的致病因素,还有一些能促进菌斑滞留的局部促进因素。除...https://ccdas.pmphai.com/appdisease/toPcDetail?knowledgeLibPrefix=disease&id=30239
6.临床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打卡: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 1.正常菌群有关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在异位寄生、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调时致病。 3.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4.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英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5.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https://www.offcn.com/yixue/2019/0821/74529.html
7.自考大专05747临床医学总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① 有血容量不足表现者:给上述溶液3000ml(60kg)。 ② 血容量不足不明显者,给1/2~2/3,即1500~2000ml。 此外,还应加上日需水量2000ml和日需钠量4.5g。(非常重要) (3)尿量超过40ml/h后,补钾。 为什么? 纠正缺水后,排钾量会有所增加,血钾浓度会因细胞外液的增加而被稀释降低,造成低钾血症。 http://whylxy.mdgs-edu.com/fxzl/1961.html
8.Rcs双组分调节系统对细菌环境应答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荚膜还与某些细菌的毒力有关。例如,在S.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中,启动毒力因子Vi抗原合成所需的roiA基因被证实受Rcs系统的调控[52]。 然而某些E.coli菌株,特别是血清型O:8、O:9、O:20和O:101的菌株并不生产荚膜多糖可拉酸,而是生产其他荚膜——第1组荚膜(Group 1 Capsule),并且该荚膜也受Rcs系统的...http://journals.im.ac.cn/html/wswxtbcn/2021/1/tb21010210.htm
9.纺织品的抗菌卫生整理从表1中可以看出,细菌感染多半是由与粪便污染有关的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 另有介绍:多人共用的毛巾是眼科传染疾病(如沙眼、结膜炎)、呼吸器官传染疾病(如结核、白喉、流感等)的传播媒介。理发店的毛巾、旅馆的卧具、浴衣等是白癣、疥癣等皮肤病以及痢疾、肠伤寒、性病、霍乱传播的媒介。传染病菌的抵抗力很强,...http://www.jlsun.com/jishu_detail/id/4.html
1.沙门氏菌:隐形杀手,如何防范与应对?医药卫生网医药卫生报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之一。每年,沙门氏菌导致全球成千上万的人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死亡。沙门氏菌感染通常与不洁食物和水源的摄入密切相关,特别是未经煮熟的禽肉、鸡蛋以及生食蔬菜等。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沙门...http://www.yywsb.com/article/202411/2793185.html
2.兽医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汇总兽医微生物复习资料百度云革兰阴性菌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形态结构简单,广义的细菌除一般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3891490
3.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因细菌性角膜炎有哪些原因疾病查询4.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除与眼部防御能力下降有关外, 主要与细菌的毒力和侵袭力有关。该菌能够产生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胞外酶s等重要致病物质。在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和蛋白酶的作用下,细菌易于移生到有组织破损的部位;黏多糖蛋白质复合体使细菌易黏附到组织细胞表面;弹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及...https://wapjbk.39.net/xjxjmy/blby
4.HP与消化道疾病人们在研究这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时,曾几次更其名,直至1989年才正式将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因此,在发现H.pylori前研究胃内螺旋状细菌已有一个世纪的时间,但分离出H.pylori只有30年的历史,如今人们对H.pylori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具大成就,H.pylori的发现为对某些与H.pylori相关的临床...https://www.nandatest.com/index.php/lists/3.html
5.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A.菌细胞与特定器官黏附 B.菌细胞与特定组织黏附 C.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结合 D.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通过静电吸引相结合 E.菌细胞的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 53. 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 A.毒力+ 侵入部位+ 细菌数量B.毒素+ 侵袭力+ 侵入部位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tiku/395124.html
6.2016西医综合考研密押卷及答案(三)C.既有缩血管神经纤维也有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D.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10、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引起 A.窦房结超极化,使节律性降低 B.房室交界区去极化,使传导性增高 C.M受体的K+通道打开,使窦房结细胞去极化 D.心肌收缩力增强 ...https://kaoyan.xdf.cn/201512/10385844.html
7.Nature子刊细胞焦亡在炎症和癌症中的作用科普园近日,《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全面介绍细胞焦亡机制的最新进展、新发现的影响因素以及在炎症引起的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总结了细胞焦亡在几种癌症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炎症和癌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插一句题外:有和小编同款分不清各种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朋友么?可先通过下表了解异同...https://db.cngb.org/science/ARTtoo229/
8.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因子有学者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基 于测序分析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假体周围感染临床分离株是ST2和ST215,这可能与这些细菌高度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有关。虽然表皮葡萄球菌的核心基因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似,但缺乏毒力因子和致病岛。 生物膜的形成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初始黏附、细胞增殖聚集和成熟及分离。表...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3592.htm
9.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下载中心40. 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与其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尿蛋白性质 B.尿蛋白浓度 C.尿液酸碱度 D.尿量 E.血压 41. 关于肺炎链球菌致病力正确的是 A.产生溶血素 B.产生内毒素 C.产生胞壁酸 D.产生血浆凝固酶 E.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 42. 对干罗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音调较高...https://www.wangxiao.cn/lczl/31128230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