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古钱币的铸造及作伪方式入手,探讨其鉴定及辩伪方法。
一、古钱币的铸造工艺我国古钱币大多是用金属制作的金属币。通常称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的金属币为铸币。
不同时期的钱币制作工具都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及隋唐以后时期。1珍35品17免28费41送7拍7先秦铸钱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泥范是用泥制成坯后焙烧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陶范。这种范的制作,从技术条件比较,要比金属范为低,金属范乃是泥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代铸造的大量青铜器,就是由泥范铸出的。泥范又分为单扇泥范,可铸简单用具;双合泥范,由两扇范扣合在一起,再进行浇铸;多合的泥范,是由许多单扇泥范组合在一起,再进行浇注。陶范的用料是以泥土为主,工艺靠手工刻制,制作过程分为配料、备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石范是泥范的进步,一次的制作,可多次使用,固定成型,主要是用容易加工的滑石工艺也可分为选料、备坯、制模、刻字等工序。秦汉前期仍使用泥范、石范,以后出现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
王莽时期,叠铸范已发展成熟,因此王莽钱币铸工极精。模盒有两种:一种用于制面、背范片用,就是在同一个模盒上,钱币的面文、背文都有;一种是用于翻制面范范片用,一个模盒只有面文,这类多是因为背无文。
隋唐以后是用母钱印砂型铸钱,直至清末。砂范用后就毁,无法保留,今很难见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多为战国、西汉、东汉、新莽等各朝的硬范。清代乾、嘉以来,金石收藏研究之风大盛,战国、秦、汉之际的钱范,成为金石学家追寻的对象。
二、古钱币作伪的基本方法伪造古钱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典型的有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
所谓翻铸,就是用真钱作模子,化铜翻砂铸新钱。用真钱翻铸的假钱,一般工艺精湛者不易看出,但若仔细辨别,仍可看出文字笔划较粗,竖、横、撇、捺细部模糊。铜质亦有区别,有的翻砂时,把原真钱上的锈斑印上了砂型,翻铸的伪钱原坯上就有原锈斑状的铜块。
改刻法,就是把一般常见的古钱,改刻一两个字,使其变为珍稀贵重的钱币。如一般的五株钱,把五字的两竖取掉,改为“三蛛”。把“大观通宝”小平改为臆造的稀见钱“大同通宝”。把“三字刀”中间的字刻掉,改加上字,成为一把珍贵的“六字刀”,改刻后,又用作旧法处理,往往不好辨认,需特别慎重。
挖补法:把普通钱币的钱面文字挖掉一两个,然后用油漆、胶水或焊锡补贴上其它钱的文字,以抬高其价格。这种伪造钱币,常常使一些内行迷惑,因为文字形制都比较古老,铜质也基本相当,一时不易辨认。“两两”、“半半”、“株株”等都是用挖补之法伪造的假钱,收集者应当多加留神。
拼合的方法一般常用锡焊或银焊,有的把原钱截取一部分,焊上另一钱的一部分,使钱文改变。有的是把两个同样的钱背磨薄,然后焊结在一起便成了一枚稀有的“合背”钱。
假钱原坯完成后,下一步便是“作旧”。“作旧”主要是上色和涂假锈。
所以鉴定锈色的真伪是分清钱币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
真正的古钱,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生成的锈系自然生成,锈色泽润,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结实细密,经久不变,不易剔除。我们所见的古钱,一为出土,一为传世。
出土的古钱一般生有绿锈,锈色鲜润,坚实自然。伪造的绿锈,颜色暗淡,不自然,锈质疏松,脆弱,容易刮动或脱落。传世日久的古钱,表面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
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布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伪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用翻砂法制造的伪币,其特点是光泽度差,比真钱略小,钱体稍薄、钱文模糊、文字呆板,有刀凿痕迹,锈色不一致,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韵。
挖补的伪钱,最突出的特点是钱文不统一,形制与真钱有异。拼合法作出的伪钱一般落地时声音破哑。知道了古钱作假的方法及特点,也就能寻找出鉴别真假的力、法。
三、古钱币的鉴定方法古钱币的鉴定方法包括:观其形、辨其色、验其质、闻其声、嗅其味。“观其形”首先是看文字的风格和韵味。
各个不同时期的钱币文字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韵味。如先秦以前的文字叫“金文”,又叫“大篆”。秦统一六国后用“小篆”,两种篆文不同,前者更古朴拙厚,笔画回合曲折度大。另外,王莽的“货布”用“悬针篆”,北周三品用“玉筋篆”,唐代钱文用隶书,北宋钱为“篆”“隶”“行”“楷”都有的“对子钱”。
另外,战国秦汉时钱币文字主要是记值,如“半两”、“三株”、“幼泉二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等等,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产生国号钱、年号钱,如“凉造新泉”、小大夏真兴”、“永光”、“景和”等等;到了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一次年号钱,铸量极多,并且有一些特殊字体。年号钱的称呼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十多种名称;到了明清两代,年号钱;律称“通宝”(除咸丰的大钱外),而且钱文一律对读;如发现钱文称呼排列与上述规律不符,即可能为伪品。
辨文字,还要看钱面上的文字组成,是否协调统一,改刻和拼接的钱,文字常常南辕北辙。文字气韵不协调,像书法一样,不是同一人书写,书体就不同。看钱文,还要看字迹是否清晰。翻铸钱,要用真钱作模子,而所用的真钱,又不是雕母,一般都有所磨损。翻出来的假钱,虽然铜质很新,而字迹都显得模糊。所以,凡遇到字迹模糊的珍稀钱,就要注意。
翻铸出来的伪币币身较厚,字体必然较粗,从字体、厚薄上较易鉴别。“辨其色”即分辨铜锈。古币铜锈种类很多。色泽分为黄、红、蓝、绿、黑等、)有的是通体绿锈,有的部分锈蚀,有的是点锈。一般来说,年代近一点的,锈结的程度要松一点、浅一点。
传世的钱币,很多没有铅色,但色泽深沉古朴。有的虽磨的很亮,而铜质与一般新铜的区别,一眼就能看出。入土几百年的古钱,因地下潮气的长期侵蚀,锈蚀程度很深,常常渗入钱体内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种锈,藏家们称之为“人骨锈”,不但用手抠不掉,就是用金属工具也难以剔除。布币、刀币及汉唐以前的生坑出土钱,大部分都是这种“人骨锈”。
如果遇到这种钱,拿到手中用指甲或火柴棒轻轻一抠,若锈色脱落,露出铜色,那就很可能是假钱。很多假钱,由于用酸类和盐类浸泡过,其锈色是“粉绿”色,锈层薄而鲜艳刺目。有的假钱,用胶水,油漆和涂料作假锈色,质感较粗糙,既不细腻,也不均匀,是一种小颗粒或糊状的堆积物。行家们称之为“疙瘩锈”,用指甲使劲抠,也就露出原来的底色。
假的传世古比较轻浮,色泽不牢,用开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识别假钱,还要看铜的质量来“验其质”。不同时代的古币,铸造时用的铜不一样。春秋、战国到汉魏,主要是青铜。明清钱主要是黄铜。唐宋以后各代也有用白铜的。新疆清代的钱币用红铜。铜色的白、黄、红、青,主要是铜合金成分不同。铸钱很少用纯铜,都掺有锡、锌、铅等金属。掺杂的有色金属不同,铜钱的颜色也就有了区别。各朝代铸钱都有严格的比例配方。所以,观察铜色,也是区别古钱真伪的一个方面。
现今集市上出卖的很多刀币、布币,锈色之下,能看到黄铜本色。而秦以前铸币都是青铜,所以,可以肯定是假货。正因为如此,有些手段高明的假钱制造者,在铸造先秦的稀有刀布时,所用的铜是熔化了一般的三株、小半两钱。这样就变成了青铜刀布,使人难以辨识。
辨别真假古钱的另一种手段,就是“闻其声”。
鉴别古钱除了听声外,还可“嗅其味”。
传世日久的古钱,嗅之没有任何火气异味;刚出土的古钱则带有一种土香味,均无异味感。新铸出不久的伪币,火气仍盛,有异味,如用火烧或烟熏法作的传世古,则有特殊的火气和烟味。作假锈的伪币,没有土香味,有的有松香味,胶水味或油漆味,有的则有酸性气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则这些特殊气味更明显。
总之,古钱币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鉴赏者若有一些书法上的修养,懂一点冶金铸造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熟知各朝代铸钱的工艺及历史背景,就会使钱币鉴定的把握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