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通建设大发展却越来越堵短痛、阵痛还是长痛
郑州交通的拥堵成为城市的“心病”王春胜摄
近日,商报“郑州堵王”报道反响强烈
送来“万言书”:《郑州交通人通才能路通》
直言治堵到了必须“了结”的关头
商报摘编此文供有关部门参考
同时欢迎更多市民建言献策
6月29日上午十点半左右,京广快速路农业路口附近,缓行的车流一眼望不到头唐韬/摄
北三环与花园路交会处的蝶式立交,成本低、效果更好唐韬/摄
编者按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连日来,《河南商报》“郑州堵王”的系列报道引起极大反响,甚至有市民在网上发表不同观点“对垒”。
郑州交通拥堵这个“结”,到底该怎么“解”很多市民在不同的载体上发表观点和建议,都在为解堵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为见证郑州交通发展30余年并多次参与郑州很多重大交通项目前期规划论证的学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看到《河南商报》“郑州赌王”系列报道后,也给商报送来了一份长达1万余字的建言:《郑州交通人通才能路通》。
他在建言中表示,郑州交通及治堵,到了一个必须“了结”的关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系统分析郑州交通拥堵及治理,客观认识交通拥堵的问题及原因,达成共识,才可能设计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今天,本报将这份建言摘编如下,一家之言,对与不对,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同时,我们也欢迎对郑州交通有深刻理解的市民建言献策,商报愿架起这座沟通的桥梁。
人物名片
史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注册高级咨询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涉及工商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形象战略与设计、管理咨询等领域。出版了《图解企业管理学》、《管理咨询—理论、方法与实务》、《管理学哲理》等著作。
郑州交通拥堵概况
1980年之前,郑州市没有现代意义的交通拥堵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郑州出现交通拥堵,主要位于郑州火车站,是以人为主的“点堵塞”。当时,火车站地区人多拥挤,候车进站经常要排1公里左右的队,队尾在火车站广场,队伍绕行大同路、德化街、二七广场、福寿街再回到火车站,队头在进站口。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郑州商战”激烈,二七广场周边的各大百货商场竞相搞促销活动,引发人潮,经常导致二七广场及周围交通拥堵。这是郑州历史上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主的人车混合型拥堵。西影响火车站地区、中原路,南影响德化街、大同路,东影响东西大街,北影响北二七路、人民路和太康路。当时二七广场及周边的拥堵可称为“片堵塞”。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郑州交通拥挤显露前兆。主要是随着郑州商贸城的快速发展,郑州市区的人流、物流、车流增加,致使中心城区交通趋于紧张,尤其是当时郑州市唯一横贯市区东西的交通干道金水路面临较大通行压力。金水路及周边的拥堵可以称为“带堵塞”或“线堵塞”。
2003年后,郑州市车辆大增,引爆郑州全面交通拥堵,“堵城郑州”开始上路。
郑州市的拥堵,已经常态化、全面化、严重化。
治理回顾
郑州治理交通拥堵,自1987年开始。当时,主要是以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重点”治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重点区域”交通整治。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金水路、花园路、中原路、嵩山路等为中心的主干道拓宽。2003年“非典”后,由于车辆大增,郑州进入“交通拥堵时代”,郑州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和实施“畅通郑州”工程。
区域改造
黄河路
郑州市最早的道路改造工程,是1985年开始的改扩建“黄河路”。
当时,黄河路改造定位是郑州市的“外环道”。笔者曾向郑州市规划局的总工建议,应该把黄河路扩宽,建四车道或六车道,至少预留发展空间。但总工回答说“郑州没有几辆车,用不着建那么宽”。30年后的今天,老黄河路已经没有拓宽的空间,交通拥挤,周边单行治理也没有见效,南阳路以西疏通和中州大道以东扩宽,也没办法解决老黄河路段的“卡脖子”问题。
火车站
郑州市最早的交通综合治理始于1987年的郑州火车站综合治理。笔者当时是郑州火车站综合治理办的咨询委员,负责设计《郑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及保证体系》。客观说,当时的郑州火车站综合治理卓有成效,火车站广场大为改观。
二七商圈
上世纪90年代初,二七商圈频发拥堵。直到后来拓宽改造人民路、东西大街,禁止非公交车北向行驶,才改善了东向和东北向的交通。直到2004年1月建成连接四大商场的亚洲当时最长的人行廊桥,每个入口处都有自动扶梯和步梯,才缓解了二七广场的交通拥堵。但不久,因为建解放路立交、修地铁等,二七广场又重新返堵,且拥堵不断。
四桥一路
1994年6月10日,郑州市政府为缓解金水路的交通压力,开建“四桥一路”,12月30日竣工。但不久,“四桥一路”成了一条以车为主的“拥塞带”。尤其是从紫荆山立交桥向西没有与“一路”连接,阻断经七路、杜岭街,致使经七路—杜岭街南北向的交通压力分流至人民路、花园路、文化路、北二七路。
道路建设
2000年,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实施“畅通工程”,投资12.5亿元,在市区修建“九桥九路”工程。由于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路网和路桥的系统化、合理化设计,市区的交通改善不明显,花园北路农业路口、花园北路东风路口,文化路东风路口等,很快又成了堵点,中州大道农业路口、中州大道东风路口等依然严重拥堵。
2001年12月26日,总投资15.83亿元的郑州环城快速路正式建成通车。有人把这条路比作郑州交通的“动脉血管”,可缓解市内交通压力,但情况并不是很好。
2004年,郑州市修建桐柏路—农业路—经三路—城东路—航海路—桐柏路的二环交通圈。这一交通圈的修建,大大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其中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站的立交桥疏导交通明显有效,但经三路农业路口、经三路东风路口等依然拥堵严重。
2005年9月,郑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一站一桥一路”重点项目。“一站”即郑州火车站西出站口及周边区域。“一桥”是指解放路立交桥,西起河医立交桥,沿解放路向东在民主路前落地。“一路”指京广路拓宽改造工程,南起航海路,北接沙口路。
2007年,郑州市政府提出建“一环两横一纵”快速路网。“一环”指北三环—西三环—南三环—中州大道;“两横”指建设路—金水路、陇海路;“一纵”指江山路(郑邙路)—沙口路—京广路。
2010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畅通郑州”的要求和“文明畅通交通行”的总体规划,计划投资300个亿,在3到5年里建设一个畅通高效的郑州市框架路线。当年政府计划投入195个亿,修高架,打通40多条断头路,下穿7个交叉的平交路口,建10多座人行天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认为,管理学解决问题,是针对问题的成因,不是针对问题的表象。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郑州市交通拥堵的状况及成因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郑州市交通拥堵的成因,达成共识,为治理交通拥堵提供正确方向和指引。
从现象看有6大原因
1.路口和部分路段交叉通行
一般是机动车交叉通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交叉通行会造成混合拥堵。如果各行其道或彼此顺行,只可能会影响车速,很少会发生拥堵。如北三环花园路口的蝶式立交桥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堵塞过,但向北汽配大世界出入口处交叉通行就经常拥堵。
2.路口“瓶颈”
主要是十字路口的通行面积狭小、通行效率较低,通过能力不足,尤其是一些较宽道路形成大流量车流,在路口形成“瓶颈”现象。典型的如中原路大学路口。
3.施工长期占用道路
一些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占地多也造成长期的交通堵塞。如东风路下穿文化路隧道施工近一年,2009年9月前后开始隔离,直到2009年11月才开始正式施工。
4.乱停车乱占道
机动车随便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迫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形成交叉通行,从而造成堵塞。
5.大型车辆占道
6.交通违规行为和事故造成堵塞
从交通管理看有5大原因
1.交通治理理念严重滞后
郑州市近二十年的“畅通工程”主要是通过压缩非机动车道、挤占人行道来扩宽机动车道,以确保机动车的畅通。郑州市的交通治理,既缺乏“大交通”的理念,不能统筹兼顾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通行需要,也缺乏“综合治理”、“系统管理”的理念,致使许多治理方法难以见效。
2.“畅通工程”理念严重落后
上世纪80年代初将黄河路作为外环道规划成如今的“小道”,上世纪90年代初将东风路交由金水区建设成如今“最堵一条街”,后来的金水路高架桥建成“半残废”……重复折腾几条主干道,忽视规划和兴建新的主干道以分流。
3.交通规划设计需要反思
原来文化路北三环路口交通堵塞,后改为东西单向高架桥,不能有效治堵。治理文化路东风路口的拥堵,又规划设计东西单向下穿过道,不能有效治堵。在中州大道农业路口、东风路口建南北单向高架桥,还不能治堵……明明白白单向过街桥或下穿道不能治堵,还非要采用。
4.项目建设“一窝蜂”
郑州市的交通畅通需要一个治理过程,既需要眼前救急,也需要中长期彻底根治。目前郑州市上了许多交通治理项目,政府应清楚哪些项目是近期应急,哪些项目是中长期综合治理。否则,就会出现目前进退两难的尴尬。
5.交警部门需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交通警察是在现有交通设施的基础上保障城市交通畅顺的关键因素。郑州市交警部门前些年投巨资买摩托车成立交巡警队伍,对交通秩序的治理还算有效果,结果没几年又改制了,成为现在主要靠没有执法权的“协管员”管理路口交通,少见交警的踪影。
从交通设施看有9大原因
1.有快速环道无快速路网
目前郑州市初步建成三环、四环等快速环道,但没有建成快速路网。与快速环道纵向衔接的主干道数量少、路宽不够、十字路口不能快速通过,导致主干道的车辆低速、拥堵,并辐射性引发与主干道衔接的次干道和支路堵塞。快速路之间的交叉节点衔接设计不合理,使快速路和快速路之间不能形成快速路网。
2.道路密集度偏低
道路密集度偏低,造成车辆不能就近分流,只好去主干道。如金水路以南、太康路以北、二七路以西、南阳路以东的区域没有通路。人们只好在太康路、人民路、二七路、文化路、铭功路、南阳路、花园路上拥挤。
3.中心城区内主干道偏少
越接近中心城区,越需要有较高的道路密集度和主次干道网。但郑州横贯东西的仅有农业路、金水路、陇海路等,其中东风路、黄河路太窄。南北仅有嵩山路、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经三路等。其中文化路太窄,经三路北边不能过北环,南边在金水路遇阻。
4.立交桥、高架桥不足
缺少立交桥、高架桥、快速路,且存在严重设计缺陷,致使通行效率低下,造成拥堵。紫荆山立交、大石桥立交的三层立交桥解决不了堵塞问题。北三环高架快速路在北三环文化路口北落地,不仅没有解堵,反而加剧文化路与国基路口、北三环路口的拥堵。
5.路口通行面积普遍偏小
郑州市的路口基本都是“凸型”路口,通行面积受制于道路宽度,所以有关方面就误以为只有扩宽道路,才能提高路口的通行面积。但由于规划水平低和滞后,郑州市建成区少有道路改扩建的空间,只好压缩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结果加剧道路中段的堵塞。
6.非机动车道太窄
目前郑州市的非机动车道普遍只有2米左右宽,远不能满足非机动车的通行要求。20%的人开机动车占用70%的路面,而80%的人使用不足30%的路面。结果逼使非机动车去挤占机动车道。
7.严重缺少过街天桥等
郑州市严重缺少行人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道等,现有的设施普遍存在严重设计缺陷,致使通行效率低下。目前郑州市约有100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仅有约60座行人过街天桥,极不方便行人横过街道。
8.微循环不好
长期忽视支路和背街小巷的整治,造成微循环不好,致使人流和车流不能就近分散,加剧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如钱塘路、菜市街、城南路、南关街、东三马路区域,德化街、大同路、南顺城街及菜市街区域,小巷多且不畅通,加之管理缺位,加剧周边交通拥堵。
9.严重缺乏停车位
根据国家标准,每百辆机动车需要35到45个停车位。按目前郑州市将近300万辆机动车算,约需要120万个停车位。而郑州市的停车位严重短缺,导致很多司机随意停车、乱占道。同时,郑州市的城市规划缺乏停车位建设的硬性约束。尤其是有关方面随意占用道路划设停车位,收取高额停车费。
对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提出13条建议。
1.采用“大交通”的理念
2.系统化思维、系统化管理
现代城市交通要保障所有交通参与者及各种通行方式全时空顺畅通行,其核心和基准是任一“点到点”的顺畅通行,即任一交通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任意出发点顺利到达任意目的地。
具体要求是保障各类交通参与者快速、便捷、短距、安全到达目的地。
3.民本、科学、务实
郑州治理交通拥堵,要施政为民办实事,不搞“形象工程”;科学规划,不“摸石头过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泛听取意见,针对性应对,不“闭门造车”或“东施效颦”地套用外来“经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采用“釜底抽薪”的根治,不用“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更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刨刨挖挖,弄俩花花”……管理不怕有问题,怕掩盖、回避、推诿、拖延问题,怕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怕费时费力花了钱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发更多问题,更怕把可以治理的问题拖成不治之症!
4.全市交通“一盘棋”
5.遵循“系统稳定性原理”
交通治理和交通设施应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采用疏导的办法,尽量让人走近路,不要“让人走远路”,不能用“因噎废食”的办法,更不能用“削足适履”的治理方法或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奏效的交通管理办法,不能强迫人、车接受不适用的交通设施限制。限制人、车以适应交通设施,就是不以人为本,本末倒置。
6.讲究轻重缓急、分批分期
郑州市的交通整治项目应有计划、有重点,按轻重缓急分批分期有序建设,短期见效,长期根治。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实现短期内关键突破。既改善交通,又减少因施工而加剧交通堵塞。
7.路口变“凸型”为“凹型”
郑州市应将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的“凸型”路口有计划、尽快改造为“凹型”路口。即将交叉路口的四个或多个角打掉,在不扩宽道路的情况下,可以低成本、快速地扩大路口的通行面积和通行能力。
8.合理建设立交桥
少建高架路桥,有计划地在主次干道的主要节点、交叉路口建设成本低、占地少、施工周期短、效果好的高架结构的蝶式立交桥,实现“各行其道”,取消路口的红绿灯,形成中心城区的快速路网。郑州市除下穿铁路隧道外,应尽量少建单向下穿式通道。其施工周期长,易积水,不能四通八达,还不能缓解拥堵。
9.建无障碍过街天桥
加快建设人流密集、有长距离隔离带的路段中部的无障碍行人横行过街天桥,方便行人就近过路,减轻行人对道路和路口的通行压力。
10.打通经三路
打通经三路北段至三全路,分流花园路、中州大道的通行压力。
11.鼓励建停车场
成立停车场管理公司,鼓励建设停车场,共享单位停车位,对沿街的停车位和收费进行严格管理。
各区成立停车场管理公司,统一、规范经营各区所有沿街停车位,并将所收停车费用于完善停车场设施。按郑州市现有300万辆车,每辆车年停车费500元计,每年约有15亿元停车费收入。政府制定规划和出台政策,鼓励建设和规范化经营大中型立体停车场,强制开发商按比例配建停车场。
12.建议恢复巡警
13.完善交通标识
完善交通信号灯、交通安全和导向标识等,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交通设施设置,移除道路上遗留的线杆、树木。如南四环没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也没有路灯,人口密集区没有减速带与相应的提醒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