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中安时评:涵养敬畏之心、戒惧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干”字当头是党员干部的本色使然。总体来看,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原因,既有思想认识层面、价值导向层面的,也有制度政策层面和精神状态层面的。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缺少敬畏之心。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常常重温这些重要的论述,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党员干部而言,涵养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是必修课、常修课。
敬畏纪律。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都要贯彻严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翻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就要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促使党员干部警醒、知止,把各项纪律铭刻在心,转化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敬畏人民。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人民群众结下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情厚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也期盼着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铭记“敬畏人民”的谆谆告诫,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敬民、爱民、亲民,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以为民服务的温度、深度、热度,提升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敬畏组织。路线决定方向,组织凝聚力量。回望历史,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驰而不息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百年大党力量澎湃的重要密码。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进,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压担子,练就“铁肩膀”。党员干部是组织力量的“关键”支撑,在成长过程中,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敬畏组织就要始终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首先,要把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摆在更高位置。不管在什么岗位都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对组织交给的任务、作出的决定,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对组织的谈话函询等如实说清。同时,要对照党章党规、群众期待、先进典型等,认真查找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还有哪些差距,认真查找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还有哪些差距,并积极整改。
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做政治信念坚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三严三实”“四自四慎”的谆谆告诫,振聋发聩,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敬畏、行有所戒、修身正己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