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金匮要略》
解读:脉象沉伏在里的(沉脉),一般都是身体内水湿较重(可知为里有寒饮之证,即辨证当属外寒内饮、阳虚寒盛之证。麻附辛汤温里阳、散里外之寒、化内饮,也可以用小青龙汤,要仔细区分一下即可),症见身体浮肿或者自觉重坠感。而这种水湿在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脉浮露于外的脉象,那就是预后不良或者是危重的征象,脉出即脉浮的意思。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表里之寒邪,加升麻升阳透表,蝉蜕祛风,生甘草解毒兼缓麻附之辛燥,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能温经散寒,养血祛风,而收全功。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吕某,女,42岁,住蚌埠市张公山新邨。1983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诉一周前因受凉突发头部左侧疼痛伴面部肌肉抽搐,经市某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西药治疗后面肌抽搐稍止,但头痛仍存,且剧烈时有如烧灼感,晨起恶心,面浮口淡,胃纳欠佳,舌淡苔少,脉沉细。此乃肾阳亏耗,浊邪上逆,与风寒之邪相搏,蒙络蔽窍所致,治以温阳散寒,降逆通络。
处方:生麻黄、吴茱萸、川芎、细辛各3克,淡附子9克,连服五剂,尽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证乃素体肾阳亏耗,复受风寒之邪,浊阴之气上逆,故头痛、恶心。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吴茱萸、川芎温阳散寒,降逆通络。其中川芎一味,乃治头痛之专药,故李东垣云:“六经头痛,须用川芍”,其功能疏外邪,升清气,并与吴茱萸同用,一升一降,共奏其功。
例二:脊背冷痛(骨质增生)
杨某,男,65岁,住蚌埠市某公司宿舍。1981年11月25日初诊。
1981年7月初起自觉脊背及腰部酸痛,并逐渐加重,7月19日在市某院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唇状骨质增生”。曾经西医及针灸治疗,疼痛时作时止。近日脊背冷痛,以清晨起床时为甚,痛甚汗出,舌淡苔润,脉沉紧。此乃少阴虚馁,督脉失养所致,治以温肾阳而补奇经。
处方:生麻黄6克,细辛3克,淡附子、鹿角胶(烊)各9克,狗脊12克。
七剂后痛减,复服七剂后痛愈。三年后随访,其间未发生过剧烈疼痛。X线片仍示骨刺存在,无明显变化。
按:督脉者,贯脊属肾,维系人身元气,当督一身之阳。少阴肾阳虚馁,无以温养奇经,故现脊背冷痛之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狗脊、鹿角胶。麻黄祛寒邪,附子温命门,细辛外可散太阳之寒邪,内可温少阴之虚寒,狗脊、鹿角胶助阳而补奇经。诸药合用,故能取效。
例三:咳喘(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
常某,男,59岁,住蚌埠市报社印刷厂宿舍。1983年12月22日初诊。
素有痰饮宿疾,两天前感寒诱发,畏寒、咳喘,痰粘色黑,咯出艰难,胸闷,腰脊酸痛,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细。X线胸透提示: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此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之证。治以温阳化饮,纳气归肾。
处方:生麻黄、淡附子各6克,细辛、沉香(后下)各3克。另以五子定喘合剂雾化吸入。三剂而平。
按:《素问·咳论篇》曰:“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本例肾阳不足,复感寒邪,引动内饮,使肺失宣肃,故咳喘症作。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加沉香以纳气归肾。复以五子定喘合剂(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桃仁)宣肺化痰,肺肾同治,疏补共进,故仅三剂而咳喘告愈。
体会
《伤寒论》方之应用,各药之间的比例很重要。如本文第一侧偏头痛,“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用麻黄、细辛之辛味散之,但轻扬之剂,又不可过用,恐其升散太过,所以麻辛附的比例为1:1:3。
第二例脊背冷痛,除肾阳虚馁、督脉失养外,尚与天气转寒有关,“风冷乘之,脉不得通”而现冷痛之证,故本方加重麻黄用量以祛寒邪,其比例为2:1:3。
例三咳喘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所以温阳化饮是其关键,麻、附之比是2:2,细辛用1,外可助麻黄散寒化饮,内可助附子温阳纳气。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编/陈明、张印生
【方药】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解说】
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江苏中医1959,<2>;12)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査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37)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症。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抽掣痠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江苏中医1982,<2>:37)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髀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四、哮喘
傅国光医案:钟某某,女,46岁,1948年6月3日诊。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气候骤变而发病,此次因劳动后汗出着凉而起。诊见: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为冷哮。由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冷痰壅聚,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10克,细辛6克,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二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温服。
6月5日复诊:药后哮喘见平,诸症亦退,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调治而愈。(江苏中医1985,<10>:36)
按语:恶寒、无汗,太阳有寒也;苔白滑、脉沉迟,少阴阳虚也。寒邪外袭,肺肾虚寒,气冷津凝成饮,上干肺娇,而发哮喘。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里,宣肺平喘。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1982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经方验》1987:115116)
按语: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失音
王琦医案: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瘖。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
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2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经方应用》1981:332)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至,故无音。”治宜温散之麻辛附子汤,正如《张氏医通》所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七、痘疹内陷
方舆輗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
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经方应用》1981:333)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中医书友会2016-04-24
中医书友会第95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余国俊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院历次的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
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欲眠等症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地推求出这样的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
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已44岁,估计手术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闭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中医诊断,希望补充云云。
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用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
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活动,或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功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遣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个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服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者。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常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及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在临床的应用体会
作者/毛国安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各位老师耳熟能详的一首名方,虽简简单单的三味药,临床应用却十分广泛,疗效也常能令人惊叹。该方在伤寒论中涉及的原文只有一条,即“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临床时还要结合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来运用。即,只要是见到阴证的发热,或精神萎靡,昏沉欲睡,脉沉,或微细的病症,都可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
我常将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来贴敷,治疗发热感冒鼻炎,痛经,便秘等病症,临床十分好用,疗效显著。用前要将这三味药分别打粉,过100目筛,装棕色玻璃瓶中备用。应用是,麻黄细辛附子三药按2:2:5的比例混合,每天取总量1到1.5克,姜汁调成软糊状,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太湿,药物易下坠外流,太干易掉药渣,难以吸收,影响疗效。最恰当的干湿度应是贴药六到十二小时取下后,药饼仍是湿润的。关于姜汁,可以是市售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市售的姜汁可以直接应用,自制的姜汁要注意浓度,生姜和水的比例大约为1:10,如10克生姜要加100毫升水,这个浓度,不会引起贴敷部位皮肤的灼伤。我一般不用市售姜汁,市售姜汁有添加剂,因对其成分不太了解,怕影响贴敷疗效。自制姜汁要现打现用,最好根据每天用量支取。自制姜汁最好不要过夜,过夜易变质发馊,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关于贴敷之前的准备工作,我就先介绍这么多,我们还是通过临床病案,来看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扁桃体炎发热案。
肖X,男,七岁半,16年5月28日下午就诊。患儿因化脓性扁桃体炎住院五天,出院才两天,今天又发热,患儿体魄精神差,体温37.8℃,咽充血,双扁桃体二度肿大,舌质暗,舌苔白,布满全舌,脉沉无力。家长害怕患儿晚上发热加重,要求给其输液。我告诉家长,因患儿住院,输液过多,寒湿内盛,郁而发热,应该用中药治疗。但患儿拒服中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散,姜汁调,贴脐。
次日二诊,告夜半热即退,查患儿精神明显好转,咽充血减,扁桃体缩小,白苔退去大半,再贴一剂麻附辛而愈。
案例二,生病发热案。
发热是临床每天都会遇到的病症,从中医角度讲,发热可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案例一、是外感发热,案例二、是内伤发热。临床多见的还是外感发热,尤其是小儿患者,小儿发热,家长心急,一心只求速效,往往去医院输液。西医治疗不辨寒热,不分虚实,通通输液,不是用抗生素,就是用双黄连,清开灵,炎琥宁等寒凉的药,清热解毒。其结果往往是,虚寒体质的患儿发热,当时虽然退了,但过不了几天,患儿又再度发热。甚至有些患儿,即使输液十几天也难以退热。这种情况在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患儿的后期是很常见的。内伤发热,常见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肾病,癌症的。不管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也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中医治疗辨证为阴证的发热或阳虚发热,都可考虑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一般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三,感冒案。
杨某,女,58岁,16年3月9日初诊,主诉,清涕流泪,头闷一天,右眼酸胀流泪,右侧鼻孔鼻塞清涕,感头闷不清醒。查体,无发热,精神差,舌苔白,脉沉无力。诊断为虚寒感冒,与麻黄附子细辛散贴脐。次日二诊,右眼酸胀减,流泪止,涕少,身感轻松。但仍感身困畏寒,轻微咳嗽,苔白脉仍沉,但较昨天有力。麻附辛散再贴一剂愈。
案例四,眩晕案。
张女士,四十岁,16年10月13日下午6时就诊。诉午睡起床后,头痛,身困无力,头晕欲吐,不能自持。在其丈夫搀扶下进入诊室后,即扶于诊座上。其丈夫要求赶快输液,晚上还要照顾八个月大的儿子,查精神差,嗜睡状,面白,无发热,少许清涕,鼻塞,脉沉无力,典型的少阴病提纲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用中药贴敷比输液疗效好,速度快,还省钱,少受痛苦。患者同意试用,遂用麻黄附子细辛散姜汁调贴脐。次日,患者一人来门诊,说贴药一小时后头晕渐止,头脑清,查精神明显好转,涕少鼻畅,仍有些身困。麻附辛再贴一剂,愈。
这两案都是感冒,案四之所以诊断为眩晕,是因为患者主诉为眩晕,先以眩晕为主证罢了。临床上,感冒除常见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的风寒表证和发热汗出,咽痛咳嗽的风热表证外,像这类精神萎靡,头痛欲睡,不发热或低热,脉沉无力的虚寒感冒或阳虚感冒并不少见,治疗时麻附辛贴敷,多能应手而愈。
案例五,鼻炎案。
张某某,女,65岁,15年4月9日初诊,清涕如水四五天,哈欠连连,身困欲睡,不欲饮食,查体无发热,无头身疼痛,不打喷嚏,口干不饮,舌苔白,诊断为鼻炎,与麻黄附子细辛散姜汁调贴脐。次日二诊,精神好转,睡意全无,清涕,哈欠大减,口干除,食欲增。再贴一剂,诸症全消。
案例六,痛经案。
李X,女,42岁,湖北人在本地打工,15年6月18就诊。主诉,经来腹痛,伴头痛四天。患者以前月经正常,经来无痛苦,此次经前上夜班,又用冷水洗头,次日即月经来潮,小腹阵痛经血色黑并感头疼沉重。身困欲睡,不想抬头。查体:精神差无发热,腹软,轻压痛,脉沉缓,诊断为痛经,经期头疼,阳虚寒凝,以麻附辛散姜汁调贴脐,一剂即愈。
案例七,便秘案。
麻黄附子细辛散贴敷治疗便秘是我偶然的发现。临床上我注意到许多患者在贴敷麻附辛后,不但治好了所求治之病,伴随的便秘竟也随之而愈。后来我就对一些阳虚便秘的患者贴敷麻附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想想机理,也在情理之中。宋柏杉老师说过,辛可润下,麻附辛都是辛温的药,姜汁也是辛温的,附子温阳,麻黄宣肺降气。细辛既有助麻黄之力又有助附子之功。再配合姜汁辛温通经的作用就可以阳气得通,肺气得降,津液得下。大便自然得通而出。
麻黄附子细辛散姜汁调贴脐治疗便秘是个很好的方法。现在妇女和老年人中的阳虚便秘患者很常见。大家碰到时不妨一试。
以上几个临床案例。其实也都是可以水煎麻黄附子细辛汤口服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患者拒服中药,比如案例二的小儿扁桃体发炎案,就拒服中药。案例四的眩晕案也是要求输液的。对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属于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范围,临床时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患者的这个权利。二是细辛附子都是毒性较大的药物。临床上常碰到一些患者,看到处方上有这些药物就拒绝应用。要求改成其他的药物。用时要费些口舌。三是方中附子量大时要先煎。三味药也要煎上个把小时,费时费力,病人有时不配合。贴敷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案例四的眩晕案,贴敷一小时后,眩晕即减。如果用水煎服,恐怕药还没有煎好。病人还处在痛苦中。中药贴敷,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疗效迅速,这是这一疗法最大的优点。临床上应当充分发挥这个治疗的优势。
听到这里,可能有些老师要问。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效果这么好?我们用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吗?你的经验能复制吗?我的答复是只要熟悉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掌握了麻附辛的中医使用指征,并能正确应用,这个经验是可以复制的。
现在我再介绍两个别的老师使用麻附辛贴敷治疗的医案。第一个案例是乔春妮大夫,贴敷治疗小儿持续性发热十三天的案例。
中药贴敷在基层已经开展得十分普遍。乔春妮大夫是西安市长安区的一个村卫生室的医生,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中药贴敷的经验。她听了我对麻附辛贴敷治病的方法后,治疗了几例上感发烧患儿,效果十分显著,她报告了其中的一例。
曹X,男四岁,2016年4月3日初诊,主诉,持续发热十三天。在西安521医院门诊,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静脉输头孢硫脒,六天无效。继而去儿童医院检查衣原体、支原体、血常规均正常。门诊输注头孢阿糖腺苷五天仍发热。查体38℃,咽部红,双肺呼吸音粗。其余正常。予麻附辛贴敷。其中附子是麻黄和细辛的三倍。二诊,热退。再贴一剂,随访未复发。
由此可见,只要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效果一定是显著的。限于我门诊的诊疗范围,我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散贴敷的病种还很有限。但许多经方大家对麻附辛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今方经方大家黄煌教授。就把该方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老人或虚弱者的普通感冒、吐泻,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暴聋暴哑失音、咽喉暴痛、过敏性鼻炎、上颌窦炎、支气管哮喘、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空调病、低血压病、疲劳综合症、关节炎、荨麻疹、嗜睡症等一二十种疾病。黄煌教授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是精神萎靡全身倦怠感,极度恶寒,四肢冷,脉沉细者。
我使用该方的标准是一,脉沉或沉缓无力。二,精神不振,萎靡欲睡。三,面色晦暗或白。畏寒但无手足冰凉。我认为如果有手足冰冷,就是四逆汤证。四,舌苔白而不干。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也不管中医诊断为什么证。只要具备上面几条标准,就可用麻附辛贴敷,并一定能收到满意效果。以上是我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的一些体会。因所治病例都很简单。所以认识很肤浅也很片面。仅作抛砖引玉。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