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晨熙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针对“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是否进入医保问题进行回应。国家医保局强调,虽然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但其支付范围限定在与成人2型糖尿病有关的两种情形,减肥不在支付范围以内,医保不能报销,代开代买涉嫌违法。
国家医保局介绍,2020年国家医保局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有8类药物不能医保报销,主要起增强性功能、治疗脱发、减肥、美容、戒烟、戒酒等“改善生活状态”的药品就是其中一类。
当前,一些人以自己有糖尿病或者把医保卡交给患糖尿病的亲友,请人帮忙代开药。对此,国家医保局强调,套取医保基金不仅会受到处罚,甚至涉嫌违法。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规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可能涉嫌诈骗罪。即使达不到犯罪程度,将本人医保卡交由他人冒名使用或者利用自己的医保卡开出药再转卖的,除了2至5倍的罚款外,还可能会被停止医保联网结算待遇3至12个月。
2024-04-23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医保局近期组织全国各省份开展胰岛素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并于今天(23日)在上海开标。
本次接续采购全国共有35000多家医疗机构参加,填报胰岛素需求量超过2.4亿支,涵盖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
2021年11月,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采购首次将生物药纳入集采范围,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我国胰岛素价格从全球价格高地降至全球较低水平。
中选结果执行2年来,实际采购量超过协议采购量的2倍。与集采前相比,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从58%提升至70%,向欧洲国家的用药结构趋近。
2024-04-23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4月18-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在江苏省东台市召开第一期中西部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解读10部门《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交流典型经验,部署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工作,是推动分级诊疗和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的重要举措,各地要把准“强基层”方向,按照会议部署,加强部门协调,明确目标要求,强化分类指导,细化工作举措,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健发展。
江苏省东台市、福建省三明市、广东省韶关市、山西省介休市、四川省泸县卫生健康委作交流发言。参会人员现场考察了东台市医共体建设情况。基层司负责人和有关处室负责人,有关专家,中西部21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地市级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4-04-22河北省疾控中心理化所
活动总结了2023年河北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详细分析了2023年监测数据,部署了2024年监测工作任务,解答了今年工作重点和技术关键点。邀请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就实验室质量控制和污染物检测新技术进行授课。
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水平,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024-04-24浙江省疾控中心办公室
4月18日上午,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文化礼堂热闹非凡。《健康博览》杂志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暨浙江省疾控系统巾帼共建联盟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在景宁首站举行。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健康博览》杂志社社长、主编王桢,景宁县政府副县长张濂等到场致辞。
活动现场举行了科普宣讲、健康节目进山区,省市专家义诊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健康早行动,肿瘤早预防》、《健康关系你我他》、《梗在眼前救在身边》等优秀节目展演,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知识。在义诊区,浙江省疾控系统“巾帼共健”联盟的专家与山区群众亲切交流,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并为他们提供血压、血糖、体脂率等健康检测服务。她们专业地操作、细致地解答、贴心地服务,受到了群众欢迎和好评。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疾控系统各岗位合作,拓展活动形式,发挥全省疾控系统“巾帼共健”联盟志愿服务力量,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
2024-04-23何圣清
现阶段糖尿病已然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脏、肾、视网膜等多个部位的病变。
现阶段糖尿病已然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脏、肾、视网膜等多个部位的病变。而早在3000年前,糖尿病就已经被古埃及人群发现,并描述为“大量排尿,四肢肌肉消解从尿液排出;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病消瘦越快、死亡越快”。
而关于糖尿病的治疗,也经历了诸多阶段,最初是以饮食以及运动疗法为主,虽然可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但整体效果往往不佳。1922年,胰岛素的出现,开辟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时代,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自此,各种降糖药物不断涌现,开创了强化治疗的新纪元(图1)。
近些年,随着强化治疗以及早期联合治疗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水平。《柳叶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前瞻性研究(VERIFY试验)[1]指出,相对于单药的序贯治疗,早期联合强化治疗可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恶化速度,降糖疗效持久性更强,使首次治疗失败风险可显著降低49%。
然而,随着早期联合治疗的逐步应用,在有效发挥降糖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低血糖。
目前降糖药物的主要机制多为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其中以胰岛素为代表的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最为常见,其余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主要有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等,上述这些药物在发挥降糖作用的同时,若应用剂量不当或过大则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英国的一项旨在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在T2DM患者中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前瞻性观察研究[2]指出,与二甲双胍相比,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约2倍,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4倍以上(表1)。
一项评价甘精胰岛素与常规口服降糖药治疗对早期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结局影响的研究[4](ORIGIN研究),对12537例血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高危的T2DM患者进行了追踪治疗,结果显示,非严重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均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图3)。
而严重的低血糖也会缩短患者生存期,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基于上述证据,指南提出降糖目标需要“个体化”,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图4)。
因此,随着以追求个体化以及减少不良反应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形成,司美格鲁肽以“按需降糖”的模式出圈,由于其出色的降糖作用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成为新时代降糖药物的新宠。
在生理情况下,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进入β细胞内,通过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生ATP,从而使ATP/ADP比例升高,引起钾离子通道关闭,钙离子通道开放,含有胰岛素的囊泡进行胞吐而发挥作用。
而司美格鲁肽属于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其可以与β细胞上的GLP-1R结合,使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引起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并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A(PKA)和cAMP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增强钙离子促进胰岛素囊泡胞吐的作用,从而放大原有的触发途径,即通过放大途径发挥血糖调节作用(图5)。
同样,司美格鲁肽降低血糖时,多取决于体内的葡萄糖浓度,即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控制血糖。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5]纳入75名T2DM患者,随机接受司美格鲁肽1.0mg或安慰剂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12周,基线和治疗结束时分别行分级葡萄糖输注试验,同时纳入1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治疗后胰岛素分泌率AUC5-12mmol/L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治疗比例估算值(ETR)2.45(95%CI:2.16~2.77,P<0.0001)。且T2DM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后胰岛素分泌至与健康对照相似的水平,提示司美格鲁肽可有效提高T2DM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率,但分泌量与体内葡萄糖水平有关,体现了药物的安全性。
此外,既往SUSTAIN系列研究也显示司美格鲁肽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极低(图7)。
2024-04-23生物谷原创
来自戈尔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识别出了帕金森疾病不同进展阶段分子特征中的关键靶点。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Nexus上题为“ChangesintissueproteinN-glycosylationandassociatedmolecularsignatureoccurinthehumanParkinsonianbraininaregion-specificmann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戈尔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识别出了帕金森疾病不同进展阶段分子特征中的关键靶点。
在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全面描绘了帕金森病影响下大脑区域特异性聚糖的变化及其关联的分子标志物。这一发现有可能引导科学家研发针对聚糖的治疗手段,从而实现对人类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与诊断。AbhayPandit教授指出,本研究展现的内容为科学界深入探究大脑中聚糖对神经退行性病变影响提供了珍贵资料,如今我们已明确,聚糖的修饰可能对机体其他生理功能产生连锁效应,甚至可能加速机体衰退进程。
目前正在开发的新兴技术或许有助于帮助扩展本文研究所启动的初步“糖”表征,并有望在未来研究中不断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对人类黑质纹状体N-糖组的完整特征表述或许能通过横向方法提供对帕金森疾病糖组学的深入理解,同时还能结合其它帕金森疾病的“组学”片段进一步进行研究,这或许能潜在帮助开发以聚糖为重点的新型疗法。
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揭示动物对特定电磁辐射的生物感知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评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健康影响时,应当全面考虑辐射的各种参数特征。
环境中的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EMR),尤其是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最近有报道称,暴露于由100Hz方波脉冲调制的占空比(dutycycle)为1/8的2.4GHz电磁辐射中会明显提高小鼠的清醒(wakefulness)程度。
然而,关于电磁辐射影响清醒状态的具体机制,仍有几项核心问题悬而未决:调制频率的选择是否关键?方波脉冲的陡峭边缘是否是引发睡眠/清醒转换的主要因素?除了2.4GHz之外的载波频率是否同样能引起睡眠/清醒状态的转变?占空比参数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
综上所述,电磁辐射对睡眠行为的调节作用并非单纯取决于载波频率,而是与调制的频率和模式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揭示动物对特定电磁辐射的生物感知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评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健康影响时,应当全面考虑辐射的各种参数特征。
本研究展示的NeuM技术在神经元膜内的稳定整合,有力促进了对神经元的长期监测和复杂神经元结构的可视化研究,为神经科学领域的深度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
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疾病和中风是人类三大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进行性退化,要深入探究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机理并研发创新疗法,关键在于采用一种特殊标记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正常生理状态及疾病状态下对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变动进行直观可视化的观察和解析。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题为“NeuM:ANeuron-SelectiveProbeIncorporatesintoLiveNeuronalMembranesviaEnhancedClathrin-MediatedEndocytosisinPrimaryNeur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开发出了一种名为NeuM(神经元膜选择,NeuronalMembrane-selective)的新一代神经元标签技术,该技术能选择性地标记神经元膜结构,并可视化神经元的结构,同时还能对神经元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NeuM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对活体神经元膜结构的选择性标记和可视化呈现,并能实时监控神经元的结构变化。神经元凭借其动态的结构重塑和功能调控,将感知信息传递至大脑中枢,进而影响思维、记忆乃至全身行为。因此,为了应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挑战,亟需发展能针对性标记活性神经元以实现实时监测的新技术。传统的基于基因和抗体的标记手段虽广泛应用于神经元观察,但由于其依赖特定基因表达或蛋白质靶标,往往在精确性和长期追踪上存在局限。
NeuM技术所包含的荧光探针能与活细胞内的神经元膜活性结合,并在特定激光激发下发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神经元膜结构的可视化。这一特性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细解析神经元末梢结构,并在高分辨率水平监测神经元的分化过程及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者Kim说道,我们所开发的NeuM工具能有效区分衰老和发生退化的神经元,其或许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来阐明退行性大脑疾病发生背后的机制并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未来,研究人员计划通过设计能区分诸如绿色和红色等颜色的荧光波长,从而进一步改善NeuM工具使其能进行更精确地分析。
总而言之,本研究展示的NeuM技术在神经元膜内的稳定整合,有力促进了对神经元的长期监测和复杂神经元结构的可视化研究,为神经科学领域的深度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4-04-24中国新闻网
不少家长认为胖嘟嘟的孩子招人喜欢,却不知自己已经陷入误区,没有意识到儿童肥胖的危害。
“这小朋友长得快,7岁半身高已经143公分,体重39公斤,他的BMI19.1还在正常范围内,但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脂肪率40%,所以他属于隐形肥胖,问题远比身材看起来严重。”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该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向家长解释着。
2022年,首儿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开设体成分检查项目。评估体成分的金标准是基于身体不同组分密度不同原理的密度法。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首先开展的是空气置换(ADP)法,适用于3-18岁的人群。空气置换法检查时让被测试的小朋友更换泳衣,然后坐进一个像太空舱的仪器,通过人进舱前后舱内空气体积变化计算体脂肪。
据介绍,对于3-6岁不能配合检查的孩子还有生物电阻抗法进行检查。这个仪器就像健身房里的跑步机,被测试的小朋友光脚站立在踏板的指定区域内,握住手柄,保持手臂伸直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检查。它的原理是对人体施加无法感知的微弱电流,根据脂肪不导电、肌肉组织含水分多所以导电性好的特点,分析人体电阻,电阻越高,身体脂肪含量越多。
由于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法配合,因此儿童营养研究中心近期新引进了体态密度法。仪器像秤盘一样,宝宝只需要躺在上面,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获得人体成分数据。
所以,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实现了0-18岁儿童体成分检测全覆盖,可以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体成分组成情况,包括脂肪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些非脂肪组织。准确评估体成分的变化,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营养支持,也能够对成年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形成风险提供依据,有利于早期预防。
王晓燕介绍,作为众所周知的BMI[体质指数,可以评价消瘦、超重、肥胖等不同的营养状况。但人体成分组成包括了脂肪组织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类非脂肪组织。所以BMI或体重的增减既可能是脂肪组织的变化,还可能是非脂肪组织的变化或兼而有之,仅用BMI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脂肪发育情况。
在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门诊,医生通过测量孩子的身高(身长)和体重,计算得出BMI,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标准评价为正常、偏高或偏低,提示孩子存在消瘦、超重、肥胖等营养状况。接着,将通过体成分检测,进一步分析体内蛋白质、矿物质、肌肉、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脂肪等指标。
这一过程中会发现,即便是BMI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体脂率超标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锻炼,导致肌肉含量低而脂肪比例过高。因此,通过BMI结合体成分分析,可以将这些真正肥胖和隐形肥胖的儿童筛选出来,再通过腰臀比区分孩子的肥胖类型。比如,有的是“周围型肥胖”,表现为臀部和大腿较为肥胖;而有的是“中心型肥胖”,主要特征是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称的“苹果型身材”,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针对性的出具营养膳食方案,同时结合喂养和进食行为等信息,指导家庭喂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辅助其达到最佳的营养状况,实现营养的预防、治疗、保障。同时针对肥胖的孩子进行运动方面的指导。
“抑郁是围产期女性常见的情绪障碍。围产期抑郁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其对孕产妇的家庭关系和子女抚养都带来不良影响。但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且快速起效的治疗手段。”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教授王东信在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共促母婴健康-围产期抑郁防治新进展发布会”上表示,围产期抑郁主要表现为无法缓解的情绪低落,不能适应妊娠后的改变,感到无助和被孤立,无法参与社会活动,严重者会表现出自杀或杀害婴儿等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后代的远期认知和行为发育。产后抑郁众多危险因素中,产前抑郁是最明确的危险因素。
谈及围产期抑郁的诱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分析,此类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大概可总结三方面,包括准妈妈自身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产前、产中、产后激素变化对于身体的影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怀孕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压力的,但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回避,也不要把围产期抑郁和有精神病画等号。”孙新宇强调。
记者了解到,尽管针对围产期抑郁临床上尚无“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但是一些辅助手段有望让产后抑郁发生风险降低。
王东信团队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并评估其抗抑郁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发现分娩后即刻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可显著减少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不良反应可耐受。该成果已发布于《英国医学杂志》。
王东信介绍,艾司氯胺酮是围术期常用的麻醉镇痛药物,且近年来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治疗,但目前其对围产期抑郁的疗效尚不清楚。
当然,在专家看来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一方面要及时发现产妇身心出现的变化并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规范的治疗,并且这是需要多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孙新宇强调。
2024-04-24北京青年报
牛奶富含钙质、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品。不过,很多人喝牛奶并没有喝对,不仅大损营养,甚至还有致病风险。那么,日常哪些喝牛奶的习惯是错误的呢?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规避对我们健康有害的因素。
把牛奶当水喝有致病风险
牛奶饮用少了不能发挥作用,饮用多了同样有不良后果。
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4%,脂肪含量为3%-5%,糖含量约5%,钙含量约1%。
把牛奶当水喝,意味着高脂肪、高能量饮食,喝4瓶牛奶(每瓶250克),就可摄入30-50克的脂肪!
而且,牛奶所含的脂肪中,有一半是饱和脂肪酸,当前大多数的人已经从肉类食物中摄入了不少饱和脂肪酸,如果饮食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用牛奶送服药物或降低药效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随意拿起手边的饮品送服药物,还有一些小孩子怕药苦,会拿牛奶送服。
送服药物最好用清水,不建议用牛奶,否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因为牛奶富含钙和镁等矿物质,可能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比如与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某某沙星)、甲硝唑等形成不溶螯合物,还可影响铁、锌等补充剂的吸收;牛奶中含有乳糖,腹泻时喝牛奶可能会加重症状;牛奶富含蛋白质,可与葡萄糖酸钙、氢氧化铝等钙、铝制剂形成凝块……
总之,有很多药品都不能用牛奶送服,不同药物的具体情况要看一下说明书,并遵医嘱。
喝牛奶或加重食管反流
一些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常吐酸水,希望喝牛奶能达到养胃的目的。
其实对一些患者来说,在发病期喝牛奶可能会导致胃酸增多,加重食道反流现象。
所以,患消化道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的朋友,不要喝太多的牛奶。如果经医生确认,当前病情状况可以适量喝一点牛奶的话,要将牛奶少量、分次饮用,不要喝凉牛奶。
乳糖不耐受者空腹喝牛奶更易腹泻
牛奶中的乳糖需要乳糖酶分解,如果体内乳糖酶活力不足,乳糖分解不完全,进入大肠后被大肠杆菌等细菌代谢发酵,会产酸、产气,甚至会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
我国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年人体内缺少乳糖酶。空腹喝牛奶,或者一次性大量饮用牛奶,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现象。
推荐成人每天摄入300-500克牛奶喝牛奶记住“1+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成人每日饮用相当于牛奶300-500克的奶制品。
喝牛奶,可以记住“1+1”,比如早上一盒牛奶晚上一盒牛奶(250毫升一盒),或者早上一盒牛奶,下午或晚上一盒低糖酸奶。
对饮用一盒牛奶(250毫升)后就有腹胀和腹泻的人来说,则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将250毫升牛奶分两次或多次饮用,如果还不能耐受,可以尝试选择去乳糖的奶粉或舒化奶。
辣椒是一种调料,也是一种蔬菜。喜欢辣的人“无辣不欢”,不喜欢的人敬而远之。在生病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忌食辛辣”的说法。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吃辣是为了享受美味而损害健康,甚至跟油盐糖一样,被作为“好吃的不健康,健康的不好吃”的例子。
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
这并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辣椒,确实是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的蔬菜。比如大家熟知的“维C之王”猕猴桃,维C含量大致在60毫克/100克,各种蔬菜、水果,维C含量通常比这个量还低。而辣椒的维C含量,不同的资料给出的数值相差较大,新鲜辣椒(不管是青椒、红椒还是甜椒)中数值低的也在60毫克/100克以上,高的则超过140毫克/100克。
辣椒的含水量也很高
辣椒的营养成分远不仅仅是维C。生辣椒的含水量很高,大约88%——这个含水量,跟牛奶差不多。
在12克左右的固含量中,大约2克左右的蛋白,2克左右的膳食纤维,算是相当优秀了,其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相当丰富。
研究表明吃辣椒多降低慢性病风险
可以说,作为蔬菜的辣椒,营养组成在各种蔬菜中也算是相当优秀的。
简而言之,可以认为:吃辣椒对于健康有益无害。
辣椒好处多但有三点提示不能忘
1.“辣椒”跟“辣的食物”是两码事。
“吃辣椒有利健康”,指的是吃辣椒本身,而不是“辣味的食物”。
2.辣椒的营养更多源于“辣”之外的其他营养成分。
辣椒对健康的好处,“辣”及其物质基础辣椒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辣椒素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而产生愉悦,也能促进新陈代谢,或许对健康有一定好处,但辣椒对健康的影响更多还是源于辣椒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即维生素、矿物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蛋白质等等。那些不辣的辣椒,比如柿子椒(甜椒),对健康也很有好处。
3.多数情况下,那些“辣味食物”中并没有多少辣椒,只是用辣度很高的辣椒粉来调味。一方面,生辣椒做成辣椒粉,许多维生素以及具有生活活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大大损失了。另一方面,这些食物的主要食材以及其他配料往往有许多“不健康成分”,比如辣味零食通常会有高盐、高糖、高油、精制碳水中的一项或者几项。
最后再次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吃辣椒有利健康,但获得类似的健康好处还有很多其他的食物。如果确实喜欢吃辣椒,那么可以放心愉快地吃。但如果不喜欢吃,也没必要为了“健康好处”去勉强自己。
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了一项惊人研究,揭示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约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些纳米级的塑料颗粒能够进入我们的肠道或肺部细胞,进而穿越血液,抵达心脏和大脑,甚至对孕妇而言,它们能穿越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那么,面对这样的污染,我们如何保障自己的饮水安全呢?把水烧开能否有效降低微塑料的含量呢?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为你揭秘如何通过烧水降低微塑料含量,让你的饮水更加安全。
把水烧开是一种简单有效降低微塑料含量的方法
近期关于瓶装水中微塑料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饮水习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把水烧开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杀菌方法。
关于微塑料,烧开水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含量。当水被烧开时,微塑料颗粒会与水中的碳酸钙结合,形成沉淀物。通过简单的过滤,我们可以去除高达84%的微塑料。因此,把水烧开再喝,确实是一个降低微塑料摄入的有效方法。
当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微塑料颗粒由于密度和大小的差异,会与水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分离,一部分会沉淀到水底。因此,在烧开水之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使用过滤器或纱布进行简单的过滤,进一步减少水中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潜伏”生活中这些“防身术”你get了吗
保证饮水安全,你需要做这四件事
2.定期更换水壶和水杯:即使是高质量的水壶和水杯,长期使用也可能磨损,导致微塑料产生。建议定期更换,保持清洁。
3.安装家用净水器:安装家用净水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和微塑料颗粒,提供更安全的饮用水。
4.使用不锈钢或玻璃材质水壶:烧水更安全,因为这些材质不易释放微塑料颗粒。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塑料水壶,尤其是在高温下,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加速分解,增加微塑料的风险。
生活中的这些常见场景稍加改变就可有效避免微塑料
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在购物时,选择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既环保又时尚。
减少外卖和快餐的摄入:外卖和快餐包装中常含有大量塑料,不仅可能产生微塑料,还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尽量自己做饭,既健康又环保。
注意食品包装:购买食品时,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避免购买破损或变形的包装食品。
培养这些个人卫生习惯帮你远离微塑料的侵害
2.定期清洁皮肤。勤洗澡、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在接触可能含有微塑料的物品后。避免用手直接触摸脸部和口腔,以减少微塑料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体内的风险。
3.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将塑料制品进行分类投放,提高回收利用率。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和解决方案,共同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烧开水VS瓶装水:到底哪个更健康?
关于自己烧水喝和喝瓶装水哪个更健康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水质和个人的生活习惯。
经过水厂净化处理后自来水通常能满足国家标准
例如,自来水中可能含有的镁、钙等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会形成水垢,但这些水垢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除非大量食用。同时,自来水中的氯含量通常都在安全范围内,并且在煮沸过程中,大部分氯会挥发掉,因此不必担心其对人体造成伤害。自己烧水喝相对经济、方便,且如果注意水质和煮沸方式,通常比较安全。
此外,瓶装水通常不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引发皮肤粗糙等问题。因此,即使选择瓶装水,也建议适量饮用,并结合其他饮食方式确保营养均衡。
瓶装水在生产、储存和运输中有被污染可能
首先,瓶装水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污染,进而引发口腔感染、胃肠道损伤等问题。这些细菌污染可能导致口角炎、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以及腹痛、腹泻、食欲下降等胃肠道症状。因此,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和确保瓶装水在有效期内饮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瓶装水中可能含有的微塑料颗粒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期,根据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约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饮水进入人体,虽然目前关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仍在研究中,但长期摄入微塑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虽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在细胞层面上,它也是可塑的。在怀孕和承受压力期间,衰老会加速,但也是可逆的。然而,身体的感觉方式或功能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存在着不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健康科学家发现,人们对自己衰老的看法也会影响如何变老。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味道总能慰藉我们的心灵:从糖果的甜美到柠檬的酸爽,从海鲜的鲜甜到咖啡的苦涩,每一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这些千变万化的味道其实是由几种基本味道组合而成的。
起初人们认为基本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20世纪初,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提出,鲜味也是一种基本味道。现在,一项新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显示,或许还存在第六种基本味道。
我们是如何尝出味道的?
品尝味道的过程涉及到味觉和嗅觉两种感官系统。吃东西时,食物中能够传递味道的化学物质溶解在唾液中,然后与舌头上的味蕾接触转换为味觉信号,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大脑再对这些神经信号进行解析组合,最终产生甜、咸、酸、苦等各式各样的味道。
同时,咀嚼过程中,食物的气味物质会从后鼻腔进入嗅觉系统。鼻腔黏膜中有大约1000种不同的嗅觉受体,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与受体结合时会产生神经信号,神经信号被传递至大脑皮层,并由大脑组合成特定的模式储存起来,就产生了嗅觉。
传递各种味道的“使者”
味道主要是由特定的化学物质传递到味蕾和鼻腔黏膜而产生的,这些化学物质就像使者,有着传递食物“身份”、增加进食幸福度的使命。那么产生各种基本味道的使者都是谁呢?
在化学中ph值小于7的物质属于酸性物质,例如稀盐酸、浓硫酸等著名的无机酸(注意!它们是不能食用的!)。而食物中的酸味是由食物中含有的少量有机酸产生的,比如乳酸、柠檬酸和乙酸等,它们在水中解离后释放出氢离子,刺激舌头上的酸味受体,经过一系列信号传导处理,最终产生酸的感觉。
而苦味的“使者”则包罗万象了,通常是生物碱或某些药物和植物中的特殊化合物。这些物质能够激活舌头上的苦味受体,让人感受到苦味。虽然苦味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但在某些食物中,适量的苦味也能带来独特的口感。
咸味则是由盐类物质如氯化钠(食盐)产生的。食盐可溶于水,它在溶解后释放的钠离子会刺激咸味受体,产生咸的感觉。食盐还为人体提供了重要的钠元素,它是维持身体稳态的重要元素,我们一直提到的神经信号,就是由钠离子和钾离子进出神经细胞形成的。
鲜味又称为肉味、甘味,这是一种独特的味道,由氨基酸(如谷氨酸)或核苷酸(如肌苷酸和鸟苷酸)产生。这些物质能够激活舌头上的鲜味受体,带来鲜美的感觉。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就是典型的鲜味剂,它是谷氨酸的钠盐,在溶解后会产生谷氨酸,让我们享受更多鲜美味道。
第六种基本味道
介绍了这么多知识,终于可以揭开第六种味道的神秘面纱了——它就是“氯化铵”。科学家们发现,舌头上存在一种叫做OTOP1的质子通道,它可以识别细胞内酸度变化并释放代表酸味的信号,由于氯化铵会影响细胞中的酸水平,它也可以激活OTOP1受体产生神经信号,让大脑皮层“尝”到它的味道,这证明了“氯化铵味”也是一种味道。或许还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受体或传播机制,最终我们品尝到的氯化铵味并不是酸味,且不同于先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基本味道,但我们已经可以判断出,氯化铵的味道是一种全新的味道。
可是,氯化铵在日常饮食并不常见,听上去似乎也并不是我们喜欢的味道,事实上确实如此。氯化铵尝起来是一种混杂着咸、苦、酸的刺激性味道,甚至有人还可以尝出辛辣感或清凉感。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尝出一种如此之怪的味道呢?其实,铵盐和它们的一种分解产物——气体氨,对生物来说通常是有毒的,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能感知环境中的铵和氨并做出反应,很多含有氯的物质也对人体有害。因此,品尝氯化铵可能是一种规避有毒物质的功能。
探索味觉的奥秘,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美食之旅。随着科学的脚步不断前进,人们对于食物味道的认知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革新。从最初的五种基本味道,到现在的六种,每一种新发现的味道都是对感官世界的一次扩展,是对食物多样性的一次重新定义。食物的世界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乐趣。它教会我们尊重自然,欣赏多样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帮你试过了,“公园20分钟理论”是真的!
谁不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出一趟远门很麻烦,平常工作生活又比较忙,那不如就先在家附近的城市公园来一次“精神快充”吧。
这并不是一种妥协,研究人员和专家们都认为,逛公园的“性价比”可太高了。
2019年,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20分钟,无论是散步还是坐着,就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该研究项目的领头人玛丽卡罗尔·亨特表示:“不必去野外,离开办公楼,坐在一棵树旁就足够了。”
“大疲惫时代”下的背后精神需求汲取力量的“解压神器”
今年3月,《时代周刊》中提到,我们正处于“大疲惫时代”“我们知道自己很累,从日常生活的选择中就不难看出来这种疲惫:没精力做晚饭只好点外卖、试图居家工作来避免两小时通勤、因工作繁忙而极少参加社交活动、完全把兴趣爱好放在一边……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国外,疫情结束后,公司希望可以恢复办公室办公,而员工则更倾向于“居家办公”,但又无法违背老板的意愿,就出现了所谓的“安静离职”,指的是只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拒绝加班,又或者来公司只是为“咖啡打卡”,即一早来公司露个脸打个卡,然后就去茶水间喝杯咖啡,和同事唠会儿家常,接着就悄悄溜回家远程办公。
除了试图用工作“摆烂”来减压,人们也尝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早在1982年,日本就开始推崇“森林浴”疗法,它并不是真正的沐浴,而是指人们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达到放松减压的效果。当时日本刚经历完技术革命,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日本居民带来身心挑战,而在森林中慢悠悠地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则可以让他们得到片刻喘息的机会。该疗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
“公园建设”作药方早有成功经验成提高生活质量的“自然药丸”
许多国家也早已发现城市绿地的重要性,把公园建设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人们开出缓解压力的“自然药丸”。
所以说,“公园20分钟”这个理论虽然起源于学术界,但它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国界。世界各地,都有着类似的观念。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肺,也是纽约客们逃离喧嚣、回归宁静的首选地;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居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片绿色;还有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穿梭在城市公园之间,是丹麦人享受自然的独特方式。
以下详细介绍两个著名的城市公园,看看他们是怎么治愈城市的居民们的。
1.英国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因这块土地面积约为1个海德(合0.24到0.49平方千米)而得名。在18世纪以前,这里曾是英国皇室的狩鹿场。1851年英国在海德公园里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自此之后,海德公园便成了伦敦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许多游客前往海德公园的第一站就是去看位于公园西南部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水从圆形喷泉中柔和地倾泻而下,沿着两个方向流淌,整个设计优雅而平和,如同镶嵌在公园的项链。
位于海德公园东北角的演讲角也不容错过,自19世纪以来,每个周日都有人到这里来发表演说,除了“不准攻击英国王室”和“不准对任何人进行人身攻击”之外,谈论什么都可以。正如一位生活在伦敦的博主“An”在她的博客中提到的那样,“这里没有真理,只有观点”。
每年的4月到10月,你还可以租一艘划艇或脚踏船,慵懒夏日,泛舟湖上,也是美事一桩。
2.日本上野公园
春天正是观樱的好时节,位于东京的上野公园就是赏樱不可错过的去处,每年春季上野公园都会吸引超过200万人前来观赏樱花,园内1200株樱花树在春天竞相开放,让游客置身粉色花海。等到太阳落山,公园还会点亮灯笼,夜晚的樱花,在柔和灯光的照耀下展现出别样的美。每年,公园内都会举办“上野樱花祭”活动,居民喜欢带着野餐垫,坐在樱花树下,喝酒赏花聊天,好不惬意。
等到“绯红的轻云”飘散,夏日来临,园内不忍池中的荷花便会相继盛开,不忍池分为被莲花覆盖的莲花池、可划船的泛船池以及饲养鸬鹚等鸟类的鹈之池。春日赏樱,夏日泛舟,秋日漫步,冬日观鸟,四季之美,在上野公园皆能一一体味到。文/张园
这些国家流行的特色露营方式,你pick哪个
英国
露营热情高涨“隐形露营”、豪华露营盛行
谈起英国,你可能会想到连绵不绝又飘忽不定的一阵雨,以及伦敦上空雾蒙蒙的阴云,于是在七八月份,英国为数不多阳光充足的日子,公园草坪、山野林间、峡谷湖边都会“长出”很多英国人,他们拿上齐全的装备、戴好墨镜、架好户外折叠椅,来到户外沐浴这难得的阳光。
英国人对露营的热情显而易见,2024年,英国市场调查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英国露营和房车市场报告(2024)》,这份消费者报告显示,47%的英国人在过去三年有过出门露营或者房车旅游的经历,总支出达到了21亿英镑。
现在,人们露营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前些年在英美很火的一种露营方式“Glamping”,是“Glamour”和“Camping”的结合词,意为“豪华露营”。这种露营除了可以深入自然体验户外生活方式,更推崇露营的美学和仪式感,通常露营地会准备极为舒适、便利且具有特色的户外住宿地,供人们欣赏星空或者其他大自然的美景,当然与品质相对的是价格,这种露营方式需要一定的经济力。
在经济实力不够,或者想体验更贴近大自然的露营时,“隐身露营”成为更多英国人的选择。隐身露营,顾名思义就是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露营,通常人们带的装备很少,有时甚至只带一个装满必需品的包和一个睡袋。
隐身露营在英国有两种诠释的方式,一种是在城市或者露营营地中,不用帐篷而是在房车或者面包车中度过静谧的夜晚。随着许多城市为了减少流浪汉的数量而禁止人们在公共区域内搭设帐篷,这种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城市露营者接受。
另一种是专注于生存的露营,在英格兰或者威尔士,土地是有所有者的,隐身露营者可能会选择在指定露营地以外的地方露营。虽然这不被法律允许,但是许多英国居民认为他们有权利在自己国家的大自然中度过时光,这项活动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道德活动”。一些土地所有者会默认隐身露营者来自己的地盘过夜,作为回报,这些爱露营的朋友会捡走这块地方的垃圾,为野外环境做出贡献。
法国
“野餐垫”起源的国度把生活的仪式感“拿捏”到极致
每当看到红色的格子桌布,相信不少人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露营的经典画面——一块彩色的毯子,一个编织柳条篮子,篮子里放着葡萄酒和几盘奶酪、面包和水果,毯子上的人通常戴着几顶大边帽,坐在点缀着小雏菊的绿色山坡上,这是美国电影经常出现的镜头。
靠着美国电影,野餐垫确实火了一个世纪,事实上,这种“非正式”的餐饮方式正是通过法国人带到英国,再传到美国的。法国人喜欢这种悠闲的聚餐,直到现在,每到天气好的日子,还是有许多的法国人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草坪上铺上一张小毯子,和三五好友一起在城市感受悠闲时光。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人在野餐中的一些仪式感,法国传统野餐的食品也非常重要,没有葡萄酒或者香槟的野餐不算野餐,同时,他们还会带上法棍、奶酪、腌肉、肉酱、水果和沙拉等,在食物方面,法国人从不敷衍了事,法国野餐也不例外。
加拿大
露营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扎实“船上露营”成特色
加拿大是一个非常适合露营的国家,先不说加拿大的39个风景优美的国家公园和8个国家公园保留地以及多个省立公园,占地达到了40多万平方公里,人们可以在大部分有划分营地的地方进行露营;再者,加拿大有非常完善的露营体系,包括露营的基础设施建设、营地的预约服务以及后续的清理工作等。
在加拿大露营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便利的露营,是在划定好的营地中进行,人们可以把车停在营地,营地提供具有水电气和基础设施的居住地,虽然在野外但更靠近城市的生活环境;另一种是适合经验丰富的户外运动者的露营方式,露营者需要在集结区停好车,然后通过长途跋涉到露营地,露营者还需要自己准备帐篷和另一些必需品,这种方式更远离城市,危险性也更高。
大部分家庭会选择前一种露营方式,但每个露营地都有不同的预定开放日期,这需要露营者自己提前预订,营地可选择的住宿也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比如“oTENTik”,一种介于木屋和帐篷之间的小房子,里面有桌椅家具,提供供暖和电力等;又或者“Qasis”,一个水滴状的小木屋,只有6平方米,却能住下四口之家,房间里有吊床以及折叠床,提供水电……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夜泊露营”这一选择。
这种露营方式可以让旅客在加拿大历史悠久的运河上享受独特的航海与露营体验。人们选择在指定的水域内使用他们自己的船只或租赁船只,在安静的晚上停靠在指定的区域,享受着潺潺的水流声入睡,没有比这更天然的白噪音了。
德国
虽然随地露营被禁止但竟有国内同款“农家乐”?
城市休闲、周边游、近郊露营怎么能少得了“农家乐”,在德国,随地露营是被禁止的。如果你擅自在森林里搭个帐篷,会被处以最高500欧元的罚款,若是露营,那罚款的数额可能会更大,最高可达5000欧元,露营的装备还会被没收。所以,德国政府规划的露营地,一些私人农场、农业休闲园也成了德国人放松休息的好去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可以体验骑马、喂鸡喂鸭、摘苹果草莓或者捡鸡蛋等农趣。
德国有许多成功将农业和露营融合的例子,比如德国北部城市罗斯托克的卡尔斯草莓体验乐园,在草莓成熟的季节,园区内有上百个草莓屋提供采摘后的草莓和草莓鲜食,园内也可以自主摘草莓。采摘后的草莓可以带到制作区加工成草莓果酱、果酒、面包,制作区还能做肥皂、糖果、蜡烛等。乐园里还有游乐区和动物区,动物区可以让游客和动物互动,这些动物都保持着干净整洁。整个乐园最有特色的当属他们的建筑物和吉祥物,吸引了许多有小孩的家庭前来露营或者放松。
韩国
据韩国Bizwire新闻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韩国露营地总数增长到了3747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7个。
露营地的数量从2019年底的2367个稳步攀升至2020年的2534个、2021年的2873个和2022年的3280个,然后去年突破了3700的门槛,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韩国露营的火热,与露营综艺脱不开关系。
2020年,韩国JTBC频道推出综艺片《感性露营》,召集明星去韩国境内特别像国外的地方旅行,比如像墨西哥的地方,明星们就要换上墨西哥传统服饰、制作墨西哥美食并且假装参加一些墨西哥的传统活动。2020年正是受疫情影响,许多人无法出国旅游的时候,节目组用在国内露营的方式,开始了一场“自欺欺人”的旅行,启发了许多韩国人,让他们发现了露营的魅力。
不只是综艺,许多电视剧和明星动态中也会出现露营元素,明星效应+搞笑旅行,让露营活动在年轻人中愈发流行。年轻人还开发出了露营的许多新玩法,比如“bulmeong”,一种一直盯着燃烧的火堆看、然后聆听火堆燃烧声音的露营活动,据说这会让人感到放松且宁静;或者是在雨中露营,许多韩国视频博主会在雨天把房车开到露营基地,在车后厢搭好帐篷,然后煮上一碗拉面或者在烤炉上嗞嗞烤肉,于静谧的雨夜享受美食。
2024-04-24科技日报
今年1月底,美国芝加哥卢里儿童医院遭受勒索软件攻击,被索要340万美元赎金。无独有偶,去年12月,ALPHV/BlackCat勒索软件团伙攻击了全美最大的医疗交易支付平台ChangeHealthcare。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医疗保健机构拥有大量宝贵且敏感的数据,已经成为黑客的目标。针对医疗保健行业的网络攻击持续增加,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现有网络防御水平根本无法抵挡。人工智能(AI)的加入也让这场“猫鼠游戏”更加复杂,保障医疗网络的安全已迫在眉睫。
网络攻击日益猖獗
医疗保健组织拥有大量宝贵且敏感的数据,2023年针对医疗保健领域的网络攻击比前一年增加了134%。
近年来,医院把在线技术应用到远程医疗、病例记录等诸多领域。这令医院成为网络窃贼的目标,他们以系统数据等为要挟,索取高额赎金。
针对医疗交易支付平台ChangeHealthcare的攻击,对全美药店的交易产生了重大影响。黑客们还窃取了6太字节(TB)的敏感数据,包括美国军方/海军人员的个人身份信息、病例、牙科记录、付款信息,以及该系统解决方案源代码和数千家医疗保健提供商、药房及保险提供商的数据。
2021年1月至2月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34%的医疗保健企业报告称前一年经历过勒索软件攻击,63%的医疗保健企业预计未来会受到网络攻击的影响。另一份研究报告《2022年医疗保健物联网设备安全状况》称,医院使用的互联网连接设备中,有一半以上存在漏洞,可能会危及患者安全、机密数据或设备的可用性。
攻击医疗网络危及生命
医疗保健领域的网络攻击与日俱增,对患者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每年有超过22万名患者在卢里儿童医院接受治疗。遭受勒索软件攻击后,多台手术被延误,医生和患者无法获得超声波和CT扫描结果,处方也只能以纸质形式开出。
当遭受攻击时,医院不得不关闭网络,中断互联网连接。这意味着很多医疗技术无法施行,会对患者健康造成直接风险,并可能威胁生命。此外,当医院遭受攻击时,有些中风、心脏病发作患者需要转移。如果临近医院也因为勒索软件攻击而关闭,很可能严重延误患者治疗。由于网络攻击,医生无法在线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因此无法快速确定患者对哪些药物过敏,也会影响治疗进度。
早在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网络和平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妮·杜金就曾表示,对医疗保健领域的网络攻击不仅是对计算机的攻击,也是对弱势群体和护理人员的攻击,甚至是对其生命的剥夺。
美国联邦当局正在将针对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网络攻击视为“威胁生命”的犯罪。
AI工具升级网络攻防
人们普遍认为,AI将改变医疗保健行业的面貌。AI工具在保护医疗保健系统免受勒索软件攻击方面可能非常重要,这些工具可帮助检测出软件漏洞。但与此同时,勒索软件组织也在利用AI工具实施攻击。
从积极一面来看,AI工具可帮助人们快速扫描网络、识别和修补漏洞。但坏人也在使用AI编写网络钓鱼电子邮件、恶意软件和代码。这些恶意软件和代码可快速扫描医疗网络,找出漏洞,根据这些漏洞快速开发恶意软件予以攻击。AI驱动的网络攻击或是2023年更多人受到健康数据泄露影响的一个因素。
美国医院协会网络安全顾问约翰·里吉强调,鉴于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性,保障医疗保健网络安全势在必行。医院和卫生系统应将网络安全视为重中之重,政府也要更加积极地打击勒索软件组织,包括对勒索组织的财务进行拦截等。
2024-04-2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郝帅)随着我国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如何有效防控校园呼吸道传染病成为重要议题。4月22日,全国中小学校园健康及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15+校园项目)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正式启动。
相较于其他传染途径,校园传染病传染路径复杂,可能导致社区传播,社区传播也可能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校园,且学校人群密集,容易出现聚集性暴发疫情。因此,校园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场所,师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处处长戴政在会上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继续与多部门共同努力,针对校园呼吸道传染病,要落实技术措施、开展科普宣教、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为校园传防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
据了解,此次“115+校园项目”正是瞄准校园传染病防控的四大痛点,旨在联动教委、疾控、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通过开发统一的科普宣传材料,推广校园传染病防控技术,促进接种意识培养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提升校园传染病防控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校园的流行和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