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处」法门的健康应用──契理契机之「佛教养生学」

中国传统宗教或武术的各大流派,大都重视养生,特别是道家强调性命双修,其性功是修心养性,命功则是具体的动作、功法。西医认为:为了维持健康,治疗疾病,对外,环境要予以清洁、消毒,对内,则是灭除细菌、病毒。中医体系则依阴阳与五行的理论系统,对应身体经络穴脉的运行位置来洞察人体,治疗疾病。而佛法看待疾病,又另有迥异于中、西医的一套体系性学说。它依于「四大」与「四食」原理,归纳出「四大不调则病」、「四大调和则病癒」的平衡法则:四大之一(或之二、之三)倘若增盛或是减弱,这就构成了「四大不调」的失衡现象,轻则致病,重则死亡。

《易筋经》

中国佛教与道教,在跨宗教的「互拒互摄」过程中,难免会有相互参照的现象。例如「六字诀」,它是一套兼具养生和治病功能,且符合中医经络学原理的吐纳功法。原创者是道教的陶弘景,佛教的天台祖师智顗,也採用它作为养生与治病良方。又如《易筋经》,这已是一套融合佛教、禅学、武术和医学的佛教养生功法。其中,从「六字诀」的源流与发展以观,这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在融会中国传统文化后,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之佛教的明证。其次,疾病带来困苦,肉体的衰老与疾病,是佛法关怀救度的内容,身体健康,则是离苦得乐的目标之一。因为,「离苦得乐」、「度一切苦厄」,这恰是佛陀修证、说法的目的。准此,维护身体健康,以避免自己痛苦,又带来他人的负担(让他人增加困苦),这理应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义务」。分而言之:就解脱道而言,健康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因为,修行需要维持体能,当身与心受到痛苦的束缚时,禅观功课很难进展。就菩萨道而言,有了健康的体魄与愉悦的心灵,才能承荷重任,对众生与乐拔苦,圆满「自利、利他」的功课。

笔者于去年五月著述《佛教养生学》专书,依佛典所述「四大」、「四食」、「色法生成要素」、「正知而住」与「四念处」等学理,建构了「佛教养生学」的系统理论。其中实作部分,笔者提出了两大项目──「四仪正姿」与「动中三昧」。这不但是四念处禅观的起手式,也是袪病、健身的实作要领。「四仪正姿」,即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以免因姿势不正,产生肌肉的偏差扭力与骨骼的异位;「动中三昧」,即是健身加行的「柔胯鬆肩」功法,藉由特定动作的反覆操作,消除身体重要关节和肌肉的僵硬紧张,使之柔软灵活、坚韧有力,进而调和四大,重拾健康。

本文的另一重点,即是依其中之「四仪正姿法」,就「四大调和」的袪病、健身原理,针对人体结构组织、当代环境趋势与个人情境差异,进一步提出「契理」而又「契机」的实作要领。

吐纳养生的起源,最早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彩陶罐上,发现绘著吐纳练功姿势的人形,这显示五千多年前人已知道用吐纳来养生。有关吐纳行气的历史文献,有西元前380年战国时期的《行气玉珮铭》、庄子(西元前369286年战国时期)《刻意》篇、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西元前163年)文物中的「养生运动导引图」。

「六字诀」治病的概念,是南北朝养生家陶弘景(西元456536年)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提出,集大成者为隋朝智顗大师(智者大师,西元538597年)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摩诃止观》中提出「六字诀」养生和治病。《易筋经》相传为南北朝后期菩提达摩所创。菩提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曾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为《易筋经》。据云,《洗髓经》当作衣钵传于慧可法师,但并未流传于世,属于内修宝典;而《易筋经》留在少林寺,流传至今,是外修宝典,也是少林武术的源头。除了以上的普遍说法外,《易筋经》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易筋经》应出现于秦汉时期的术士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后,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经学者考证,『少林版本』的《易筋经》于明清时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而少林僧侣们也对《易筋经》进行部分改进和发展,但学术界基本否定《易筋经》源自达摩的说法。

这些派别都重视养生,也有养生的方法,但古代没有处理这些功法具体对身体疾病治疗的疗效,目前只有西方医学针对运动研究其具体成效。且,《养性延命录》、少林拳、六字诀、《易筋经》等,虽冠上佛教养生名称,但与中国阴阳五行、十二经络调理观念融合,没有运用物质的特性四大的概念。

佛经指出:「色法」的基本组成特性,可以归纳为四类,也就是「四大」(梵catvārimahā-bhūtāni,巴cattārimahā-bhūtāni)或「四界」(梵catvāridhātu,巴cattāridhātu)。如云:"云何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为色。"意指所有色法──物质,都具备四种特性──四大,并以此为基本质素而组合成各种物体──四大所造色。「四大」又称「四界」。界(梵dhātu),有范畴义;每一法之所以会被划归此一范畴而非其他范畴,必有其属于该一范畴的特质或要素,由此,「界」有根基、类别、要素等义。四界,是指物质的四种要素,或是四种不同于它类的特性。「大」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这四者是一切物质普遍存在的共同特性,故称其为「大」。

无论是有情(生命)还是非有情类,只要是物质,就必然有物质的四种特性。就其共同特性(共相)而称其为「大」──普遍存在。若从四大中各别特性的彼此不同而言,则一类与另一类又各自保持不同的特质与作用。故用在分别色身中各个不同的特性时,多以「界」称之。故在行文中,有时笔者会依色法特性与功能的不同,而用「四界」之称。「四大」的具体内容是:地大(梵prthivī-dhātu,巴pathavī-mahā-bhūta)、水大(梵ab-dhātu,巴āpo-mahā-bhūta)、火大(梵tejo-dhātu,巴tejo-mahā-bhūta)与风大(梵vāyu-dhātu,巴vayo-mahā-bhūta)。经中说明「地界」的特性是「坚(硬)」,其作用是做为「支撑」的基础;「水界」的特性是「湿(摄)」,其作用是「流动」、「聚合」;「火界」的特性是「热(暖)」,其作用是「熟成」、「变化」;「风界」的特性是「推(撑)」,其作用是「推动」、「撑持」。如云:"所谓地为坚性、水为湿性、火为热性、风为动性。"

以现代语言来说明,物质的四种特性,即:

一、「地界」是物质的「密度」,从身识触觉的感受,而得知物质有软、硬,细、粗与轻、重等特性;其功能是作为水、火、风界的支撑体。二、「水界」是物质的「黏度」,这是物质收摄聚合的特性,黏度大者聚合成团,黏度小者流散而不成形;它有将物质加以黏合、聚集的功能。三、「火界」是物质的「温度」,低者身触感知为冷或凉,高者则为热或温;热度的本身有成熟变化的功能。四、「风界」是物质运动的「速度」,运作速度快,身触感知为「推」力;运作速度慢,则可感知其绷紧或支撑力;所以它是物质中推动、运作、撑持的功能。中医有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则,而佛法的四大理论,也会指出界与界之间相摄或相拒的特性,如地大是物质的静性,风大是物质的动性;水大有聚摄、向心的功能;火大有分化、离心的功能。

原本四大指的是:所有物质皆具备的密度、黏度、温度与速度等特性──称为「性四大」,而并不专指土地、水液、燃烧与风吹之自然界现象。但是除了以上所说的特性,各种物体确实会表现出某一或某些「界」的明显特质或强烈特性,故在经典中,又以其特性增盛且配比不同的具体构造,也就是「四大种所造色」的种种呈现,就其自然物象而分别其为土地、水液、燃烧与风吹的自然现象。在论典中又进一步细分为「性四大(界)」与「相四大(界)」。如以土地与岩石为「相地界」,水流与雨滴为「相水界」,火堆与火苗为「相火界」,狂风与微风为「相风界」,总称为「相四大」。如云:「地常坚相,乃至风常动相」。此中又有「总相」与「别相」之说,如云:"分别无量总相、别相。如地有总相,以三大故,地是别相。一切地,皆是坚相,是总相。四大是色阴。"

前面依无情界的自然现象来作命名,接著以有情界的「色蕴(阴)」而论,「性四大」是有情共同的物质特性,而「相四大」则是在物质中,特别表现某一界特性的色身组织与结构。如云:"髮毛骨齿,皮肉五藏,斯即地也;目泪涕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斯即水也;内身温热主消食者,斯即火也;喘息呼吸,斯即风也。"若从别相四界的角度观察色身,则骨骼与肌肉是地界的别相呈现,有硬软、粗细、重轻的特质;血液与体液是水界的别相呈现,有流动与黏著的特质;体温是火界的别相呈现,有熟变并消化食物的功能;呼吸与体内组织间空隙的气流,则是风界的别相呈现,有推动与撑持的功能。

(一)四大不调则病生

有情生病的原因,佛经指出,是因为「四大不调」的缘故。如云:"四大假合,虚幻不实,稍乖保调,即生苦恼,此名为病。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浮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

有情色身是依因缘条件,而生成散坏的聚合体,所以说它是「四大假合」,如此暂有还灭的存在状态,有如幻影般不实在。而只要稍欠保护、调理,就容易发生疾病,多有苦恼。只有「四大调和」才能身体健康。而所谓的「调和」可以说是地、水、火、风四界的平衡均等,如果有哪一界过于增盛或是过于耗弱,就会因为失去平衡、无法调合而产生病相。

四大不调之相,分别是:地大增盛,则全身沉重;地大耗弱,则举身瘫软。水大增盛,则全身或局部出现水肿现象;水大耗弱,则喉头焦渴,皮肤乾燥。火大增盛,则全身发烧,或是局部燥热;火大耗弱,则举身寒颤,手或是足冰冷。风大增盛,则因气息衝击,局部感官或肢节胀痛欲裂;风大耗弱,则全身僵直,毛孔闭塞。经中又云:"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诤」(梵adhikarana)是争执、诤论,也是「烦恼」的异名。《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将「诤」分为三种︰1、烦恼诤︰指百八烦恼。烦恼是所有争执与诤论的源头,故亦名「诤」。2、蕴诤︰指的是要面对五蕴无常、身心不调乃至四大崩解(死亡)的纷扰。由于这都会带来生命的纷乱难安,故名为「诤」。3、斗诤︰指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相违。此中的「地界若诤」即属身心不调乃至四大崩解的「蕴诤」。地界的密度(软硬、粗滑或轻重)若是不能恰到好处,就会失去平衡。不祇是地界,身中四界若有任何一界,与其它三界不能平衡,这就是四大不调的现象,轻则患病,重则致死。

(二)四大调和则病癒如上所述,「四大不调」会生病,反之,四大调和,则诸病皆癒。如云:"四大调和,众病皆愈。"「调和」,是调理和顺义。身体「四大」倘若回归到调和状态,疾病就能痊癒。现代人多劳心,或地大增胜,身体粗重;或水大增胜,下肢水肿;或火大增胜,虚火上升,更增加黏稠、乾燥,就像烧糊的粥一样;此时,风大也无法顺利运转,气脉不畅通,于是造成气淤血滞的现象。这是许多坐办公桌吹冷气的上班族、爱滑手机的低头族,共同出现的身体毛病。这时可透过适度的运动,以良好的「触食」(四种「食」之一),而达致身体的「四大调和」。

以笔者所推广的「动中三昧」──「柔胯鬆肩」功法为例,透过鬆肩与抬胯,让色法在四个大关节处碰触、延展,可增加四界特性中,地界的轻软绵密,水界的流畅滋润,火界的温煦化瘀与风界的推动去滞等正向功能,正好可以对治现代人的色身麤重、气瘀血滞之病。

(三)界分别观根治于心佛法是医心,并无取代医疗的企图,佛陀时代,比丘有病依然以就医、服药为原则。但是如前所述,佛陀就著「四大」结构,点出「四大不调则生病」的原理,与「平衡四大」的医病原则。运用佛法的「四大说」,多著眼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保健。进而依身心交感的缘起正理,调理情绪以保持身心的平稳,断恶修善以淨化心念与色身。佛法直探疾病的根源,将贪、瞋、痴等不善意念名之为「毒」,即著眼于该诸不善意念所导致的色身戕害,以及长远而言的生死大病。如云:"世医所疗者,唯能治四大。如来善分别,六界十八界,以此法能治,三毒身重病,能治孾愚病,……。"

这就说明,依「界分别观」,不祇可以调和四大以对治身病,更能根治婴儿一般愚痴、无明的生死大病。原来,佛说诸界不祇四界,可依修行需求而分作六界、十八界等不同范畴的分类法。主要是运用在止观修行时,如实观见诸界的麤相、细相、好相、丑相乃至微细色聚相,见其生灭变迁、灭灭不已,从而洞察诸界无常、无我、寂灭的法则,用以根除生死流转的无明大病。(待续)

依据《中阿含经》〈念处经〉中所说,「身念处」的观察方法,在正念与正知的引导下,如实观察身体的内容与运作次第,包含四威仪、持息念、四禅定乐、界分别观与不淨观,此诸善巧,皆以达致「身心调和」与「四大平衡」为原则,其中「四威仪」,即:行、住、坐、卧等四种包涵所有静态、动态的姿势内容。如云:"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鉢,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经文中详尽列出行止出入的各种姿势内容,首先是行进与住止,站立与坐卧的四种姿势归类;再者则说明眠寤语默、正知出入、屈伸低昂、著衣持钵、威仪庠序等,涵盖日常所有静态、动态姿势的内容。由于持息念、界分别观、不淨观、四禅定等禅观原理与善巧,在笔者的其他专书中已多有论及,本文为免重赘,故依四威仪之「姿势」为主要讨论内容。

2.伦理判准在佛教经典中,常以行、住、坐、卧之四相,涵盖静态与动态姿势的所有内容,并以「威仪」──威德与仪则,提醒佛弟子(特别是僧侣)应该注重日常的行止进退,要有庄重严肃的容止与仪态,故名其为「四威仪」。这四种体态仪表,常听到的描述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也就是:行走时不要拖遢、懒散、怠慢,要像微风一样轻快;站立时不可关节屈曲、体态萎靡,要像松柏一般挺拔直立;趺坐时不可拱背塌腰,掉动不安,要像大钟一般稳固而庄重;躺卧睡眠时,不可七仰八叉,张扬失态,而是右胁而卧,像弯弓一样柔屈而安稳。可知佛教对于良好姿势的要求,有其伦理判准。这是从社会礼仪的角度,来要求修行人的「威仪」,期许他们在入众、处众时,要有端严庄重、诸根寂静的仪态,让互动者自然生起欢喜心,从而感受到修行者的安稳、宁静。

4.效益判准

讨论身体姿势的学说与理论非常多,除了西方医学的伤害防治与复健学门之外,坊间更流传著各种跌打损伤的治疗与正骨或整脊的调整方法。主要的诉求,多从「解除疼痛」与「维护健康」的角度,对正确姿势提出各种主张。其中如临床运动学,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的运动机能,分析各种姿势与动作,并针对所发生的问题来进行治疗。又如生物力学,是对生物的运动与构造,进行力学上的研究。而复健医学亦针对骨骼、肌肉与肌腱,进行力学分析。总的来说,就力学的角度而言,重心线愈贴近支撑层的中心,就是愈安定的优良姿势;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容易疲劳的姿势,就是优良的姿势。各个学门定义「良好姿势」的内容,会因为评断的角度不同而有差异。无论如何,从「不受伤」、「不疲劳」或「安定」等角度来讨论姿势,都是从姿势的「效益」来考量,可称是良好姿势的「效益判准」。

(三)主观需求与客观情境有关姿势的「真理判准」内容,虽然各家说法大同,但是仔细比较,则会发现其中亦有小处差异。例如:「挺胸」与「含胸」的要求不同;「翘臀」与「敛臀」的要求有异。那麽,想要学习良好的姿势,却面对不同的说法时,应该如何作选择呢?如果说「含胸」是武术锻鍊,攻防技击上的需要,那麽,「扩胸」则是为了开展胸腔,增加肺活量。两者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行为主体要先想好:「目前我需要什麽效益?此刻的姿势,能否达成这样的效益?」而主张「翘臀」,是著眼于身体尾端排废水的作用,「敛臀」则能稳定骨盆,收聚力量;因此可以这样说:依于「缘起」法则,良好身姿的「真理判准」,其实并不能孤立于情境之外,设一套标准形式的姿势规格,而必须就著主观需求与客观情境,作功效或机能上的考量。

再者,依笔者在大学向年轻学子授课的经验,现代教育环境比从前活泼而自由,以「威仪庄严」或「尊师重道」的理由,也就是良好姿势的「伦理判准」,来要求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其效果显然不彰;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有没有「威仪」,并不在意,也不感兴趣。而且学生若是认为:「我即便弯腰驼背,站得像一隻虾;瘫软塌陷,坐成一团烂泥,但内心是尊敬老师的!」这时,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笔者推广良好坐姿,不从标准规格的「真理判准」著眼,也不从许多人不感兴趣的「伦理判准」,来讨论良好姿势的内容,而是从「功效」、「效益」的角度,也就是从姿势对身体的影响来加以强调与说明。姿势的「效益判准」,是著眼于姿势所要达到的最好效能。凡是某一姿势,能够具足该姿势本身所要达到的最大功效,那就是「良好姿势」的「效益判准」。故在下定义之前,首先考虑人体在完成一个静态或动态的动作,所使用的工具,那就是骨骼与肌肉。

其中:骨骼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其馀尚有「保护」与「造血」等功能,如头骨对于脑髓的保护,骨髓有造血功能等。而肌肉的主要功能是「运作」,一般依据结构的不同而分为心肌、内脏肌与骨骼肌。这三种类型的肌肉都有运作的功能,其中心肌与内脏肌,负责的是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如心肌─心脏的功能就像机器的马达,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做为血流输送的总部,能量传达的根源。各种内脏也分工运作著各种生理功能。而与姿势最有直接关系的是骨骼肌,它连结骨骼,以骨骼为支柱,因应所需以变化各种姿势。所以肌肉,特别是骨骼肌,可说是完成姿势最主要的因素。肌肉在运作成各种动作与姿势时,需要耗费身体的能量,所以最有效益的肌肉运作状态,就是能够以最少能量而达到最大效益的方法,也就是说,最省力的姿势,就是好的姿势。然而,姿势是身体许多部位的肌肉、骨骼与关节之间,相对组合与排列所共同完成的,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某些肌肉、骨骼与关节倘若使用不当或位置错误,将会产生伤害或劳损。所以良好的姿势,先要能避免产生疼痛与受伤,进而求取省力与舒适。

总结而言,姿势的效益判准,可以涵盖姿势的真理判准、伦理判准与美感判准之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依效益判准判定其「有效率的姿势」,就是真理判准上正确的姿势,伦理判准上庄严的姿势,以及美感判准上充满美感的姿势。

前节谈「姿势判准」时提及:「良好的姿势」,可以说是要让所有肌肉、骨骼与关节,都处于最舒适而省力的状态。简要而言,「挺直」最省力,「端正」才会平衡。笔者在教学时,常以三个盒子做为比喻。当同样大小的三个盒子,垂直堆叠,摆放整齐地置于桌上,三个盒子是在同一条平衡直线上,盒子是由下往上直接支撑,不须外在力量令其平衡,不用手去支撑它也不会掉落。但当三个盒子不是垂直整齐摆放,而是参差摆放,这时如果没有外力支撑,上、中层的盒子本身无法维持平衡,容易掉落或滑落下来。当盒子参差摆放的时候,为了不让它倒下去,只能用手去撑住盒子的前后,这样,歪斜的盒子才不会倒塌下来。当盒子参差的角度越大,所需施加的外力就越多。(如图示)

有些习惯性的动作是很糟糕的姿势,应该尽量避免,翘脚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如果翘右脚,右边的骨盆就会往上翘,导致骨盆歪一边;骨盆一往上翘,脊椎也就跟著歪斜;脊椎歪斜,身体各部位为了平衡,就会跟著歪斜,如胸部歪斜、颈椎歪斜、头部歪斜,整个身体歪七扭八,长久会导致身体两侧肌肉不平均的拉扯,产生全身的各种不适。凡疼痛之处,就是错误使用身体之处。读者可以做个动作,即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压住左手的鱼际(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轻压时很舒服,用力压时就会疼痛。疼痛,是因为力量聚集在此处,软硬度差太多。总之,当身体某部位疼痛时,即是你把力量压太多在那里。凡是有酸、麻、热、胀、痒、痛出现,就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了讯号,这是身体提醒你「姿势错误」的讯息,这时就应该调整姿势。所有姿势与动作皆应具备的三个主要项目(肌肉、骨骼与关节),建议一切姿势与动作皆应具备的纲领性原则(安全、省力、迅速),并设计一套身体学习「自我觉知」的方法,说明调整姿势的要领。笔者于《佛教养身学》中,已就「身体分区与姿势」,作全面且详细之阐述,兹仅就「运作准则」、「三方平衡」与「三阶进展」等三个面向,略述正姿要领。

(一)运作准则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维持人体动作,主要有三个基本元素,即:1.作为支撑基础的「骨骼」,2.承担身体运作的「肌肉」,以及3.感知组织架构平衡的心识。心识可以指挥骨骼与肌肉二者,在变换姿势中,达到运作协调,重心平衡的最佳状态。可以简要归结为「正确动作三要素」,即:1.支撑的骨骼,2.运作的肌肉,与3.平衡的感官。

更具体的表达,则以平时最常用的姿势为例,首先,正确站立姿势的三要素是:脚跟骨、臀腿肌肉与平衡中线。第二,正确坐姿的三要素是:坐骨、臀腿背肌肉与平衡中线。1.结构三要件(1)骨骼骨骼在地界特性的呈现,以密度「坚硬」为主,有「支撑」的作用。骨骼主要扮演支撑的功能,另外有赋型与张挂支节的作用。依其造型,可大分为条状与块状,柱状骨有直向、横向与斜行位置,直向骨骼如建筑物中的柱子,横向骨骼如屋上横梁,在身体中辅助直柱。骨骼是姿势的基础,吾人行、住、坐、卧,应该用对骨骼,用对支撑点。例如,坐的时候,支撑点就应放在坐骨上,而非放在肌肉;站立时则用脚跟骨支撑,而非脚掌肉及脚趾。骨骼没有用对,就会伤害身体,不但引发疼痛,甚至会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器官。这就好比头部乱扭,肩颈会被迫用力;胸闷的问题,可能是源自下盘无力,引发上盘肌肉错误支撑的结果。

(2)肌肉肌肉在地界特性的呈现,以柔软为主,其功能为「运作」。其运作可大分为:1.内部运作:固定骨骼,2.中间运作:近邻伸缩,3.外向运作:远方牵引。以支撑作用为主的硬结构,如骨骼,要緻密坚实;而以运作功能为主的软组织,就要柔软绵滑。维持姿势的肌肉要正确。例如,臀部的肌肉是骨骼肌,肚皮内则有一堆五脏六腑的器官,外包以内脏肌。当这个部位需要用力时,用的应该是骨骼肌的力量,而非内脏肌。因为骨骼作为支撑,包覆著骨骼的肌肉也会跟著一起运动,自然形成「一个支撑、另一个维持运动」的状态;至于五脏六腑的器官,例如膀胱收集废水准备排放,肾脏用于过滤,大肠吸收最后水分,小肠吸收营养,胃接纳食物,肺进行氧气交换,心脏更是身体能量的帮浦。每一个器官各司其职,如果硬是拿来维持姿势,长期下来,将对脏器形成严重损害。所以,作所有的动作,一定要用骨骼肌,不可以用五脏六腑的器官。

(3)关节

关节是两块或两块以上骨头连接的部位,此一连接构造,因应于身体结构与动作的需要,可分为不能动、微动与能动关节。关节在连接骨骼的同时,还具有两种功能:1.支撑连结部位,2.让连结部位产生活动。它可以传导并分散肌肉活动与地心引力的力量,使四肢和躯干产生固定或运动。行动时要转对关节。例如弯腰鞠躬时,应转髋关节,而非转腰;下腰捡东西、拖地时,同样是转髋关节。为什麽应转髋关节而非弯腰?因为胸部在上、腹部在下,弯腰是以腰部作为支撑点而将胸与腹折弯。腰椎是一根细细的杆子,支撑上半身的重量,这样弯腰弯久了腰会痛。正确的弯腰不是将腰折弯,而是以转胯、转髋关节为基础的折身,这样,下盘像两根柱子,很稳地扎在地上,上身才向下弯。这个动作做久了,不但不会受伤,反而愈来愈强而有力。此外,要捡地上的东西,有些姿势教学,教我们先弯膝盖蹲著捡,笔者倒觉得,可以试试弯身转胯、转动髋关节来捡拾。

(正面平衡中线图)

2.调校平衡中线西方医学指出,人类静止时,身体的重心位于骶骨与肚脐之间。当我们採取正确站立姿势时,两腿承重均匀,中心线几乎与重心线一致。有关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可以从表面与内裡两个角度来核校,并利正面平衡中线:眉心(双眉中间)─人中─锁骨连结─膻中(双乳连线中点)─肚脐─耻骨联合。背面平衡中线:整条脊柱线。左右侧面平衡中线:耳洞─肩峰─髋关节外大转子(若是站立姿势,则此中线下延至脚踝外侧,肺骨最下端之外踝处)。内身平衡中线:从四条平衡中线在头顶的交会点(于大约头顶之百会穴),往下贯穿内身,达至会阴。中间将经过颈椎与腰椎的前曲部位。

(侧面平衡中线图)

3.分散重量、降低重心

人的身体重量是由上往下沉压的,故身体下盘──尤其骨盆部位,实为全身重力之所在。姿势若不端正,则身体脆弱部位,直接承受不当与过量之重量,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肌肉痠痛,严重时亦将影响内部脏腑之健康。所以,使身体健康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端正的姿势」;而维持的重点则在风力──内身力量之撑持与运作。为了省力,身体下压的重量,应该藉由姿势与动作,疏导分散于各部位,即:头的重量藉由头部的端正,而分散于颈肩至双掌掌端末稍;胸膈部位应以后背左右肩胛固定,往后往内胁紧,并将重量引至此处,顺脊骨而下,贯于腰椎;而「腹部」则以左右骨盆部位肌肉夹举,荐椎提引向上。「降低重心」的方法是:头胸放鬆,前缩小腹、后敛双臀,前后肌肉往荐椎汇注收束。重心为根,后身为干,根稳──重心降低,干直──重量分散,全身才能鬆弛。

3.实用法则。A.骨骼角度与效能──注意身体的支撑点、施力处、作功、重心、平衡。B.肌肉运作先后──注意重心与平衡,身体依重心与中线而寻求平衡。C.施力点与重心轴──施力与支撑处主要在髂腰肌(即髂肌、腰大肌、腰小肌),重力转轴在荐髂关节。D.应用总原则──以骨骼支撑,以肌肉运作,维持平衡。让身体在姿势与运作中「省力」的方法是,头部外圈的垂直线,儘量不超过骨盆外围;颈椎的垂直线儘量不超过腰椎。让身体运作时迅速的要领是,动作时,支撑点与推动力以荐椎、荐髂关节为集中处。

拙著《佛教养生学》中,健身养生之实作要领有二:一、健身基础──四仪正姿法,即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正确的威仪(姿势),以免因姿势不正,产生肌肉的偏差扭力与骨骼的异位;二、健身加行──「动中三昧」的柔胯、鬆肩功法,藉由特定动作的反覆操作,消除身体重要关节和肌肉的僵硬紧张,使其柔软灵活、坚韧有力,进而调和四大,重拾健康。

这是一套佛教养生健身实作法,有清晰明确的理论基础,有简要易学的实作功法,更有显著全面的调理效果。因应各人的不同需求,可以提供三方面的帮助:一、帮助人增进健康:现代生活多静少动,身体多有淤滞僵硬的状况,此一养生健身法,有效化解痠痛,提昇体能,疗病健身。二、帮助禅观行者增进禅力:其中「四界调柔法」(「柔胯鬆肩」功法),能直接、快速而有效地解除身体长时久坐的不适,使身心轻安,有益于止观修行。三、帮助菩萨行者增进堪能力:修学威仪将使人敬重,调柔四界则耐力增强,对于利生志业的推动,非常有帮助。

受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四仪正姿法」,依「正知而住」与「身念处」中「观身如身」之修行概念,而作如下阐述:一、以色法「四大」原理,说明人体的物质特性、结构内容与运作的原理。二、以佛经所说:「四大不调则身苦」,「四大调合则病癒」的平衡法则,解释产生疾病的原因与维护健康的方法。三、就「正知而住」及「观身如身」之教证,谈述「四威仪」之重要性、良好姿势之判准与端正姿势之训练要领,期能身心调柔,进修定慧,达致梵行成就的解脱境界。最后强调一点:佛经云:「心种种则色种种」,心念运作,感应色身呈现如是样貌。准此,谈养生、健身,除了姿势与功法外,必须兼顾「养心」之道──调柔心念,使其清淨、专注、安静、敏锐、慈悲,慧光焕发,圆成正觉。

编辑|慧容责编|妙莲

网址:www.lingyinsi.comwww.lingyinsi.org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邮编:310013)

THE END
1....成语/组词/笔顺,事头的拼音,事头是什么意思,事头的繁体字简体:事头 繁体:事頭 拼音:shi tou 读音:shì tóu 英语: 造句:事头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事 头 组词,组成语:事 头事头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事由、因由。《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呈奉刺史台判准拟照断免酬外州将颊上刺个雀儿教记取所犯事头也。」《喻世明言.卷四零...https://wap.chacihai.com/cidian/36236.html
1.规范化量刑的计算方法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量刑的基本方法是量刑规范化的核心,即量刑时应当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的提法,将定量分析引入量刑机制是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重大创新。传统的量刑方式由法官根据案件事实、情节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一次性估算出宣告刑。这种方法灵活、简易,但结果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17817
2.审判者判无罪怎么判1.在实证法律基础上确认被告无罪的情况下,应作出无罪定论;2.倘若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无法确定被告犯罪的事实,则应做出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有罪且指控的犯罪不成立的无罪判决。接下来华律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审判者判无罪怎么判 1.在实证法律基础上确认被告无罪的情况下,应作出无罪定论; ...https://www.66law.cn/laws/3052752.aspx
3.裁判宣判与正义的权衡,天平如何不偏不倚商务信息咨询摘要:裁判在宣判犯人时,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把握正义的尺度。作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裁判需要深思熟虑,审慎判断,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公平的裁决。在把握正义的天平中,裁判需要克服各种压力和挑战,坚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https://www.sh51skill.com/post/11884.html
4.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技巧案件事实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通过证据证明的犯罪行为和相关的事态发展。它是审判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官根据《刑事法律常识100条》进行判决的基础。在中国,关于案件事实的认定通常遵循“有罪需凶”原则,即只有当所有证据都充分证明了被告人犯有罪行时,法院才会作出有罪判决。 https://www.wemvhjgm.cn/ke-pu-wen-zhang/332720.html
5.裁判宣判与正义的权衡,天平如何不偏不倚工具刃具销售摘要:裁判在宣判犯人时,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把握正义的尺度。作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裁判需要深思熟虑,审慎判断,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公平的裁决。在把握正义的天平中,裁判需要克服各种压力和挑战,坚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http://hyjdsb.cn/post/4027.html
6.挺脱的意思是什么挺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遭到其他很多语言学者反对,并提出种种不同的判断标准,这些不同的判准却...https://edu.iask.sina.com.cn/jy/2wXcC08XyOH.html
7.www.jzdz8月5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彰化县杨姓妇人在李姓丈夫的桌子抽屉里,找到他跟穿着婚纱的二奶合照及二奶裸露照片,向彰化地院诉请离婚,李姓男子力争她的行为属偷窃,侵犯他的财产权和隐私权,主张不具法律证据力,但法官站在杨妇这一边,4日判准离婚。_——。 https://www.jzdz-wx.com/mokaka4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