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绩效概念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绩效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近义词,容易混淆,而这也正是高考出题的重点,所以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法进行区分,找出这些近义词的相同点、不同点。最好的时机就是第一次学习时,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根深蒂固,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体系。

一、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病毒个体微小,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核酸只有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增值。类病毒是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核苷酸构成的单链环状DNA或RNA分子。朊病毒只含有蛋白质,不含核酸,但它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

二、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

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分化为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一个动物细胞即为一团原生质。

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工程中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实际上就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原生质层: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如果存在浓度差,细胞液就会和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三、糖酵解、无氧呼吸

糖酵解:葡萄糖在无氧状态下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糖酵解的产物一般是丙酮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生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产物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四、极体和极核

“极核”在被子植物胚珠的胚囊中,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再经过三次有丝分裂产生八个核,其中包括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它们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

去向:动物产生极体以后都退化消失,而植物胚珠中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细胞。

五、囊胚和胚囊

存在:囊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内部具有一个空腔的球状胚胎叫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的组成部分,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个核的胚囊,近珠孔一端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助细胞,远珠孔端有三个反足细胞,胚囊中央有两个极核。

发育去向:囊胚进一步发育为动物的原肠胚。而胚囊完成双受精后,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为胚和胚乳。

六、适应性和应激性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例如,虫媒花一般都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再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豪猪、刺猬身上长满尖刺,黄鼬遇到敌害时能释放臭气等等。

七、富营养化、富集作用

富营养化: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大量繁殖,使海水形成赤潮、淡水形成水华。由于藻类生活周期短,死亡后被需氧型微生物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使得鱼虾死亡。

一、关系品质理论及测量方法的演变

目前学术界对关系品质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较为公认的关系品质的概念由Crosbyetal.(1990)①最先提出并给予明确定义。就关系品质的概念而言,各位学者对关系品质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多数学者都参考了Crosbyetal.的观点,并结合各自所研究情境适当加以发展。如Susan,Powell认为关系品质如同产品品质的概念,可视为关系人在满足需求上的认识程度②。可见,他们的关系品质定义充分吸收了Crosbyetal.的思想,实现了一般质量概念与关系品质概念的对接,奠定了关系品质理论的演进基础。

多数学者认为关系品质是一个多维度的高阶变量,不存在单一维度的测量方法[注:Sheth,JagdishN,CanUslay.ImplicationsoftheRevisedDefinitionofMarketing:FromExchangetoValueCreation,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2007,26(2):302-307;

Ashnai,B,Smirnova,M,Kouchtch,S,Yu,O,Barnes,B.R,andNaud,P.AssessingRelationshipQualityinFourBusinesstoBusinessMarkets,MarketingIntelligenceandPlanning,2009,(27).]。由于各位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注:WooKa-shing,EnnewC.T.Business-to-businessrelationshipquality:AnIMPinteraction-basedconceptualizationandmeasurement,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2004,38(9/10):1252-1271.]的原因,各位学者关于关系品质的维度构成亦各不相同。学者们在关系品质的维度划分上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信任、满意和承诺是关系品质的基本维度。同样,由于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也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情境的关系品质维度选择方案,即应视具体研究需要而选择关系品质维度组合方案。

二、模型和假设

(一)概念模型

(二)研究假设

中图分类号:F234.4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的20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一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也在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具体化、全面化和完善化。现如今,有好多企业不惜生产对人体有害的产品,置自身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只为追求较高的企业财务目标。是否这样做,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从长远看来,这样只图眼前利益的企业不可能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将会走到尽头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其实并不是相冲突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认知度,从而获得更大的盈利。

二、国外文献综述

1972年,Moskovitz选出了14家自认为社会责任绩效较好的企业,并根据自己评定的标准建立了一套声誉指标体系,把企业分成了“优异的”、“值得鼓励的”和“最差的”三类,定性的分析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三、国内文献综述

2010年,张雪南、郑璐以2009年最新公布的年报为基础,从沪市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8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实证影响研究,证实了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既降低公司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2010年,隋静,蔚遥辉利用山西省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利用截止到2008年底的22家非ST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这一地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绩的影响,得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但不会损害企业的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经济利益。

2011年,安国祥,张佳选择我国2007—2009年沪深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财务业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安国祥,张佳.企业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任关系研究[J].新会计,2011.11:20-23.

(一)绩效审计发展的背景

2、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背景。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是随着内部审计研究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主要集中在对绩效审计必要性、内涵、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建立基本上是由政府推动和制定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给企业的经济运行划定一个运行轨迹,使企业的经济运行完全服从于国家计划,因此建立了一整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近20年来,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虽然逐步得到承认,但是对企业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升降奖惩依据的基本观念仍没有太多的改变。

二、企业绩效审计传统模式下存在的缺陷

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前景有着众多的影响,仅仅对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审计,难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经济性与效率性,以及效果性,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标准模式存在以下缺陷:

(一)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模式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审计。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是一种基于对过去经营数据的审计,只能获取滞后效应,不能及时具体地捕捉到最近乃至更近的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管理层行为给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或者对企业价值增值有什么破坏性影响。

(二)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模式是一种片面追求财务指标的审计。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以财务指标为主,而许多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非财务因素根本没有涉及,而且难以进入会计报表进行可靠的财务评估。这些难以进入会计报表的非财务因素(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客户、研究与发展、质量、流程)对企业的诊断和考评更为重要,这正是传统绩效审计的重要缺陷。而一味采取财务指标审计方法,会造成企业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护短期财务成果,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的必要投资过少。

三、企业发展战略绩效审计标准模式:EVA和平衡计分卡的结合

基于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自身缺陷,本文提出建立一个EVA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该体系既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始终以企业真实价值为导向。

新的评价系统共设两个层次的指标。第一层次是EVA综合指标,第二层次是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的分析指标。对于整个分析系统,首先设置一个处于首要地位的单一指标EVA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平衡计分卡作为第二层次指标,首先计算综合得分,用以进一步评价第一层次指标的结果;然后建立平衡计分卡分析框架,具体说明各个方面的绩效状况。

(一)第一层次:EVA

1、EVA的概念及其核心思想。EVA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是被经济学家长期称之为“剩余收入”或者“经济利润”的一种概念。EVA理论源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958~1961年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一系列论文。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

2、EVA作为企业绩效审计标准的优缺点比较。把EVA作为企业绩效审计标准第一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1)EVA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对股东来说,EVA总是越多越好。在这个意义上,EVA是唯一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业绩度量指标,它能够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2)EVA能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度量公司业绩的指标,EVA最直接地联系着股东财富的创造。(3)EVA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因此,应用EVA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4)EVA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EVA业绩的改善是同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的。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经营者就必须表现得比竞争者更好。因此,一旦获得资本,他们在资本上获得的收益必须超过由其他风险相同的资本资金需求者提供的报酬率。

但是,EVA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学术界对于EVA的实证研究是有所限制的,而且结果大都是非结论性的;EVA无法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EVA评价法由一个指标构成,能综合评价企业的业绩水平,但是它只能说明其总体的情况,并不能由此看出企业各个方面具体的绩效情况。因此,单独的EVA评价还欠完整,应补充其他指标;EVA指标仅仅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对经营业绩的评价作为一种事后的报告,只是客观反映了事实,是经营管理的结果。EVA这种在会计期末积累形成的指标,反映了所有要素的综合生产率,但其本身并未告诉我们为什么一项产品或服务不能带来增值,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处理。这对于实际从事经营的经理而言,并无具体的指导意义,无助于发现运营无效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利于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

(二)第二层次:平衡计分卡

1、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及其核心思想。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其把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划分为四个部分:财务方面、客户、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其核心思想是:以财务为核心的思想。

参考文献资料和分析总结已用的指标体系,尝试设计新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这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选择一组财务指标全面评价财务绩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二)财务绩效的界定

四、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考虑上期总资产报酬率、资本结构、规模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控制变量。

五、结论建议

具体建议如下:企业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理念,重视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管理控制制度和业绩评价激励中。政府应该制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法规,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最后,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宣传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05(5).

[2]邓冬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3]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08.

一、审计对象概述

审计对象是审计行为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目的物。

理论界对审计对象内涵的认识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被审计单位;二是指被审计的具体事物;三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具体事物。其中第二种观点,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事物,又可细分为三种不同解释:①审计对象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传统财务审计的实践要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局限性十分明显;②审计对象是通过一定载体反映的,涉及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和资源财产的经济活动,这种观点将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但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与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的距离;③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所体现出的经济信息。这种观点将审计处理对象―经济信息与审计监督及控制对象―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审计领域扩大对审计对象表述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审计人员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审计对象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审计对象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范围所作的理论概括,审计对象的外延表现为审计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谁),审计对象的内涵表现为审计内容或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即审计什么)。

二、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

绩效审计对象是绩效审计行为的客体。上述有关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法律条文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思路确定的,从审计对象概念的外延(审计实体)角度看,该法律规定,既适用于财务审计,也适用于绩效审计,但相对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从审计对象概念的内涵(审计内容、范围)角度看,绩效审计较之则要丰富的多,包括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活动、各个项目,不局限于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等资金方面。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客体,即农村公共投资项目所体现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是对农村公共投资项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范围所作的理论概括。

(一)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

(二)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1.从农村公共投资概念的外延角度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综合上述观点,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包含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审计、农村教育投资审计、农村公用事业投资审计及农村其他公共投资审计等,这是从农村公共投资概念的外延来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的内容、范围)。

2.从农村公共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环节角度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2007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了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有企业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在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与公共部门信息系统审计的不同特点。

一、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可信性

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取决于法定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显然,真实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之一。信息系统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审计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国有企业审计的真实性目标,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真实性的信息,这意味着,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必须把真实性作为审计目标之一。

同样的审计对象,不同的审计主体,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其中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真实性。而根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可信性。那么,什么是真实性?什么是可信性?这两种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说审计机关应当把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可信性作为审计目标呢?

(一)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基本涵义

(二)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般认为,受社会需求变化、自身技术手段及审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发展演变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查错纠弊阶段、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验证会计报表真实公允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真实公允与查错纠弊并重阶段,及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强信息可信性阶段。虽然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然而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看,真实性只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早期目标,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的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新发展,是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目标。

(三)可信性目标比“真实公允”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

(四)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审计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五)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的道德准则(CodeofEthics)中,强调了信赖(trust)、信任(confidence)、信誉(credibility)对于审计机关的至关重要性。在南非审计署1911至2011年百年纪念的纪念品和网站首页上有一句格言:“Auditingtobuildpublicconfidence”,即“审计旨在建立公共信任”。我国审计署2011年7月15日印发的《审计署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可信、可靠和可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说明了信任、守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国家审计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可信性目标比真实性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经过上述真实性和可信性两种审计目标含义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真实性目标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传统目标之一,但是可信性比真实性的涵义更为丰富,可信性目标中不但包含了真实性目标,而且可信性目标要求信息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两种目标都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国家审计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低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现行的审计法规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真实性目标,但是,从理论上讲以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审计机关应当选择可信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可信的信息。

二、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遵循性

为满足业务需求,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有一般性的要求,在IT治理框架COBIT4.1中,这些要求也被称之为信息标准(informationcriteria)。遵循性(compliance)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是指“涉及业务流程与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属性,即外部的强制要求和内部政策的遵循性。”⑤在本文中,遵循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之一,采用COBIT4.1中遵循性的概念,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监控不仅要符合来自企业外部的强制性要求(合法性),而且还应符合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的要求。

我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合法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合法性。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同时也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呢?企业内部如何制定关于其信息系统的规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似乎审计机关不应干预,但是,效益性也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当信息系统不符合国有企业某些内部规定的要求时就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这些内部规定,如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等,也应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遵循性目标范围。

三、改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绩效性

(一)企业信息系统绩效性的概念

(二)绩效性目标的可行性

(三)绩效性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

IT管理目的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以更好的弹性及更快的响应速度,向组织内外部顾客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提供顾客的满意度。IT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追求信息系统的绩效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绩效审计的参照标准

四、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正确理解信息安全的涵义,对于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性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

(二)信息安全概念的演变

根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和支撑环境的安全。其中,信息本身的安全,即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和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安全呢?

(三)正确理解信息安全涵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不同。从信息安全概念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安全比信息保密的涵义更加丰富。尽管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对信息系统的保密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保密法不能代替信息安全法。目前,我国对信息安全的立法仍然比较滞后,尚无专门的信息安全法。信息安全法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微观信息安全与宏观信息安全的联系。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离不开系统运行环境的支撑,系统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指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人才培养等。这就是说,微观层面单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还离不开宏观层面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是基础,没有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没有宏观层面的信息安全。

4.安全性目标与遵循性、绩效性、可信性目标的联系。从信息安全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目标不同于其遵循性、绩效性和可信性目标,但是,安全性与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安全性必须满足遵循性的要求,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使用和管理可能要置于法律规定的和合同约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之下,特别是各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保密法,以及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信息安全没有绝对的安全,所有的信息安全都是风险可接受条件下的安全,高水平的安全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因而需要在成本、收益、风险和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即安全性与绩效性的联系;最后,在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可信计算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而表明安全性与可信性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上制定的有关信息安全等级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无论是在理论概念还是在操作实务方面,对于我国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可以作为审计的参照标准,同时也可以作为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信息系统安全性建议的依据。同时,在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时,还要立足我国实际,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命脉之命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在重视企业本身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还应当从宏观上揭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1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内涵

国外对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研究相较国内更为深入。Uzzi(1996)从结构性嵌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组织的经济行为受到网络结构和嵌入的影响。Gulati(1998)认为,合作伙伴之间丰富的信息交流使得联盟网络表现出更好的绩效,然而实际操作中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制约网络的运行和发展,他以汽车产业的供应关系为例,得出关系嵌入越多绩效表现越好的结论。Zaheer(1997)等人经过研究也得出关系嵌入越多绩效表现越好的结论。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后得出信任会影响个人与组织间交易关系的绩效。

2网络组织具体模式的治理绩效评价

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是衡量该网络组织存在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评价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以往的研究都是从网络组织的个别形式入手,对其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如:产业集群、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集团等。这些网络组织具体形式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都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2.1产业集群

2.2战略联盟

学者们将战略联盟治理绩效分为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组织绩效三部分。其中,财务绩效用以衡量联盟企业是否获取了预期的财务收益,包括使用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等具体指标(HamelDoz&Parahalad,1989);运营绩效用以衡量联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Parkhe,1993;AfricaAri-no,2003);但是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考量。由于联盟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敏感性(Bucklin&Sengupta,1993),所以大部分研究人员使用运营绩效和组织绩效相结合来评价战略联盟治理绩效。

2.3供应链

2.4企业集团

3总结

[1]AfricaArino.Measuresofstrategicallianceperformance:Ananalysisof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Jan2003,34(1):66-79.

[2]Hame,lG.,Y.L.DozandC.K.Prahalad.Collaborateyou’reyourcompetitors-andwi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9,67(1):133-139.

[3]DasT.K.,TengB.S.AResource-based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1):31-61.

[4]张秀生,陈立兵.产业集群、合作竞争与区域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何为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项可将组织策略加以落实并活络的管理制度,其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柯普朗(RobertKaplan)与诺朗诺顿研究所当时的最高执行长大卫.诺顿(DavidNorton)两位学者所提出,其根据数家长年绩效表现突出的企业,经过反复的验证,从中探讨出其成功的经营之道,进而归结出可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及落实策略愿景的架构。

平衡计分卡乃是以平衡观念来驱动组织绩效的量度,诉求的是企业内部绩效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财务和非财务量度之间的平衡、落后及领先指针之间的平衡、外界和内部绩效构面的平衡等状态。

Kaplan和Norton于平衡计分卡的观念,是将绩效评估指针分为4个重要的构面──顾客构面、财务构面、内部程序构面、学习与成长构面。并依其构面分别设计出绩效衡量指针,而此绩效衡量指针可以适当地涵括整个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但也不流于复杂的窘况。最为确切的是可以透过平衡计分卡将公司组织内部的策略及企业愿景戮力达成,这是平衡计分卡强调的重点。

平衡计分卡与组织策略活动的关联

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应该是,“一企业光有愿景但没有行动,则此愿景只是梦想;若有行动但没有愿景,则行动只是一个动作而已。然而,如果将行动与愿景结合,伴随绩效管理共同朝向目标努力达成公司的使命,这样一来,凝聚的力量将是明确的,而且强大无比。”因此,平衡计分卡运用于企业必须要有“知行合一”的精神,毕竟,组织调整所要顾及的层面甚为宽广,同时必须要面面俱到,因此适当地拿捏准确对企业而言,相当重要。

以下简述平衡计分卡4个构面的理念:

1.顾客构面:企业应先行找出市场和顾客之间的区隔,并将顾客面的核心衡量群(CoreMeasurementGroup)与目标市场及顾客相结合,且帮助企业找出及衡量企业顾客面的价值计画(CustomerValueProposition)。

2.财务构面:企业应针对其所处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财务策略,决定适合的财务

衡量尺度。且企业生命周期可简化为:成长期、保持期、收割期3个阶段。当然,无论企业身处于何种阶段,都应配合收入成长与组合、成本降低/生产力改进、资产利用/投资策略等3个财务性议题。如此,企业在依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决定策略后,可根据其找出个财务性议题所适合的绩效衡量指针。

教育训练是组织变革的先前投资

戴秋芸指出,平衡计分卡的最后一个构面“学习与成长”,往往是组织面临改革是最棘手的部分。很多企业在平常营运稳定时,常存有一个很不应该的观念──认为教育训练是企业的负担,所以不愿多付出。正因为于平常不愿多花心思栽培员工,因此,在面临外在环境(竞争对手遽增、顾客消费行为改变等因素)促动组织不得不进行变革时,员工因为长期处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没有机会学习其它的新观念与新做法,因而产生抗拒变革的心理。就因为如此,使得员工成为组织变革的绊脚石,追根究底,企业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戴秋芸恳切地表示,在平时就该多给予员工教育训练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各部门的种子菁英,而且在企业面临必要的变革时,这些平常就受到公司培育的这一群人将是疏通变革的关键人物,是故,教育训练对公司而言,不但不是负担,而是一项宝贵的投资,同时也是组织因应变革的一剂良方。

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1.绩效考核。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1854年—1870年,英国对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励与升降,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廉洁与效率。文官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评价,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的依据。

2.营运资本管理。营运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广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总额。这个概念主要在分析资产的流动性和周转状况时使用。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之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狭义的营运资本主要在分析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时使用。

企业应当持有适当数量的营运资本,如果缺乏,则会面临短期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但营运资本作为短期资本,其盈利能力较差,所以持有过多则会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营运资本管理是一个在收益和风险之间不断权衡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的获利目标,同时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营运资本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的资本营运能力决定了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因此,笔者在传统绩效考核基础之上,将营运资本管理的指标作为企业和员工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从根源上切合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基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1.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和市场价值指标。利润类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市场价值类指标主要有经济增加值(MVA)、市场增加值(MVA)、托宾Q等。以上指标均是从企业经营的结果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与企业最终目标相挂钩。这些指标虽然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成果的多少及增减,但是不易看出企业经营成果变化的原因。因此,笔者拟从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根源着手来分析企业绩效的强弱,即采用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低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因为企业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必须保证销售增长与现金流的变动平衡,否则企业会因增长过快而陷入财务困境,或者因增长太缓慢而使财务资源闲置,以至于压低企业价值。因此,无论对一个增长过快还是过慢的企业而言,营运资本管理都是可持续增长中的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平衡增长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绩效。因此,笔者拟采用以营运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销售额(Sales)、经营收益(IFO)和营运资本率(WCR),在计算总考核指标时,三者权重均为三分之一,也可以根据重要性确定权重。即

P=SalesK1+IFOK2+WCRK3(K为各指标的权重)(式1)

其中,营运资本率(WCR)=(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全年销售额(式2)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控制营运资本比例,也可以每月进行一次测评,此时年度营运资本比例估算公式为:

THE END
1.08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区别与联系.doc第二节亚病毒(subvirus)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一种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3类。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viroid)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目前只在植物体中发现,所含核酸为裸露的环状ssRNA,其二级结构象一段末端...https://www.taodocs.com/p-328390802.html
2.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的分子组成和遗传物质有什么不同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病毒:DNA/RNA,有蛋白质外壳类病毒:RNA,无外壳拟病毒:RNA,无外壳朊病毒:蛋白质拟病毒与类病毒区别在于拟病毒复制需要辅助病毒的参与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朊病毒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DNA 朊病毒 遗传物质不是只有DNA和RNA吗?还是有些特殊的...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38e861219eeb1ee1a0ee9e23fb2dab5.html
3.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A、错误 B、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5ef10927d8664776a9013ca5fd745421
4.亚病毒c: 某些嵌合的卫星 RNA 与其辅助病毒基因组有广泛的 3′ 序列同源性 1971 年以来,陆续发现了比病毒更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它们是类病毒( Diener,1971 )、拟病毒( Randles,1981 )以及朊病毒( Prusiner,1982 )。 一、类病毒 (viroid) 类病毒是裸露的,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 RNA 分子的病原体。发现的...https://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3292.htm
5.山东农业大学《微生物学B》教学大纲病毒的特点;病毒的大小、形态构造;病毒的对称体制;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噬菌体的繁殖、效价、溶源性、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昆虫病毒。 第二节: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定义、发现简史、形态构造、化学组成、特点与应用 ...http://agribio.sdau.edu.cn/2016/0229/c6897a68519/page.htm
6.朊病毒蛋白肽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按照本发明,这类短肽(例如,YYR三肽、YYQ三肽或YYID三肽)为朊病毒蛋白PrPSc同种型存在、正常PrPC同种型不存在和/或以允许抗体检测的方式在PrPSc中成簇的决定簇。例如,在所述三种朊病毒蛋白表位中的两种内含有YYR三肽;然而,该三肽以前没有将其鉴定为PrPSc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基础。此外,这类序列在许多物种之间...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5/00811803.html/
1.病毒来源最新研究与发现概览关于我们3、人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病毒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物种交流的频繁也为病毒跨物种传播提供了条件,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往往与人类接触禽类有关。 最新发现 ...https://www.xaddcdc.com/post/23750.html
2.详解缺损病毒种类,揭示哪些疾病与缺损病毒相关3、DNA病毒的定义及特点 4、拟病毒是否属于病毒范畴 缺损病毒与缺陷病毒的区别 所谓缺损病毒,指的是在复制过程中需要依赖其他病毒基因组或基因片段提供辅助活性的病毒,不同缺损病毒的来源和基因组缺损情况各异,有时甚至因为严重缺损而完全丧失生物学功能。 http://csdn.emotion123456.com/64aa039175c0.html
3.病毒和亚病毒定义和区别.ppt病毒和亚病毒定义和区别.ppt,2.侵入 又称病毒内化,是病毒吸附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噬菌体:注射方式 动物病毒: 细胞膜移位方式 宿主细胞内吞作用 包膜—质膜融合作用 植物病毒: 伤口入侵 介体传入 3.脱壳 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25/7155101026002104.shtm
4.朊病毒与真病毒有巨大差别,例如【单选题】计算机病毒的模块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是病毒的首要条件,是各种病毒必不可少的模块。() A. 引导 B. 传染 C. 发作 D. 潜伏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而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朊病毒(普列昂)与动物脑部正常...https://www.shuashuati.com/ti/3e5c2135342341ec9f1e4b581e8e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