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订购处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科技报道;创新传播
一、把准时度效,让军事科技报道更具时效性、更立体化、更有温度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标尺。对于军事科技报道而言,要和其他领域的报道一样,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把握时度效上下功夫,以更具时效性、更立体化、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提升军事科技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把准“时”的规律,为受众提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军事科技报道
时效决定成败,速度赢得先机。报纸受纸媒生产发行流程制约,科技报道因审查更严格、采编周期长等客观因素,在时效性上与新媒体相比不显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秉持及时准确的原则,为受众提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冠病毒传播预测和防控措施评估系统”,《国防科大报》及时刊发消息《系统工程学院应用大数据助力防疫》,对学校科研人员致力用科技抗疫进行宣传报道,较好实现了科技性与时效性的结合。
(二)把准“度”的规律,把握好军事科技报道传播的密度和尺度
(三)把准“效”的规律,提高军事科技报道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军事科技报道做得怎么样,最终要看其对战斗力的贡献率。这就要求军事科技报道必须贴近战场、贴近部队,最大限度服务备战打仗。2020年,《国防科大报》开设“为了习主席的嘱托·我们在战位报告”栏目,刊发《誓让“无人”胜“有人”》《为国防重器锻造导航之芯》等专题稿件,报道2013年接受习主席接见的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如何服务备战打仗、开展科研攻关的历程,使科技报道瞄准战场,为军校科研人员矢志科技强军鼓与呼,助力营造“谋求打赢、聚焦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表达方式,让军事科技报道科学合理、通俗易懂、耐读好看
一提起军事科技报道,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冰冷的武器装备、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技术参数。正因如此,不少受众对于科技报道就是简单一扫而过或干脆敬而远之。于是,科学合理、通俗易懂、耐读好看的“软处理”就成为做好军事科技报道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科学性
(二)注重通俗性
面对科技素养水平、专业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的受众,多用语言平实、文风鲜活的大众化表达,才能真正揭开军事科技报道的“面纱”。运用举例、比喻、排比、抒情等方法,帮助读者跨过阅读障碍。比如,在《国防科大报》刊发的通讯《腾飞“中国芯”》中,说到设计加速器方案时,作者写道:是继续采用“蚂蚁搬家”还是升级为“大象运货”?此类表达读来引人入胜,值得细细品味。将概念术语细分解读,例如,介绍大数据技术,就将其形象比喻成在海洋里钓大鱼;报道学校科研人员研制的捷联式航空重力仪为珠峰测量“身高”,就将仪器绘制重力信息分布图巧妙比作给地球拍“CT”;当介绍“天河二号”算力时,合理运用对比:假如地球上有70亿人口,每个人每一秒算一道算术题,连续算70亿年,而“天河二号”只需要一秒就能全部算出来,帮助读者真切感受科技的力量。
(三)增强可读性
按照传播学家的观点,故事始终在诱惑着读者。对于军事科技报道,讲故事的技巧和科技含量同样重要。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摈弃空洞的说教,将专业性、严肃性强的科技热点融入大众化的小叙事中,从衣、食、住、行入手,为科技赋予温度,让科技报道有意义,更有意思。2021年上半年,《国防科大报》开设了“科研先锋”栏目,10余名记者深入科研一线,从攻关实践中发掘出不少好细节,从中选择和提炼出有吸引力、有可读性和有说服力的故事,陆续推出《方寸屏幕,上演电子目标“分身术”》《探寻加速器的“瘦身”之路》《用石墨烯做“三明治”》等一批新闻作品,较好地起到了崇尚科学、激励创新、尊重知识的作用。
三、拓宽新样式提供新服务,让军事科技报道与官兵训练生活贴得更近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是一种附带有形物的服务载体。这说明无论载体如何升级,媒体的核心功能就是服务。创新军事科技报道,应顺应时代要求,打通“报、网、端、微、屏”资源,实现媒体联动,提供能适应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服务,推动军事科技报道服务科技强军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