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主要内容细菌性感染1、细菌的致病机制2、细菌性感染的传播3、细菌性感染的类型病毒性感染1、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2、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3、病毒感染的类型真菌性感染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毒力(Virulence)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1.粘附素(adhensin)菌毛粘附素;非菌毛粘附素细菌粘附素及其受体2.侵袭性物质(1)侵袭素(invasin)如福氏志贺菌的入侵过程M细胞巨噬细胞型分泌系统侵袭素入侵巨噬细胞诱导凋亡(2)侵袭性酶类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IgA蛋白酶等3.细菌生物被膜(bact
2、erialbiofilm)图为定植于静脉导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照片(6000)。(FromLansingM.Prescottetal.Microbiology,5thEdition,McGraw-HillCompanies;2002:p920(二)毒素1.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和少数G菌合成及分泌主要特点:蛋白质,毒性强,绝大多数不耐热抗原性强,可脱毒为类毒素分类:神经毒素(neurotoxin)细胞毒素(cytotoxin)肠毒素(enterotoxin)TypeA-Btoxin(二)毒素2.内毒素(endotox
5、、溶细胞作用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effect,CPE):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CPECPE2、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包膜病毒。一般不破坏细胞,但可引起细胞膜组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成分。3、细胞凋亡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结果:细胞膜出现鼓泡、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4、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
7、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2、垂直传播:指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常见的有HBV,HIV,CMV,风疹病毒。1、隐性感染:2、显性感染:1)急性感染:2)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病毒在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病毒感染的类型持续性病毒感染有以下三种类型:慢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感染全过程中病毒可被检测到。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也无临床症状,生理或病理性因素使潜伏病毒激活而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期才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Kuru病、HIV感染。真菌性感染1、浅表真菌感染:主要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2、真菌机会性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3、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由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4、真菌毒素与肿瘤:5、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复习思考题1、举例说明细菌的致病性与哪些因素有关?2、细菌的内、外毒素有何区别?举例说明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