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卫生杀虫剂对海口市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为媒介伊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7月采集海口市美舍河沿岸5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内对5种卫生杀虫剂进行药效检测,分析不同药剂、不同环境下对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野外杀灭效果实验选用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按1∶30进行超低容量喷雾,5.0%高氯残杀威悬浮剂按1∶100滞留喷洒,随机选择2个小区监测施药0、1、2、3、5、8、12d成蚊密度,现场评估两种药物的灭蚊效果。结果5种卫生杀虫剂药效比较,10.4%氯菊烯丙菊24h死亡率最高(99.80±0.20)%,8.0%氟氯残杀威最低(75.60±15.69)%,不同药物对白纹伊蚊24h杀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31,P<0.001)。5种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对不同卫生杀虫剂的24h杀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773,P<0.001)。2个小区第0d成蚊账诱指数分别为9.00和5.50只/(顶·h),施药后1~12d平均账诱指数分别降为0.50和1.71只/(顶·h)。结论10.4%氯菊烯丙菊和5.0%高氯残杀威对白纹伊蚊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全球有几十亿人面临登革病毒感染风险,海南省全年环境温度适宜伊蚊的生长,媒介密度大[1],是全国登革热监测重点省份。美舍河作为海口市最大河流南渡江的母亲河,其沿岸植被茂盛,公园、农贸市场、小区等环境类型多样,人口非常集中,存在登革热本地流行的风险[2]。为保证蚊虫防制科学用药,2023年7—10月笔者对5种卫生杀虫剂控制白纹伊蚊成蚊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和现场防制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羽化后3~5d未吸血白纹伊蚊雌蚊,2023年7月采集自美舍河沿岸周边蚊虫生境多样且人口较为集中的5个不同环境类型采集点,分别为城中村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居民区、别墅区及周边、物业小区、公园。
1.2杀虫剂
1号:10.0%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WP20070032,江苏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20610);2号:5.0%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WP20150052,江苏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3062201);3号:12.0%氯氰氯氟醚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WP20180065,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批号20220721);4号: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农药登记证号WP20120169,安徽康宇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230611);5号:8.0%氟氯残杀威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WP20180029,无锡洛社卫生材料厂,批号20230106)。
1.3设备器械
实验室模拟现场(容积28m3)、手压式喷雾器、温湿度计(杭州得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型号:DM-1001)、吸蚊器(上海禾奇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DC-7.4V)、挂笼(圆柱体型,φ15cm,高25cm,围12目纱网)、养蚊笼。现场采用车载式大功率电动超低容量喷雾机(美国丹拿,型号:L30-1039)、背负式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广州市城禄卫生虫控药械有限公司,型号:NC-818)、手推式大容量常量喷雾器(西部丸山株式会社生产,型号:CSH100MS313)。
1.4实验室模拟现场药效实验
在实验室模拟现场,设定实验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设5个实验组,即在距离地面1.5m、两相邻墙壁0.5m,垂直相交的4个点及中央共挂笼5个,分别将5个采集点的白纹伊蚊成蚊放在挂笼中,每个挂笼放入20只雌蚊;待试虫恢复正常活动后,按试验剂量为水稀释剂型1.50ml/m3计算施药量,实验人员站于中央,以手压式喷雾器进行喷雾。1h后将被击倒的试虫收集至清洁养虫笼,恢复标准饲养,未被击倒的试虫不收回,计入24h活虫数。24h后检查死试虫数。试验重复5次,观察和计算1h击倒数、死亡数和24h死亡率。1min击倒率=击倒试虫数/总虫数×100%,24h死亡率=24h死亡虫数/总虫数。
1.5杀虫剂现场实验
1.6效果评价
采用双层叠账法监测现场蚊虫密度[3]。在每个小区选择至少2个遮阴、背风处作为伊蚊成蚊监测点,在施药第0、1、2、3、5、8和12d连续监测7次,每个监测点各监测30min,记录30min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雌蚊数,计算帐诱指数,公式如下:账诱指数[只/(顶·h)]=[捕获雌蚊数(只)/蚊帐数(顶)×30min)]×60min/h。
1.7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死亡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α′=0.005。
2、结果
2.1不同卫生杀虫剂实验室模拟现场检测结果
每种卫生杀虫剂试虫总数500只,共2500只,24h死亡总数为2160只,24h死亡率为(86.40±8.21)%,1h总击倒率和1h总死亡率分别为34.44%和36.12%。药效方面,10.4%氯菊烯丙菊24h死亡率、1h击倒率均最高,5.0%高氯残杀威1h死亡率最高,见表1。5种卫生杀虫剂对白纹伊蚊的24h杀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31,P<0.001),两两比较,只有8.0%氟氯残杀威与10.0%高效氯氰菊酯24h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2,P=0.941)。见表2。
2.2不同卫生杀虫剂对不同环境白纹伊蚊杀灭效果
进一步比较采集地点白蚊伊蚊对5种卫生杀虫剂的杀灭效果,发现别墅区和周边环境白蚊伊蚊杀灭率最低,其次是公园,物业小区白蚊伊蚊对杀虫剂最敏感,24h蚊虫死亡率达(95.40±1.63)%,见表3。5种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对不同卫生杀虫剂的24h杀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773,P<0.001)。
表1卫生杀虫剂对白纹伊蚊实验室药效检测结果
表2不同卫生杀虫剂对白纹伊蚊24h杀灭率统计学差异比较
表3不同卫生杀虫剂对不同环境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
2.3现场控制效果白纹伊蚊成蚊监测密度
施药第0d,小区1和小区2成蚊的平均账诱指数为9.00只/(顶·h)和5.50只/(顶·h),经连续施药3d后,成蚊密度分别降为0和1.50只/(顶·h)。小区1施药后1~12d共布放叠账12账次,捕获雌蚊数3只,平均帐诱指数为0.50只/(顶·h);小区2施药后共布放21账次,捕获雌蚊数18只,平均帐诱指数为1.71只/(顶·h),均<2.00只/(顶·h),在登革热控制阈值范围内,见表4。
表4现场控制效果白纹伊蚊成蚊监测密度结果
3、讨论
对不同环境类型蚊虫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公园白纹伊蚊对10.0%高效氯氰菊击倒率仅为8.00%,24h死亡率仅为24.00%,提示今后公园灭蚊应弃用单一高效氯氰菊杀虫剂。别墅区和周边环境白蚊伊蚊对实验选用的杀虫剂24h杀灭效果最差,现场检查其周边环境有较多开垦的菜地,可能原因是居民为保证蔬菜正常生长,所使用的泡沫箱、水桶等积水容器未能及时清理,且自行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蚊虫抗药性产生。物业小区白蚊伊蚊对杀虫剂最敏感,经了解其消杀频次较少(每月仅1次自行消杀),蚊虫抗药性产生相对缓慢。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居民区在日常化学消杀过程中也未产生抗药性,药物杀灭效果较好。因此,在今后的化学防制中,建议加强对别墅区环境卫生治理和宣传教育,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合理使用杀虫剂,从而有效减少蚊虫密度和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吴琳,钱凡凡,王熙,等.海南省2019年9例登革病毒的鉴定及E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2):1140-1143.
[2]杨新艳,钟汶兵,林怡,等.海口市美舍河沿岸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2,33(6):823-827.
[3]朱丁,兰策介,邹亚明,等.三种监测方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20,27(3):164-167.
[4]林斌,彭莱,肖珊,等.长沙市2020—2021年白纹伊蚊和家蝇抗药性监测[J].医学动物防制,2023,39(9):843-845.
[5]聂晓培,郝海波,陈军,等.荆州市城区2018—2020年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3,39(3):236-239.
[7]段金花,刘礼平,蔡松武,等.超低容量喷雾对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杀灭效果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26(4):311-315.
[8]荣晓东,张建桃,高荣,等.口岸检疫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系统研制与试验[J].中国口岸科学技术,2021,3(12):4-11.
[9]张海兵,杨镇源,刘洪霞,等.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21%辛硫·高氯氟乳油杀灭白纹伊蚊的现场效果[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3,29(3):199-201.
[12]刘起勇.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1,32(1):1-11.
[13]刘莹,孙定炜,吴群,等.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42-1146.
[14]牟笛,崔金朝,殷文武,等.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5):685-689.
[17]何珮清,李君,郭建宇,等.2018年东莞城区白纹伊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2):202-206.
[19]张石昊,徐宏,夏斯伟,等.上海市普陀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22,34(2):113-118.
基金资助: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820MS170);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NTV型、SEOV型)感染引起的,以肾脏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法定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自1981年成功分离到汉坦病毒,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成功研发HFRS疫苗并在全国发起爱国卫生运动,HFRS发病率由1986年的11.08/10万下降至2012年的0.83/10万。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急性传染病扩散、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及慢性病干预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为主要特征,主要好发于儿童。由于其传染性较强,常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聚集性场所暴发流行,不仅影响师生健康和教学秩序,还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我国水痘流行呈现上升趋势,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主要方法。
接种疫苗是人类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疫苗安全关乎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疫苗安全事故频发[2~4],暴露出疫苗供应链多个环节存在纰漏,加强疫苗供应链监管迫在眉睫。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性,其分布式存储与非对称加密等功能有助于保障疫苗供应链的数据真实可靠、公开透明且可追溯。
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中的H1N1、H3N2亚型和乙型中的B/Victoria/2/87(B/Victoria)和B/Yamagata/16/88(B/Yamagata)系可引起每年的季节性流感。同一个流感流行季,通常会出现流感病毒不同型别或亚型的共同流行。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威胁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2]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暴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卫生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后疫情时代防控工作重心已从防感染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移到健康服务与管理,防控对象也从重点人群转为全民大众
呼吸道感染指致病菌侵入呼吸道后繁殖所致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当前我国对于病毒类呼吸道感染研究较多,对于细菌类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指出,呼吸道细菌感染发病率存在性别特征,主要以男性群体较为多见,且中老年群体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不仅危害公众身心健康、加重疾病负担,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医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2019年末到2023年,我国医护人员在防控新冠疫情流行传播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白衣天使”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为以新冠疫情为元素的思政教学在护理学专业教学全过程中提供了充实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