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活动运转过程中,由于上下级之间、部门科室之间、教职员工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性、联系性和互动性,时常发生自觉不自觉的“缺位”和“越位”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迅速调整的话,可能会造成工作过程的脱节、缺失或产生不应该有的矛盾和冲突。
现象一:布置工作时,为了获取“双保险”或试图利用部门、人员之间的所谓合作功能,往往要求“他们”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有时会出现甲依赖乙,乙依赖丙……,结果出现了“真空”、“缺失”状态;有时也会出现甲乙丙等都去做乃至争着干了,因思想、观念、方法的不一致,完成工作的状态和程度也就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火候未到,有的过了火候,害得手下的教师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现象二:进行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时,教导处和教科室大都能默契配合、有机协调、合作研究。但有时也各执己见,各行其是;或包揽一切,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或相互扯皮、互相推诿。造成校本教研和科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相隔离甚至相抵触,给学校的教科研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校长和书记之间偶尔也明里来暗里去,“争风吃醋”,互不相让,抢占“制高点”。因为是校长全面负责制,“我”可以包揽一切,控制全局;因为书记是党组织在学校的最高领导,起着监督、保障作用,“我”说了也算。在有利可图、有权可争的敏感问题上,超本越职,不甘示弱,互不相让,甚至“撞车走火”;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搁置多年的疑难杂症,无人问津。工会组织找来了,也是推三阻四,支书叫你找校长,他有财权;校长叫你找支书,他会做工作……
除此而外,教学与后勤、班主任与科任、各学科教师之间有时也有此类现象发生。你推我拖、你快我慢、你阴我阳、你上我搡,特别是在考核、晋级、评优、利益分配上,如果处理不公、调节不好的话,就会出现偏离规范、穿越时空、超越本能的恶性竞争。相互之间以邻为壑,揭短毁长……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目标导向,增进共识。治标先治本,要用办学目标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步调,明晰工作思路,摆正位置,理顺关系,弄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增强团结合作、自觉配合的理性和悟性。在主观意识上,不想“缺位”、不愿“越位”。不争名、不争利,不推诿、不扯皮。齐心合力,并肩合作。确因客观上已经形成“缺位”的要主动“补位;“越位”的要及时“回位”。同时在工作运行过程中时刻检点自己,发现此类问题,自觉及时地调整到位。
二、明晰思路,辩证施政。统一指挥、分层设岗、分解到位、人人有责。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控制微观。辨证思考,力求平衡。加强力度,考虑适度,恰到好处。既不过控,使工作缺乏生机,变成“一潭死水”,又不失控,无拘无束,使工作浑然无序,变成“脱缰野马”。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在其位、谋其政、乐其事、负其责”。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层层把关,节节相连,环环紧扣,步步到位。最起码不能因校长的指挥、分工不当而造成人为的“缺位”或“越位”。
三、及时回访,适度监控。我们要细心观察和分析,管理中哪个过程需要钳制;哪个环节需要承接;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间隙或间断需要链接;哪些地方可能出现“碰撞”需要缓冲;哪些地方可能出现偏颇、失重需要平衡;哪些工作进展迟缓需要加快;哪些方面发展过速需要调整;都不能麻痹,不能松懈,适时、适度加以监控,及时回访。监测时不漏掉一个盲点,不留一处死角。回访时帮助分析原因,落实补救措施,有效地进行“二次”指挥,加以调节,有机整合,巧妙控制,避免客观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缺位”和“越位”。
五、合理评价,有效激励。工作上定人员、定岗位、定工作量、定职责、定考核、定奖惩,都要因人、因岗、因时、因地而宜,优化组合。不能凭激情、想当然,尽量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所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措施,既要有规格,又要有情调。真正能激发教师的动机、情感、内驱力,导引教师工作到点到位的目标追求。对“到位”不“越位”的;“缺位”立即“补位的;“越位”迅速“归位”的;主观或客观上造成“缺位”、“越位”而又不及时调整到位的;要区别对待,进行综合考评。既公平正道,又合情合理;既能有效激励,又能暗示、警醒。形成规范、可行、灵活的运作模式、构建良性竞争、友好合作、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评价体系,达到1+1>2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