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25例犬吉氏巴贝斯虫病例分析
摘要:为调查北京地区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感染与治疗情况,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研究对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就诊的25例犬吉氏巴贝斯虫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统计,记录其临床症状,分析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BloodCount,CBC)、生化检查结果和三氮脒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25例患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73.3%(11/15)的患犬出现了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Immune-mediatedhemolyticanemia,IMHA),使用三氮脒和输血疗法治疗后,71.2%(10/14)的患犬取得良好的疗效,但目前跟踪的病例中,21.4%(3/14)的患犬已复发。
关键词:犬;吉氏巴贝斯虫;CBC;PCR检查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就诊病例中选取25例有蜱接触史的患犬,记录其年龄、品种、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CBC和生化检查)结果,并对患犬进行PCR诊断;对使用DIMINAPHENgranules治疗的患犬,跟踪其治疗效果,监测分析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PCR检查方法如下:(1)DNA提取:参照QIAampDNAminikit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2)PCR扩增:参照MuhlnickelCJ等人设计的引物和反应体系[1],扩增巴贝斯虫的18SrRNA基因。(3)电泳:PCR反应结束后,取5μL产物置于1.0%琼脂糖凝胶上电泳。(4)PCR测序:将PCR产物送至奥美德诺公司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与NCBI中的18SrRNA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97%者判为吉氏巴贝斯虫(B.gibsoni)。
2.结果
2.1年龄、品种和性别分布本次调查显示,发病犬的年龄从7月到16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3.87±3.68岁;患犬多为公犬(16只,64%),母犬8只(32%),绝育犬1只(4%);杂种犬(4只,16%)、德国牧羊犬(4只,16%)、金毛寻回犬(3只,12%),其他品种如拉布拉多寻回犬、雪纳瑞犬和贵宾犬、西施犬等也有发病。
2.2临床症状24例患犬主要表现黏膜苍白、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发热、消瘦、呕吐等症状(见表1),仅1例(4%)患犬就诊时表现为明显黄疸。
2.3实验室检查结果
2.3.1CBC检查结果
患犬于初诊时表现为红细胞总数(3.24±2.18×1012/L)下降、红细胞比容(21.26±12.36%)下降、血红蛋白(6.42±3.88g/dL)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72.39±12.76)轻度升高,伴网织红细胞(214.92±193.17)轻度升高;另外,白细胞总数(19.24±14.11×109/L)升高,血小板(82.71±101.7K/μL)下降(详见表2)。
2.3.3PCR检查结果25只患犬中,23只(92%)血涂片镜检B.gibsoni阳性,PCR检查均为阳性(100%)。图1:18srRNA扩增结果(阴性条带排除B.gibsoni)
4.结论本次调查中,北京地区犬B.gibsoni发病率并不高;主要通过血涂片检查诊断,但PCR检查能提高检出率;北京地区主要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为DIMINAPHENgranules,治疗效果和并发的IMHA有很大关系;有些病例出现复发,需进一步进行耐药性研究,以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