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以学定教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激发,并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小学语文如何以学定教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如何以学定教
(一)紧贴教材实际,把握学生学情
1、进行内容划分,突出教学核心。语文教材的编撰目标性比较明显,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带领学习一起达成。教师需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取得的结果可以与之相一致。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划分,区分出其中的新旧知识点和难易知识点,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核心进行适当突出,提升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丰富教学方法,改良教学过程
1、引入现代方法,施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法是现代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践行以学定教思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将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的目标。
2、注重引导教学,鼓励学生探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应由浅入深开始。第一、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可以在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第二、课程学习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针对组内成员不懂的地方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讲解。第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
(三)改变评价视角,完善教育不足
以学定教与传统的以教定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也对教学的视角进行了调整。因此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这种视角的转变,将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从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判断出课堂教学是否科学合理。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的策略
(二)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具体而言,学生在发展速度、发展优势领域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操作层面上理解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制宜。换言之,教师需要了解自己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这样在备课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准备,帮助学生扬其长、补其短,达到有效地教学。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绘画氛围浓厚,很多学生都喜欢和擅长画画这一特点,借助于画面来讲解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结合直观的视觉感受体会诗歌中景物描写,并通过两幅画色彩的对比以及作者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7到11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和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依旧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因此,教师这样以学定教,不仅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三)综合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因班制宜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学生组合起来会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因此每个班级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教师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班级的风格特点,因班制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同为三年级,有的班级较为内敛,而有些班级则相对活跃。富于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较为内向的班级里常会这样说,“我最近发现我们班级有这样一个现象,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其实,敢于举手发言,你就很勇敢的,比不举手的孩子都要强。即使你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你,而且你改正了,不就是进步了吗。”
而在另一个比较活跃的班级里,这位教师则是这样说:“我们班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非常棒。不过要是能举手回答,而不是各说各话,这样老师和同学都能听清楚就更好了。”这位教师,不仅目标层面上践行了以学定教,而且也做到了操作层面上的以学定教,既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又结合班级的风格特点做出不一样的要求。但其总的目的都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践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以学定教与《语文课程标准》是相辅相成的。
二、以学定教的思路:解读教材,因课而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终身受益的。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大,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摒除学习成绩至上的偏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孩子们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问题视角上的训练。例如,在讲解《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拿着一片叶子进入课堂,问学生从这片叶子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总结出叶子的形状、颜色、功能、效用、生命历程等。教师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我们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以学定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传授”的取向相比,“以学定教”是对“以教定学”的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效教学成为一个常论常新的主题。须知,“以学定教”既是其新课程改革影响下一系列行政力量作用的产物,也是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一种反映。事实上,学校教育的本质即是以学定教的。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生(个体)学习教材(文化),教师的参与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教材。学生与教材依然构成了教育(学习)的根本矛盾,其他教育关系都是围绕该关系而发生作用。
学生是教育主体(学习主体),教材是教育客体(学习客体)。以此为界,教育就成为了一种有教师参与帮助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力量。教师进入教育过程的身份注定了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他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状况安排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终点,也是界定教的质量的圭臬。目前大家所说的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评教,其实都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承载着相当重要的传承文化、引导学生的功能,这也恰恰反映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比较有效地推行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可尝试从自学、合作交流、方法传授三个关键环节入手。
(一)指导学生自学
在对“以学定教”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洋思中学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别提出了“没有预习好的课不上”这一观点,强调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看书、自学。学生读课文,思考后用铅笔在书上写出新课里提出的所有问题;理解概念、结论中的关键词、句并记忆;弄清语文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格式;在预习本上记录疑难点。再尝试练习,先在预习本上不看书将例题做一遍后与书上的进行核对;然后在书上完成书后“随堂练习”和“习题”。这些对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意义深远。
(二)重视学生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虽是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但教师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尤其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要“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语文味”。要“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要“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要“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要“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奇特环节,探讨有价值的教法。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以学定教
一、课前预习以学生需要为基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很重视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而忽略了课前学生的质疑。在教授新课前,我们常常让学生预习。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内容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我们常常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中需要获得一些什么知识,讯息。要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必须读懂学生在哪些地方不懂,在那些地方似懂非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来制定不同的预习要求。如,我在教授《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课文中说到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课前,就有学生问我:“什么叫候鸟长途飞行有多长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燕子是候鸟确实不能很清晰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二、思维碰撞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教授《爱迪生孵小鸡》时,揭示中心环节,我问学生:“爸爸说爱迪生是一个傻孩子,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突然有个学生说:“我同意”。我一愣,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答案。于是我就询问了这个学生:“为什么你觉得爱迪生是个傻孩子呢”学生说:“如果我是爱迪生,我就不会蹲在那里两个小时孵小鸡。多累啊,而且根本不可能孵出来啊。”我听好以后不作声,有些同学就蠢蠢欲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我心想,好啊,那就让学生们自己辩一辩。于是,一个学生说:“爱迪生他爱动脑筋,并不是傻。”
另一个学生说“是呀,爱迪生敢于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又一个学生说:“你们看,课文中说爱迪生才五岁,五岁的时候知道遇到不懂就去大胆尝试,去解决心中的疑惑,我认为他不傻。”这时,起初认为爱迪生傻的学生,抓抓头,表示赞同了。一场小小的讨论会就这样精彩地开展了。作为老师,我表扬了最后一个同学,他仔细看书,认真读文,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最棒的。其实生生交流时所产生的碰撞,是我们教师教授过程中过不会有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在短短的5分钟内,我没有去妄加评断任何一个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收获。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欣赏学生的质疑。生生思维碰撞,远比教师阐述一个道理来的更受用。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教师的“教”已不是过去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及教育智慧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着痕迹地向文本最本真的目标悄悄靠近。
三、分层作业使学生体验成功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同样,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面对作业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这样的分层作业,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同学们果然很高兴,各自回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结果也在意料中,B选择的最多。A和C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在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勃勃。而且比以前更认真了。大家交流好以后,我让完成A作业的同学,选择一个和你选择花朵相同,且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同学,把他的语句用好词好句的形式摘录在你的图片下。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而且能够相互讨论,沟通。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成长,在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读懂他们的需求,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掌握新知识。
小学语文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
一、定准学情,“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计划多么完美,但都只是预设而已。“以学定教”的方式是依据学生已有经验与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执教《青蛙看海》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发问等心理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底之蛙’的成语吗你们对青蛙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与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对“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大致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只特别的青蛙,看看它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其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特别的青蛙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然后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自主思考,与同学交流,或与老师讨论,通过逐步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细细品读,让他们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感受。然后,利用学生特长,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所勾勒出的画面,让擅长绘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创作,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与绘画创作中感受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这样将学生的直观视觉感受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加深他们对这首古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与体会。这种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思想上进行一个碰撞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进行角色朗读与扮演,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与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在旁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法理,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