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相继进入了“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各地在不断的出各种各样的文件要求“双减”到位,要求禁止学科类辅导进行培训,要求不许上网课,在职老师禁止做家教等等。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躺平还是偷偷的进行学科类辅导呢?
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其本身的个人素质
这么说有点绝对,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某人通过奋斗挣到了很多钱,然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提高本人的素质。这种情况在30年前出现的比较多,现在很难,因为现在的产业高收入和高发展前途的基本上都在知识领域上了。
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拿一个非常俗的事情举例。你去跟一个文盲讲道理和一个高中生讲道理,哪个比较容易呢?
二、大环境是让家长放下,小环境是家长自己决定
目前国内的态势是让大家放下,但是有家长觉得,现在快乐教育是挺好,未来中考和高考就头疼了。现在可能ABC看不出来差别,等到全市、全省的孩子们在一起考试,未来就有差别,要么上高中,要么进职校。
他们认为,假如,啥时候高考可以直升,大学不按分数,用人单位不分985,211,北大清华可以跟三本院校学生一视同仁,那么不用宣传和导向,家长自然给孩子实施快乐教育。
三、家长如果开始幻想,还是的未来就被设定
有个家长的感觉很好,他以为放弃是肯定符合大环境的,但是你放弃了其实就是说你已经被这个阶段淘汰,不适合在下一个阶段继续努力。
四、浅显的说,上学是为了跟上主流社会思维和理解力
人的思维和理解力是不断变化的,越高的学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越强。
现在的大局没有错,在筛选更需要培养的畸形培养,这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模式的竞争,脑力的竞争和资本的竞争。只是在家庭层面,在家长眼中,结果恰恰相反,因为家庭只有1个或者几个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只有0和1的选择,要么上大学。要么不上大学。
五、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现在吹泡泡,孩子玩的很开心,但是将来考不上大学几率异常的高。
在双减之前就有这样的例子。曾经有个学识很好的妈妈,从国外学来的快乐教学,就在她的孩子身上实施了,她对老师的安排置若罔闻,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教育孩子,然后小学非常快乐,到了初中发现孩子成绩垫底,然后托人找关系休学一年,找家教什么法子都用了。复学后,发现成绩依然在班级里倒数。这就是小学根基没打牢靠出现了问题。
显然中国的学制和教学方法,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举个例子,现在成绩不都是ABCD了么?从B到A有可能,从D到A只能说罕见。
不管孩子是什么成绩,不抛弃不放弃才是家长在寒假里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