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外科创伤患者多特征性地表现出菲尔科(Virchow)三要素,这三大要素促使了静脉血栓形成,即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重大创伤和长期卧床病人采用超声学监测和静脉造影检查明确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30%~40%。在这些患者中,延伸至股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约40%-50%发展成为肺栓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平时未监测血压,以1突发胸闷、意识丧失1d”收入本院。患者入院前1天患者小便后突发胸闷、憋气,伴腰部酸痛,继而意识丧失,约34min后自行恢复意识,至当地医院就诊,HR140次/min,血压测不出,TNI1.9ng/m
老年男性,因“间断胸闷憋气5年,加重7天”前来就诊。既往吸烟史,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5年前外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冠脉明显狭窄,发现腹主动脉瘤7个月。此次以胸闷憋气,发作诱因不明显,CTnI轻度升高,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但复查冠脉造影,冠脉未见狭窄。患者在胸闷憋气的同时伴咳
诊断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
透射比浊是指凝血仪光源的光线通过待检样本时,由于待检样本中的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透过的光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抗原量成一定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点可从透过光强度的变化来求得抗原的量。散射比浊法指凝血仪光源的光通过待测样本时,由于其中的抗原与特异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
1.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在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上与DI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肾脏损害,肝脏损害,神志意识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减少等,而重症肝炎又是否发生了DIC并发症,在治疗方案的制定。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本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DIC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
1、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在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上与DI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肾脏损害、肝脏损害、神志意识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减少等。而重症肝炎又是否发生了DIC并发症,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评估上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本病临床及实验
1、血气分析肺栓塞时因V/Q比例失调及过度通气,常伴有低氧血症和低二氧化碳血症,但在较小的肺栓塞或慢性肺栓塞情况下,亦可表现为正常的动脉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此时并不能排除进行进一步的肺栓塞检查。当存在低氧血症时,动脉氧分压与栓塞的范围及肺动脉高压成正比。2、血浆D-二聚体测定D
研究表明,L-乳酸脱氢酶(L-LDH)和L-苹果酸脱氢酶属于同一家族,而D-乳酸脱氢酶(D-LDH)属于D-2-羟酸脱氢酶家族。D-乳酸脱氢酶大多数D-乳酸脱氢酶催化是可逆反应,极少数不可逆;对于可逆的D-乳酸脱氢酶来说,只有环境中乳酸浓度较高时才催化逆反应,即催化乳酸合成丙酮酸,来参与细菌的代谢。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药物D-环丝氨酸(D-cycloserine,DCS),当配合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认知训练时,可能有助于耳鸣(tinnitus)的管理。DCS被认为作为大脑内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发挥作用,能够提高长时程增强作用,从而强化新突触连接。以往的研究表明,
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一种D型氨基酸—d丙氨酸(d-alanine)的特殊功能,那么其功能到底怎样,研究人员又是如何揭示其功能的呢?为了进一步理解,研究人员就需要一些背景信息。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发现,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件—氨基酸能以L型和D型两种不同形式存在,尽管所有的天然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82、氢键供体数量:53、氢键受体数量:6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5、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1106、重原子数量:127、表面电荷:08、复杂度:1629、同位素原子数量:010、确定原
1、摩尔折射率:48.572、摩尔体积(m3/mol):146.83、等张比容(90.2K):432.44、表面张力(dyne/cm):75.15、极化率(10-24cm3):19.25
近日,在我院连续出现两例剖宫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两例患者术前均凝血功能正常,术后常规补液及加压治疗,且术后均24小时下床活动,除年龄偏高因素外(分别为31岁、34岁),无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血栓堵塞面积问哦90~100%,后经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8~10天,两例患者均血管完全疏通,顺利出
脊髓损伤(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SCI损伤机制主要包括原发性机械损伤及附加损伤(即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因麻醉穿刺导致医源性脊髓损伤,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报道较多,经激素治疗后好转。较之全麻,椎管内神经阻滞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占1/1000~1/1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MPP)是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难治性MPP(refractoryMPP,RMP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肺内并发症较为严重,包括肺脓肿、胸腔积液,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肺外损害可累及多个系统,肝损害
1.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在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上与DI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肾脏损害、肝脏损害、神志意识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减少等。而重症肝炎又是否发生了DIC并发症,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评估上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两者的鉴别要点,见表3。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症肝病重症肝病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及可能同时存在的血小板减少而发生多部位的出血,易与DIC混淆。重症肝病时肝功能损害突出,而突然发生的休克、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及纤溶亢进较少见,Ⅷ:C及VWF:Ag可升高或正常,Ⅷ:C/VWF:Ag比值不变,有助于与DIC的鉴别。原发性纤溶
人体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检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与检验项目多少有关,抽血量一般为几毫升,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试验和绝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着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