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性质:溶解度(g/L,20℃):水2.51×10-2,正己烷7.66×10-3,甲苯5.54,二氯甲烷>500,丙酮>500,甲醇>500,乙酸乙酯>500;蒸气压<9.9×10-6Pa(25℃),<1.5×10-5Pa(50℃);熔点:147.3~160℃;水解半衰期(25℃,pH4或7):DT50>1年;不易燃,不易被氧化;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ow=3.45[(25±1)℃],亨利常数<2.34×10-4Pa·m3/mol。
作用机理:通过干扰靶标昆虫香草酸瞬时受体通道复合物的调控,导致昆虫对重力、平衡、声音、位置和运动等失去感应,丧失协调性和方向感,进而不能取食,失水,最终导致昆虫饥饿而亡。
2登记情况
2.1部分国外登记
双丙环虫酯已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取得登记(如表1)。
表1双丙环虫酯在国外的登记情况(部分)
登记国家
登记证号
含量
成分
剂型
作物及防治对象
澳大利亚
82738
100g/L
双丙环虫酯
水乳剂
大麦、甜玉米、红薯、芸苔类蔬菜、姜、观赏植物等作物蚜虫
加拿大
33265
50g/L
乳油
动物饲料类、草坪草、叶菜类蔬菜、芸苔类蔬菜、梨果类、核果类作物等蚜虫
33266
竹芋、中国洋蓟、荸荠、叶菜类/芸苔类/瓜类蔬菜、梨果类、核果类作物等蚜虫
33309
观赏植物蚜虫、粉虱
美国
7969-389
9.78%
可溶液剂
杏、苹果、苦瓜、苋菜、西兰花、甘蓝、卷心菜、胡桃等作物蚜虫、粉虱
7969-391
4.89%
苜蓿、杏、苹果、竹芋、哈蜜瓜、腰果、樱桃、栗子等作物蚜虫、粉虱
7969-393
西兰花、哈密瓜、芹菜、白菜、黄瓜、茄子、果树等作物蚜虫、粉虱等
7969-436
1.89%+5.3%
双丙环虫酯+高效氯氰菊酯
棉花、大豆等作物毛毛虫、蚜虫、粘虫、豆叶甲虫、甜菜夜蛾、棉铃虫、玉米螟、蚱蜢、叶蝉、蓟马、粉虱等
2.2国内登记情况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目前我国共登记3个双丙环虫酯产品,原药、单剂、混剂各1个(如表2)。
表2双丙环虫酯在我国的登记情况
农药名称
总含量
PD20190013
原药
92.5%
PD20190012
可分散液剂
50克/升
小麦、桃树、苹果树、棉花、甘蓝、草莓、西瓜、观赏月季、观赏菊花、豇豆、辣椒、马铃薯、黄瓜蚜虫,番茄、辣椒烟粉虱,茶树茶小绿叶蝉
PD20190011
阿维菌素·双丙环虫酯
75克/升
甘蓝、黄瓜蚜虫,番茄、辣椒、黄瓜(保护地)烟粉虱
3专利概况
双丙环虫酯是一个新型专利产品,其化合物专利由明治制果和北里研究所共同申请;发明名称:PestControlAgent。其PCT专利(WO2008066153)、欧洲专利(EP2107060)、美国专利(US2011195998)申请于2007年11月30日;中国专利(CN101188937B)申请于2006年5月31日,2026年5月30日专利期满。
4混配推荐
双丙环虫酯与哌虫啶混配,重量比为1︰20~20︰1,可防治同翅目害虫、小型害虫等,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用药量少。
双丙环虫酯与环氧虫啶等混配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双丙环虫酯与氟啶虫酰胺混配,重量比为1︰10~10︰1,可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剂型,防治蓟马、蚜虫等害虫,其用药量低可节约成本。
双丙环虫酯与噻虫啉混配,优选重量比为1︰19,可防治烟粉虱、瓜蚜等害虫。
双丙环虫酯与三氟苯嘧啶混配,重量比为1︰50~50︰1,可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黄瓜白粉虱、苹果蚜虫、叶蝉等多种害虫,有利于延缓抗药性,扩大防治谱。
双丙环虫酯与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或环溴虫酰胺之一混配,可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
双丙环虫酯与吡蚜酮混配其杀虫活性明显优于单剂,可用于防治稻飞虱、玉米螟、棉铃虫、蝗虫等多种害虫。
双丙环虫酯与虫螨腈混配,重量比为1︰10~10︰1,可防治蓟马、蚜虫、茶小绿叶蝉等,有利于减少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双丙环虫酯与螺螨双酯或螺虫乙酯混配,增效显著,可防治柑橘红蜘蛛、水稻、蔬菜、棉花等作物蓟马、介壳虫等,有利于延缓抗药性。
双丙环虫酯还可与乙虫腈、吡丙醚、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唑虫酰胺、茚虫威、醚菊酯、呋虫胺等多种成分混配。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邮政编码:210024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7号(化工大厦)主办单位:江苏省农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