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行病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VAP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对于临床提高机械通气应用水平,降低死亡率,降低医疗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VAP的发生率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VAP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2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VAP诊断标准[1]。

1.3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分VAP组和非VAP组,所有病例在住院期间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痰液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分别记录VAP组和非VAP组以下临床情况:年龄、性别、上机天数、上机前血糖水平、激素应用情况、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创伤、手术、昏迷、使用制酸剂、留置胃管、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并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2危险因素

3.3与高龄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呼吸道分泌型IgA水平下降,纤毛-粘液清除功能减弱,容易造成痰液淤积,细菌不能及时排出。患者年龄越大,VAP发生率越高。本研究中,>60岁老年患者49例,占51.04%。

3.4与基础疾病,在各种基础疾病中,COPD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COPD患者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皮完整性丧失,粘液清除能力下降,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等易于寄植,同时气管插管或切开则更为寄植菌接种于肺和增殖提供了条件。

3.5与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容易发生胃液反流,致误吸和影响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排出。细菌容易生长和在肺部引起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2.

[2]BontenMJ,KollefMH,HallJB.Riskfactorsfor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fromepidemiologytopatientmanagement[J].ClinInfectDis,2004,38(8):114~1149.

[3]KollefMH,SilveRrP,MurphyDM,eta1.theefectoflateonset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indeteminingpatientmortatity[J].Chest,1995,108(6):1652~1665.

[4]CravenDE,KunchesLM,KlinskiV,etal.RiskfactorsofpneumoniaacquiredinintensivecareunitUntensiveCareMed.1993,19;256~264.

[5]CookDJ,ReeveBK,GuyattGH,eta1.Stressulcerprophylaxisincriticalinpatients:resolvingdiscordantmetaanalyses[J].JA-MA,1996,275(4):308.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9例分析寻国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中文文献分析王波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综述祝衡永

抗菌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张谨福

茵栀黄注射液致过敏反应陈师群

某教学医院急诊科抗感染药使用情况分析许青,郑艳彬,吕迁洲

某部队医院军人门诊用药情况抽查分析余爱荣,仲明远,蒋兆健,朱敏

近年国外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王大猷

药源性血液病方世平,查仲玲

因特网上的医药学信息资源简介揭盛华

静滴曲克芦丁致过敏性休克1例马英杰

复方地芬诺酯致婴幼儿中毒5例吴庆红

口服克林霉素致心律失常1例王忠鑫,隋玉萍

口服阿莫西林引起血压升高2例赵炜

奥美拉唑致口腔溃疡2例唐烽

肌注常量山茛菪碱致谵妄1例陈春田

阿莫西林致双眼睑水肿1例叶晗

泛影葡胺致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梁蓉梅

口服利巴韦林含片致药疹1例刘新华,廖智慧,廖静秋

干扰素引起血清病2例徐道明,高兰,刘兴菊,赵建宇

左氧氟沙星致过敏反应1例董淳强,董泽民

静滴青霉素诱发癫痫病发作1例王虎军,孙艳林

噻吗洛尔点眼致严重心动过缓1例马爱平,谢惠云

柳氮磺吡啶致复发性严重口腔溃疡1例叶绿萍,陈金月,邓廷飞

普鲁卡因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李华荣

异丙嗪引起精神亢奋2例霍宗红,许邦文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静滴致流感样综合征2例赵亚玲,夏令

丙硫氧嘧啶促发严重肝脏损害及持续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薛焕俊,杨维淮

皮肤病排毒丸致落叶型天疱疮复发加重1例施秀广

常量环磷酰胺治疗成人Still病致心肌损害1例袁姗,李邻峰,陈学荣

奥美拉唑致Ⅰ型变态反应1例郝志明

口服常量雷尼替丁胶囊致左乳腺增生张卓容

利多卡因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刘国姣

头孢唑啉钠致异常祝衡永

双氯芬酸钠致手术伤口出血郑萍

甲氧氯普胺引起痛性急性肌张力障碍1例叶金朝

环丙沙星片剂致急性荨麻疹1例胡伟,贾业贵

氟罗沙星致失眠2例沈才宏

布洛芬缓释胶囊致嘴唇水肿罗琳,杨学新

吲哚美辛胶囊致血压升高1例耿红梅,孙雪

口服路盖克致意识障碍抽搐1例罗秀丽,骆向阳

阿司咪唑致麻疹样皮炎1例刘军,魏仲举,周伟阁,魏云杰

苯丙醇胺致过敏性休克1例蒋亚琴

氯米帕明引起药疹1例刘安平

注射蒿甲醚引起急性肝损伤1例徐莉

双黄连粉针致皮疹1例赵银安,董青燕

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郑敏

接种乙肝疫苗致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解备卿,郝清梅

丙硫氧嘧啶片致皮疹何伟珍,吕于新

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致严重雷诺现象赵敢森

辛伐他汀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赵敢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结果及应用分析郑克衍,林辉龙

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林辉龙,郑克衍,谢耀奎,黄凯英

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卢先进,刘经森

患者的依从性与药物利用张玉,王凯平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及其在药物流行病学中的应用施侣元

药源性肝脏疾病方世平,查仲玲

小儿误服复方地芬诺酯中毒1例救治体会刘云芳,刘海燕,刘晓梅

静滴氧氟沙星致头痛6例陆德安

酚麻美敏片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周幸福,任国强,汤迎春

环丙沙星致肝细胞严重损害1例朱秀华,肖韵,秦震宇

静滴地塞米松致高血压1例周幸福,汤迎春

头孢哌酮致鼻塞、鼻腔红肿1例叶晗

白蛋白致喉头水肿1例王玉梅,李华荣

静滴培他啶致过敏性休克1例程丽霞,陈春田

静滴辅酶A致严重过敏性腹痛1例陈常先,王建意

静滴三磷酸腺苷致过敏性休克1例赵雅兰

静滴穿琥宁致眼睑水肿3例李春凤,邓航,王惠菊

静滴参麦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仲跻明,李宏,周海洋

静滴头孢拉定致血尿7例分析姚鲁也,王金龙

静滴银杏叶提取物致全身瘙庠1例刘晓梅

羚羊感冒片致皮疹1例刘海燕,张海燕,刘晓梅

α-干扰素致血小板减少1例杨静,郝继亭

主要英文循证医学知识性网站的搜集和简介唐家雯,傅鹰

中药的变态反应李世荫,周劲松

药源性肾病方世平,查仲玲

法莫替丁致精神异常1例陈可

海洛因致低钾血症2例散先明,谈国忠,蔡香凤

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二重药物过敏致严重药物热和药疹1例朱飞燕,杨凌,江中勇

头孢氨苄致过敏性休克1例张晓冰,李明

萘普生栓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陈社带

肾移植术前应用霉酚酸酯致过敏反应1例李坚勇,杨志豪,张钊

依替米星致神经肌肉阻断1例唐志华,丁洁卫

环丙沙星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张玮,段效勇,吕素芹

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发病史及暴发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的命名。近几十年来多次发生HFMD,遍及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约20个国家已有记载。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HFMD,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l6引起的HFMD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HFMD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一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HFMD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其后,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2000年在山东省、江苏省,2001年在北京昌平区又发现多起病例。

病原学

传染源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疱疹液、粪便等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文献报道,本病每隔2~3年流行1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1职业流行病学发展史

职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与劳动卫生学、职业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确切起源尚无记载,系统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是近半世纪才兴起的;国内采用职业流行病学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在50年代就已开始;70年代后期,才开始比较系统的运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职业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

2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是否患病入手,研究引起疾病的可能暴露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是职业流行病学评价和筛选职业性病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局限于一种疾病或状态的研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职业因素危害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

队列研究从人群的暴露有无入手,研究该人群发病或死亡率的差别,从而评价暴露引起疾病的情况;队列研究更符合职业流行病学的目的要求,适用于对某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队列研究中,较多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尽管回顾性队列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但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职业危害因素致病作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

①明确调查目的,根据调查目的决定研究内容;

②对照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存在健康工人效应,即职业人群本身是经过体检筛选,不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人群,因此在对照的选择上也应注意这一点;

③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接触暴露的剂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量标准,对疾病也应有明确的疾病定义;

④表格的设计,要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职业流行病学方法相对其他一般流行病学方法存在的优势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一般为有组织的人群,有统一的管理,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较为一致;

②管理规范的工作场所一般都有较为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直接利用。另外,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样本量容易取得,调查人群容易集中,节省人力物力,前瞻性研究的随访相对一般人群容易;

④开展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在厂矿、机关团体,也可在社区一般人群中把职业作为一项独立变量来分析研究。

5职业流行病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应答者偏倚,工人在得知调查目的后,会放大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

②无论是取得职业环境检测资质的环境评估公司和职业病防治所,目前对职业场所的检测都是盈利性质的,都会收取一定费用,这就不可避免的在出台检测报告的时候会照顾到被检测企业的利益。

6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联合作用。

②新化学物质对职工的损害。

③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对机体的影响。

④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的仍然较少。

⑤在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职业人群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厂矿工人。

总之,在2003年非典之后卫生系统重新改组后,职业病防治所并入到疾控中心改名为职业病防治科之后,职防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被打破,不再承担监督的职能,只承担出台职业环境检测和评估报告的任务。这样检测机构和监督机构就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将要求用人单位自己举证质证,这就促使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检测,主动发现职业危害因素从而改进职业环境,预防职业危害的产生。这些都为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引进,职业卫生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大量出现。经济活动越频繁、经济增长越快速,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就越来越广;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这些对于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围产期;肛肠疾病;流行病学

基金项目:广州市白云区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1KZ17)

作者单位:510545广州市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为了解地区性围产期肛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2011年6月由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和外科组织,对在我院围产期保健就诊患者进行为18个月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4统计分析对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调查病例范围我院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所有病例资料均为我院围产期保健妇女,围产期妇女保健率99%左右,常住人员68.5%,暂住人员31.5%。

2.2围产期肛肠疾病人群分布概况①年龄分布特点:6528例患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中位年龄在25.6岁。②发病情况:初产妇4165例,占63.8%,经产妇2463例,占36.2%,孕前确诊的肛肠疾病有2209例,占33.84%,围产期确诊的肛肠疾病3167例,占48.51%。产前发病的肛肠疾病有2796例,占52.0%,产时发病的肛肠疾病663例,占12.3%,产后发生的肛肠疾病为1917例,占35.7%。初产妇发生围产期肛肠疾病3037例,发病率72.92%,经产妇发生肛肠疾病2039例,发病率82.79%。69.5%围产期肛肠疾病发现于妊娠中晚期,孕中期发生率明显增多,经产妇比初产妇发病率高。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感染;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当春回大地,伴随着暖气的回升则浊气也开始上扬,就引发了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不断增高的发病率。这实质属于正常的疫情发展现象,传染病在春季比较流行,尤其严重的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才能够更好的治疗预防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进行最大限度地控制。本文探讨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范措施。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接收的64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有2例重症病例,2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均为EV71核酸阳性[1]。上述患者以5岁以下的托幼儿童或散居儿童为多,35例经过门诊治疗,29例住院治疗。

1.2方法从发病季节、年龄、体温、皮疹等等方面对2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具体探讨。

2.2并发症心肌炎、肺炎、脑炎均为手足口病患者的并发症。对于症状轻的患者服用银黄颗粒后再回家隔离;对于那些已经在医院隔离的重症患者,全部以利巴韦林抗病毒进行治疗,以抗生素治疗那些病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全部患儿都得到治愈,而那些7d左右痊愈的属于症状轻的患者。

3讨论

3.1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这种急性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3],其多发群体大都是学龄前儿童,而发病率更高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是传染源对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传播渠道。虽然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的病毒很多,但主要的病毒是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等,流行病毒主要有CoxA组的16、4、5、7、9、10型和B组的2、5型以及EV71病毒等。手足口病灾某一地区突然性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A、B和C型)和11个基因亚型(BrCr、B1-B5和C1-C5亚型),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与易感宿主的累积所造成。38℃左右的发热症状一般在患儿发病时会出现,在此过程中,会有皮疹出现在其口腔、手足、臀等部位。

3.2预防措施目前,还没有手足口的防疫疫苗,治愈该病也没有立即见效的特殊的药物。但可以采取科学的预防控制手段。

3.2.2加强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要通过卫生教育工作,教育患儿与家长把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好,要勤洗手,生活环境卫生要保证,经常进行室内的通风,衣被要勤晒。患儿使用过的物品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消毒。若一旦发现患儿人数存在断上升趋势的现象,作为当地医疗机构必须在上报卫生管理部门同时,进行及时预防。医疗机构在流行期间要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把消毒防疫工作及时做好,以免造成院内感染问题。

3.2.3采取控制措施首先必须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手足病。手足口流行病的爆况一旦报到疾控中心,社会调查工作就必须及时开展,并对采集的标本实施实验室检测,分型确定好病原。其次,通常要对手足口患者治疗7-10d,还要检测与这些患儿亲密接触的儿童,并及时治疗已经感染的患儿。第三,要把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做好,尤其要消毒室内的常用器、接送车辆,对咽喉、鼻腔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另外,要重视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还要保证患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尽量减少。要对疫情的发展进行及时控制,让该病的发病率尽量减少。

[1]蔡皓东.手足口病预防之计在于春[J].健康报,2009,2:23.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carrier):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二、传播途径(mod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

(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

(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

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2)无明显的季节性。

(3)流行过程缓慢。

(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1.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

(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

(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

(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等。

(七)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孕妇在产前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好的胎儿垂直传播,亦称母婴传播。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一般分两类:

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

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

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转贴于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focusandepidemicprocess)

(一)疫源地

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

1.疫源地范围

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传染源周围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

(二)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

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

1.流行强度(epidemicprocess)

(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起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与地理因素尤为重要。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例如疟疾、乙型脑炎的流行常受气温、雨量和湿度等影响。疟疾病例多在春夏季复发,其时如按蚊密度高,复发病例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就大。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作用亦大,夏、秋季因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如当地猪或鼠类中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它们的尿可污染水体,当人们接触污染的水体后可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爆发。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亦有一定作用,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

(2)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社会因素作用于三个环节而影响流行过程。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既有促进作用亦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常见传染病,致病原因为肠道病毒。现流行的病毒约有20型,尤以柯萨奇A16病毒与EV71肠道病毒为常见类型。该病的高发季节为春季,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时会在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与溃疡症状,由于春季是众多疾病的高发时期,因而个别严重患者会诱发心肌炎、脑膜炎与肺水肿等并发症状。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均在5岁以下,平均年龄(3±1.4)岁。经过检查发现,全部女童

1.2方法

针对120例手足口病患儿行以细心的临床观察,按照病症轻重程度的变化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借助于现代化的分析手段,依托于计算式辅助处理数据方法,将患儿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以便分析出手足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

观察一周后发现,重症病例有2例,年龄均在2岁左右,死亡病例为0。

表1临床观察结果

3预防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尚缺乏针对性的疫苗,因此只能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对手足口病的传播进行遏止[1]。

3.1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否整洁卫生,关系到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仅能令人心情愉快,也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降低疾病的感染率。因此,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要保持生活环境与自身的整洁卫生。如:

(1)定期打扫房间。

(2)喷洒空气清洗剂。

(3)在室内摆放仙人掌、兰花等绿色植物花卉,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证了室内的氧气充足也提升了室内的空气清新度。

(4)定期打理个人卫生,经常洗澡理发,换洗衣服。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洗手,杜绝手口传播。

(6)规律作息,合理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3.2避开高发场所

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是春季,因此在这一时期,要注意让儿童避开疾病高发场所,如大型商场、客运站点、人员流动性大的旅馆还有该病高发的幼儿园等。若进入这些高发场所,要注意尽量不要接触那些可能携带病毒的公共感染源,如香皂、毛巾等,以免病毒通过手口进行传播。

3.3监测与调查

3.4知识宣传与科普讲座

3.5控制措施

4讨论

4.1流行病学的三间分布

(2)人群:五岁以下的幼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年龄幼小,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全,免疫能力较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很弱,极易感染手足口病的病毒。

(3)地点: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区域,人流量大的车站或商场。高发地区为欧美国家和亚洲地区。

4.2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为肠道病毒,这是一种只存在于人体之内的病毒,因此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不仅是罹患该病的患者,一些身体健康的携带者也是该病的传染源,此外,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也是传染源的一部分。

4.3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病毒隐藏于患者说话时产生的唾沫之中,通过空气或粪口途径传播。

4.4鉴别

4.5临床特征与症状

观察2例重症病例,可以发现重症患儿临床上常被诱发出一些并发症,2岁以下的儿童在神经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嗜睡、谵妄、精力不足、头痛、呕吐、惊厥等现象,肢体痉挛,眼球运动不灵活。呼吸系统方面并发肺水肿症状,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泡沫样咳痰异色痰液,近听时可发现肺部有湿罗音与痰鸣音。另外,重症患儿还会出现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暗淡、皮肤出现花纹、全身冷汗、四肢冰凉、肢体末端发绀,甚至心律不齐、脉搏浅淡消失、血压波动明显。

4.6分析总结

通过对12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为期一周的临床观察,发现经过一周的出疱、结痂,有118例患儿恢复健康,仅有2例3岁以下患儿症状加重,没有患儿死亡。观察患儿的年龄,可以得出该病的发病群体集中于学龄前5岁以下幼儿的结论。这部分人群的身体素质较弱,生理功能的发育程度不够充分,免疫力较为低下,难以抵抗病毒与细菌对身体健康的侵蚀。该病与大多数疾病一样流行于浊气上升、空气悬浮微粒增多的春季,其发病症状主要为集中于手足口部分的斑丘疹皮疹在几天内迅速发展为疱疹与溃疡再于一周内消失。该病多伴有发热、咳嗽、涕泪变多、厌食和咽喉痛等症状,少数重症患者会并发心肌炎、脑膜炎或肺水肿等严重病症。因此,该病的治疗要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手足口病的高发月份为4-6月的春季,这个时期多风、湿度高,非常利于病毒的繁衍和传播。因此需要对该病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治措施。从诊断和治疗还有防治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完善的处理,避免轻症患者恶化,重者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1]黄汉先,温素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02):128-129.

性别差异有独特性尽管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动物实验表明,NOD大鼠发病具有雌性倾向,但是女孩和男孩1型糖尿病的受累程度相近;青春期后,女性发病减少然而男性发病不减少。研究表明,欧洲及奥地利后裔中低发区的女性患者较多,而高发区的男性患者较多;成人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尤其在>25岁的发病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

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环境因素研究进展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遗传性状稳定的群体发病率上升;双生子研究的结果表明生命早期的某些环境因素暴露可以导致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病。但是,具体的环境危险因素还没有明确的学说。考虑到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且近年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疾病的增长不能被遗传因素完全解释,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儿童期的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研究的热点。

这些因素包括高出生体重、早期快速生长发育以及早期的喂养模式:如牛乳喂养。柯萨奇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可能诱导免疫反应或加速β细胞凋亡,此外,有证据表明,疾病发病的季节性趋势与肠道病毒的季节性感染相一致,也有报道称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中发现人类肠道病毒,认为是病毒与疾病之间的直接证据。但对病毒暴露的不充分也可能是增加患病风险的原因,因为这可能不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毒素(如N-亚硝酸衍生物)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疾病进程。

SEARCH研究中的9737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4~7月出生者所占比例大于11~2月出生者,但这种趋势仅在高纬度地区出现,在低纬度地区则没有发现这种趋势。类似的季节性趋势报告在乌克兰x及欧洲其他地区的研究中都有体现,但在部分欧洲研究,东亚地区及古巴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这种趋势。其余的因素,如心理压力、气候影响也可能会加速疾病进展。维生素D、温度及人口密度可能影响1型糖尿病的地区分布,然而,是否这些因素也会引起发病率的增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不同国家之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差异很大,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一级亲属患病率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正向关联,同时,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移民一代仍旧保持原有的发病率。研究者普遍认为,DRB1*0301、DQA1*0501-DQB1*0201、DRB1*0401,0402,0404,0405以及DQA1*0301-DQB1*0302是疾病的易感基因,DRB1*15,DQB1*06以及DRB1*14,DQB1*05为疾病的保护基因;但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差异:欧洲北部人群中DR4是主效基因,然而在欧洲南部人群中,DR3是主效基因;在非洲人群中,则两者均是;日本人群中,DR4(DRB1*0405DQB1*0401)以及DR9是主要致病单体型;亚洲其他人群中,DR3/DR9及DR9/DR9是高风险致病基因型。在非裔美国中,HLA-DR3与1型糖尿病无关联。

30%的非裔美国人DR3、DR4均缺失。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与家族史及基因型关系,见表2。在1型糖尿病候选基因研究(type1diabetesge-neticsconsortium’scandidategenestudy,T1DGC)中,共有分布在21个候选基因上的38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被检测。

预防措施

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内容如下:①一级预防:鉴别高危人群同时预防高危人群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②二级预防:在胰岛β细胞发生严重大量凋亡之前诊断并治疗疾病,在高血糖症状出现之前阻止自身免疫的进一步发展;③三级预防:针对已出现临床高血糖症状的个体积极进行治疗,阻止β细胞的持续凋亡并尽量维护残存胰岛分泌功能。

1国际预防策略国际上1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主要有:①避免环境诱因,如牛乳、谷物等,同时,注意补充n-3脂肪酸或维生素D;②采用针对特异性抗体的疫苗,如胰岛素,胰岛素原或者胰岛素类似物等,以及GAD65或者HSP60,目的在于诱导免疫耐受;③不针对特异性抗原的系统性免疫疗法,如BCG疫苗,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疗法等;④代谢性调整,如减肥,坚持体育锻炼等。2012年,Sosen-ko等人提出运用1型糖尿病风险评分识别临床前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运用该评分系统得分9.00为截断值对疾病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21型糖尿病对我国人群的危害我国<14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仅约0.6/10万人年,是全球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我国约9240万的庞大糖尿病患者人群,以及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大约占5%,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绝对数可能并不少,且由于该病的死亡率高于青少年时其他慢性病的7~11倍,1型糖尿病对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忽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1型糖尿病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当滞后,现有的大规模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仅有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的DIAMOND项目的中国部分,造成对该病的中国人群的基本信息,如好发人群、危险因素、血糖控制、并发症现况和治疗管理情况等均不清楚。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美国、台湾地区及韩国,但成人的患病率则低于这些地区;同时,7~17岁年龄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9%,糖尿病前期为14.9%。研究者估计中国有170万的<18岁的糖尿病患者,2770万的<18岁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糖尿病前期。

THE END
1.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畜牧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人兽共患病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和节肢动物传播。http://www.fujian.gov.cn/hdjl/hdjlzsk/nyt/xm/202411/t20241118_6567757.htm
2.病媒生物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生物常常被忽视,却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它们就是病媒生物。病媒生物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常见的有老鼠、蚊子、苍蝇和蟑螂。 老鼠,常在阴暗角落活动,它们不仅会咬坏家具、电线,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还携带鼠疫杆菌等病菌,历史上曾酿成大规模鼠疫流行,造成无数人...https://www.jianshu.com/p/b9d056fe0b7f
3.丝虫丝虫: 原腔动物门,线虫纲,丝虫目,盖头虫科。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内。寄生在人体的丝虫约有8种,致病严重的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斑氏丝虫雄体比雌体小。雌虫卵胎生,从母体产出时已为丝虫——微丝蚴,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白天在肺部血管内,夜晚出现于外围血管,此时当中间宿主蚊子(淡色库蚊...http://www.kexue2.com/kxgn/1013727.html
4.执业兽医考试:兽医公共卫生学考试题库(每日一练)考试题库16、单项选择题 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需要有两种或多种脊椎动物宿主,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参与的人畜共患病是指() A.乙型脑炎 B.沙门氏菌病 C.旋毛虫病 D.猪囊尾蚴病 E.肝片吸虫病 点击查看答案 17、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以蚊作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病是() A.登革热 B.裂谷热 C.西尼罗河热 D.流行性乙...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4/4524407.html
5....认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新冠病毒到底如何从动物传染...【考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社会行为的特征. 【答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胎生、哺乳;传粉;共同的祖先(或爬行动物);仿生;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社会;外骨骼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当前模式为游客模式,立即登录查看试...https://www.jyeoo.com/shiti/10ff1481-6a15-15e7-a55e-b173d89be251
6.12.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是()。A.钩端螺旋体B.立克次...12. 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是( )。A. 钩端螺旋体 B. 立克次氏体 C. 疏螺旋体 D. 鹦鹉热衣原体 E. 解脲脲原体https://m.ppkao.com/wangke/daan/d9be55b33f3140b497c2ab44b82d3ed3
7.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考任务答案电大之家12. 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是( )。 A. 钩端螺旋体 B. 立克次氏体 C. 疏螺旋体 D. 鹦鹉热衣原体 E. 解脲脲原体 12. 参与TI-Ag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 B. Th细胞 C. NK细胞 D. TDTH细胞 E. 以上均不需要 ...https://www.diandahome.com/753.html
8.Trends综述精选2023世界蚊虫日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Lyn-Marié Birkholtz、意大利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ietro Alano以及抗疟药品事业会的Didier Leroy于Trends in Parasitology发表综述文章,为发现和开发具有阻断传播活性的新型抗疟药物提供了一个最新路线图,以指导消除疟疾的药物开发。 节肢动物媒介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病原体的生态意义...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7220103733502
9.预防医学/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1.机械性传播 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http://www.a-hospital.com/w/%E9%A2%84%E9%98%B2%E5%8C%BB%E5%AD%A6/%E5%AA%92%E4%BB%8B%E8%8A%82%E8%82%A2%E5%8A%A8%E7%89%A9%E4%BC%A0%E6%92%AD
10.医学微生物练习题为革兰阴性的细菌是 (0.5分)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链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炭疽芽胞杆菌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查看解析 24、 为革兰阴性的细菌是 (0.5分)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淋病奈瑟菌 E.破伤风梭菌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779524_1038141135.html
1.下列哪些疾病的传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3fb35e72f2ec4b39a22efd0389f48843.html?fm=bd5cc756b96e1953e96285ae83f1a76ef6
2.猪场传播非洲猪瘟媒介节肢动物及其防控猪场管理猪场传播非洲猪瘟媒介节肢动物及其防控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临床上以高热、皮肤充血,淋巴结、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为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ASFV可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是唯一一种以节肢动物为生物媒介的DNA病毒。由于该病毒对养猪行业危害甚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http://www.pigscience.com/index.php?a=show&catid=17&id=4088
3.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寄生虫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体内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宿主即为带虫宿主。 12、传播媒介 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例如,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梨形虫等。 https://www.med66.com/new/322a1299a2010/2010824zhangf173739.shtml
4.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考试题及答案A.媒介物 B.宿主 C.临床病例 D.传染源 E.污染物 42.病原体的排出门户不包括 A.消化道 B.心血管系统 C.皮肤 D.呼吸道 E.泌尿生殖道 43.下列哪项不是水平传播方式 A.空气传播 B.经水传播 C.产前期从母亲到后代之间的传播 D.经食物传播 E.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https://www.yjbys.com/edu/gongweizhiyeyishi/248136.html
5.共产党员基本常识指某些病原体(立克次氏体)在感染动物前,能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某种蜱)体内进行发育、繁殖,然后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例如牛的“无定形体病”就是以多种硬蜱类为媒介进行传播的。 ②垂直传播方式 一般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lb8i1fn.html
6.2014年临床助理医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B 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C 可通过垂直传播 D 血清反应素实验特异性高 E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特异性高 41. 钩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是 A 鼠和猪 B 狗和猫 C 鸡和鸽 D 牛和羊 E 兔和鸭 42. 以下哪一类是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3-12/201312310241412651.html
7.2023口腔医师预习精选备考习题B.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C. 无细胞壁及细胞膜 D. 对抗生素不敏感 E. 必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 9. 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X株有共同抗原,其化学成分是 A. 肽多糖 B. 脂多糖 C. 不耐热多糖 D. 外膜蛋白 E. 脂蛋白 10. 治疗立克次体病应选用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tiku/299126.html
8.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以()(如蚊、蜱、螨、虱、白蛉等)为媒介而传播的传染病称为虫媒传染病。 A.爬行动物 B.节肢动物 C.软体动物 D.飞行动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HIV的传播途径为() A.粪-口途径 B.飞沫传播 C.蚊虫叮咬 D.输血、性传播 E.消化道传播 点击查看答案 ...https://www.ycpai.cn/F8CC078E.html
9.虫媒疾病蜱传疾病——莱姆病,离我们有多远?中国卫生有害...莱姆病经证实确定的传播媒介主要为肩突硬蜱(I. 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 pacificus)、箅子硬蜱(I. Ricinus)、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及美洲花蜱(Amblyomma americanum)。 某些其他蜱类及吸血节肢动物(软蜱、蚊、吸血蝇、蚤)也可携带伯氏疏螺旋体,但它们在本病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待研究。 https://www.cpca.cn/site/content/5884.html
10.2020临床医学综合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疟疾等。 5)输血注射:乙肝、艾滋病。 6)母婴传播:艾滋病。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4、管理传染源 甲类:鼠疫、霍乱。城镇在2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要在6小时之内上报。E1-Tor细菌为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孤菌。 http://www.xinghengedu.com/lcbj/2377320.htm
11.清华大学程功团队总结病毒通过操控宿主行为来促进自身传播的分子...该综述总结了病毒通过操控宿主层面的行为互作或调控细胞层面的胞间传播,促进其传播的复杂分子策略,为理解病毒传播动态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该综述主要从以下方面总结了病毒采取多种操纵策略来维持其生命周期:首先,病毒能够改变节肢动物媒介的行为,例如改变进食频率和选择,从而增强病毒传播到新宿主的能力。这些变...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8197075
12.八年级生物的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的分类:按照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来分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动物的分类: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分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7278663.html
13.节肢动物概述2.间接危害 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传播媒介或病媒节肢动物或病媒昆虫。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虫媒病的种类很多,其病原体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我国重要虫媒病 类别 病名 病原体 传播媒介 ...https://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539/540/542/53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