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见的下部慢性炎症病种繁多,例如有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宫颈糜烂、阴道炎、输卵管阻塞、精索曲张、前列腺炎、附睾炎、尿道炎、膀胱炎、下肢疮疡等等。病类从分科上来说,遍及外科、妇科、男科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这些病都有一个统一的病机,就是气(阳)虚下陷,局部病之标为瘀、湿、毒、热。人体从形态上分三焦三个节段部位,肚脐以下为下焦。但从传统中医的角度上讲,三焦只指身体躯干,而人体的下肢没有包括进去。但从临床治疗的角度上来讲,下肢病也和下焦病有相当的联系,所以把肚脐以下的身体部位统称为“下部”。
慢性炎症的治疗,西医根本没有什么法子。于是病人求治于中医,但中医生也大多是以清热解毒药来治,常常看到一些名气很大的中医专家,治疗一个慢性炎症,是一下子用七八味清热解毒药来治。稍好点的,还会考虑到湿瘀,也会参用些薏苡仁、丹参什么的,但总体来说,还是一路的苦寒药为治。所以对于治疗下部慢性炎症的核心在于补气温阳,让清阳得以上升,湿邪才能化开,气血才能畅行,局部的湿瘀之结才得从根本上解决。
但对下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因为病种繁多,加上病人的性别和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要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得有区别的对待。
总的原则,是邪有出路的炎症,在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可以用利湿药。比如慢性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在急性发作时,加大土茯苓、薏苡仁、淡竹叶等利湿药,让内在的热毒随着水湿一起外排,可以增强效果。但利水药不能用得太过,湿去四五分就要减量。病人本来就是阳气下陷,再过利,阳气更下陷。所以在补气利湿解毒时,还要酌加些风药,比如麻黄等,一是可以促进升清阳的作用,二是可以制约下得药带来的副作用。
治疗慢性肾炎,检查尿素氮和肌苷指标很高时,一般用黄芪100—150g、益母草50—100g、炮附子30—50g、土茯苓100g、麻黄5—10g等药为基础方来治,治个把星期,再检查下肾功能,如见尿素氮和肌苷指标下降,则减少益母草和土茯苓的用量,再酌加菟丝子、覆盆子、山药等固肾药来治,效果还好。
妇科下部不同部位的慢性炎症,治疗用药上也不一样。但大的原则上也是以分利和化。对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检查白带常规见清洁度很差,白带黄臭等症状出现时,治疗的重点也是通过排邪为治,可以苍术、黄芩、败酱草、益母草、土茯苓、荆芥等药为核心用药来治。对于阴道炎的治疗,有人选择用洗剂来洗,有的病人以至于常年洗,反而把阴道内天然的保护屏障洗坏了。对于阴道炎的洗剂冲洗,除非炎症非常严重了,大量的恶臭白带出来,这时洗下,是类似于身体外表的疮疡消毒冲洗一样,是急去局部的标邪而已,根本上是治不了阴道炎的,反而会越洗炎症越重。所以对于慢性阴道炎的治疗,还得以内治为主。但成年女性的阴道炎治病起来实在不易,主要是因为性生活的原因,性生活是慢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一个主要诱因。
对于妇科病,《金匮要略》、《妇人大全良方》等,都会考虑到“风冷”的问题。所谓的风冷,就是寒冷之邪从阴道进入体内。所以在夫妻同房时,要注意保暖。先人说“被窝风吹了的受寒很严重”,也就说人在性生活时,全身大热,汗孔大开,这时着凉去了,风寒之邪会深入体内而得病。所以对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疾病,本人都会用些辛温发散的风药,这就是考虑到风冷的问题。
慢性盆腔炎是让现在很多大名医头痛的疾病,总是觉得没法治,其实是这医生的水平问题。对本病的治疗,得参考西医的B超检查,看盆腔的炎症是以积液为主,还是以粘连为主。这很重要,因为积液的炎症和粘连的炎症治疗方法不同。
对于盆腔积液的治疗,很多中医还是只用清热解毒散结来治,这是不对的。盆腔的积液形成,也是因为气阳两虚,无力升清,导致湿浊内阻。虽说局部有湿瘀毒互阻的炎症,但是这积液是毒的依附体,治疗时必要补气温阳升清为核心。对于炎症稳定期,则用“五苓散+黄芪”为核心基础方,另外再加败酱草、鸡血藤等药为治。效果显著。
慢性粘连的盆腔炎,在急性发作时,虽见病人有气阳两虚,升清无力,但此时不能用补气温阳药,会加重病情。而是在标控制下后再酌加补气升阳药,但补气升阳药的用量也不能一下子用得过大,得视病标的控制情况,慢慢的加量。如果见病人气阳两虚明显,医生一急,大量的温热药一用,往往又会引起再一次的急性发作。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下,病人在饮食方面,上火的食物也最好别吃。对于慢性粘连性的盆腔炎,在稳定时,本人用自拟基础方:黄芪100g、鸡血藤50g、败酱草50g、独活30-50g。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药,比如肾虚加菟丝子、川断等。
独活一药在慢性盆腔炎的运用,主要也是考虑病变的部位、性质来应用。盆腔的病变部位在下焦,和少阴肾有密切的关系。独活辛温发散,能去少阴伏湿,并且独活气味雄烈,能行气,又能运血,和补气温阳药的合用能升清,和活血药合用能散结。
男科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思路也和女性的慢性盆腔炎差不多。但诊断时最好结合B超,看有没有增生。如果说前列腺增生了,这是说明局部的瘀阻严重。治疗时还得再加皂角刺等攻坚散结药。前列腺增生,主要病机也是因为气阳两虚造成。气阳两虚无力运血则瘀;无力气化则湿阻,无力升清则湿浊困陷于下。并且病程长久,大多已伤到了肾气。很多中医一见到慢性前列腺炎,就大量的用补肾药为治,这要注意前列腺局部的伏邪。伏邪不除,补肾也是徒然。所以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补肾药要注意使用。更不能使用滋腻类的补肾药,会加重局部的病情。
下肢慢性炎症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也是因为气阳两虚无力升清使然。下肢慢性炎症,也是由于长期溃烂不愈造成,农村称为“老烂脚”。西医对这种老烂脚长期不愈,说是营养不良,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元气亏虚,无力托毒外出。但是气阳不升,湿毒陷于下,这是关键的原因。本人以前在山村里种田,很多人到了立秋过后,小腿部常常因为一个小小的外伤口,也引发炎症,长期不愈合。这主要也是因为秋天大气肃降,体虚之人,阳气随之下陷,无力升清,也无力托毒外去。所以治疗的根本大法也是补气升阳。
下肢静脉曲张,虽说不是炎症,但病机也是因为气阳两虚无力升清,导致下肢的静脉血回流不畅。看过有些论文说什么用“二妙”“三妙”为治,效果显著云云。二妙丸是朱丹溪针对下焦湿热而制定的药,就从苍术、黄柏两味药来说,主要用药是苍术。苍术燥湿运脾,湿去则脾健运,清阳得升,这也是朱丹溪治疗湿热的制方原理。针对治疗的病证是湿热之标而已,不是治本之法。后来虞天民加了牛膝成为三妙,针对下肢关节热痛为治,加牛膝,无非也是为了引苍术、黄柏下行而已。当然对于湿重的静脉曲张,用三妙加独活等为治,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仅仅是急治时标而已。我们见到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后。此类年龄段的病人,肾气已虚,阳气下陷,静脉之血无力回流。虽说有湿,但这湿也是因为气阳两虚无力升清造成气化不利而已。所以三妙只是治时标,而不是治本之道。对于静脉曲张用黄芪、鸡血藤、独活、炮附子、苍术、陈皮、菟丝子等药为治,见伏热加用黄芩,效果还可以。
对于下部炎症的治疗,妇科方面,一定要部清病人的月经周期,看病人治疗时是处于那一个周期。比如病人月经刚好干净,处于卵泡期,从中医上讲是阴长期,那怕病人见阳虚湿阻,用药也能太过燥烈,以免过耗精血而生变症。如果说病人的月经快要来了,治疗要顺应病人经血下行的自然规律,炎症虽重,但用药不能过于寒凉。但内郁的热毒和经血易互结为患,此时的治疗,得加得活血药,比如益母草,可用到50克以上,一在这方面和解毒药合用能增加解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月经排出,让热毒随经血而去。
高年之人的前列腺增生,活血散结药不能太过,以免年老正气不支。这些都是治疗过程中必要注意的事项。
慢性炎症的治疗,局部的瘀毒,重点不在于猛用破血药来猛攻,而是把人体的元气扶上来,让人体身的气血运行来推动,从而达到化瘀散结的效果。如果用猛药攻破,只会使人的元气虚上加虚,以至不起。所以在治疗时选择活血药得选一些较和缓,副作用较少的中药。血虚严重时可选择当归,能养血又能行瘀;湿重时则用鸡血藤较好,因为当归性滋不利去湿;见热像明显时,可选择益母草,能清能行。
病人因为误治等原因,体质实在太虚了,治疗了个把月还没有得到什么效果的也有。因为慢性炎症在稳定期,病痛的表现不是很明显,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会觉得效果太慢,其实这是在量变,达到药效了,就会产生效果的。有一个多次流产,不孕又进行两次人工受精失败的女性盆腔炎病人。西医见病人有盆腔炎、输卵管阻塞、卵泡发育不成熟、多囊卵巢综合要么用促排卵药来促排卵,要么用黄体酮来摧月经。一些中医治疗大多也就是用一些活血解毒药来治。这样也是不对的,其实这是肾气大亏无力化血,治本在于补养,而不是用红花牛膝来摧月经。
所以对于身体亏虚的病人,在治疗时,有方守方还是很有必要,让药效从量变达到质变。对于任何慢性炎症的治疗,治体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