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种特殊家庭,父母已经迈入老年,子女却因为心智障碍无法独立生活,本该安享晚年的父母却还要给子女穿衣、喂饭……曾有父母这样说:“一个三岁的孩子,正常家庭只需要养一年,我们一养就是三四十年!”随着这些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当自己动不了的时候,谁来照顾他们的残疾孩子?
虽然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也可接收16至60岁的残疾人,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特教陪护,这些家长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去。记者获悉并独家提前探营,朝阳区一家养老机构将启动“家庭式”养老模式,智残子女和父母可以共同入住、分开照护,实现特殊家庭在一个养老院内的集中照料,预计今年9月份将正式启用。
六七十岁的老人,本该过起悠闲自得的日子,每天晒晒太阳遛遛弯儿,周末儿孙欢聚一堂……但抚养残疾子女的“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却无法享受这样的晚年生活。今年76岁的李老太太和老伴儿,他们每天的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因为家里有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需要照顾,大儿子46岁,一级心智残疾;小儿子39岁,三级心智残疾。
其实李老太太、谢女士和千千万万“两老一残”家庭的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万一有一天生活无法自理或者突然离世,留下的残疾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谢女士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养老院里,但走访了几家都不理想,主要就是养老院里可以看护老人,但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对孩子进行照护。
对于特殊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最好的晚年是自己能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护理人员照料自己,有专业特教老师照护孩子。在朝阳区彩虹村庄养老院,这种“家庭式”养老模式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记者近日进行了提前探访。
彩虹村庄养老院位于朝阳区金盏乡,2013年10月正式启用,一期有600多张床位。在养老院的西南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这里将成为接纳失独、鳏寡等特殊家庭老人的专区,“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也会在这个区域居住。现在,两栋灰色的崭新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总共有160多个房间,800多张床位,内部装修也基本完成,即将进行后期的适老化改造等软装修。
记者走进其中一栋楼,宽敞的大堂已初具规模,左手边是分诊台,左前方是阳光房,楼道两侧都是一间间崭新的标准房,走廊全部设置了无障碍扶手、家具的边角都是圆角设计、洗手间特意做成推拉门防止撞伤……“老人和残疾孩子都住在这里?”彩虹村庄养老院院长张雅涵摇摇头,“孩子和老人们分开住,从这儿走到那屋,一碗汤都不会凉,也就是常说的‘一碗汤’的距离。”
张雅涵带记者朝着两栋灰楼的北向走去,穿过湖边走廊,大约走了300多米,来到了一片平房区,“这里就是孩子们住的地方。”记者看到,连成一排的平房被分隔为10个小院,有40个左右床位,每个小院都像一个小家,有卧室、洗手间和客厅,每个院门口都种有花花草草。“因为都是有心智障碍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多动,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所以安排在平房区相对比较安全。”
“为什么没有将老人和孩子安排在一起居住?”张雅涵说,在打造这个特殊家庭老人专区之前,养老院的合作方北京爱传承为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曾进行过前期调研,专门了解“两老一残”家庭的养老需求。爱传承工作人员郭佳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和同事先后走访了20余家智障托养中心,接触了上百位家长,调研结果显示,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家长们更愿意和孩子分开居住,“这些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个喘息的晚年,而不是一睁眼就是孩子,闭眼还是孩子。”郭佳说,虽然老人愿意分开居住,但依然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专业照顾,所以把两个区域安排得相对独立。
另外,郭佳他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不少“两老一残”家庭都是相互帮扶、彼此照应,因此根据这种需求在老人居住的楼里特别设置了几个两室一厅,可以供这样的家庭居住。而且孩子们的区域相对封闭,不会打扰养老院其他老人,如果孩子走到公共场所,会有陪护人员跟随。
而对于残疾子女的照护,养老院将聘请专业机构的特教老师。每个小院居住三至四个残疾子女,至少配备一名特教老师,照顾起居,带着他们参与手工、种植等社会实践。而养老院的多功能厅等场所也可以成为残疾子女和家长的集体活动空间。