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部门、乡镇或行政村(社区)等开发管理,以实现农村公共利益和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主要目的,主要从事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给予一定补贴的岗位。
二、安置对象:
安置对象主要为有就业意愿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优先安置弱(半)劳动能力人员。
不得安置的人员类别有:
1、年龄超过65周岁;
2、一级或二级残疾人员;
3、外出务工人员;
4、就业扶贫车间或就业扶贫基地务工人员;
5、随单位缴纳社会保险或用工备案人员。
三、开发选聘程序
1.会议研究确定(岗位数量、岗位名称、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工作地点)→2.公示岗位信息(公示第一步会议研究内容)→3.贫困户个人申请(填写个人申请)→4.会议研究拟聘用人选(岗位任职资质审查)→5.签订用工协议。
为方便管理,岗位名称统一确定为:生态护林员、农村道路专管员、保洁员、治安员、养老护理员、政策宣传员、公共卫生或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员(如光伏维护员、水塘看管员)。
四、日常管理
1、建立考勤考核制度,对扶贫公益性岗位上岗情况进行日常考勤(考勤表样表附后);
2、建立年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扶贫公益性岗位日常上岗履职情况,年终以会议形式对所有的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年度续聘或奖励的重要依据(会议记录模板附后);
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不服从日常管理等情况的,及时解聘病停发务工报酬或岗位补贴,人员发生调整变动的,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人社局报送更新信息(人员变更信息表附后)。
五、台账整理
1、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信息表(含所有公益性岗位人员,样表附后);
2、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调整信息表(含所有公益性岗位人员,样表附后);
3、协议(协议一年一签,岗位数量、岗位名称、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工作地点、管理考核)生态护林员、道路专管员、人社部门、光伏收益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协议汇总收集;
4、考勤记录表(样表附后);
5、考核评价(协议到期考核评价会议记录);
6、薪酬待遇发放记录(样表附后)
所有表格模板、会议记录模板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不要照抄,按照每个模板前顺序分类整理即可。
六、二维码管理
省人社厅统一发布各行政村扶贫公益性岗位二维码,县人社局同意制作,应悬挂在显眼位置,便于扫描。扫描二维码显示所在村开发全部公益性岗位人员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动态调整时及时上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