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夜观星象,发现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会越来越火爆,人工智能领域也是时代赋予的好机会,那应该选哪个呢?
这是一个选择题。
这个主意真是太棒了!
就这么定了!
然后怎么办呢?
带着一笔钱,找几个兄弟扛着摄影机去找范火火,先拍起来再说吗?
如果在电视剧里,你应该活不过第二集…
投资人如果喜欢,好,做预算,给钱。
然后你需要组建导演组,确认影片风格,制定拍摄计划,编写剧本分镜头细目表;
这步完成后,大家看满意了吗?
满意。
好,下一步开始选景,选演员,组建摄制组,准备器材、服装、道具、设备,然后开拍;
一年之后…
这才算制作完成了一部电影。你必须要先有一个影片完成的样子,然后再以这个“终”开始,完成计划中的每一步,才能把目标实现,这叫做:以终为始。
这个概念是史蒂芬·柯维在他享誉全球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提出的第二个习惯,也是我们成熟的标志之一,你要达成一个目标,你必须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好计划。
是像这样的吗?
那是像这样的吗?
先罗列未来所有要做的事情,再排个轻重缓急,最后安排成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这也不是做计划,这只是你的待办任务列表…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我们把所有的事情,沿着一条横轴一字排开,越是在左侧的难度越低,越是在右侧的代表难度越高: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计划的,简单的事情我们不需要,直接执行就可以了,比如说吃完饭去散个步,难道还要计划一下行走路线,步行速度,耳机里播放的歌曲列表?
没必要,直接走就可以了。
而越往右侧走,随着事情的「复杂度」和对目标达成的「要求」不断提高,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候你拍脑袋直接干就不行了。
你就得开始做计划,把一个目标分解成多个任务去逐个执行。
再往右侧走,事情将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仅仅做个人计划已经不够了。比如你要造个飞机,那你个人能力再强,行动力再高,计划做的再详细也没用,这辈子也造不出来。
这时候,你不仅需要任务分解,你还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
你得组建一个团队,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拆解成每个成员手上可执行的一件简单任务,最后通过整合每个人手上完成的小任务,来完成整体的大目标。
所以,在这根横轴上,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计划,而有些事情仅仅做个人的计划是完全不够的。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左侧是EASY模式,一个人就能随便虐电脑,不用做计划,直接干就是了!而到了右侧的HARD模式,我们就得提前做准备,穿上最厉害的装备;要开始计划路线,步步为营的前进;甚至要找小伙伴组团,通过精妙的团队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我们把上面这条横轴切分成三段,分别对应事情的不同难度等级:EASY、NORMAL、HARD,以及适合他们的不同应对策略,如图所示:
只有在对的场景下,使用对的策略,你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接下来,我就按这个难度级别逐个递进,来分别和你讲一下,在不同难度之下这几个应对策略具体该怎么操作。
EASY模式不需要做计划,我们就不用讲了吗?
在这个场景下的任务有2个特点:
第一,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你无需其他人帮助;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散个步、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拍一段视频、参加一场聚会、去健身房锻炼一次、去淘宝买一件衣服、陪老婆看场电影、收发电子邮件、写一份工作报告、维护两个老客户、做一件已经做了几百遍的工作…
这些有什么难度的,直接做就好了。
但是,刚才我说的里面有一个前提:
到底先做哪个呢?
一个字:烦!
怎么办?
在这个场景下的任务虽然简单,但是多而杂乱,因此,你的应对策略,就是有效管理好这些待办任务,让它们变得有序且不遗漏,提高你的处理效率。
那用什么办法呢?
用脑子记录和安排吗?
那太不靠谱了,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事的。
你需要用到一种更高效的任务管理方式,叫做GTD。
GTD的英文全称是:GetThingsDone
具体怎么做?
GTD共分为4个步骤,分别是:
注:我对原书的步骤做了一些改动,当然,你也可以参考原书建议的5个步骤来进行操作
把任务从你的大脑中清空
当然,也许你看到这篇内容的时候,已经有更好的软件开发出来了。不过,软件的选择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掌握这套方法,软件的话选一个自己用起来顺手的就行,功能都大同小异。
把任务从你的收件箱里清空
你需要对收件箱里的任务进行处理,每个任务可以有4种处理方式:
如果发现它可做可不做,可能是当时一时兴起记下的,那就把它删除。
2.立刻执行:
如果这件事5分钟内可以解决,那就马上解决它。
3.委托他人:
如果这件事需要其他人来执行,那就把它安排给其他人,并把这条任务归类到一个文件夹,比如叫「等待」中,将来就可以在这个「等待」文件夹内去检查那些被委托出去的任务是否已经被完成了。
4.整理归类:
如果不是以上三类,那么就是需要自己下一步去执行的任务,你可以把它们移入你事先建立好的任务分类里,比如:工作、家庭、健康、某某项目等…
注:你也可以按原书上的建议,建立「将来/可能」、「下一步行动」等分类
然后,为你认为重要的任务打上重要标志;为任务设定好截止日期;补充一些任务说明;
然后,你就可以把它从大脑中彻底忘了!
以下是我自己任务管理的部分分类,仅供参考:
就是把任务逐个完成!
这些已经设置好,并且已经被你「忘了」的任务去哪里了呢?
这张列表会同步出现在你的手机、电脑、pad端,你可以随时查看和操作。
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这张列表,从头到底逐个完成他们即可。你不用再担心哪个任务没有做,有没有把重要的事情先做,软件都帮你计划好了,你只需要一条条做就好了!
另外,处理任务的时候记得要保持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是最高效的生产力!
最后,你需要定期对所有任务进行一次回顾,看看收件箱里有没有未处理的任务;检查一下委托给别人的任务有没有完成;下周的任务安排是否太过紧凑,是否需要调整?对已完成的任务再总结一下心得…
发现收件箱里空空如也?预测栏里也无事可做?
看来你最近真的是挺空的,那就去再找些活来干吧~
这就不行了,你会在半路挂掉的!
到了这个难度级别下的任务,光有执行力和能力已经不够了,还得每一步都正确,你不能走一步算一步,你需要提前规划好每一步。
一旦中间某个环节你做错了,很可能整个任务都得推倒重来。
比如你要写本书,那么整本书讲的主题是什么,分成几个章节来讲,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每篇内容的结构又需要怎么安排…如果你要写小说,那么要先设计整个故事的世界观,价值观,玄幻小说还得设定一些特殊的物理定律,不能瞎编,然后设计剧情的结构,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各自的命运,故事的主线、副线、伏笔、悬念….
晚了,已经写了大半了,要烂尾了!
最后只能推倒重来…
所以,在这个难度下的任务,一定要提前计划好才能开始行动,每一步都要有章法。
那这个计划应该怎么做呢?
计划之前先要明确一个具体的目标,所有计划都是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没有目标,则没有计划。那么目标该如何设定呢?
首先,目标分为主动目标和被动目标两类。
被动目标,就是别人安排给你的任务,比如公司要求你达成的业绩目标。
而主动目标,则是你自己想去完成的事情,是选择的结果。每个人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能做到的事情很有限,未来一年,你可能既想环游一次世界,又想赚他个100万,还想遇到个真命天子(女)完成婚姻大事…
只有专注才能产生效率,这点我们在整个专栏里已经讲过很多遍了。
当然,不管是主动目标还是被动目标,你都需要把目标进行标准化。
这个你可以遵循我们第17课提到过的SMART原则:
如果你不记得具体内容了,请出门左转复习一下第17课:《一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你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赚到100万。那么下一步,你就需要对这个目标进行一次分解。为什么?
因为,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看上去有点挑战的目标时,你可能一下子想不出解决办法,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明天的工作安排是什么。
因此,你需要先将它拆分成许多个小目标,让每个小目标看上去都有可实现的路径,然后,你再通过逐个击破这些小目标来完成最终的那个大目标。这样,整个任务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了。
好,那我们该如何分解呢?
分解目标主要有加法分解和乘法分解两种:
所谓加法分解,就是将一整个目标,像切蛋糕一样的切成许多小份,然后一口一口吃掉,每块小蛋糕吃完了,大蛋糕也就吃完了。
比如说,你一年的业绩目标为1000万销售额,那么每个月的销售目标就是1000/12≈84万,每周的目标就是84/4=21万。当然,你也可以不平均分配,前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那么就可以分成前少后多的结构。
第二种是按空间的方式来分解: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两种组合起来分解。
2.乘法分解
乘法分解是比加法分解更高级的方式。
比如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有一个疯狂的火星移民计划: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这个目标是不是听着有点扯?
因为目前(2018年)把一个人送上火星的成本差不多需要100亿美金(根据NASA公开的一些数据),全世界没几个人能负担得起这笔差旅费,而现在是100万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多少钱是大家能承担得起的呢?
马斯克的目标是:50万美金,如果能把运送一个人的成本降到50万美金,那么许多中产家庭的人都有机会能负担得起,购买力就不成问题了。
可问题是,从100亿降到50万,这是2万倍啊,你马斯克之前又没造过火箭,这又是个天方夜谭的目标,怎么办?
然后马斯克就把这个目标拆分成了这样的一个神奇的公式:
20000=20×10×100
这是什么意思?
20是指什么?
载人能力提高20倍。目前火箭发射一次大约能平均载5人左右,如果能一次运送100人上天,那一次发射成本,平摊到每个人可不就下降了20倍嘛。好,目前SpaceX正在研发一款叫ITS的星际运输系统,它的单次的运载能力就能超过了100人,这个目标看上去未来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10是指什么?
火箭发射成本降低10倍。通过马斯克的努力,他们现在自行生产了火箭发射所需的大部分零件,已经将成本降低到了原来的1/5,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降低10倍这个目标看上去也是有可能的。
再来,100是指什么?
每个火箭能重复使用100次!现在的火箭发射都是一次性的,发射后所有零件全部报废,下一次得重新造,这个成本就非常高了,就像坐飞机,如果每次飞完飞机就得报废,那我们的机票估计就得几百万一张了。如果火箭的发射也能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就可以降低100倍的发射成本。而现在,XpaceX已经多次实现了火箭的成功回收。因此,这个目标现在看上去也指日可待!
你看,是不是很神奇?一个看似完全不靠谱的目标,被分解成几个有乘法关系的小目标之后,就变得可解决了(当然,这3个目标也都不容易达到,只是相对于原来的那个要看上去容易的多),这就是乘法分解的威力。
如果你想把你的目标也做一次乘法分解,就需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数学公式,比如: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一旦找到了公式,你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让任务以指数级的速度向前推进。
如果你已经把目标分解的足够细和精准了,那么就要进行最关键的一步:把目标分解成任务!
什么意思?
比如说:你在上海火车站,现在要去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就是你的目标;那怎么去呢?请出门左转走100米,坐1号线地铁,乘坐往莘庄方向的那班车,在人民广场站下车,1号口出来就到了。这个怎么去的过程就是任务。
把目标拆解成任务,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过程」。
然后具体该怎么做呢?
没有…
那定了有什么用,激励一下自己吗?
所以,一切没有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都是耍流氓。
那具体该如何将目标拆解成任务呢?
就是如果你想达成目标,应该分成几步才能完成,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你想今晚亲自下厨,给老婆做一道她最爱吃的剁椒鱼头,可自己并不会烧,怎么办?
你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剁椒鱼头的做法,发现一共有6个步骤,于是,你严格按照这六个步骤,逐项操作,最终,一道地道美味的湖南剁椒鱼头就能摆上餐桌。
这个就是正向规划,你知道目标是什么,你也知道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因此,你只需要将这些步骤变成自己的待办任务,然后逐项去完成就可以了。
而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不然,很多人就是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喜欢自己摸索,搞一些他们眼中的创新,结果一了解才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根本不知道套路的存在,期待乱拳打死老师傅,以身试法,步步试错,结果就死在了一些不必要的路上,很可惜。
要记住,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成熟的创新通常都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套路之后才发展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创造的,那都是低水平的发明。
那如果眼前的这个目标,没有任何成熟的步骤、参考资料、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怎么办?
那就只能拍脑袋定计划,试着自己推演了,但这样的风险真的很高。当然,你也可以学习一下诸葛亮,来一段隆中对,未出茅庐,已能定天下三分,将此刻起的每一步都提前规划好,并能保证计划的正确性。
可世上又有几个智力近乎于妖的孔明呢?
那怎么办?
2.逆向规划
所谓的逆向规划,就是从最终的状态开始,试着一步步向前倒推,再对应到当下的每一步该如何走,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逆向思维。
有些问题你可能从此刻为出发点去思考,很难想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也不知道下一步是对的还是错的,但如果从终点出发,逆向倒推,有时候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比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叫抢20:两个人从0开始轮流报数,每次可以在上一轮的基础上+1,或者+2,比如:第一人报1;第二人可以报2,或者报3;第一人再根据第二人报的数字选择+1或者+2,以此类推,谁先报到20谁就赢了。
如果你先从第一步开始计划,这个游戏就变得很难,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报几,也不知道自己+1好还是+2好。但是,如果你从最后一步开始向前计划,就能看的很清楚了:如果你想要拿到20,就必须拿到17,因为只要拿到17,无论对方+1还是+2,你下一个数字都能报20。而想要拿到17,你就得先拿到14,以此类推,你需要拿到11,8,5,2。你只要拿到其中一个数字,你就赢定了,这样你就知道现在的每一步该如何走了。
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你年初定下了今年的业绩目标是要成交100个客户,那怎么完成呢?每周的计划怎么安排?明天做哪些工作?你可能一下子会比较迷茫,怎么办?
如果你还是推不出来怎么办?
那就采用一种叫做「事前验尸」的方法:
就是假设你现在任务已经失败了,你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你想出一本畅销书,如今已经变成了滞销书,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是书名起的不好?还是内容写的太专业别人看不懂?或是封面设计太难看?还是内容本身没有吸引力?又或者是出版社的渠道实力不强,还是自身的名气不够大?…
把这些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都列出来,然后逐个找出解决方案,把这些解决方案转换成你的待办任务,它们就是你的下一步计划!
孙子兵法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叫做:“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能不能赢我不知道,这个在于对方,我能做的是让自己不可战胜。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赢,那就尽量让自己不要败,把一切你能想到导致失败的原因都提前预防到位,让最终失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没有料到”…..
如果早就想到了,但还是失败了,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有了具体的规划和任务,下一步就可以把这些任务放入你的GTD系统,开始逐项执行了。如果任务难度比较大,你还可以尝试引入PDCA循环,在过程中设置检查点,让计划在不断优化中前行。
注:如果对PDCA的概念不太了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当然,随着你个人能力的提升,操作的熟练,某些NORMAL难度的任务,对你来说就会变得EASY,你就不需要做那么复杂的计划了,直接执行即可。如果你是青蛙,你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你得详细计划之后的每一步,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变成河马,你无需计划,踏水而过。
事情到了这个级别,想靠一己之力去完成目标已经不可能了,你得需要调动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协同作战才行。
但是,让一群人行动和你独自行动有着天壤之别,这里不在于你的计划有多完美,而在于你是否能让大家都信任你,都按你的计划行事?这里不在于你的个人能力有多少强,而是在于你是否能够调动群体智慧,让大家都很拼命,从而发挥出团队的力量?
那具体怎么做呢?
在这里,我借用一个概念叫做「NLP理解层次」:
这个概念我们在第六课《你是第几流人才》里讲过,如果你不记得了,可以出门左转复习一下。
当时我们用这个框架来分析我们面对问题时思考层次的差别,以及帮助你做人生的规划。而在这里,我将带你再次使用这个分析框架,来设计一套能够调动一群人行动的计划方案。
为了便于你记忆,我称这种方式为:N计划
第一步还是要先设定一个目标,那怎么设定呢?
直接告诉大家我们今年的目标是XXX,然后告诉大家你的计划是XXX,然后把任务分配下去,散会,各自干活吗?
然后,你就摩拳擦掌,期待着大家会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愿意为团队牺牲自己,共同朝着目标而努力奋斗?
不是的,他们也许看似都在努力,在彼此协作,但其实每个人都心怀鬼胎,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希望自己的收获大于付出,这是人性,你先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那怎么办呢?
为整个团队设定目标,不仅要符合SMART原则,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为目标赋予重大的意义!
什么是意义?
意义就是你为什么要制定的是这个目标,而不是其他目标。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团队能获得什么?对我们团队的长远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关键作用?客户能因此获得什么?整个社会能获得什么?你们每个人能获得什么?对成长的帮助?对收入的贡献?….
回想一下,你自己在设定个人目标的时候,会设定些什么目标?
年底前减肥20斤?月收入达到5万?
这些目标是你最终想要的吗?
不是。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所带来的效果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你想年底前减肥20斤,可能是因为明年1月份要结婚了,太胖穿不了礼服;或者是你遇到了真命天子,想在他面前有一个更好的身材状态;或者你是最近才发的福,发现原来的漂亮衣服都穿不了了…
定个人目标的时候,你不会说这些,因为它们都在心里明摆着,你很清楚为什么要定这些目标。可如果对象变成了团队,那同一个目标,在100个人眼里,可能就有100个意义了…
如果你能看到每个人的内心想法,这句话会显得有多么的苍白无力~
所以,目标本身不重要,为什么要达成这个目标,才重要!
你们要达成的共识,并不是目标的共识,而是目标背后的那个意义的共识!
就像战争的目标就是要赢,这个没什么好说的,非常明确,但你为什么非要打这场战争?非要变得残忍去杀害同胞?非要不顾生死,背着炸药包冲入敌人的战车底下与对方同归于尽?是什么支撑着你这些非人的行为?
是「赢」背后的意义!
两军对垒,将军通常都会对士兵们发表演说,鼓舞大家的斗志,而实际上,他是在为每个人赋予这次战争的意义!就像在电影《勇敢的心》里,威廉华莱士在阵前说的那样:
为什么要完成这个目标,远比这个目标是什么重要的多!
想想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英国的至暗时刻喊出的那一句:“Weshallfightonthebeaches!”
想想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上喊出的那一句:“Ihaveadream!”
如果你的团队只为目标和任务而工作,那么你只能用金钱,换来大家的汗水;而如果,你能让团队为了某种意义而工作,大家可以为此付出鲜血,跟你玩命!
因此,如果你希望把大家团结起来,朝着目标玩了命的奔跑,那你就需要赋予目标重大的意义,并把它讲出来,统一大家对此的共识,而不是只讲目标!
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自带影响力,它能够吸引斗士,它能够凝聚人心,它能够激发每个人心中的熊熊烈火…
人是为意义而活的,团队是为意义而战斗的!
设定一个好目标,并为它赋予伟大的意义,让大家达成共识,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设定了目标,赋予了意义,统一了共识,下一步就开始计划具体的行动了吗?
还不行。
一流的团队,能把三流的计划做成功,而三流的团队,会把一流的计划给搞砸…
所以,当你设定好了目标,下一步是要组建一支一流的团队,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找到团队的领袖,并组建核心班底。
那怎么选呢?
你可以用我们上节课说的科学决策法从三个方面去考量:
这一步要非常的慎重,千万不能抓壮丁,在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新项目,然后问:“这事儿谁来负责?”
大家默不作声,只有刚入职的小王跳了出来,说:“那我试一下吧!我想有个锻炼的机会”
你说:“好好好,小王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很有责任感,这次就你来挑大梁吧!加油干!”
最终,小王由于能力的不胜任,项目失败。
结束后你安慰小王:“没事,年轻人,就当锻炼了,损失公司买单…”
请问就算对于他本人,这样真的能有成长吗?
并没有,带来的也许只有挫败感,打击的却是全团队的士气。
当然,如果你自己就是那个当仁不让的领袖,那么请出门左转,永不停歇的去提升自己,别让自己的思维和格局成为团队的瓶颈。
有了目标和领导班子,接下来,你们核心团队就要制定一套行动原则来管理团队,而不是都靠人来管。
原则包含三个方面:
什么是信念?
比如基督教的基本信念是相信上帝的存在,这一点不容置疑,在这个框架下的所有法规、戒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必须符合这一点,一旦这点收到质疑,整个体系就会崩塌。
2.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
就是你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重要?什么是我们要的,什么是我们应该坚决说NO的?
这些好坏对错的标准,都应该围绕是否有助于实现目标来制定,比如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家102年的公司,那么他的价值观(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的设立,就是为了确保团队都在做正确的事,因为一旦偏离价了值观,比如「客户第一」变成了「员工第一」,那么客户利益就会受到伤害,企业就会受到质疑,失去信任,最终也就无法实现「成为一家102年的公司」这样的一个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但如果身处一个团队之中,所谓正确的事,就是符合团队价值观的事!
为了让目标背后的意义得以实现,你们的价值观应该怎么确立?这是你们核心团队需要思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价值观,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装饰,它是一把标尺,督促团队中的所有人,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3.规条
信念和价值观略显抽象,你需要把它们具象成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对国家来说就是宪法和各种条例,对企业来说是制度,对团队来说是规则,对学生来说是行为规范…
比如,阿里巴巴的行为准则中有这么一条:
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
这条规则,乍一看是一种好习惯的倡导,或者是有点军事化管理的味道,但其实,这是他们对价值观「团队合作」的具象化,用这个行为来体现出这个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的稳定,保证团队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是随意设定的。
如果你们已经确定了信念、价值观,那么就需要把他们细化成一条条像这样具象化的规则,并让整个团队按这些规则行事,用制度去管理整个团队。
把信念、价值观、规条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叫做原则。
它将指导你们团队之后的所有计划和行动,确保你们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向着目标健康迈进。
瑞·达利欧,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他将这些年来导致桥水成功的那些信念、价值观、规条总结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原则》
前面三步是带领一支团队完成一项艰巨任务的核心步骤,平时我们一般不怎么注意到它们,甚至完全看不见,但它们是整个计划的内核。之后的计划可以改,团队成员可以调整,合作伙伴可以更换,但是目标以及完成它的意义、团队领袖、核心班底、行事原则,这些不能轻易的改动,一改全乱!
接下来我们说外三层。第四步、第五步在执行的时候会有交叉重叠,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讲。
完成了核心部分的建设,然后就要开始进入具体计划的部分了,接下来你需要做:
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化整为零。
2.目标分解成任务:
3.分配资源:
根据目标和任务难度,开始补充配置各小组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多多益善,别期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这是妄念,要戒,目前有多少资源就干多大的事,实在需要就想办法去借,或者调低目标,步步为营,把雪球滚起来了再干大事。
4.专业化分工:
尽量保证每个人只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很多事,让专注产生个体效率,再通过彼此的分工协作形成整体效率的最大化。
5.开始执行:
将拆分好的任务放入每一个人的GTD列表中并开始执行,记得采用PDCA循环,在过程中不断优化每个人的具体行为和步骤,把高效率的行为给固化下来,变成团队的能力。
6.执行力保障:
任务进度落后了怎么办?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怎么处理?你需要为团队安置一张「燃尽图」,时刻记录目前团队的任务进度,每天更新,进度慢了赶紧回去干活;你还需要提前制定预案,将能可能会发生的负面事件的处理办法提前制定并交由专人负责。
最后,计划一旦开始,你就不应该天天抱怨团队成员的能力不行,这已经是你在前几步里能找到的最好的人了,如果上面几层都没问题,那么这时候你应该去外部找资源,为你的团队赋能,这就叫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让团队站上有势能的高地,让他们顺势而为!
关于这点,你可以出门左转,复习一下我们第9课《未来世界给你发来的信号》里的内容。
好,三种模式下的应对策略都讲完了,接下来,我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当确定了一个目标之后,你就应该马上开干吗?
你要学会先做计划,学会以终为始,心中要先有那个“终”,你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始”,然后根据制定的计划,步步为营,最终达成目标。
那计划应该怎么做呢?
按问题的困难程度,我们将遇到的事情分为EASY、NORMAL、HARD三个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等级下我们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他们分别是:
每一级需要的技能都是下一级的基础,所以,当你没有在低难度里锻炼好就直接去困难模式,是很容易被团灭的,你要像打游戏一样,从简单到困难逐级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行。
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你计划中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你知道目标是什么,你也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可以达成这个目标。这里边透露出一个很强的信息,叫做:确定性。就是把ABC做好了,你就能得到D,而计划的作用,就是来保证这份「确定性」的实现。
比如拍电影、造飞机、盖大楼、在成熟的业务里达成既定的目标….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都是这样具有很强确定性的问题吗?
不是!
如果还记得我们在第11课《你这么努力,最后还是输了所有?》里讲过的「镜像世界」你就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大半的事情是由「不确定」构成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某个股票是涨还是跌;你的商业计划书写的再完美,你永远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
当计划赶不上变化,你该怎么办?
还有…
计划它能有效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你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可你如果万一找不到目标怎么办?
你不知道未来市场上的下一个风口会在哪里,你不知道产品该做成什么样用户才最喜欢,你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究竟该活成什么样子…
你就像漂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地图,你只有当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