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6.09安徽
患者伸出右手,虎口位置,一针下去,一根头发丝一样细的针在齐向华手里“舞动”。患者的表情也随之起伏变化,感觉头顶开始发热,感到胸中逐渐畅快。
山东省中医院西院区名医堂14号诊室,每一位走进这里的患者都能在齐向华手里体验到中医的神奇。
齐向华,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系统辨证脉学”创始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诊法”传承人。
一边针灸,齐向华一边双手把脉,随时注意患者脉搏的变化,再根据脉象调整用针,反复数次。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中医脉诊的精微之处,也是深奥之所。如何让脉诊学习者更易辨别、领悟和掌握,齐向华把诊室变成了研究室和课堂,在这里,中医可治病可学习可传播。
日前,记者走进名医堂,一探究竟。
辩证地看
齐向华在山东省中医院名医堂坐诊。
“你看看你的后背已经变形了,肩胛骨外张,脊柱塌陷,再听听声音。”齐向华看诊经常站起来,手拿一个小诊锤在病人身上敲打。
“你是有脑梗,但根子不在这里,是心理出了问题。遇到事儿了吧?”齐向华让病人摘下帽子,仔细摸摸病人的头皮,软软的,一个包。
“挽起裤腿我看一下,这是泛血管病变。”齐向华不放过患者身上任何一个明察秋毫的细节。也有患者拿着各种检查影像给他,还没等片子递到眼前,齐向华就说出病灶所在。
一上午30个号,齐向华总能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找到共性所在。
30位病人各有特点,有脑梗的,有脊柱肿瘤的,有抑郁症的,也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但齐向华一番问诊和把脉可以明确地找到共性的病根,即心理问题。
由于多数患者在生活中受到突然的变故、惊吓或者本身性格的问题,导致长期负面情绪得不到疏散,淤积于胸前,气血不通导致头晕头疼,而气滞下行影响到腹部脏器问题,甚至下肢静脉曲张。
“要跳出疾病看疾病。”齐向华说。
一位患者30来岁,身材魁梧,可一坐到齐向华面前就像感觉“现了原形”。“你看你的胸腔打不开,肋间肌很紧张,不要干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要想开,要放松。”齐向华说着在小伙子手上的虎口处扎针,顿时这位年轻患者面部表现出痛苦的表情。记者问“疼吗?”“不疼。就是非常麻胀,快忍不住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笑眯眯的,他已经习惯了每隔半个月就来找齐向华扎一次。
在个性中找到共性,在共性中找准个性,对症施治。齐向华反复跟几位研究生交代着病理。每一个人虽然针灸的部位类似但药方截然不同。
齐向华把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前端、中段和后段三部分,前端指疾病初始治病因素,中段是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是各种证候的综合表现;后段是因证的变化产生的疾病。
“你母亲是老师吗?”“确实,我妈妈曾经当过老师。”面对一位曾在38岁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齐向华在把脉之后指出了病根,由于母亲的职业素养和性格特点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较较真,导致这位患者在小时候受限制比较多,凡事追求完美,当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压力不能承受之时,身体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今十年过去这位患者已经无法正常工作。
“虽然通过四诊可以分析出病因,但病因的损害过程已经结束,无法进行直接干预。”齐向华说,由于疾病的发展已经超出病因所及之范围,只是病机在体内发挥作用,因此,病机成为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也是治疗的重点。
号准了脉
“你试试他这个脉,有一种针扎的感觉。”
“这个脉象的感觉像摸到一块毛玻璃一样,不清不楚。”
……
齐向华双手把脉时,精神高度集中,一旦感应到脉搏的独特信息他会立刻让学生摸脉,一边现场教学。
“三指号脉察秋毫”,这是患者对齐向华的“评语”。
脉诊在中医四诊文化中最为神秘玄妙、最为博大精深,是中医辨证、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是中医的灵魂,在百姓的心中可以作为中医的象征。
山东名医刘惠民及其弟子陆永昌继承、挖掘扁鹊脉法,积极主张临证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脉诊。齐向华作为陆永昌的弟子在脉学方面承其意志、别开生面,创立了系统辨证脉学诊法。
齐向华将传统脉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结合,他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形成容纳多学科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出25对单一属性脉象要素,运用近似现代物理学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和计量。
“单一属性的东西即为要素,比如温度,无法对其属性进行细分。想要对脉象进行科学测度就需要找到脉象要素。”齐向华认为,脉象要素是脉搏波中的固有信息,是脉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由单一属性因素构成,可以定性与定量。
“如按琴弦”“如雨沾沙”,在古代中医的传承中对脉象的描述习惯用这种主观意象的比喻手法。而齐向华将古籍中对脉象特征的比喻性的多重复杂感觉“降维”,用现代科学语言“翻译”出来。如弦脉比较直、硬,脉搏机械波传导距离长,血管内压大,更进一步说,测量的维度就是血管壁的厚度,脉搏波传导距离,血管内压和血管的空间形态。例如,郁闷不舒心理紊乱状态的脉象要素特点就定性为:动、短、粗、凸、热、滑、疾、上、动、凸、涩。
2013年,齐向华将自己创立的脉法进行整理,出版了《系统辨证脉学》,确立了在国内脉学领域的研究地位。他还组织制定了首个国际脉诊特色教学标准,出版了国内外首部脉学教程《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程》,标志着系统辨证脉学走向正规化、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道路。2017年,齐向华被评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科技领军人才”。2018年,他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研发”科研项目,致力于中医脉诊智能化与客观化发展。2020年,英文版《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程》出版,让中医脉象学走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百病皆由心生
在齐向华的诊室里有一个特殊的诊疗设备——一台单反照相机,这台相机可以自动识别和抓拍患者的人脸信息,通过面相信息等物理学指标配合脉象信息进行疾病的诊断。
齐向华团队依托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基于脉搏信号传感与表达、智能辨识与诊断等科学技术问题,实现脉诊客观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利用信息学、工程学和信号学等多学科方法,突破脉象信息采集的核心技术。他们建立了脉象信息三维采集区域,对传感器进行了筛选、改良,对脉诊仪操作软件进行系统设计等,最终建立特征脉象要素辨识及“气机运动状态”的脉象识别模型,研发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智能化脉诊仪,构建中医脉象健康辨识平台。
“你要辅助站桩,效果会更好。”
“你得补充蛋白,可以打针,有明显的贫血问题。”
“没事多到山上去喊一喊,用鼻烟咳嗽出来,气就通了。”
齐向华嗓门洪亮,开方的同时会给患者介绍各种治病的方法,不局限于喝中药和针灸。齐向华在做客大众日报《大众名医馆·中医堂》时也指出,系统辨证脉学有2个主要特点:系统性和辨证性。
中医诊断疾病应用的是宏观思想,宏观整体思维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袋,并将此理论用于诊察和诊断疾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齐向华举例说,感冒在西方医学看来是一类病,用药原则和种类是一样的,而中医则不同,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等,治疗方案和用药是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
齐向华平时治疗头晕的患者,会选择肢体上的穴位。“头晕的患者有可能患肝胆经的疾病,如肝阳上亢或胆经的某些病变,就可以选择脚上的肝胆经穴位,太冲、阳陵泉来治疗。”齐向华说。
“你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征兆,脑梗只是一个表象。”一位女患者脑梗后来找齐向华调理,他果断指出问题所在,并且明确诊断该患者处于焦虑过度的心理紊乱状态。家属表示患者确实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总是害怕被偷东西,把东西都藏起来。“这是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走不出来导致的。”齐向华说。
齐向华研究认为,目前诸多疾病治病因素已发生明显改变,以往的辨证容易忽视疾病发病的源头。齐向华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心理紊乱状态是现代疾病发病的源头,“百病皆由心生”。
系统施治
齐向华构建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形与神俱”系列临床识别和调治等理论和实践。他认为百病皆由“心”生。在他看来,系统论指导下的身心医学模式是从无形到有形的监控,也就是说情志上的刺激会导致心理紊乱状态,进而导致各种躯体疾病。
在省中医神经内二科病房,与其他病房不同,每一个病床上方都有一个排烟的烟道,只要有利于患者解决病痛,中药、针灸、脐灸等各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用,甚至音乐和香薰也是一种疗愈方法。
齐向华介绍,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也有很多的手段,要实时把握疾病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特色治疗方法。近年来,除了中药内服,代茶饮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内治法,选用一两味或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数分钟后代茶徐徐饮之。齐向华一位老患者朋友坚持按照他开的方子喝代茶饮20年,身体和精神都维持得很好。除了内服,中医多元外治技术也很受欢迎。
仅灸法就有麦粒灸、督灸、面部灸法、药泥灸、循经灸、火龙罐灸、脐灸和八髎灸等。还有中药熏洗、刮疗、芳香疗法、音乐疗法等都有独特作用。
齐向华从小就很善于观察和琢磨。小时候在济阳农村,齐向华常跑到公社旁边的卫生院玩耍,趁着大人不注意就和小伙伴偷着用药杵捣药,有时候还跟着“赤脚医生”到黄河滩采药,在丛生的杂草中仔细辨认“仙草”,时不时摘下茎叶放到嘴里嚼一嚼。1991年齐向华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山东省中医院工作,这位“扁鹊故里”的中医人一干就是30多年。2021年由他申报的“扁鹊脉学诊法”获批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向华(右二)在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讲课后进行脉诊示范。
尽管头发已经花白,可齐向华一走进诊室、教室就快乐得像个孩子,他说他就是一粒种子,要把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他是一方泉眼,要从源头上为广大中医药学子和中医爱好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如今,齐向华致力于系统辨证脉学的推广,经过“系统辨证脉学”培训的学员多达2600余人,遍及全国各地,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也有他和学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