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钱币的鉴定是我们每一位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修课,随着现代化的各种艺术品复制日渐广泛,加工工艺水平也逐步提高。其中古钱币的复制种类越来越多,古钱币的造假从早期的以高档钱币为主,到现在迅速扩大到中低档钱币的复制,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打着弘扬古代文化的幌子,大量的仿制古代钱币,实为助长了伪制之风。
古币的鉴定方法有多种,现单就元明清铸币的坑口及锈色来谈一谈,以供广大藏友交流和学习。古代钱币同类坑口的铸币均有相似之处,然而毕竟年代差距较大,铸币的材质成份也有区别,元明清铸币与更早期的铸币还是有不同特征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清钱距今年代不是很久远,故此传世钱较多,生坑品不是很多。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发现的钱币,由于钱体受氧化后包裹里层而隔绝氧气,故能够不着厚锈。其特点是锈色较薄或无锈,钱体表面一般有深浅不一的凹坑。
说到坑口就要谈一谈锈色,坑口的区分是从锈色的外观得来的,如从锈色来分类就较之坑口要复杂得多,因为外在因素对锈色影响极大,古钱币的锈色是多种多样的,它与古钱币的年代、古钱的金属成份、埋藏方式,出土的地域土壤有着必然的联系,铜锈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绿锈、红绿锈、水银锈、、蓝绿锈、黑色锈、灰白锈等等。从锈色鉴别古钱时锈色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浮锈、二为面锈、三为根锈,四为透骨锈,现分述如下:
一、浮锈是浮在古钱币表面上的锈,浮锈一般情况是刚出土时未经过任何处理过的古钱币表面上的一层锈色,一般用任何软器物去除不掉,但用硬器物擦刮,呈粉状剥离。
二、面锈是在浮锈之下一层,锈层较厚,直接沾附在古钱币表面,用硬器物除锈是一般呈块状剥离
三、根锈一般是古钱币氧化较深。此种锈色已无法与古钱币剥离,此种锈色脆硬,如处理不当,钱文剥离后会造成残缺不全,遇到此种古钱币最好是维持原状保存。
四、透骨锈:顾名思义,即钱体锈色较深,并深入骨髓。更有严重者,钱币整体都已变为氧化铜(即所谓的脱胎换骨),重量极轻。稍加清理就会伤及钱体,这类铸币稀少的品种建议要装入盒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