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和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趋于成熟。除了贝类外以青铜生产的工具及青铜锭充当的金属称量货币已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币出现并迅速获得广泛的流通。这一时期的钱币式样往往渊源于青铜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与青铜有关,齐和燕国的货币样式类于青铜刀削。流通于不同地区的钱币构成各自的体系,多有纪地或纪重的面文,其纪量单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货币体制相当复杂,当时的布币以三晋为中心流通地区,刀币则以齐和燕为行用中心,同时还并用圆孔钱和方孔圆钱。蚁鼻钱的流通主要以楚地为范围。战国晚期,由于政治地理的变化和各地经济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种铸币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来的地域,并在形式和计量单位方面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行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圆钱和方孔钱,是当时最为进步的铸币形式。秦国铸行的圆钱,使用铢两记重。这为以后货币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先秦-秦名称形制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
汉-隋
1:CONTENT_HEADER2:先秦-秦3:汉-隋4:唐5:五代十国6:北宋7:南宋8:金9:辽10:西夏11:元12:明13:清14:安南,日本,琉球,朝鲜等
汉初仍行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自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吕后、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别更铸八铢半两,五分钱和四铢半两。汉武帝建元元年铸行三铢钱,元狩五年则开始铸行五铢钱,使半两钱不再成为法定货币。从实物上来看,除四铢半两外,目前对秦汉之际的半两钱的鉴别尚有待深入研究。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
王莽代汉,托古改制,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间。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连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滥借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新莽改制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制作的精准,遗存的新莽货币形制精美,币文隽秀,在铸造技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东汉建开十六年,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即中国铜钱由铢两体系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国时期,各国钱制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曹魏立国之初,一度废除旧钱,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货值相对稳定。吴、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铜钱。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所谓剪鉴钱,一般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应当时衰颓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