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命题目的】本题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岐点的确认。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分歧,主要表现在: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质的飞跃。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只是从事物外部找运动的根源。据此分析题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都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点。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要求找出最根本的分歧点,只能是D项(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A、B、C三项的内容是诡辨论这种形而上学也能承认的,也就不能把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刀两断严格区分开来,所以,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举一反三】此题修改后可命制多项选择题。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

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命题目的】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法方式;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所以D项正确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正确答案。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可命制分析题。

4.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确认和理解。

【解题思路】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一段话。是说如果战马铁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马跌倒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只要考生读明白了题干中古人这段话的意思,就会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B。

【举一反三】本题作材料可命制分析题。

5.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统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对立统一。“和”即同一,不是指无区别的完全一致,而恰恰是指以差别为前提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亦即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就是指不一样,即矛盾的特殊性。题干中孔子的话显然不是指A项和B项的内容,更不是C项的内容,这样将ABC三项排除,正确答案为D。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仔细地读原文,紧紧抓住“君子和而不同”这个关键的句子。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分析题。

6.“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矛盾转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题干仍然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一句话。其意思是说,往往最善于游泳的人被溺死,最善于骑马的人被摔死,越是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而出现祸事。这正好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只要读懂了题意,考生也会轻松选出正确答案A。如果考生审题不认真,没有注意题干中所强调的是“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而不是一般常识方面的启示,会误选C项而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题干可直接命制分析题。

7.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般考生对这一观点都是非常熟知的。但具体回答其含义,有的考生就不十分清楚了。题中的四个选项,A项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B项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D项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同一,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8.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普遍联系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上看,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题干中雪莱所说的已经来临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远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题干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中,D项是雪莱这句名言所蕴涵的哲理故是正确选项。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分析题。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题干是中国古代诡辩论的典型代表公孙龙的一句话。公孙龙证明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有颜色而没有形状,所以白马不是马。很明显公孙龙这句话在哲学上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联系,B项为正确答案。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只要考生认真复习,回答本题不应当有难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10.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通过董仲舒的一段话考查考生对形而上学观点的确认。

【解题思路】题中董仲舒这段话意思是说事物是不动不变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一般考生都应答对本题。实际上只要知道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形而上学哲学的代表,本题答案也就在其中了。

1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本质和现象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正确答案为C。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分析题。

12.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解题思路】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本题没有太大难度,一般考生都应能作出正确选择。

13.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

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或然率和可能性的关系的确认和掌握。

【解题思路】或然率和可能性是最相近的一个范畴。或然率既不是对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也不是对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更不是对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所以C项正确反映了或然率和可能性的关系,为正确答案。本题难点在于对“或然率”的理解。只要知道“或然”是一个量的概念,就会轻松找到正确答案。

14.“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解题思路】因果联系是客观必然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原因都引起一定结果,任何结果都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原因之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如果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就会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A项是夸大因果联系的必然性;D项是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B项将原因和结果当成一个东西,都是错误的,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对“决定论”问题不掌握的话,是很难答对本题的。

【举一反三】题干本身可直接命制分析题。

15.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的证人

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命题目的】本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对假象的辨认。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而现象有*和假象之分,*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作为一种现象当然也表现事物的本质,是从事物的反面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曲的,这就是一种假象,水中的筷子实质上是直的。因此,D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多项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1.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还能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是因为

A.形而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认识方法

B.形而上学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有其存在的理由

C.形而上学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D.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存在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形而上学存在根源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BD

【解题思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就是,否就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市场,还能被一部人所接受,这不是因为形而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认识方法,更不是由于形而上学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而是由于形而上学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有其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存在,使得这样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样使得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正确答案为BD。

2.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因为

A.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B.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的观点

C.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D.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和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法方式;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因此ABCD为正确答案。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C.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D.一切事物都是前进性的发展过程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过程论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理论主要是指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而决非是直线前进的发展过程。所以ABC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基本内容,为正确答案,D项明显是错误选项。该知识点非常重要,必须全面掌握。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大型分析题。

4.联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普遍联系的观点

A.不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

C.不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

D.否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BC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任何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整体上的一个纽节、一个环节,并通过这一个个纽节、环节体现出世界的普遍联系。但是辩证法所讲的普遍联系,不是一模一样相同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而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又是不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的联系。这是非常辩证的观点。题中的四个备选答案AD项是明显的干扰项,所以B项和C项为正确答案。本题也是深层问题,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基本都是以否定形式的选项,还是可以作出正确答案的。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单项选择题。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所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B.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题思路】题中成语中的“道”和“魔”是一对矛盾。“道”和“魔”作为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使一方的发展(高一尺),促进另一方的发展(高一丈),矛盾的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道”和“魔”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优势之处为己所用,才能轮流胜出,最终获得共同提高。题干的成语既不是说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也不是指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这样排除AC两项,正确答案为BD。

6.《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主要说明了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题中所讲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展各部分的功能。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总和。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7.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D.是否承认偶然性、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参考答案】CD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首先要懂得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界定及观点,然后才能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相区别,找出正确答案。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决定论承认,非决定论否认。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是否承认偶然性、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等辩证法问题。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实质上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和B项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不符合题意应当排除。CD项正好反映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是正确答案。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哲学基础较差复习又不太全面的考生来说,是难以得分的。

8.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

A.具有质的差别

B.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C.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D.没有任何差别和任何相似之处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周期性和“回复”性特点的确认和掌握。

【解题思路】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完成的,这就是周期性。而当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后,第三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又回到了起点的第一阶段,这就是“回复”性。但是第三阶段不是完全重复第一阶段,它们有着质的区别,不是没有任何差别之处;是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不是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是更高阶段上的重复。所以ABC三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9.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提出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其中ABD三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思想。而C项体现的则是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0.下列成语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A.“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水滴石穿

D.量小非君子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特别是对量变引起质变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都是从古到今人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具有普遍的借鉴作用。只要读懂了题中选项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准确地选出ABC正确答案。D项虽然说的事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所以是不合题意的错误选项。

【举一反三】本题变换后可命制单项选择题,也可命制分析题。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事物;后者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精神

B.前者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后者认为发展的实质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C.前者认为发展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后者认为发展的过程是单纯的量变

D.前者考虑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后者只抓住发展的某些方面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关于发展问题的对立和区别。

【参考答案】BCD

【解题思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的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的过程和形式以及发展所包括的范围等方面的看法上,二者都存在着尖锐对立和分歧。题中的四个选项中,BCD选项正是在发展问题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之点,因此为正确答案。A项反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两种辩证法的区别,明显不符合题意要求,因此是错误选项。本题形式上很复杂,但只要观点明确、清楚,还是容易答对的。

12.下列说法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有

A.水中捞月

B.海底摸针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向其他星球移民

【命题目的】本题是对抽象可能性的事实判定。

【解题思路】根据抽象可能性的特点去分析题中所给出的四个事实和现象:A项“水中捞月”是根本不可能的。C项是现实的可能。而B和D都具有变成现实的根据,只不过在当下不能马上实现,所以都属于“抽象可能性”范畴,因此B项和D项为正确答案。像这种命题的方式在考研历曾经出现过多次,考生必须牢牢把握。

【举一反三】可命制分析题。

13.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D.某些唯心辩证法观点

【命题目的】本题的目的是考查对转化思想有哪些哲学认同的把握。

【参考答案】AD

【解题思路】“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转化概括说就是指生成和消灭。转化的实质就是事物的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过渡和飞跃。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转化具有普遍性。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在作转化工作。在哲学承认转化的观点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而且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承认,比如黑格尔,他是在哲学第一个提出转化概念的。所以题中的A项和D项为正确答案。解答本题必须搞清楚,“转化”是辩证法问题,而承认辩证法的观点不仅有的唯物主义(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承认,也包括有些唯心主义者(但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有的考生可能会误认为“转化”是一切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而选择A项和B项。

14.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衰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B.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消灭

C.把否定看作联系环节

D.把否定看作是扬弃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形而上学否定观错误实质的掌握。

【参考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点。一般考生都会准确认定AB项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也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实质。而C项和D项恰恰是辩证法否定观的观点。所以A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解题思路】题中AB和D项的内容全面说明了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所以ABD项为正确答案。题中的C项明显是干扰项,排除掉。本题又是一个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考点。

三、分析题1.“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意义。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通过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考查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答案】(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第一,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根本不会变为现实;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它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转化为新的可能性,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但不是空想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现实根据,并具备了必要条件的。因而它是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抽象的可能性,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以变为现实的。但是,当前小康社会的实现仍然是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把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将成为一句空话。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首先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讲清楚,特别是要强调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需要条件的。然后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空想,但就当前来说还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分析。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回答本题,是不应该丢分的。

【举一反三】本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命制分析题。比如,分析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哲学依据。

2.“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通过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矛盾的各方在这一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解题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问题提出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同一性原理。考生解答本题紧紧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即矛盾同一性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逻辑思路回答问题,不应该丢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年考研政治命题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3.以下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锉辱,不可以成德。”(《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85、86页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以上材料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6、222页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相互斗争、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阻塞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解题思路】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读懂所给出的材料的基本意思再加上知道哲学家所属的哲学派别,根据要求所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答案。

【举一反三】可以与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综合命制分析题。4.香港首富李嘉诚率“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访问团一行在青海大学考察,当青海大学负责人谈到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资金800万元时,这一超常规的数字使李嘉诚说:“要我马上拿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上丢一元钱,我会马上拣起来。”

(2)运用有关原理品评李嘉诚这段话,并指出给我们的启示。

【命题目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内因的作用及其应用。

【参考答案】(1)李嘉诚这段话所蕴涵的哲理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量的积累为前提,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作为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只有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才起决定作用。

(2)量变引起质变。一亿元是个庞大的数字,但却是由一亿个一元钱积累而成。如果没有一元钱一元钱的积累,就不会有一亿元的财富。李嘉诚的财富就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此外,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李嘉诚的致富不是靠外来的施舍得来的,而是靠自身艰苦奋斗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仍然保持富后有个平常人的心态,不忘创业的艰辛,珍视已有的财富,反对铺张浪费。可以预测,他仍将取得更大的财富。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两个点:一是先答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内因的决定作用;二是运用这两个原理分析李嘉诚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最后说明富有来自于自身艰苦创业和一点一滴量的积累。这样就比较全面地将题中要求的内容回答出来。本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基本知识点。

5.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门徒去拜访老子。老子在家酣睡,孔子进去后躬身向老子求教。老子看了他一眼,张开嘴:“看看我的牙!”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孔子又看了看,老子的舌头很完整,也很灵活。然后老子就闭上眼睛继续酣睡。孔子想了想,躬了躬身就退出来了。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老子用自己的动作暗示: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从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其合理之处。

(2)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启示?试举一例说明。

【答案要点】

(1)对立统一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同一又斗争。老子暗示孔子的,其实是矛盾的辩证法。牙齿的强和舌头的弱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二者互相贯穿、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同时,这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2)所谓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启示我们在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时,能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党历关于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考查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所给出的背景材料非常典型地表述了“刚”和“柔”的对立统一关系。题中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关系的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由于该题的背景材料能看得懂,又由于问题提的比较直接,考生回答此题不应有太大的困难和问题。

【举一反三】此题可命制选择题。

6.以下是一组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纲领关系的一组材料:

我们是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者,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推动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1)比较材料1与材料2,用矛盾观点说明党的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2)比较材料1、2、3,说明重点论的哲学思想。

(3)比较材料1、2、3,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重点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及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1)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材料1说明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纲领若是脱离了最低纲领,就会犯空想的错误,而最低纲领若是脱离了纲领,就会迷失方向。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在看到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低纲领,在看到最低纲领的同时要看到纲领,把二者结合起来。

(2)材料1、2、3表明,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区分主次的。在看到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性的同时,必须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正在做的事情,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和出发点。

(3)纲领与最低纲领充分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做好了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好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变。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三个点:一是回答矛盾规律的内容,然后运用矛盾观点分析两个纲领的关系。二是用重点论分析两个纲领不是平衡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要抓住当前的重点工作。最后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现纲领必须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前提,必须先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质变。这样就将所要求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回答出来。

7.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①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③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④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解题思路】考生解析此题必须首先说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它集中体观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观。以此为前提展开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体观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具体观点。沿着这样一个答题思路,就可以比较全面地答出所要求的内容。考生回答此题有两个关节点:一是必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二必须清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如果这两个点掌握到位的话,就会顺理成章地找到二者的重合点和一致点。该题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有难点。

THE END
1.拘束力确定力指的事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网密山市法院网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网虎林市法院网鸡西市鸡东县法院网鸡西市城子河区法院网鸡西市滴道区法院网鸡西市麻山区法院网鸡西市梨树区法院...http://jxhs.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23406
2.定本制度是什么意思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http://m.7tqp.com/news_1326670.shtml
3.新建矿“必知必会教材”安全知识6、采煤工作面"三直一净两畅通"是指什么? 答:三直是指溜子直、顶子直、煤壁直;一净是指浮煤净两畅通是指上下出囗畅通。 7、溜子移完后必须达到什么要求? 答:以作业规程中所规定的循环进度为准。平、稳、直。 8、作业地点瓦斯浓度到达1%、1.5%时,应该怎么办? https://www.mkaq.org/html/2011/03/17/73165.shtml
4.国家利益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根据国际惯例历史传统...A.国际法就是指国际条约B.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领陆范围内适用的法律C.国内法的一切规范性文件均在全国范围内适用D.国际法是国内法的渊源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我们党在成立之初所接受到的理论是区别于社会民主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https://www.shuashuati.com/ti/3edd6d101fe847e981bea1f841a32c56.html?fm=bdd9f0b0130d4063ee4c94863332f3da91
5.英国商标法(中文版)马德里议定书:国际注册 53.马德里议定书 54.制定赋予马德里议定书效力的规定的权力 巴黎公约:补充规定 55.巴黎公约 56.驰名商标的保护:第六条之二 57.巴黎公约成员国的国徽等:第六条之三 58.某一国际组织的徽章等:第六条之三 59.根据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三所作的通知 ...http://www.chiram.com/View/blog_article?ac=zqi5je7i6b
1.规定一切法律所不规定《公司法》中仅对公司注册资本做出了相应的法定要求,并未对股东应该持有的股权比例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划分做出明确规定。虽然一般的划分标准是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即出资越多,持有的股权比例越大,相反,出资越少,持有的股权比例越小,但是如果公司创始人与股东之间可以自行商定,也可以不按照出资比例进行股权比例的划分。前提...https://www.financecompany.com.cn/news/3294.html
2.用益物权如何与其他财产所有权相区别在法律体系中,财产的概念是非常复杂和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了实体物品,还包含了对这些物品所产生的利益或使用权。用益物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财产所有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人可以从他人的土地、房屋等实体上获得特定利益,而这种利益并不属于该实体本身。 首先,我们需https://www.ybtkezrpj.cn/fei-zhu-liu-fen-zu/206729.html
3.微观经济学习题与练习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具体地表现为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生产什么"指的是在经济中应当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以及每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量.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没有一种经济可以生产象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希望的那么多的产品和劳务.通常一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越多,意味着其它产品劳务生产的越少...https://www.gzhgz.com/show-1657-7803.html
4.8月2016人民论坛8.缔约国须确保根据委员会在其关于《公约》缔约国一般法律义务性质的第31号一般性意见中提供的指导,在各自国内法中落实《公约》第十九条所载的各项权利。据回顾,缔约国应根据按照第四十条提交的报告,向委员会提供相关国内法律规则、行政管理做法和司法判决,以及相关政策信息和与第十九条所保护权利有关的部门做法,同...https://wangruirong.wordpress.com/2016/08/
5.B站硬核会员题库大全2022B站硬核会员答题答案汇总题目:魔法少女小圆的最后,鹿目圆所定下的法则被巴麻美称为?(四字中文) 答案:圆环之理 题目:能让迷之音说:"神说了,你还不能在这里死去"的人一般都是(两字中文) 答案:主角 题目:普通作品中,互相敌对势均力敌的对手,不允许对方死于他人之手,联手的时候完美无缺并且气氛暧 昧,这种情况一般说这是一对(..) ...https://m.ali213.net/news/gl2204/817207.html
6.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所谓定语从句,就是在复合句中起定语作用以修饰主句中的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1 1. 中英文定语的位置有什么差别? (1) 在中文里定语一般是前置,中国古代汉语中存在定语后置的情况; ...https://www.oh100.com/yingyu/1529662.html
7.员工薪酬分配方案(精选19篇)3、品德考核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勤惰、协作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等构成。 4、学识考核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关知识进行测评。基本要素包括担当职务所需要的.管理学识、专业知识以及其他一般知识等。 5、组织纪律考核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纪律性以及其他工作要求等进行...https://m.ruiwen.com/fangan/7060366.html
8.等级保护定级及专家评审注意事项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社会秩序的破坏一般会造成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指的是拥有信息系统的个体或确定组织所享有的社会权力和利益。 损害程度: 对客体的侵害程度由客观方面的不同外在表现综合决定。由于对客体的侵害是通过对等级保护对象的破坏实现的,因此对客体的侵害外在表现为对...https://www.wfnetworks.cn/news1/shownews.php?id=552
9.压力容器设计制造200问答3-7 什么叫计算厚度、设计厚度、名义厚度、有效厚度? 答:计算厚度指按有关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需要时,尚应计入其他载荷所需厚 度。设计厚度指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名义厚度指设计厚度加上钢材厚度负 偏差后向上圆整至钢材标准规格的厚度,即标注在图样上的厚度。有效厚度指名 ...http://www.unicontrols-cn.com/BiaoZhun/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