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近的人口收缩时代:当生育不再需要计划

人口是一个慢变量。活在当下,你很难感受到人口的变化,但当跳脱出来,你会发现人口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追溯到千年前,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总的来说一直在保持波动增长,且增长速度在加快。古代史籍尽管留下了许多关于人口的记载,但与现代人口普查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根据历史学家对于各朝代人口情况的复原,先秦的人口峰值出现在战国时期,比较低的估计是2600万,比较高的估计在4000~4500万之间。两汉时期的人口峰值在6000万以上。但是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到三国初期的混战,使人口在几十年里从6000万下降到3000万左右。之后人口又开始上升,到唐朝的人口峰值估计在6000万~9000万。宋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人口首次突破1亿。但是元代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又损失了接近5000万的人口,直到明代中后期,人口才超越了之前的峰值,估计在1.5亿左右。清代人口持续增长,乾隆年间突破2亿、3亿、道光年间突破4亿,在太平天国运动前夕可能已经达到4.3亿。民国到新中国建立期间,由于战乱频发,人口增速缓慢下来,到1949年建国时统计数据为5.4亿。

图表1:明清时期开始中国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

图表2:中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把目光拉回到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虽未改变,但关键词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1960年,中国人口6.6亿。政策转变初现端倪,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

1970年,中国人口8.3亿。关键词是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80年,中国人口9.87亿。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990年,中国人口11.4亿。独生子女成为一种主流。

2000年,中国人口12.7亿。千禧一代,民工进城。

2010年,中国人口13.4亿。单独二胎,全面二胎。

2019年,中国人口14亿。鼓励生育,生育基金,二胎低于预期。

所有模糊的信号都反应了一个明确的趋势:长达数千年的人口增长趋势即将终结,人口下降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中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称号即将成为历史。慢变量不容易被感知,但却容易做预测,人口也是如此。虽然精确的预测人口很难,但粗略判断人口的趋势只需要我们回归最简单的逻辑:人口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中国2018年的出生人口是1523万,死亡人口993万人,所以我们的人口还在增长。但如果未来出生人口下降到死亡人口之下,人口增长的趋势就会逆转,使总人口开始负增长。而从目前的人口结构和趋势来看,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到来。

图表3:出生人数重新回落,死亡人口有所上升

图表4: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不断下滑

死亡人口预测:短期保持稳中有升,长期上升速度加快

死亡人口是出水口,出水的速度近十年来在加快。建国后,在战后和平、城市农村基础卫生保健得到很大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死亡率下降的很快。从1952年的17‰,迅速下降到1970年7.6‰,此后长期保持7‰以下,在2003年达到最低点6.4‰。从2004年开始死亡率小幅回升,至2018年回升到7.1‰左右,这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有一定关系。死亡人口的变动趋势可以从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两方面来看。

1.自然死亡:基数增加,长期自然死亡人数加速上升

图表5: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高

2.非自然死亡:短期基本稳定,长期小幅上升

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天灾人祸造成的各种意外虽然没有官方的各项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假设没有达到预期寿命的死亡人口均为非自然死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7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2000年平均预期寿命71岁)近38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中,75岁以前死亡的人口(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75岁)大概在410万左右,因此可以预计非自然死亡人口长期看会有缓慢的增长。总的来说,短期死亡人口仍将比较稳定,会有小幅的上升,长期随着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预期寿命延长速度和死亡率下降速度放缓,使死亡人口上升加快。

出生人口预测:短期持续下行,长期下滑速度加快

出生人口是进水口,随着二胎政策影响的消退,预计进水的速度还会继续下滑。2018年出生人口虽然没有如预期一样跌破1500万,但也已经创下建国以来除特殊困难时期以外的新低。人口出生率仅为10.94‰,甚至低于双独二胎政策放宽之前的低点11.90‰。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5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下降了0.61%。

1.育龄人口下降: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生育基数持续萎缩

育龄妇女数量见顶回落使可生育人数持续减少,是导致出生人口下降最重要的原因。从统计口径来看,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于2011年达到3.8亿的高峰,然后开始下滑,2017年下降到3.5亿。从实际生育情况来看,20~34岁女性生育率最高,可视为主力育龄阶段。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5年左右达到1.74亿的峰值,到2017年下降到1.6亿。按中方案预测,到2030年,主力育龄妇女数量下降到1.1亿。到2050年,主力育龄妇女数量继续下降到1亿。届时主力育龄妇女数量降幅将超过35%。

图表6:育龄女性人口数量见顶回落

2.收入水平提高:养儿防老需求下降,生育机会成本上升

在农业文明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养儿防老成为农民的唯一依靠,人丁兴旺的家族也会有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抵御风险,因此人们倾向于多生育。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制度养老成为主流。截止2018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42亿人,覆盖范围较上年同期9.15亿人进一步扩大,距离全民参保计划目标更进一步,通过多生育抵御养老风险的需求在下降。因此人们会重新考虑生育决策的收益和成本,如果成本高于收益,那么便倾向于少生或不生育。

3.养育成本上升:生产费用不断增加,生活成本逐渐攀升

养育成本也是生育的直接成本,包括怀孕、分娩费用的增加,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的攀升。我国的住院分娩率不断提高,从1996年的58.7%上升至2015年的99.7%,农村快于城市,城乡差距逐年缩小。现在几乎所有产妇都会选择医院分娩,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后恢复的问题,会增加在怀孕、分娩过程中的花费。生活成本的提高也会挤压生育行为,少生优生往往成为最优决策。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很多家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养育孩子,更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条件,往往会选择集中资金和精力培养好一个孩子。

一是房价快速攀升,居民负债率提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显著特征是涨多跌少,从2008年至今十年间全国平均房价累计涨幅超过60%,一线城市房价普遍涨了4-5倍。房贷也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债务负担。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2.3万亿元上升到26.9万亿元,房贷收入比从17%上升到47%。,在房贷压力下,结婚购房和抚养孩子的成本迅速提升。

图表7:房贷收入比不断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大

二是教育成本攀升,抚育压力增大。公立幼儿园数量减少,私立幼儿园学费很贵。从2001年起,幼儿园被大量推向社会办学,导致公立幼儿园数量从1997年的18.2万所减少到2010年的4.8万所。虽然2010年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园数量在2017年回升至9.5万所,但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从95%一路下降到47%。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一年学费往往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不等。高昂的学前费用使许多年轻家庭望而却步。

图表8:公立幼儿园入园人数占比始终处于下降趋势

三是医疗费用持续上升,看病难,看病贵。由于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居民患病率逐年上升,病症也越来越复杂。从2000年到2017年,总诊疗人次从21.23亿上升到81.8亿,涨幅近4倍,住院人数从1.33亿上升到2.45亿,涨幅84%。医院就诊费用也在逐年上升,2017年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57元,人均住院费用8891元,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2005年的6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777元,是消费类各项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快的。

图表9:总诊疗人次和医疗保健支出都在快速上升

四是家庭小型化加剧抚养负担。平均家庭户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的4.41下降到2017年的3.03,独生子女一代面临着“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家庭抚养负担的加重,会使生育二孩的意愿显著下降。

4、婚姻模式变化:婚育年龄推迟,单身、离婚、丁克普遍

图表10:登记结婚的人群中24岁以下占比迅速下降

单身主义开始流行,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粗结婚率(每1000人中结婚的数目)于2013年见顶回落,从9.9‰下降到2017年的7.7‰。粗离婚率(每1000人中离婚的数目)却在不断攀升,从2000年不到1‰,上升到2017年的3.2‰。结婚后选择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加,粗略统计2018年全国约有60万户丁克家庭,北京家庭占10%,上海家庭占13%,深圳家庭占12%。

图表11:结婚率于2013年见顶回落,离婚率不断攀升

未来人口判断:2027年被印度赶超,2031年达到峰值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育龄期间每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水平从1990年的3.2下降到2019年的2.5,到2050年预计将下降到2.2。总和生育率高于2.1世代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撒哈拉地区(4.6)、大洋洲不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4)、北非和西亚(2.9)、中亚和南非(2.4)。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显著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联合国数据显示,从1950年至今中国总和生育率从6.11下降到1.69(期间最低值1.61),同期美国从3.31下降到1.78,英国从2.18下降到1.75,加拿大从3.65下降到1.53,日本从2.96下降到1.37,印度从5.90下降到2.24,均不及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速度之快。2015年以来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中国总和生育率回升比预期稍快,目前已经高于高收入国家1.67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美国(1.78)、英国(1.75)、澳大利亚(1.83)、法国(1.85)、新西兰(1.90)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1.74)、俄罗斯(1.82)、印度(2.24)、南非(2.5)。更低于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2.06)、菲律宾(2.58)、尼日利亚(5.42)等等。

图表12:世界部分国家总和生育率变化趋势及预测

部分国家为了保持生育率稳定,不得不依靠移民。在美国,生育政策交给各州决定,不尽相同,但移民政策始终是美国人口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和生育率最高的是拉美裔,能够达到2.1左右,其次是非洲裔,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白人总和生育率在1.7左右,不及美国总体水平,亚裔生育率会更低一些。新加坡在21世纪初也面临生育成本上升和女性职业家庭难以兼顾的问题,为此颁布了鼓励婚姻和生育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帮助单身人士寻找伴侣、育儿优先配屋计划、育儿现金奖励、完善产假制度等等。但是同样没有挽回生育率下降的趋势,2000年新加坡总和生育率已经低至1.35,到2019年进一步下降到1.21,已经是全球倒数第二。政府在公开报告中指出,如果不引进新移民的话,很可能面临人口急速老龄化、劳动人口缩减等一系列问题。

图表13:联合国预计总人口约在十年后出现负增长

图表14:预测2027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人口

图表15: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占全球比重将从19%下降到9%

人口水位的下降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减弱,人口红利进入后半期,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例如倒逼创新发展,推动医疗保健事业进步,发展单身经济与婚恋行业等等。面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另一方面要增加对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使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在新的层面实现动态均衡。

THE END
1....中亚文化C.中国文化D.南亚文化小题2:端家庭的出现对人口数量...A.欧美文化 B.中亚文化 C.中国文化 D.南亚文化小题2:丁克家庭的出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 ) A.出生率上升 B.出生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总人口数增加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小题1:A小题1:B (1)丁克家庭指两份收入没有孩子的家庭,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年轻的夫妇中比...http://www.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326e613dbe78886cd17e13eb00875c5f
2.首批端家庭已步入晚年,“后遗症”如期而至,“老了怎么办?”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2021年时已有逾60万丁克家庭,而2022年丁克人口进一步增长,已占到总人口约14%。那些在三四十年前选择不生育的初代丁克,如今都已迈入老年。 事实上无论年龄,所有关于丁克的讨论都绕不过这几个核心问题:“后悔吗?”“孤独吗?”以及“老了怎么办?” ...https://www.lsol.com.cn/news/center/detail.html?id=663c1ae93d61724e828aa96b
3.我国端家庭真实现状,一辈子不生孩子的人,真的会后悔吗?你怎么看...我国丁克家庭的真实现状 数量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我国丁克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丁克家庭的比例相对较高。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已有超过 60 万个 “丁克” 家庭。 人群特征较为明显: ...https://m.sohu.com/a/830751657_120012416
4.中国端家庭的生活现状数量没要求,但一定要有小孩 支持我们的决定 没要求 *11. 您父母对您生育决策的影响是 完全听任父母 以他们的意见为辅 不受父母的任何影响 *12. 您认为中国目前的生育政策对丁克家庭有影响吗? 有,影响是 没有 *13. 您认为以您现在的经济状况,能够支付以后养老的费用吗?【多选题】 ...https://www.wjx.cn/jq/1800966.aspx
5.中国端家庭包括不育者吗?你好,向你说的这种情况,由于不孕不育形成丁克家庭应该也不是少数,你不孕不育应该去医院做一下系统检查确定是否能够怀孕,现在治疗不孕不育的技术特别发达,应该能够治愈建议平时应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经常熬夜,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关...https://m.chaonei.com/qa_3685620
6.历年中国人口端家庭的比例或数据有问必答没有你说的相关的统计的 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10029561.htm
1.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老龄化需求+消费升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人们对宠物作为生活伴侣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人均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减压、排遣孤独的消费,养宠物现象越来越普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养宠家庭数量约为6934万户,每万户养宠家庭比例为16%;到2018年养宠家庭数量已增长至...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459/190523-948af692.html
2.中国家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家庭的变迁澎湃研究所2、家庭老龄化与居住模式变化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家庭“老龄化”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和家庭中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有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分别为1.23亿户和8803.6万户,占全部家庭的30.6%和21.9%。其中...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9572
3.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中国生育报告2019(上)新闻频道此外,丁克家庭、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基础。3)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房价快速攀升,2004-2017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44%;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https://news.hexun.com/2019-04-28/19700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