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好大只的虫啊!”在门急诊化验室体液操作台前,检验技师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标本盒在打量着,里面塞了一只体积庞大正在蠕动的虫子,虫体将标本盒塞得满满的,长得像蚯蚓一样,值班的检验师们看到此情此景,也觉得不可思议。
为了弄清楚是什么种类的寄生虫,检验人员迅速进行检验和辨识。将虫体从标本盒取出进行虫体的检验辨识,虫体细长约15cm,呈圆柱体直径约1cm,略粗,尾部不翘曲,通过虫体的形态初步判断为雌性蛔虫。为了更有力地证明虫的种类,检验人员继续寻找虫卵,对标本盒里的粪便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寻找虫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仔细寻找后,在显微镜下发现一宽椭圆形,大小为(50~70)μm×(40~50)μm,黄褐色,壳厚,卵壳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的虫卵。通过形态学的特征辨识为受精蛔虫卵。
近年来柳州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通过加强科室人员寄生虫检验理论技能培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绩效激励等措施,使寄生虫形态学检验能力和寄生虫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寄生虫检出率在不断提升,常见寄生虫检出有肝吸虫、蛲虫、带绦虫、粪类圆线虫等等常见寄生虫,也有检出人芽囊原虫,旋毛虫等少见寄生虫,为临床诊断寄生虫病、治疗寄生虫病提供了准确的方向。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简称人蛔虫或蛔虫(Ascarid),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上世纪90年代蛔虫病广泛存在,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和人民卫生意识的提高,我国蛔虫感染率较低,主要感染人群集中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且儿童高于成人。
症状
多数蛔虫病患者可无症状,但若感染严重,则可能会导致明显的症状,通常症状的表现取决于受影响的部位。其中因幼虫常在肺部移行可引起咳嗽、发热等肺炎表现;成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内,常可引起食欲减退、腹痛等不适症状。此外,幼虫和成虫还可引发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传播途径
蛔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虫卵可随粪便排出,然后通过被污染的土壤、蔬菜、瓜果等经口进入人体。
流行因素
蛔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为直接发育型;雌虫产卵量大且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导致随地大便,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卫生习惯,以上因素影响使蛔虫病成为流行最广泛、感染率最高的肠道寄生虫病。
如何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2、不饮生水,食用蔬菜、水果时要彻底清洗,烹饪时要将食材彻底煮熟。
3、不用未经处理的粪便做肥料;
4、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清洁,不随地大小便。
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快速服务热线(咨询、投诉、建议):0772-3612345邮编:545006地址:广西柳州市文昌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